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葛》的生态美学意义及近年的研究概况

2016-03-16赵青文山学院人文学院云南文山663099

文山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生态美学彝族

赵青(文山学院 人文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梅葛》的生态美学意义及近年的研究概况

赵青
(文山学院 人文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摘要:以彝族创世史诗《梅葛》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梅葛》及其所产生的文化背景的透视及梳理,发掘和提炼其所包蕴的朴素的生态美学意义,尝试建立《梅葛》生态美学思想的基本理论框架,丰富《梅葛》文化,传承与弘扬《梅葛》文化。

关键词:彝族;《梅葛》;生态美学

一、《梅葛》概述

《梅葛》是彝族关于开天辟地、人类和万物起源的创世史诗,是早期先民对宇宙、人类自身、世间万物起源的思考与解释。有学者认为《梅葛》萌发于原始社会时期,形成于封建社会时期,由于千百年来都用彝语传唱,故长久散落民间。

彝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底蕴都被记录在《梅葛》当中,因此《梅葛》代表了彝族的文化总汇。按照彝族的说法,“梅”就代表“说”,而“葛”代表“古”,所以《梅葛》的存在就是记录远古时代的史实。[1]《梅葛》汇聚着彝族人民千百年积累下来的智慧和经验,它在彝族中流传广、影响大,在彝族文学作品中占有无可比拟的地位。彝族人民习惯在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建盖房屋等重大活动或隆重仪式及祭典场合演唱,演唱要请毕摩或歌手,场面非常热闹。会唱《梅葛》的毕摩、朵觋(男巫师)或歌手被看作是最有学问的人。

《梅葛》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对天地的形成、人类的起源、自然生态和万事万物的形成以及各种自然力和自然现象等都有传奇般的叙述,对原始游猎、农事活动、季节和节令风俗习惯等,也有极生动的描写。《梅葛》所涉及的内容之丰富、情节之复杂,堪称彝族史诗之最,因此彝族歌手很难通篇演唱,能完整演唱此史诗的人,目前为数不多。《梅葛》由《丧葬》《婚事和恋歌》《创世》以及《造物》构成,共5775行。《创世》主要介绍了天地的形成和人类进化的过程。《造物》主要描写了人们如何谋生以及房屋、务农、工具等的设计理念。《婚事和恋歌》主要描写青年男女谈婚论嫁的过程和习俗。《丧葬》则论述了人类的生死轮回。以上四个方面代表了彝族祖先的智慧。史诗中创世造物、婚事、丧葬部分相对稳定,不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出现较大改变。《梅葛》的核心部分为开天辟地、万物起源,具有权威性、神圣性。核心部分大多保存在毕摩的口诵经中,作为毕摩在祭祀、丧葬仪式上的祭辞,它只是在神圣的场合由祭神人员吟诵,其传承方式和吟唱场合有特殊的规矩和禁忌,功能主要是祈神祈福。

《梅葛》还代表了彝族的一种歌唱形式。《梅葛》从音乐的体系上可分为:正腔(老年《梅葛》)、满腔(青年《梅葛》)和娃娃腔(娃娃《梅葛》)三类。人们又根据演唱的地方分为“山《梅葛》”和“家《梅葛》”。“家《梅葛》”一般在家里唱,主要指的是“老年《梅葛》”和“娃娃《梅葛》”。“老年《梅葛》”唱的是开天辟地、人类起源、天象、节令、起房盖屋、农事、狩猎、丧葬等内容;“娃娃《梅葛》”相当于汉族民歌中儿歌、宝宝歌、摇篮曲之类的歌谣。“山《梅葛》”一般在家外演唱,“青年《梅葛》”属于“山《梅葛》”,它属于婚恋和年轻人调情时所唱的情歌,只限于山野和户外演唱,代表曲有《过上调》《我家没有花》等。又根据曲调的类别将《梅葛》分为“辅”“赤”两种。“辅《梅葛》”的曲调跨度不会很大,史诗中大部分诗歌采用该曲调;而“赤《梅葛》”相对来说比较忧伤、低沉,史诗中的第四部分就是运用这种曲调。

二、《梅葛》生态美学研究的依据

从古至今,彝族人民都非常热爱大自然,具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并且世代相传。《梅葛》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融合了多方面的生态美学理念,因此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第一,“万物有灵”论。通过神化大自然中的生物以警告人类不能亵渎神灵,要持一种敬畏的心境。由此,爱护环境的理念在彝族人民心中根深蒂固,形成了万物皆有灵性的观念,并敬畏大自然。总的来说,彝族人民之所以非常崇尚爱护自然主要来源于其根深蒂固的保护自然理念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第二,生态美学理论。首先,“天人合一”理论。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古代哲人认为自然与人类是息息相关的。这种观点促使人们不断研究人类的生死规律,并形成各种各样的观点,例如价值观、审美观、世界观等等。“天人合一”凝聚了古往今来人类的智慧,进而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底蕴。不仅如此,人类独特的借物喻情的思想观念也千古流传。人类对待自然的亲近、顺应、尊重的态度在“天人合一”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次,非人类中心主义理论,即生态中心主义。再次,生态美学的伦理观。生态美学的涉及范围非常广泛,是集文化、理论为一体的。然而要想使人类真正产生保护环境的理念并付诸行动是非常困难的,其解决之道就是充分调动起人类的道德观念,而生态美学的伦理维度和伦理追求是它产生的动力,其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对于研究生态美学来说至关重要,和谐讲究不分彼此,要求人们放下物种观念,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因为,自然环境的优劣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项目开发都或多或少地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大量工业的崛起虽然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但却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总之,研究《梅葛》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梅葛》不仅代表着彝族人民的文化底蕴,还是彝族四大创世史诗之一,更在文学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梅葛》是彝族人民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凭借着大众的智慧,集体辛勤创造的民间口头文学瑰宝。《梅葛》是彝族人的“根谱”,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它不仅是感人至深的艺术史诗,厚重绵延的历史画卷,更是彝族人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表征。人类在不断的发展进化中形成多种价值并构成相应的文化,而《梅葛》便是多种价值文化的总和。《梅葛》的艺术特色是充满了海阔天空的想象,对事物的描述形象生气盎然。这部史诗为研究彝族的历史、文化、经济、哲学、宗教、伦理道德、审美观念等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和独特视角,具有恒久的魅力和多学科的价值。

三、《梅葛》生态美学研究的意义

深入研究就会发现,《梅葛》不仅仅代表彝族人民的智慧,在研究生态美学方面还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具体如下:

首先,对《梅葛》的深入研究不仅挖掘出彝族人民对待大自然的态度和方式,还牵扯到彝族人民的信仰问题。彝族文化在学术界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人们在研究《梅葛》的同时还对彝族文化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总结。从《梅葛》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环境和人类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并顺应自然规律。由此可见彝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而站在生态美学角度去看彝族历史是最全面的。

其次,对《梅葛》的研究还促进了生态美学思想的发展。生态美学思想在现今人们的生活中根深蒂固,并且站在自然学的角度来看,生态美学和生态思想并不冲突,二者相辅相成,扬长避短。不仅如此,无论是自然生态系统还是发展甚快的社会均需要生态观念赋予的力量和方向。话虽如此,但要想付诸行动是非常困难的。人们在研究生态美学时不能仅局限于现代已有的文献,还应该多挖掘历史经验来借鉴。

再者,对《梅葛》深入研究在一定意义上还起到一个提醒作用,并且使人们强烈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进而通过行动保护环境。《梅葛》的核心内容代表了彝族人民对爱护环境的强烈意识,对于整个社会生态发展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总之,《梅葛》的存在促进了人们环保意识的形成。

最后,对《梅葛》的深入研究对于《梅葛》本身来说也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它的存在不仅代表了彝族人民的智慧,还代表了中国远古文化的先进性。《梅葛》文化的传承保护发展也尤为重要,深入研究《梅葛》的生态美学思想,其实质也是在传承《梅葛》文化,发展《梅葛》文化。

四、生态美学意义方面的研究文章综述

前人对《梅葛》的研究,成果众多,现将这些成果简要综述如下:

1.《梅葛》的收集、整理与出版

由郭思九、张宝省等人组成的民族民间文学楚雄调查队于1958年成立,该组织通过不同地区(姚安马姚、大姚昙花等地)的考察研究,收集、整理、出版《梅葛》。《梅葛》的基本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被确定下来,并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学术界开始研究。可以说,这时是《梅葛》研究的起步阶段。马克・本德尔(美籍广西大学外语系教师)在1985年8月就对姚安官屯乡马游村进行了田野调查,还将《梅葛》翻译成外语并流传海外。不仅如此,美国某报纸还做了相关报道。1989年10月,李世钟以创世歌“老年《梅葛》”为主题到姚安官屯乡马游村调查。2001年12月,李子贤、胡立耘等到马姚等地实地调查,并在2005年出版了研究《梅葛》的第一部专著——《“梅葛”的文化学解读》。

迄今为止,《梅葛》由云南人民出版社于1959 年9月、1960年4月、1978年10月、2001年发行了四个版本。

2.研究《梅葛》的论文

国内外学者研究《梅葛》的论文约有20篇,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梅葛》产生和发展的文化背景研究。李子贤认为特定的文化生态系统就是《梅葛》赖以存活的“母体”,它的存活形态及其载体包含着许多的古文化要素,与原始信仰、宗教祭仪、民俗活动、文化心理、价值取向、吟诵场域紧密相连并融合为一个整体。[2]胡立耘认为原始性史诗的酝酿、萌生、发展与存活都与其相应的文化生态系统息息相关。文化生态系统可分解成两部分,一是外因,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经济活动系统、行为方式系统等;二是内因,包括知识系统、信仰系统、传统系统等。[3]杨甫旺认为《梅葛》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原始性史诗,与民族同生共长,并与原始宗教祭祀、节日庆典、礼仪民俗融为一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特点,充满浓厚神秘的原始宗教观,展现了家庭婚姻和传统伦理道德的演变过程。[4]

第二,《梅葛》的文本研究。美国民俗研究学者马克・本德尔(Mark Bender)认为:在彝族文学研究中,无论是口头文本,或是与口头有关的文本,还是以传统为取向的文本,都应该纳入到文本本身的特定语境中加以评价和鉴赏。这样才能在口头语境中区别表演与表演之间的不同,才能在与口头相关的语境中分析文本与文本之间的不同,才能在已出版的作品中考察版本与版本之间的不同。[5]

第三,《梅葛》的传承与传承者及展演与展演方式研究。主要研究者为胡立耘、陈永香两位学者。陈永香认为原始宗教信仰是《梅葛》存活的土壤,《梅葛》是原始宗教信仰的表达系统,毕摩则是把二者融合的媒介,毕摩是原始宗教信仰和《梅葛》的主要保存者、传承者、使用者,毕摩、原始宗教信仰、《梅葛》是三位一体的,原始宗教信仰、毕摩是《梅葛》存在的核心,《梅葛》是毕摩表达原始宗教信仰观念的手段。[6]

第四,《梅葛》的功能研究。王翼祥认为《梅葛》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即敬神拜祖、驱鬼除秽、祈福纳吉的宗教功能;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承载与传播功能;凝聚群体意识、规范个人行为的社会功能;悦神娱人、男欢女爱的娱乐功能。多种功能相互关联,又相互渗透,并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7]

第五,《梅葛》的神话原型研究。 陈永香、樊英应用荣格原型理论对《梅葛》的神话原型进行分析。《梅葛》中的神话原型正是彝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直接经验沉淀凝固而成的人们心灵深处的集体的梦。[8]

第六,《梅葛》的原始哲学观研究。普同金认为《梅葛》是彝族的精神文化,记录了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和社会生活,表达了他们对世界特有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审美追求和价值理想,与哲学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有天然的密切联系:比如老虎尸解创世,以水、火、木为基本元素的朴素世界观和勤劳、勇敢、节俭、伦理的生活态度。[9]

第七,《梅葛》与彝族古文化研究。陶颖认为《梅葛》透露彝族古代社会的信息。《梅葛》中的“蚕丝”一章,取材于姚安等地,姚安是滇中、滇西丝线生产的中心。“蚕丝”一章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民族团结的印记,是彝汉各族人民,是彝族与中原、四川等内地各族人民友好交往的结晶。[10]

3.研究《梅葛》的专著

《梅葛的文化学解读》是研究《梅葛》的第一部专著,云南大学出版社于2007年5月1日出版,作者是李云峰、李子贤、杨甫旺。它比较系统地分析研究《梅葛》文化生态系统,即《梅葛》赖于存活的文化环境,这种赖以生存的特定的文化语境黏合各种古文化样态,这些古文化系统包括原始信仰、宗教祭祀、民俗活动、文化心理、价值取向等紧密相联并融合为一个整体。该书从研究方法到学科领域,既突破传统,又兼容并蓄,确实代表了《梅葛》研究的高度与深度。

总之,彝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研究成果众多。关于《梅葛》的研究,一般的写作是针对《梅葛》的背景文化研究多一些,比如彝族宗教信仰、历史、风俗习惯等,写作和研究的思想往往以总结、概述等方法为主,与彝族民间生活中完整、复杂、生动的《梅葛》传承体系相比,目前的研究是很有限的,还有很多方面没有涉及,比如生态美学。总的来说,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对《梅葛》的研究可以归结为“从圈内到圈外”,由地方到全国,以及由专业到民间,但是《梅葛》的魅力并没有充分真实地体现出来,很多丰富的内涵退隐到文本的后面,这一点应引起研究者应有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李云峰,李子贤,等.“梅葛”的文化学解读[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11-15.

[2] 李子贤.探寻创世史诗研究的新路径——以《梅葛》为中心[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5):39-45.

[3] 胡立耘,李子贤.原始性史诗存活与文化生态系统的关系——以彝族史诗《梅葛》为视点[J].贵州民族研究,2005(6):124-127.

[4] 杨甫旺.论“梅葛”的历史文化特点[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7):114-118.

[5] [美]马克・本德尔.怎样看《梅葛》:“以传统为取向”的楚雄彝族文学文本[J].民俗研究,2002(4):34-41.

[6] 陈永香.彝族史诗《梅葛》的传承方式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0(1):121-124.

[7] 王翼祥.论彝族史诗《梅葛》的社会功能[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43-48.

[8] 陈永香,樊英.彝族史诗《梅葛》神话原型的分析[J].楚雄师范学院报,2005(2):68-70.

[9] 普同金.略论彝族史诗《梅葛》中的原始哲学观[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1):54-58.

[10]陶颖.《梅葛》透露的古代社会信息[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4):76-81.

(责任编辑 田景春)

Ecological Aesthetic Signifi cance of “Meige”and Research Survey in Recent Years

ZHAO Q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Wenshan University, Wenshan Yunnan 663099, China)

Abstract:Taking Yi Creation Epic "Meig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paper excavates and refines its implication from the plain ecological aesthetic significance, tries to establish the basic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Meige” ecological aesthetic thoughts, rich “Meige” culture, heritage and promotes the “Meige” culture through the combing of the perspective and its cultural background.

Key words:Yi; Meige; ecological aesthetics

作者简介:赵青,女,云南文山人,文山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5 - 04 - 13

中图分类号:I20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 9200(2016)02 - 0053 - 04

猜你喜欢

生态美学彝族
彝族海菜腔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彝族器皿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彝族说唱 男女生三重唱
建构人本生态美学的开创性努力
曾永成美学研究之路述评
怀特海有机哲学审美经验观的生态学审视
和谐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