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下社会工作者介入失能老人养老问题研究——以济南市某社区为例

2016-03-16姜海宏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姜海宏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下社会工作者介入失能老人养老问题研究——以济南市某社区为例

姜海宏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目前,在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社区养老模式单一、机构养老缺陷的情况下,可以从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出发,分析失能老人的的社会支持现状和社工服务存在的问题,并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建立多元的社会支持网络,提高社工服务的专业性,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本文以济南市某社会组织的失能老人服务项目为例,分析社工服务存在的缺陷,探索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下社工介入失能老人养老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失能老人;社会支持网络;社工服务

Research on Social Workers Involved in the Problem of Supporting Disabled Old Peo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ocial Support Networks——take some community in Jinan as an example

JIANG Hai-hong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ety Development,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250100,Shandong)

[Abstract]At present, the function of aging care weakens, and community endowment model is unitary, and the institution of old-age care is imperfect. Based on social support network theory, problems existing in supporting status and social work service for the disabled old people a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he multiple social support networks are set up, and the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service is strengthened, and the deficiency of family aging care function is made up. Taking the disabled old people service program of Ji'nan c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fect of social work service and explores the effective approaches for social workers to intervene in the aging care of the disabled old peo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support network.

[Key words]disabled old people; social support network; social work service

一、研究背景

近年,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失能老人群体的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所谓“失能老人”是指完全或部分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具体表现为: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外走动、洗澡、听力、视力、思维能力等单项或多项存在一定的障碍。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失能老人数量已经超过3700万人,预计到2015年将接近4000万人。[1]如何让失能老人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已成为各界关心的话题。随着家庭结构的核心化,独生子女的父母越来越多的进入养老期,仅靠子女解决失能老人养老问题越来越难。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情况下,失能老人退而求其次选择社区照料中心来养老。但国内的社区养老模式大多是日间照料中心,只接受生活能自理的老人,提供就餐、娱乐等服务,这样失能老人又被拒之门外。养老院又因其价格高、失能老人不愿进入等也不能成为失能老人养老的方式。这些使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堪忧。

面对种种局限,要想在短期内缓解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可以采取社会工作者介入的形式。社会工作者可以从失能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出发,分析、挖掘整合资源,缓解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本文以济南市某社区为例,分析失能老人的问题现状,从社会支持网络视角来探讨社会工作者介入失能老人社会工作服务的有效途径。

二、理论回顾

社会支持网络研究首先是在迪尔凯姆的自杀论中提及的,他通过对自杀的研究发现社会联系的紧密程度与自杀有关[2]。他发现处于一定社会群体中并能在社会群体中找到归属感的个人在遇到困难时,能从群体中获得一定的社会支持从而避免走向穷途末路。当然,高度整合的社会也容易导致人自杀。20世纪70年代初,精神病学文献中引入社会支持这一概念,研究者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身心健康,一方面对处于压力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即对压力起缓冲作用,另一方面可以维持一般的良好情绪体验。[3]从此社会学领域开始对“社会支持”不断进行研究测量。但是对于“社会支持”概念学术界从来没有达成共识,因此对于其的界定也是多种多样。有的学者指出“笼统的讲,我们可以把社会支持表述为各种社会形态对社会脆弱群体即生活有困难者所提供的无偿救助和服务”[4]。有的学者从社会互动的角度指出“广义而言,社会支持既涉及家庭内外的供养与维系,也涉及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支持与帮助。社会支持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关怀或帮助,它在多数情形下是一种社会交换。”[5]有的学者以社会支持的类型来区分,如考伯将社会支持区分为情感性支持、网络支持、信息性支持、物质性支持、工具性支持和抚育性支持6种;更有学者对社会支持网络的规模、强度等进行研究,这些研究对社会支持的研究不断从宏观向微观转变,也给人们更具体清晰的认识。在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下探寻社会工作者如何开展服务方面,有的学者指出了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下社会工作在个案中如何应用,为社会工作具体服务提出了一些指导建议。

本文所指的社会支持是指能使处于困境中的个人获取心里、身体、物质资源、情感等慰藉的个人、社会团体或其他社会力量提供的资源。社会支持网络是指把个人放在一定的网络中,当个人处于困境时,他能从这个网络中获得物质、情感、身体、心理的资源支持,即个体的稳定性网络。

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下社会工作者介入失能老人养老即是社会工作者帮助失能老人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持网络或者提高其利用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

三、失能老人的养老现状及社工服务

笔者在2014年9月-12月走访期间,共访问了44名失能老人。在走访过程中,我们以DEAS量表形式来了解我们的走访对象。在量表中我们考察了老年人的生活能力、经济条件、社会生活环境、情绪能力、年龄六类。生活自理能力主要包括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走动和洗澡等评估事项,每个评估事项根据老年人的自理能力划分,评分参考值为0-45分。经济条件是老人生活的物质保障,根据收入水平划分为低保、低保边缘、一般收入、中等及以上收入,评分参考值为0-22.5分。社会生活环境,具体体现在居住状况、家庭支持程度、社会参与情况。社会生活环境反映了老年人得到的生活支持(物质和情感)情况,社会生活参与度、生活感知度,判断评分参考值为0-11.25。认知能力主要包括近期记忆、程序记忆、定向能力和判断能力四个评估事项,判断评分参考值为0-10分。情绪行为能力具体指情绪稳定、动作举止是否异常、沟通理解能力等三个事项,判断评分参考值为0-11.25分。年龄情况,量表对于90岁以上的老人,设置10分的附加分;对于80岁以上的老人设置7.5分的附加分;对于70岁以上的老人年设置5分的附加分;对于60岁以上的老人设置2.5分的附加分。各参数与评估分值的关系为,生活自理能力越强、经济条件越好、社会生活环境得到的照料越多,认知能力强、情绪行为能力越稳定,评估分值越低;反之,评估分值越高。评估总分为110分,根据各参数对老年人养老的影响不同,确定比例为生活自理能力、经济条件、社会生活环境、认知能力、情绪行为能力的比值为4.5:2.25:1.125:1:1.125.

根据DEAS量表中六类参数的得分情况、各参数所占的比例以及社工的观察,社会工作者把此次要服务的失能老人归为三类,轻度失能型、中度失能型和重度失能型。在此次走访过程中,共有轻度失能老人15名,中度失能老人11名,重度失能老人18名。

根据失能老人的程度不同,社会工作者所提供的服务也就不同。针对轻度失能老人所展开的服务主要为康乐性质的服务。项目所提供的服务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入户服务。包括开展基本生活照料服务,精神关怀服务,健康服务进家门活动。第二,关爱在行动主题活动。包括传统节日送关爱,“爱在社区”系列文娱活动。第三,健康乐活计划。包括电脑兴趣小组,书法交流小组,“我们一同接触社会”主题活动。第四,为老服务者支持计划。包括组织开展互助支持类小组服务,日常护理、营养搭配等专业讲座。第五,组建志愿者队伍。包括组织开展“爱心敲门我和你”志愿服务。第六,户外体验。包括重阳节、踏青等主题活动。针对中度和重度失能老人,社会工作者还只是处于需求了解之中,旨在通过更多的需求了解来确定服务区域内的失能老人的个性化需求,根据他们的个性化需求来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案服务。

四、存在的问题

服务项目立足于某社区,同时辐射周边社区。服务项目预期直接受益人群(失能老人、失能老人家属)数量300人,预期间接受益人群(失能老人所在社区居民及其社区)约1000人(预期的人数)。但是在服务的实际过程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人数,尤其是直接受益人群(44位失能老人及其家属)只有预期的大约三分之一。项目实施期限为17个月,从2014年7月初至2015年12月底。服务将综合采用个案辅导、小组活动、社区介入、量表评估、网络建构和政策倡导等多样化方法,通过社会工作者和其他相关人员联合构建失能老人社区支持网络,为失能老人提供不同种类的为老服务,扩大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职能,改善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同时缓解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

项目预期达到以下四项服务效果。第一,提升失能半失能老人生活质量,增强老人及其家属对现状的认知及接纳,改善精神生活状态;第二,减轻失能老人家庭养老压力和心理负担,提升家庭应对困难和为老服务的能力;第三,通过社区介入和社会支持网络建设,整合社区养老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营造社区良好的为老服务氛围,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能力;第四,通过对相关政策的实证研究,对政策完善提供案例参照,推进为老服务行业发展和政策完善。

针对项目开展的实际情况与项目预期服务效果之间的差距,笔者针对目前社会工作介入失能老人养老问题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社工服务的专业性问题。

失能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建设项目旨在为失能老人建立经济支持、优化其社会生活环境、提高其应对自身问题的情绪能力。

1、在经济支持方面的问题。社会工作者计划通过重大节日的送米、面等生活必备品来实现。对于有需要的失能老人,通过一定的经济赠与来增强其经济能力是可以的,但不能全盘都以此种方式代替。社会工作与社会救济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社会工作强调施助者和受助者是平等的关系,不仅仅是出于施助者的怜悯,同时强调服务对象发挥自身的潜能,社会工作者也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提升服务对象发挥自身潜能的能力。同时,单项的救助并不能做到持续发展,社会工作者要解决的是建立一套长期的经济支持体系,这样在社会工作者撤离后,不会对有需要的群体再次造成伤害。

2、在优化其社会生活环境方面的问题。比如失能老人存在外出理发不方便,购物困难,家里环境卫生不能及时打扫等,针对这些问题社会工作者联系理发师为老人上门理发,联系家政人员为老人收拾家里环境卫生,同时社会工作者也会帮忙代购,这些项目花费的资金来源于项目的资助方基金会和项目所在的民政局。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失能老人的自身生活的环境,但对失能老人的其他社会生活环境并没有真正起到改善的作用。比如说失能老人与邻里之间的关系,与社区的关系等,这些都没有涉及。同时对于失能老人自身生活环境的改善也在一定程度上是不持续的。项目是有一定期限的,社会工作者要在项目中能建立起来一个能长效运行的机制,这样就算项目结束,社会工作者撤离,服务对象依然能健康有序的生活。

3、在情绪疏导方面的问题。失能老人群体由于自身的问题,容易面临各种情绪问题,因此情绪的疏导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我们在走访的过程中,失能老人都积极向我们吐露他们的各种困难和自己的生活状况,社会工作者积极聆听,这对于服务对象的发展是有利的,但是仅仅的聆听是不够的,社会工作者要能积极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不仅要聆听,同时也要给与服务对象一定的回应。社会工作者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其作为专家的角色,给与失能老人一定的建议。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不断加强对失能老人群体知识的学习,具备较专业的知识。

(二)宏观层面上的推动严重不足。

社会工作者的服务不能仅仅界定在微观层面,要在宏观层面也发挥一定的作用。

在社区层面,要整合社区的不同资源来为这一部分群体提供服务。失能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建设不仅涉及到自身能力的建设,家人的支持,社区各方面给于一定支持也是很必要的。因此,社会工作者不能仅仅在失能老人家庭内部做服务,要跳出这一范围,把视野放在整个社区,通过社区自身的资源来解决这些问题。社会工作者在这里起到资源连接的作用。比如社会工作者可以在社区内找为老人提供服务的家政公司,家政公司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为自己做了宣传,同时满足了服务对象的需求。但同时也要避免这种资源连接存在的过度宣传。在宏观层面社会工作者做的是远远不够的,往往是社会工作者自己找资源,被各种资源,资金不足所困扰,但是社区内的其他主体却还不知道社会工作者所开展的活动。因此,社会工作者在进行相关活动时,一定要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最重要的是调动社区其他的主体共同参与服务过程中,这样才能真正的发挥社区的作用。社区对于服务对象而言,是他们外部社会生活环境,因此建立良好的外部生活环境对于改善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是很有必要的。

五、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下社会工作者介入的建议

(一)提高社工服务的专业性。

社会支持网络视角是要为服务对象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会支持网络,为有需求的服务对象提供经济支持,社会生活环境支持和情绪支持等或者提高服务对象利用其所在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如指导服务对象如何在现有的社会支持网络下获取一定的经济支持,社会生活环境改善等。但是社工在介入的过程中绝不能仅仅依靠自身来完成所有的事情,事实证明社工大包大揽的行为不仅不能使服务健康有序发展,同时还会造成社会工作者自身的职业倦怠。

在经济支持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不断连接正式和非正式资源,如对于在经济方面有特殊困难的失能老人可以向民政部门、社区等寻求经济帮扶或者向失能老人的亲属寻求经济支持。对于社会生活环境支持,社会工作者要在整个社区范围内整合和利用资源,首先要在社区范围内引起对这部分群体的重视。其次,连接社区内的家政等服务资源便利失能老人的社会生活环境。在情绪支持方面,要积极发挥非正式网络的作用,即服务对象的邻里资源、亲戚好友资源等。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这一部分群体的作用,如“远亲不如紧邻”因此,在社区范围内发展邻里互助模式是会被服务对象所接受和认可的。可以通过轻度失能老人帮扶中度和重度失能老人的模式,他们之间可以聊天、闲谈来疏导双方的情绪压力。此外,志愿服务模式也是值得探索的一种模式。

(二)社会工作视角下服务对象的能力开发。

社会支持网络的视角不如曾权视角那样,倡导服务对象能力的提升,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社会工作服务之所以与传统的救助体系相区别就是因为其强调发挥服务对象优势,看到每一个服务对象的潜能。失能老人由于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也有很多优势可以值得挖掘。例如组织失能老人的自助和互助体系。社会工作者可以把轻度失能老人召集起来,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建立起互助模式。也可以组织轻度失能老人与年轻一代进行交流,这样也会引起整个社区对这一部分群体的关注。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dybg/gqdy_sh/201406/t201 40624_1225439.shtml

[2]左习习、江晓军.社会支持网络研究的文献综述[J].中国信息界,2010,(6).

[3]郑杭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社会学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J].天津社会科学,1998,(1).

[5]贺赛平.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网与农村老年人身心状况[J].中国社会科学,2002,(3):135-147.

[作者简介]姜海宏(1990-),女,吉林通化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组织发展、社区发展。

[收稿日期]2015-10-27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004(2016)01-003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