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放战争时期中苏关系演变原因分析

2017-07-25叶可汗

世纪桥 2017年6期
关键词:解放战争

叶可汗

【摘 要】抗日战争后的中国充满了各种变数,由于在抗战中美苏对中国的援助,使得战后美苏想获得各种在华利益。在雅尔塔协定的背景下,苏联获得的相当的在华利益,但是随着局势的不断变化,苏联对国民党与中共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导致这种变化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从国民党对东北的门户开放政策、中美新约的签订、美苏冷战的爆发和中共的不断胜利这四点,本文拟通过对这四点原因的分析来看中苏关系的演变。

【关键词】解放战争;中苏关系;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6-0009-02

二战使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逐渐从抗战的黑暗中看到了曙光。但是由于美苏对中国抗战的各方面援助,使得美苏深刻影响着战后中国的历史进程。为了获得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并与美国保持长久和平稳定,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在面对中共利用战后有利条件获取更多利益时,采取遏制中国共产党,支持中国国民党的政策,试图以法国人议会斗争的路线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毛泽东并没有按照斯大林的意图行事,中国国民党也在美苏之间进行利益的权衡。最终苏联在与中共与国民党的接触发展中逐渐由初期的“亲蒋疏共”演变到后期的“联共弃蒋”。苏联与中国两个政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其根源应该归结为在雅尔塔协定背景下产生的一些原因。

中共与苏联在战后初期关系的不紧密无疑与雅尔塔协定的签订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只有在这种背景下对中苏关系进行分析才具有合理性。雅尔塔协定于1945年2月4—11日,由苏、美、英三国在乌克兰南部的雅尔塔签订,由此协定形成了战后的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会议解决的主要是对日作战问题,英美希望苏联尽快展开对日作战,以减少自己的伤亡。针对于美英的求助,苏联也开始在国际会议中讨价还价,其交易主要涉及中国的领土及主权。雅尔塔会议中,斯大林提交了一份关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政治条件草案。苏联将维持外蒙现状、恢复1904年以前的俄国权益这几个主要方面作为对日作战的条件。同时苏联表示愿与中华民国政府缔结一份中苏之间友好同盟条约,以便支援中国的解放事业。[1](P.523)

在这份草案基础上,三国签订《三大国关于远东问题的协定》,规定将大连港国际化;恢复租借旅顺港为海军基地;设中苏合营公司共同经营通往中东铁路及南满铁路。

雅尔塔协定虽是三国协定,但得益最多的是美苏,受损最大的是中国。蒋介石对这项协定非常不满,试图请美国帮忙抵制苏联,美国为换取苏联对日作战,拒绝了蒋介石的请求,并明确:“雅尔塔协定必须遵守,而且准确地遵守,不多也不少。”[2](P.179)无奈之下,蒋介石同意与苏联谈判,并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而条约内容都在雅爾塔体系中早已确定。正是在这两个协议的背景下,最终导致苏联与中国两党的关系发生了改变。

一、国民党的东北“门户开放”政策损害苏联的既得利益

两个协定的签订使苏联要求获得的各项权益都得到根本的保障,所以战后初期,苏联是打算与美国合作,努力促成一个国民党主政、共产党参政议政的和平统一的中国。如此一来,美苏之间因支持国共两党而可能产生的矛盾与对抗就被化解了,苏联的在华利益也得到保障。但这个好局面能实现的前提是,苏联不希望美国染指关外事物,而事实苏联却面临两大难题。一是相同的意识形态让苏联无法拒绝帮助中共,所以,苏军在出兵东北后,受条约约束而不能与中共建立直接联系并提供帮助,但是对临时改名称的中共东北军却“不加限制,任其自由行动”,另外苏联红军还把“日本关东军的武器仓库交给中共军队看管,使新扩编的部队得到了武器,这一切都帮助了中共在东北的迅速发展”[3](P.262-263)。二是对于协定中关于美国不得进入东北的规定置若罔闻,坚持东北“门户开放”。并帮助国民党向东北挺进,这些举动使苏联高度紧张,要求中共迅速集中主力到关外。但是蒋介石根据中苏条约,拒不承认中共军队在东北接收主权的合法性。对此,苏联一开始态度强硬,坚决反对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但由于美军在华北的登陆,中苏之间围绕着东北接收问题的交涉迅速复杂起来,在苏联支持下,东北的中共军队全面封锁了进入东北的陆海空通道。对此,蒋介石冒着与苏联关系破裂的危险,下令撤退东北行营,并向美国政府状告苏联违约[4](P.148-149),同时命令国民党军全力向中共军队防守的山海关进攻,力图武力打开东北的陆路通道。

国民政府的行为,使苏联在国际外交上一度陷于困境,为解决不利局面,苏方不得不做出让步,延缓撤军。苏联虽然在外交上有所退让,但目的却并未改变,坚持东北是苏联的势力范围,绝不允许美国染指。而中国国民党则是坚持实行“门户开放”政策。鉴于问题不可妥协,谈判难以进展,苏方开始无视外交问题,明确通知中共东北局,苏军将陆续开始撤退,希望中共最大限度地夺取东北。

二、《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严重损害苏联利益

1946年6月,中国解放战争爆发,苏联报刊公开指责国民党“悄悄地为日本帝国主义效劳,把自己的军队开去进攻八路军”谴责中国内战是美国挑起和支持的,态度明显站在中共一边。[5](P.567-568)同年9月,当苏军全部撤出东北后,国民政府却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条约规定两国领土对外开放,并在航行、旅行以及各个方面都享有自由。条约形式上是两国权利平等,但是当时中美条件不同,这种开放实质上完全对美有利。但是国民党对美苏关于中国问题上所表现的这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对苏联产生了巨大的刺激。

三、美苏冷战导致苏联与国民党关系发生变化

通过雅尔塔协定,苏联已经获得它想得到的东西。因此,对于如何看待与西方国家关系问题时,斯大林主张和平相处,继续保持同盟关系。并进一步阐述了和平共处、加强合作的主张,他指出,社会制度的差别并不妨碍美苏合作,“德国和美国的经济制度是相同的,然而它们之间却发生了战争。美国和苏联的经济制度是不同的,但它们彼此并未作战,而且在战时还相互合作。”[6](P.491)但是,这种良好的外部氛围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1945年4月,杜鲁门接任总统后立即改变之前的外交方针,公开叫嚷必须用武力制止“共产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在这种背景下,丘吉尔于1946年2月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冷战开始。

1947年6月,在美国总统杜鲁门的明确支持下,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为了防止苏联利用这个计划发展自身实力,特意提出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无法接受的条款,将社会主义国家排除。当扶植西欧、染指东欧的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出笼后,苏联便率领东欧国家开始自卫和反击,在經济、政治和军事上采取一系列措施,组成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公开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美苏两极政治格局正式形成。

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苏联与中共的关系进一步加强。为了更快提高中共在东北的力量、巩固中共在东北的根据地,双方进行贸易往来,派专家进行技术指导,转交大量已缴获武器等。对中共在东北的壮大起了很大作用。

四、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使苏联的联盟意识最终倒向中共

上述原因的出现,使得苏联由最初“亲蒋疏共”到后来“联共弃蒋”,但在内战爆发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苏联对中共取得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仍持怀疑态度,所以仍寄希望于国民党,努力调停国共内战。

1948年年底,国民党政府决定迁址广州,同时要求所有外国使馆随之南移。令所有人意外的是,所有大使馆都按兵不动,唯独苏联大使尼·瓦·罗申率员全部迁到广州。对于这一现象,美国学者布莱恩·默里认为:“罗申的使命与中国共产党人所说的米高扬的使命是相似的。当米高扬谋略把中共限制在长江以北的时候,罗申则力图在中国南部维持苏联同国民党的关系。”[7]对此,不论怎么解释,都冲淡不了苏联与国民党政府的特殊情感,当然这个行动也使“莫斯科与中共的关系意外地受到了损害”。[8](P.222)

1949年1月,节节溃败的国民党向苏、美、英、法四大国发出照会,请求它们一起出面在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进行调停。尽管美英都不愿意做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可是苏联还想尝试一下,斯大林也以征求意见的口气表达了调停的意思,只是在中共不同意调停的情况下才算作罢。[9](P.272-273)

苏联对中共的不信任,最终通过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不断的胜利所打破。并且斯大林也明确表示:“苏联曾经认为中国不具备起义成功的条件,必须同国民党寻求某种妥协。中国同志口头上同意了苏联同志的观点,但在实际上保留了自己的武装力量。事实证明,中国同志才是正确的。”[10](P.313)中共与苏联之间的不信任伴随着米高扬的来华而逐渐消失,并最终使毛泽东公开表示准备向苏联实行“一边倒”政策。

参考文献:

[1]李嘉谷.中苏国家关系史资料汇编(1933-1945)[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2]世界知识出版社.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辑)[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

[3]胡礼忠.从尼布楚条约到叶利钦访华—中俄中苏关 系300年[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

[4]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第七编(一)[M].台 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

[5]安徽大学苏联问题研究所.苏联<真理报>有关中国 革命的文献资料选编第三辑[M].成都:四川省社会 科学院出版社,1986.

[6]斯大林.斯大林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7]布莱恩·默里.斯大林、冷战与中国的分治[J].党史研 究资料,1997,(3).

[8]迪特·海茵茨希.中苏走向联盟的艰难历程 [M].北 京:新华出版社,2001.

[9]郭德宏.共产国际、苏联与中国革命关系研究述评 [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

[10]张盛发.斯大林与冷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00.

[责任编辑:秦 超]

猜你喜欢

解放战争
浅议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苏联的关系
解放战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述论
渤海根据地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蒙古文期刊特点分析
论解放战争时期桂北武装起义的历史必然性
华北解放战争中我军政治工作思想和实践初探
“小米加步枪”不能滥用
浅析解放战争时期苏联与东北铁路的关系
解放战争时期延边地区的剿匪斗争
试论解放战争时期吉林地区城市解放的特点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