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因素影响下的中苏关系正常化

2009-06-08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09年11期

金 晶

摘要:八十年代的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是一件对于世界政治形势变化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件,从表面上看,中苏关系正常化是中苏两个国家的事情,但是实际上,美国在其中其实是发挥着重要的影响,里根政府的内政外交政策,特别是对于中苏两国的态度极大的推动了中苏两国的关系正常化进程,在下文中,我们将从美国的中苏政策出发,通过过全景式的展示关系正常化过程,来分析美国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关键词:美国因素;关系正常化;里根政府;中苏

1981年1月,里根当选为美国总统。其总统生涯一直持续到了1989年,这个时期里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其实也是根据国际政治经济的形势发生过一些变化的,但总体上是一种折中政策,事实证明这种战略的选用对于美国国家利益的实现是有着很好的作用的。

一、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1. 里根政府的对华政策

在对华政策上,里根在其竞选时期就给中美关系以及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定调,其一如既往的突出强调了中美之间的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和冲突,从这点来看,里根的对华政策的基调还是敌视中国的,那么另一方面,里根对其前任的做法进行了反思,进行了一些转向,强调了与台湾关系法在美台关系中的地位与重要性,因此在其出任美国总统后不久,就向台湾出售先进战斗机的,这无疑给中美关系当头浇了一盆冷水。由此可以看出,里根总统在中美关系中,并没有在台湾问题上对中国政府作出倾斜,而是密切了与台湾之间尤其是军事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当然,在里根政府时期,双方签署了中美八一七联合公报,此公报虽然确认了中国对于台湾拥有主权,而且就美国售台先进武器等问题达成了一定的一致,但是由于美国是个国内法高于国际法的国家,因此在台湾问题上,美国并没有改变多少他的态度,还是一如既往的选择支持台湾。

2. 里根政府的对苏政策

在对苏政策上,里根政府的态度表现的是非常的强硬,由于自七十年代以来,由于美国深陷越战泥潭,因此,美国的战略态势主要是以战略收缩为主,苏联利用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战略收缩,加强了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因此,里根总统上台之后,决定改变这种态势,对苏联的扩张行动采取了遏制的措施,在一些国际问题的处理上也表现的更加的咄咄逼人,当然这种对抗不仅发生在政治 经济领域,而且也发生在意识形态领域。另一方面由于苏联入侵阿富汗使苏联在国际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孤立,因此美国的态度更让苏联人如坐针毡。同时在这个时期,里根政府又炮制了所谓的星球大战等计划,将本已陷入经济困难的苏联拖入了一场可能并没有多少意义的大规模的军备竞赛之中,这让苏联感觉腹背受敌。因此,在这种国际形势之下,苏联当然不希望近在咫尺的中国再与苏联进行对抗,因此接近中国就成为了苏联的外交选项之一。

3. 中美苏三方互动促使中苏双方靠近

当然在八十年代虽然美苏之间的相对力量以及外交政策有所变化,但是以美苏争霸为主要特点的国际体制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美苏双方依然视对方为自己的头号威胁,由于美国外交政策在里根上台之后做了一系列的转向,因此苏联顿时感觉到了来自美国的强大的政治军事甚至是意识形态的巨大压力,战略环境已然发生了极具的恶化。而在这个时候,中国已经进行了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且综合国力也在稳步的提升当中,因此美苏双方谁争取到了中国,无疑将会大大加强己方的力量,增加对抗的筹码。况且中苏两国在意识形态上并无多少的本质差异,因此中苏接近对于中苏双方来说是水到渠成之势。

二、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当然中苏关系正常化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因为在中苏关系之间存在着很多的历史遗留问题,那么针对八十年代,中苏的整个关系正常化进程,我想依据苏联领导人的更替将其人为的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转机互动时期,以中俄围绕几个重要领导人的去世的而进行的互访为主要标志,主要以双方的接触互动为主。第二个阶段是以戈尔巴乔夫的上台为主要标志,是取得突破直至最后实现关系正常化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接触互动时期

在这个阶段中,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历任苏共总书记,在这个时期,已经开始出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苗头,我们可以将这一时段的中苏关系定义为试探性的互动阶段,苏联领导人经常在公开场合提到中苏关系,向中国方面释放希望改善两国关系的信号。讲话的总体倾向还是积极的,但是在这个阶段中苏关系并没有取得多少实质性的进展,因为苏联在解决两国实际问题方面并没有多少的诚意,这当然是中国方面所不能接受的,中方认为中苏关系的正常化必须建立在一揽子问题的解决的基础之上。但是两国在这个阶段还是有一些实质性的往来的,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所谓的以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去世为契机所进行的互访和接触,双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互访,以此为起点,中苏开始了高层官员的频繁对话和互访,进行了一些接触,就双边关系以及一些共同关心的国际热点问题交换了彼此的看法,通过这些接触,双方对彼此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当然这种接触还是一种试探性的接触。通过这一阶段,两国关系由对抗走向一定程度的缓和,当然在这一阶段,双方的经贸关系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个阶段为随后的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实质进展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头,并为此创造了一定的环境。

第二个阶段,突破实现阶段

1985年,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总书记,其上台以后基于恢复苏联的霸权地位,反击美国的遏制,增强与美国的对抗的目的,在国际国内两个领域都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改革,在国内其提出了了公开性和改革,在苏联外交中则实行外交政策新思维。这为中苏两国关系正常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在中苏关系中,戈尔巴乔夫采取了比其前任更加积极的态度,改变了以前在对华接触中予以回避的实质性问题,对中国所关切的一些问题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在一些实质性的问题上做出了一些让步,这为中苏关系的正常化就打开了一个突破口。戈尔巴乔夫在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三大障碍的解决上向前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首先是在蒙古的驻军问题上,戈尔巴乔夫发表讲话表示愿意从蒙古境内撤出军队,两国关系正常化买入了实质的轨道,接着中苏双方在柬埔寨问题上出现了松动,中苏双方就柬埔寨问题的解决进行了一些讨论,终于于1988年中苏双方就最终解决柬埔寨问题达成了一揽子协议,为最终的中苏关系正常化消除了障碍,随之而来的是双方外长在1988年和1989年的两次互访,在这两次互访中,双方进行了坦诚的交谈,并就最高元首的访问定下了基调,并且最终促成了戈尔巴乔夫在1989年5月的访华,这是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苏关系破裂以来,苏联最高领导人的首次访华,对于中苏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此次访问也标志着中苏关系正常化的最终实现。

三、结语

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中苏两国的关系正常化进程是两国领导人基于各自国际形势所作出的权宜之举,虽然中苏两国国内局势、整体国际形势以及经济关系的新发展等都使中苏两国将关系正常化作为外交政策的基本诉求,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可以说里根政府的对华政策以及对苏政策是中苏两国关系正常化的一个重要的外部触发因素,也可由此看出,苏联在八十年代其实疲态辈出,由于入侵阿富汗的后遗症,苏联在国际上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孤立,另外其国内社会经济发展也遇到了困难,美国实际上掌握了八十年代的世界政治外交的主动权,并且外交攻势明显,处于其中的中苏双方靠近其实可以看作这种战略攻势的结果,当然中苏关系正常化这一历史事件中,中苏双方才是事件的主角,但是美国确实是其中一个绕不开的因素,因此在看待这一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时,将美国的因素考虑进去,将会使我们对于中苏关系正常化有一个更加客观和更加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谢益显.《中国外交史( 1979-1994)》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2]孙其明.《中苏关系始末》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