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平共处 平等互信
——从中苏关系正常化到中俄战略伙伴关系

2016-03-16

改革与开放 2016年22期
关键词:中苏关系中苏中俄关系

陈 云

和平共处 平等互信
——从中苏关系正常化到中俄战略伙伴关系

陈 云

中俄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从历史上看,中苏关系既有合作、友好的一面,也有对抗、敌视的一面。随着两国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中苏关系走向缓和并正常化。苏联解体后,中俄两国经过努力终于建立了中俄战略伙伴关系,中俄战略伙伴关系不仅互利互惠,而且还为和谐的国际关系提供了范例。

中苏关系正常化;正常化;中俄战略伙伴关系

一、中苏对抗的缘由和中苏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

1.中苏由同盟关系走向对抗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关系起点很高,“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把两国同盟关系在形式上确定下来”[1]。抗美援朝开启了双方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多领域的全方位合作,一方面苏联给中国“一五计划”的完成提供了支持,另一方面为中国抗美援朝取得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撑。毛主席曾对苏联的援助深表谢意,认为我国看到了“苏联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和对中国人民建设事业的支援”[2],中苏友好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这种“蜜月期”持续时间并不长,1956年开始,两党、两国关系每况愈下。一是两党认识上的分歧逐渐明朗。1960 年7月,中苏论战使“苏联单方面撤走近1400名在中国工作的苏联专家和257个科技合作项目”[3],给中国造成了严重困难。二是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极度膨胀,企图把中国作为其与资本主义国家阵营对抗的战略棋盘上的重要棋子,两国利益发生强烈冲突。苏联挑起边界争端,逐渐演变为1969年3月的“珍宝岛事件”,此后10多年中苏互相敌视,政治、军事全面对抗。

2.中苏关系走向缓和与两国关系正常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苏关系的解冻回暖。为了给改革开放营造一个和平的周边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环境,中国把改善、缓和中苏关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上日程。1982年10月,中苏政府特使在北京举行第一轮磋商,开启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大门,结束了双方不对话的对立状态。之后,戈尔巴乔夫于1986年7月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发表关于苏联对亚太地区政策的讲话,标志着苏联在三大障碍问题上立场的松动,为中苏关系正常化奠定了必要的基础。而后,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正式访华,为中苏关系正常化铺平了道路。

二、苏联解体后的中俄关系

中苏关系正常化后双方都致力于以实际行动来巩固和加强双边关系,这种淡化意识形态色彩、注重现实利益的做法为苏联解体后出现的新中俄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冷遇期”

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一度遭到冷遇。独立不久的俄罗斯为了争取与其价值观接近的美欧等西方国家的政治支持和经济援助,并确保其大国地位,采取了积极向西方国家靠拢甚至一边倒的政策。此时,俄罗斯并不看重甚至轻视同中国的关系。中俄两国的关系一度处于冷漠甚至停滞的状态。

2.从“友好国家”升级为“建设性伙伴关系”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自俄罗斯独立后遍访美欧大国,提倡俄罗斯欲与西方国家成为“盟友”的愿景。事与愿违,俄罗斯的热情并未换来美欧的积极回应和预期回报。而中俄关系却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转机。1992年底,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以国家元首的身份开展第一次访华,两国决定建立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原本比较冷漠的中俄关系上了一个新台阶。

1994年,北约吹响了“东扩”的号角,西方国家既没有在经济建设上给俄罗斯以所期待的好处,又开始在军事上挤压俄罗斯。与此对应的是,俄罗斯同西方的关系由同盟降为“成熟的战略伙伴”,而同中国的关系由“友好国家”升级为“建设性的伙伴”。当年9月,江主席正式对俄罗斯开展友好访问,与叶利钦总统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该声明正式宣布两国努力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并从政治关系、经贸和科技关系、军事政治关系和国际关系等四个方面详细规定了中俄两国应当积极采取的步骤。中俄关系迈上了第二个新台阶。

3.从“建设性伙伴关系”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早在1995年,俄罗斯就表达了想与中国建立“真正的伙伴关系”的愿景。中俄双方于第二年的4月26日发表《中俄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决心发展平等信任的、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相较于之前的“建设性伙伴关系”,“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起点更高,并基于双方的长远战略利益开展双边往来,从而大大提高了两国全方位合作的水平。这是中俄关系的第三个新台阶。

三、中俄关系现状和对中俄关系的思考

1.中俄关系现状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至今刚好20年,这些年来,中俄关系不仅给两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政治财富,而且为亚太地区和世界的稳定与和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除了两国的经济贸易合作继续扩大、深化之外,还就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的意见上加强了密切沟通。

当前的中俄关系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中俄关系曾经兄弟并肩同心,也有过争端、冲突和坎坷。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兄弟般情谊的中苏同盟,曾引导两国进入了辉煌时期,可是即便如此,也不能和当下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相媲美。当年的中苏同盟是建立在中苏两国不平等关系之上的,苏联是社会主义的老大哥,中国是紧随其后的小兄弟,而在现在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双方完全是平等合作往来的,不存在老大哥,也没有小兄弟;当年的中苏同盟是基于高度意识形态化的国家关系基础之上的,而如今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则淡化了意识形态色彩,是建立于非意识形态化的国家利益之上的;中苏同盟时代并没有解决两国边界问题,而现在中俄双方则全面有效地解决了边界问题;当年的中苏同盟没有开展过联合军演,而基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中俄双方则成功地进行了联合军演。由此可见,从内涵、深度和广度上,曾经的中苏同盟都无法与现在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相比,如今的中俄关系无疑是两国关系史上最好的时期。

2.基于中俄关系的思考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俄)关系从“热”到“冷”再到现在的“温”,实则是两国关系趋于理性的好事,对双边内政外交乃至世界和平与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67年的中苏(俄)关系的演变、经验和教训有诸多启示:

(1)走出双边关系固化模式。我们不能因中苏曾亲如弟兄就期待中俄关系与众不同,更不能因中苏曾经对立就不探索解决当下中俄分歧的新路径。

(2)处理双边关系不能过于理想化,期望值不宜太高,今后两国关系的发展也不可能风平浪静、高歌猛进。中俄双方对此都必须有相应的心理准备。

(3)中苏关系跌宕起伏的历史说明:和则两利,斗则两伤。发展与提升中俄关系符合双方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俄两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其双边关系在世界格局中地位突出,双方合作范围广、前景光明,在反对、制约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建立多极化的世界格局等方面有共同利益,且呈不断增多的趋势。

(4)和平共处、相互尊重是保持和发展平等、健康的双边关系的重要原则,在立场一致或相近的领域中俄两国要进一步加强合作,在立场相左甚至对立的方面应寻求相互谅解的途径,坚决摒弃中苏关系中曾有过的互相对骂、指责乃至对抗、争斗。

(5)良好的中俄双边关系需要双方高度重视和维持。只要两国领导人、两国人民顺应历史的发展方向,把握时代浪潮,从两国发展、世界和平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摒弃从意识形态出发思考双边关系的非理性做法,理智地处理和解决领土争端等历史恩怨,两国关系就会在更加务实、理性的基础上稳定、健康、互利的发展。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毫无疑问是当代国际双边关系中的一个典型范例,对构建和谐安定的世界和建立更加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具有积极意义。中俄关系的发展实践印证了唯有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复杂的双边问题和其他国际争端才能得以妥善解决。

[1]周慧杰.从中苏同盟到中俄战略伙伴关系[J].北京: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3).

[2]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393.

[3]刘德喜.从同盟到伙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209.

(作者单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2.0014

猜你喜欢

中苏关系中苏中俄关系
中俄关系迎来美丽时刻
解放战争时期中苏关系演变原因分析
抗日战争时期中苏关系的历史走向
驳“经济问题政治化”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情报界对中苏分歧的评估
美国因素影响下的中苏关系正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