APP下载

他山之石

2016-03-16之恒

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 2016年1期
关键词:公共性雕塑民族

之恒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rtistic types, sculpture has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western social lives and closely integrated into western society. Hence, the western market of sculpture has great development potential while Chinese sculpture market is struggling against various difficulties. Why does this happen? What lessons can we learn from the West?

当中国当代雕塑市场一筹莫展的时候,西方的雕塑市场却已经相当成熟。是什么造成东西方对于雕塑艺术的认同如此不同?或许西方的雕塑艺术史能成为可供借鉴的他山之石。

雕塑作为重要的艺术门类之一,在公众关注的视野中已经融入了西方的社会和生活,并且在西方的社会生活中扮演了一定重要的角色,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

西方雕塑传统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公共性。其主要特征是:民主的、开放的、社会舆论的、大众参与的、可自由交流讨论的。对于雕塑艺术而言,公共性集中体现在艺术家个人创作与公共空间、公共权利的关系。雕塑家的公共性话题也应是针对现实的,表现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西方雕塑传统公共性的源头是希腊文明。古希腊时期各城邦国家的自由民就享有广泛的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权利。他们可以在公民大会上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说,也可以在公众场所进行发人深思的哲学辩论。没有君临一切的专制君主,也没有代表最高道义的宗教主宰。在自由与民主的社会氛围中,古希腊出现了大量的公共建筑,比如雅典卫城、露天剧场、奥林匹亚古运动场建筑群等。这些公共场所中的雕塑也都集中体现了公民的集体意志,并与当时的民主理想相符合。在此基础上,西方雕塑传统的公共性由此形成并不断发展,已经成为西方雕塑的一个特质。

民族精神

雕塑不仅可以成为集体精神生活寄托的偶像,也可以成为国家、城市文化的象征。它可以凝聚民族文化的精髓,也可以攫取民族精神的结晶,甚至成为民族的灵魂和象征。在整个西方雕塑传统中,能够代表国家、城市、民族的著名雕塑可谓数不胜数。

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不仅是对美国独立一百周年的纪念,也象征着美国人民争取自由的崇高理想,高举的火炬和《独立宣言》的书板正是美利坚人民民族精神的写照。

罗马的《母狼育双婴》取材于罗马建城的传说,塑造的是曾经哺育了罗马创始人的母狼的形象。母狼那健壮的四肢、颈部卷曲的毛、下垂的乳房和消瘦的腹部以及肋部都塑造得极为真实。特别是母狼的神情,警觉而威严,似乎正是罗马人坚毅冷峻的民族性格的象征。罗马人把这尊雕像作为民族发源的始祖而给以顶礼膜拜。现在,它已成了罗马市的象征。

还有法国的《马赛曲》演绎了革命的浪漫与激情;丹麦哥本哈根的《美人鱼》讲述了梦幻般的童话故事;希腊的《大卫》表现了人体美和对完美理想的追求,这些伟大的雕塑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了成为了本民族的精神象征。

历史追忆

西方的雕塑传统也可以作为历史的载具,雕刻和记录历史。它集中体现了公民对社会公共问题的关注和热情,是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历史证据。这些雕塑包括对重要公民——历史人物的雕刻,也包括对重要历史事件的塑造。

关于历史人物的纪念性雕刻,18世纪的法国雕塑家乌东有不错的成就。他的代表作《伏尔泰坐像》尤享声誉。他还创作了提出“天赋人权”学说的《卢梭》、美国的国父和首任总统《华盛顿》等雕刻作品,这些作品的创作对象无一不是参与公共事务、能够体现公民权利的历史人物。

现实主义雕塑大师罗丹的《加莱义民》则是对历史事件的创造性再现。14世纪百年战争时期,英国军队即将攻陷法国的加莱市,市民的生命危在旦夕。经过双方的谈判,英王爱德华三世提出残酷的条件:加莱市必须选出六个高贵的市民任他们处死,并规定这六个人出城时要光头、赤足、锁颈,把城门钥匙拿在手里,才可保全城市。这是法国人民永难忘怀的历史悲剧。加莱市本要求罗丹制作义民中的一个,但罗丹了解到历史后,答应只收一个雕像的报酬而塑造六个雕像。这六个雕像或抱头或挺胸或转身或抬手,造型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尖锐的心理刻画和强烈的性格表现都成功地阐释了英雄与人文的主题思想。

集体信仰

基督教(希伯来)文明是西方文化强力的精神动源之一,“道成肉身”的观念给宗教性雕塑的发展带来了契机,特别是中世纪的欧洲雕塑,其主要目的就是为基督教服务。宗教雕塑与社会、政治、世俗生活紧密相关,它是信徒们共同膜拜的偶像,代表了集体的精神生活的寄托。

法国的巴黎圣母院、英国的杜勒姆教堂、德国的瑙姆堡教堂等大量的教堂,就是在那个宗教狂热的时代修建的;而雕塑作品几乎都以教堂的一部分而出现,内容所表现的是宗教故事或《圣经》中的人物。法国夏特尔教堂门侧的立柱上,就雕刻有许多直立的人物形象,都以圆雕的形式出现,有的是表现圣经中的先知和圣徒,有的是表现皇帝和皇后,体现了政教合一的思想。许多优秀雕刻家也都从事过教堂建筑的装饰雕塑和内部陈列的圆雕工作。17世纪意大利著名雕塑家贝尼尼就曾为卡尔那罗礼拜堂创作了圣德列萨祭坛。这件作品描写的是圣德列萨在幻觉中见到上帝的情景。虽然这只是个传说,但是贝尼尼却生动塑造了少女的病态和爱的欲望,从而感染了世俗的色彩。

审美修养

雕塑不仅是宗教的、国家的和民族的,也属于每个人。雕塑作为艺术的门类之一,其对公众的审美教育功能是不可忽视的。雕塑可以美化环境、美化生活、陶冶情操,可以给大众提供有教养的娱乐、有文化的休息。《断臂的维纳斯》那种残缺的美依然令人着迷,它还在激发着人们的审美想象和创造欲望;耸立于城市广场的雕塑,已经成为了市民生活的一部分,他们的形式趣味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市民的审美趣味。

当然雕塑不仅提升了大众的审美修养,而且西方的现代雕塑还在观念上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思考,它促使我们通过雕塑反思社会与现实。布朗库西的雕塑使人们重新思考传统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亨利摩尔的创作让人们重新感受了内在向上的生命力;贾克梅蒂的作品则使人们反省由战争带来的心灵孤独和创伤。

猜你喜欢

公共性雕塑民族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巨型雕塑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我们的民族
写实雕塑
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研究述评
多元民族
论网络空间的公共性
自然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