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16例脑出血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2016-03-16肖广荥,陈德超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年3期
关键词:空腹血糖脑出血



216例脑出血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肖广荥, 陈德超

(山东省青州市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山东 青州, 262500)

关键词:脑出血;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空腹血糖; 颅内血肿; 预后

脑出血占所有脑卒中的10%~15%, 是目前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1-2],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欧美、日本等国。脑出血患者极易遗留肢体瘫痪、语言障碍、痴呆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极大地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3]。因此,发病早期采用积极、科学的治疗方案对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而脑出血预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4-5],分析并确定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将有助于临床预防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16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216例,其中男120例,女96例;年龄57~82岁,平均(63.34±4.67)岁。纳入标准:① 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6]; ② 首次发病; ③ 发病48 h内入院; ④ 病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 ① 肝肾功能不全或伴血液系统疾病; ② 影像学检查证实有动脉瘤或血管畸形; ③ 住院期间出血次数≥2次; ④ 出血灶多于2处; ⑤ 梗死后出血。

1.2方法

1.2.1临床资料收集:由2位研究者分别从病例档案提取临床资料,包括:① 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 ② 实验室指标:入院时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白细胞计数(WBC)及肝功能是否异常③ 影像学指标:出血部位、血肿体积、中线结构是否移位、是否破入脑室。

1.2.2随访:通过电话随访所有患者发病后30 d的死亡情况,通过门诊复诊方式随访发病后3个月内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0分为无症状;1分为有症状,无运动障碍; 2分为有轻度运动障碍; 3分为有中度运动障碍,可独立行走; 4分为有严重运动障碍,无法独立行走; 5分为卧床; 6分为死亡。其中0~3分为预后良好, 4~6分为预后不良。

1.3观察指标

分析患者发病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发病3个月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1.4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发病30 d死亡的单因素分析

发病30 d时,死亡41例,存活175例,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表明,2组吸烟、入院时GCS评分≤8分、FBG、血肿体积>30 mL、破入脑室和中线结构移位等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其余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发病30 d死亡的多因素分析

以吸烟、入院时GCS评分≤8分、FBG≥6.1 mmol/L、血肿体积>30 mL、破入脑室和中线结构移位为自变量, 30 d是否死亡为因变量(否为0,是为1),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入院时GCS评分≤8分、血肿体积>30 mL和破入脑室为其独立影响因素。见表2。

表1 30 d存活和死亡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2.3发病后3个月预后不良的单因素分析

发病后3个月,预后良好74例,预后不良142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结果表明,年龄、FBG、WBC、入院时GCS评分、是否破入脑室、血肿体积、中线结构移位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其他指标无显著差异。见表3。

2.4发病后3个月预后不良的多因素分析

以年龄≥55岁、FBG≥6.1 mol/L、WBC>10×109、入院时GCS评分≤8分、破入脑室、血肿体积>30 mL、中线结构移位为自变量,预后是否良好为因变量(是为0, 否为1),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55岁、入院时GCS评分≤8分、WBC>10.0×109、血肿体积>30 mL和破入脑室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4。

3讨论

近年来,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和生存环境的变化,脑出血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7]。随着外科治疗手段的进步,脑出血发病后30 d的病死率有所下降,但该疾病预后仍未得到太大改善,大多数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损伤[8]。因此,深入探讨影响脑出血预后的影响因素,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表2 发病30 d死亡的多因素分析

表3 预后不良单因素分析

脑出血后,血肿直接压迫脑组织,或形成占位效应导致脑水肿、脑疝等形成[9], 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因此意识障碍程度是反映脑损伤程度的重要指标[10]。因此,血肿体积大小和入院时GCS评分对患者预后有重要影响。李倩等[11]报道,脑血肿体积<30 mL,脑结构中心移位<5 mm是影响发病后3个月神经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Kim等[12]报道,入院时患者昏迷,且GCS评分≤8分是脑出血3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证实血肿体积大小、脑中线结构移位和入院时GCS评分均为脑出血后30 d死亡和3个月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脑出血易破入脑室,引发颅内压升高,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关于出血破入脑室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目前尚无一致结

表4 预后不良的多因素分析

论。本研究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表明,破入脑室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与李倩等[11]报道一致。脑出血发病初期,尤其是发病48 h内,由于脑组织缺氧缺血, WBC会出现反应性增高,导致局部微循环不畅,影响侧支循环的建立,同时活化的白血病可产生一系列损害脑血管的生物活性物质,影响预后。研究[13]表明WBC≥10.0×109是患者近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也有学者[14]认为WBC并非30 d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 这可能与临床检测WBC的时间不同有关。本研究结果表明, WBC并非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但却是3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还发现,年龄是发病3个月后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与谭光林等[15]报道一致。

参考文献

[1]张晓浩, 马楠, 邱忠明, 等. 老年基底节区脑出血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与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 16(11): 1178.

[2]Addo J, Ayerbe L, Mohan K M, et al.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stroke an updated review[J]. Stroke, 2012, 43(4): 1186.

[3]Zhu Y C, Chabriat H, Godin O, et al. Distribution of 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 in cerebral hemorrhage and healthy aging[J]. J Neurol, 2012, 259(3): 530.

[4]曾倩, 李光勤. 脑出血预后影响因素[J]. 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1(1): 22.

[5]Fu X, Wong K S, Wei J W, et 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everity on admission and in‐hospital mortality after primary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China[J]. Int J Stroke, 2013, 8(2): 73.

[6]Goldstein L B, Bushnell C D, Adams R J,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stroke 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J]. Stroke, 2011, 42(2): 517.

[7]王玉光, 孙兆家. 375 例慢性脑出血后肺炎病原菌分布及其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4, 34(2): 157.

[8]Kim K H, Kim H D, Kim Y Z. Comparisons of 30-day mortalities and 90-day functional recoveries after first and recurrent primary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ttacks: a multiple-institute retrospective study[J]. World Neurosurg, 2013, 79(3): 489.

[9]Demchuk A M, Dowlatshahi D, Rodriguez-Luna D, et al. Prediction of haematoma growth and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 using the CT-angiography spot sign (PREDICT):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 Lancet Neurol, 2012, 11(4): 307.

[10]郭丹丹, 艾青龙, 李玉兰,等. 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伤及其机制[J].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3, 21(5):396.

[11]李倩, 秦新月. 270例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预后分析[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1, 36(6): 714.

[12]Kim KH. Predictors of 30-day mortality and 90-day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primary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hospital based multivariate analysis in 585 patients[J]. J Korean Neurosurg Soc, 2009, 45(6): 341.

[13]李艳成, 黄流清, 彭华, 等. 自发性脑出血急性期白细胞计数与近期预后的相关性分析[J]. 临床军医杂志, 2010, 38(2): 243.

[14]夏文静, 林杰, 薛斌, 等. 95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 浙江临床医学, 2014, 16(6): 846.

[15]谭光林, 段文涛, 杨思芸, 等. 463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分析[J]. 中华医学杂志, 2010, 90(37): 2640.

基金项目:中国高校医学期刊临床专项资金(11522565)

收稿日期:2015-12-11

中图分类号:722.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6)03-158-02

DOI:10.7619/jcmp.201603058

猜你喜欢

空腹血糖脑出血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中药代茶饮干预糖尿病前期健康状态的效果观察
脾切除后伴发脑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糖化血红蛋白与血清C肽联合检测在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汽化电切术治疗合并糖尿病前列腺增生患者疗效的临床观察
应用操作视频指导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的效果研究
糖尿病社区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脑出血微创置管吸引术对老年脑出血患者血清IL-6、TNF-α和hs-CRP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