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晏子春秋》看晏婴的治国思想和实践——国学研究系列之五

2016-03-16艾新强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广西南宁530007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礼治晏婴仁政

艾新强(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广西南宁530007)



从《晏子春秋》看晏婴的治国思想和实践——国学研究系列之五

艾新强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广西南宁530007)

摘要:晏婴是齐国历史上唯一可与管仲并称的一代名相。面对齐国霸业早失、政局动荡、政苛刑繁、民不聊生等形势,他倡导礼治、抑制私门,薄敛省刑、推行仁政,选贤任能、惩治谗佞,力谏君奢、躬行节俭,亲睦善邻、折冲樽俎,并付诸实施,使齐国保持了大国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晏婴;《晏子春秋》;礼治;仁政

晏婴(约公元前585—前500年),字仲,谥平,世称晏平仲,齐国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市)人。齐大夫晏弱之子,他厉行节俭,博学多才,善辩敢争,且刚直不阿,是齐国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也是齐国历史上唯一可与管仲并称的一代名相。他从公元前556年袭父爵为齐国大夫,历事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代国君,共五十余年,其中为相辅佐景公的时间最长,达三十余年。晏婴所事三君,皆平庸昏昧之主,且当时齐国对外霸业早失,内部政局动荡,公室政苛刑繁,民不聊生。针对这种形势,他主张外结诸侯,和睦相处,反对侵伐;对内,则主张轻徭薄赋,节俭廉政,省刑爱民,倡导礼治,举贤任能,并竭力将其付诸实施,为齐国的内政外交作出了巨大贡献,“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正因为如此,孟子曾赞之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1]刘向在《序录》中称赞晏婴“尽忠及谏道齐,国君得以正行,百姓得以附亲”。《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晏婴思想言行、反映晏婴政治思想和实践的史传散文,全书共八卷,二百一十五章,通过一个个妙趣横生而又寓意深长的短篇故事,集中反映晏婴的政治倾向和品德风貌。

一、倡导礼治,抑制私门

晏婴走上政治舞台之际正值春秋晚期,齐国公室日益衰微,卿大夫专权日益严重;且屡屡发生子弑父、臣弑君、兄弟相残的现象。面对“礼崩乐坏”的衰败景象,为强化君权、稳定政局,晏婴审时度势,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了以礼治国的主张并付诸实践。《晏子春秋·外篇上》记载了晏婴的一段话:“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之经也。君令而不违,臣忠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贞,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质也。”晏婴认为,礼是约束社会各阶层的一种行为规范。只要以礼治国,就会出现君正、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的良好社会秩序。如果国君不用礼,就不能治理国家;大夫不讲礼,就会杀掉他的国君;儿子不讲礼,就会杀掉他的父亲;兄弟之间不讲礼,就会互相残杀。因此,无礼或者有礼而不守礼,整个社会就会处在一种无序的混乱状态。

晏婴多次阐述“去礼”的危害,劝谏景公带头守礼。如《晏子春秋·外篇》记载,齐景公当政初期,“饮酒酣……请无为礼”,晏婴坚持强调:“今君去礼,则是禽兽也……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进而又引用《诗》说:“人而无礼,胡不遄死。”人若无礼,还不赶快去死,态度相当严肃。但景公依然我行我素,于是晏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举止非礼:“少间,公出,晏子不起;公入,不起;交举则先饮。”这样一来,景公大怒,晏婴于是叩首跪拜道:“婴敢与君言而忘之乎?臣以致无礼之实也。君若欲无礼,此是也。”景公此时才幡然醒悟,转怒为喜,信服了晏婴的教诲。晏婴认为,君主的守礼是十分重要的。淳于国人献一美女给景公作妾,生子名荼,景公很宠爱他。有些大臣商量想让景公废掉公子阳生而立荼为太子。景公告诉晏婴,晏婴认为这是违礼的举动,便规劝景公:“不可,夫以贱匹贵,国之害也;置大立少,乱之本也。夫阳生,生而长,国人戴之,君其勿易!”他又说:“夫服位有等,故贼不陵贵;立子有礼,故孽不乱宗。愿君教荼以礼而勿陷于邪,导之以义而勿湛于利。长少行其道,宗孽得其伦。”可是,景公不听晏婴的劝告,最终还是立荼为太子。结果,景公死后,田氏杀掉荼,立阳生为国君;后来又杀掉阳生,立了简公;最后又杀简公,将齐国据为己有。

晏婴还重视运用礼义来抑制私门的发展。《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载,栾、高二氏欲驱逐陈(田)氏、鲍氏,与之发生激烈战斗,栾、高氏不胜而出,亡命鲁国。陈、鲍二氏要乘机瓜分栾、高两家的财产。可是晏婴却认为这是违背礼义的行为,并义正辞严地对陈无宇说:“不可!君不能饬法,而群臣专制,乱之本也。今又欲分其家,利其货,是非制也。子必致之公。且婴闻之,廉者,政之本也;让者,德之主也。栾、高不让,以至此祸,可毋慎乎?廉之谓公正,让之谓保德,凡有血气,皆有争心,怨利生孽,维义可以为长存。且分争者不胜其祸,辞让者不失其福,子必勿取。”在晏婴看来,义和利相比,义是根本,只有用义御利,才能克制私欲,避免违礼的越轨行为。否则,见利忘义,就必然招来祸患。他强硬地指出:必须把栾、高的财产献给君主。陈无宇听了晏婴的话,就把栾、高的财产都献给了齐景公,然后请求告老回到剧城(今山东青州寿光县南,故纪国)。晏婴就是这样,遏制卿大夫的利欲,从而维护了公室的利益。

据有关史料记载,田陈氏为了扩大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在自己的封邑内,采取了小斗进、大斗出的惠民政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结果田陈氏笼络了民心,扩大了自己宗族的势力。面对田陈氏势力的迅速增长,景公十分担心自己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于是请晏婴帮助想办法来遏制田陈氏势力的增长。晏婴提出的遏制田陈氏势力的手段就是礼。他认为只有礼,才能阻止田陈氏代姜的进程。《晏子春秋·外篇》记载了晏婴的一段话:“维礼可以已之。其在礼也,家施不及国,民不懈,货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谄,大夫不收公利。”这就是说,根据礼的规定和要求,大夫不能对国人妄施恩惠,百姓不能懈怠劳作,财货不能迁移,工商不能改行,士人不能失职,百官不能怠慢,大夫不能聚收国家的赋税。这样文武百官和天下百姓就一心为国,就会避免私人势力的强大。为了使臣民懂礼、守礼、保持社会稳定,抑制私人势力的发展,晏婴劝谏君主在守礼方面为天下百官和百姓作出表率。这样,天下有礼之士就会簇拥在齐侯的左右,从而为治国安邦打下良好的基础,而那些无礼之士就难以容身。从而使姜齐政权得到稳定。

正是由于晏婴治国重视礼义,注意“别上下之义,使当其理”[2]190,强调以礼治国,这才使当时齐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桓、管霸业的余绪,使之不失为大国而自己也身显诸侯。

二、薄敛省刑,推行仁政

史称景公奢,由于其赋敛无度,刑罚苛重,使得百姓负担过重,社会矛盾异常尖锐。针对这一情况,晏婴认为治国以民为本,“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2]162,并采取了薄赋省刑、宽政惠民的改良措施,以缓和矛盾,稳定局面。

(一)薄赋苏民

对于齐国的赋敛之重,晏婴早有觉察。《晏子春秋·内篇问下》记载,当晏婴出使晋国,与叔向谈到齐国的状况时指出:齐国到了末世,我不敢断定,齐国恐怕要被田陈氏取代了吧,“公弃其民,而归于陈氏。……民叁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公聚朽蠹,而老少冻馁;国都之市,屦贱而踊贵,民人痛疾,或燠休(病痛的声音)之”。这就是说,齐国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骄奢淫逸的生活需要,无限度地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把老百姓收获的三分之二都纳入公室,只留下一分让其维持最低的衣食之用。结果是公室所聚集的粮食、财物都腐朽生虫,而百姓们却饥寒交迫。对于这种情况,晏婴是焦急不安的。《左传·昭公二十年》载,当齐景公因久病不愈而欲诛祝史时,晏婴趁机劝说景公行仁政,薄赋敛:“不可为也!山林之木,衡鹿守之;泽之萑蒲,舟鲛守之;薮之薪蒸,虞侯守之;海之盐蜃,祈望守之;县鄙之人,入从其政;偪介之关,暴征其私;承嗣大夫,强易其贿;布常无艺,征敛无度;宫室日更,淫乐不违;内宠之妾,肆夺于市;外宠之臣,僭令于鄙;私欲养求,不给则应;民人苦病,夫妇皆诅。祝有益也,诅亦有损。聊摄以东,姑尤以西,其为人也多矣。虽有善祝,其能胜亿兆人之诅?君若欲诛于祝史,修德而后可。”齐景公听了晏婴这番话,感到很有道理,就立刻下令各级官吏修德行仁,并撤销了首都各处的关卡,重新开放禁止百姓们进入的场所,最后减免租税,轻赋薄敛。景公自己也下罪己诏,向国人谢罪,从而使民受惠而国以安。《晏子春秋·内篇问上》也载有晏子劝谏景公薄赋敛的内容。晏子进谏景公说:“臣闻问道者更正,闻道者更容。今君税敛重,故民心离;市买悖,故商旅绝;玩好充,故家货殚。积邪在于上,蓄怨藏于民,嗜欲备于侧,毁非满于国,而公不图。”景公听了晏婴的话,遂下令不要再进献玩好,市场贸易要公平,不准欺诈,宫室不要再修饰,没有完工的建筑停止修建,停止劳役,减轻赋税。晏婴还要求景公注意鱼盐业和关口的管理,取缔奸商不法之徒。赋税,对农民只收取十分之一。晏婴关于薄赋敛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缓解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保证了齐国经济的正常发展。同时,面对严酷的现实和历史上一些暴君被民众推翻的教训,晏婴还向景公发出了“民诛”的警告。《晏子春秋·内篇谏上》记载,一次晏婴陪景公出游,在麦丘遇到一位八十五岁的老人,景公再三要老人给他祝福,老人祝愿景公及其子孙都长寿,但最后还说了一句“使君无得罪于民”的话。景公听后十分恼火,刚欲发作,晏婴便马上建言说:“君过矣!彼疏者有罪,戚者治之,贱者有罪,贵者治之;君得罪于民,谁将治之?敢问:桀纣,君诛乎,民诛乎?”这话使景公进一步意识到实行苛政、暴政之危险,自觉地实行薄赋苏民政策。

(二)省刑仁民

齐景公时,实行严刑峻法,致使“籍重而狱多,拘者满圄,怨者满朝”,民众备受残虐,晏婴深为忧虑,于是抓住各种机会劝君省刑。《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记载,景公要为晏婴更换住宅,晏婴说:“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齐景公问:“子近市,视贵贱乎?”晏婴回答说:“既窃利之,敢不识乎?”齐景公问:“何贵何贱?”晏婴回答说:“踊贵而屦贱。”景公听言,知受断肢酷刑的人太多了,遂下令减轻酷刑。对此评论家说:“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晏子一言,而齐侯省刑。《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其是之谓乎。”[3]

《晏子春秋》中记载晏子省刑之谏是很多的。如景公欲诛骇鸟人,晏子谏止;景公所爱马死,欲诛圉人,晏子谏止;景公欲杀犯所爱之槐者,晏子谏止;景公以抟治之兵未成功,将杀之,晏子谏止;景公使烛邹主鸟而亡之,怒欲加诛,晏子谏止,等等。可以说,为了省刑,晏子谏君无所不及。晏婴还要求景公减轻刑罚,如果是死罪的减为徒刑,如果是徒刑的减为惩罚,如果是惩罚的就免罪释放。晏婴主张对严酷的刑罚加以改革,反对对民众滥施暴力,对于缓和当时齐国国内不断激化、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维护国家百姓的安定生活,是有其积极社会意义的。

晏婴的薄赋省刑主张,是其仁政思想的集中体现。反对统治者对人民的恣意掠夺和杀戮,这无疑对减轻人民群众负担、保障人民生命财产是大有益处的。

三、举贤任能,惩治谗佞

选贤任能、惩治谗佞是晏婴治国思想和实践的重要内容。他认为,人才是国家社稷治乱的根本,能否选贤任能,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因此要治理好国家,没有大批的贤能之士,是根本办不到的。《晏子春秋·内篇问下》记载,晏婴曾总结齐桓公得以霸诸侯的历史经验,认为:“先君见贤不留,使能不怠。是以内政则民怀之,征伐则诸侯畏之。”当景公问晏婴善于治国的人,应当如何举措时,他明确地回答:“举贤以临国,官能以敕民,则其道也。举贤官能,则民与若也。”反之,一个国家如果不能任用贤能之士,则是莫大的不祥。《晏子春秋·内篇谏下》记载,晏婴说:“国有三不祥……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晏子春秋·内篇问上》记载,在识贤方面,当景公问取贤得人之道时,晏婴指出:“观之以其游,说之以其行,君无以靡曼辩辞定其行,无以毁誉非议定其身……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不取。”也就是说,要从其社会交往和实际生活中的关键时刻,来具体考察人才的优劣,而不是靠道听途说和一面之词来作决定。在任贤方面,当景公问任人之道时,晏婴指出:“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责遍成。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此任人之大略也。”这就是,对人才不能求全责备,要注重其所长,不能过分究其短。晏婴对齐桓公拜管仲为相,任贤不避私仇;举宁戚为大司田,任贤不弃微贱的博大胸怀,极为赞赏,并努力效法之。据《史记·管晏列传》记载,晏婴的车夫刚开始为其驾车时,以为自己是为国相驾车,神采飞扬,甚为得意。但不久这位车夫改变了态度,处处表现出一种谦让精神。晏婴见他改变态度,便问其中的缘由,车夫如实地告诉了他。原来,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看到车夫驾车时那种自得神态,等到车夫回家,他的妻子提出要离婚。车夫问其原因,妻子便对丈夫说:“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从此以后车夫就变得谨慎谦虚起来。晏婴因为车夫能听从妻子的劝告,自勉自强,一心向上,于是就把他推荐给景公做了大夫。晏婴在出使晋国的路上,遇到一个衣衫褴褛、身背干草的奴隶越石父,经交谈确认其为贤士,就解下自己车上的马为他赎身,带回齐国,并在自己家里洒扫门庭,摆下酒宴,以最尊敬的“醮礼”将越石父待为上宾,使越石父为齐国作出了不小的贡献。齐景公时,晋国举兵攻伐阿、鄄,燕国也侵扰河上,齐国军队节节败退,景公非常忧虑。这时,晏婴向景公推荐了田穰苴,说他虽是田氏庶出,但很有才能,文能附终,武能威敌。景公听说后,急忙召见田穰苴,并和他谈论用兵之道。穰苴果然精通兵法谋略,景公很高兴,便任命他为将军,率军抵御晋、燕之师。由于田穰苴治军严明,并按军法斩杀了迟到的监军庄贾,军威大振。特别是由于他身先士卒,与士卒共甘苦,深得士兵的拥护,士气高涨。结果,晋军听说后撤军而去,燕军也渡水退回。田穰苴率军追击,收复了全部失地,保证了国家的安全。

晏婴在主张举贤用贤的同时,积极主张惩治谗佞。他指出,恶人不去,贤人不进;谗佞不除,忠臣不用。尤其是君主身边的谗夫佞臣,依托君威,加害贤良,危害国家,故为国之大患,晏婴把这种人比作“社鼠”、“猛狗”,力主惩之,除之。《晏子春秋·内篇问上》记载,景公问治国何患,晏婴答道:“夫国也有焉,人主左右是也。内则蔽善恶于君上,外则卖权重于百姓,不诛之则乱,诛则为人主所案据,腹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夫国亦有猛狗,用事者是也。有道术之士,欲干万乘之主,而用事者迎而龁之,此亦国之猛狗也。左右为社鼠,用事者为猛狗,主安得无壅,国安得无患乎?”因此,明君贤臣治国,必须尊贤、举贤、用贤;同时,去谗、除佞,如此则国治民安。晏婴自己也多次与景公宠臣梁丘据、裔款之流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有效地抑制了这些奸佞之徒的胡作非为。

四、力谏君奢,躬行节俭

齐景公时,奢侈腐败是齐国朝政的一个突出问题。《淮南子·要略》说:“齐景公内好声色,外好狗马,猎射亡归,好色无辨,作为路寝之台,族铸大钟,撞之庭下,郊雉皆响,一朝用三千钟赣。”景公如此奢侈腐化,而齐国百姓却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为了国家政局的稳定,晏婴一次次地进谏景公止奢侈,行廉政。《晏子春秋·内篇谏上》记载,一年大雨连绵下了十七天。但是,景公仍然是日以继夜地饮酒作乐,并且派人巡视国中,罗致善歌之人。晏婴听说后,愤然去见景公说:“十有七日矣,怀宝(当为“坏室”)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糠,弊撤无走,四顾无告,而君不恤,日夜饮酒,令国致乐不已,马食府粟,狗餍刍豢,三保之妾,俱足梁肉。狗马保妾,不已厚乎?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穷而无告,无乐有上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婴奉数之策,以随百官之吏,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景公纳晏婴谏,授权晏子赈济灾民。三日期满,官吏赈灾完毕。晏子上报说:受灾贫民一万七千家,用去赈灾粮九十七万钟,柴薪一万三千车。毁坏房屋的二千七百家,用去修缮费用三千金。景公听毕,然后回到宫内,降低了饮食标准,不再击鼓奏乐。晏婴又请求景公裁减侍从和使君主移情丧志的歌儿舞女,结果三千歌儿舞女被辞退。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记载,景公问晏婴:“我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晏婴趁机讲明了行德政、施仁义、爱民节用的道理:“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且古者常有紩衣挛领而王天下者,其义好生而恶杀,节上而羡下,天下不朝其服,而共归其义。古者常有处橧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汙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不能安享)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晏子谏止了齐景公的奢行。

晏婴不仅劝谏景公抑制私欲、廉政爱民,其自身更是节俭力行的典范。“尚俭”是晏婴政治理念、施政措施的核心,《史记·管晏列传》称,晏婴“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晏婴认为,廉洁是为政之本,“君子之事”。虽然晏婴身居相国高位,但他严于律己,廉洁从政,他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十分节俭,为百官作出了榜样。这里从《晏子春秋》中撷取几则晏婴的廉政故事:

一是《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晏子相景公,食脱粟之食,炙三弋(三种飞禽)、五卯(腌菜)、苔菜耳矣。公闻之,往燕焉,睹晏子之食也。公曰:“嘻!夫子之家如此其贫乎!而寡人不知,寡人之罪也。”晏子对曰:“以世之不足也,免粟之食饱,士之一乞也;炙三弋,士之二乞也;五卯,士之三乞也。婴无倍人之行,而有叁士之食,君之赐厚矣!婴之家不贫。”再拜而谢。

二是《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

三是《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也?何乘不任之甚也?”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游士,皆得生焉。臣得饱衣暖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晏子出,公使梁丘据遗之辂车乘马,三返不受。公不说,趣召晏子。晏子至,公曰:“夫子不受,寡人亦不乘。”晏子对曰:“君使臣临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国之民;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而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遂让不受。

四是《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公乃往燕晏子之家,饮酒,酣,公见其妻曰:“此子之内子耶?”晏子对曰:“然,是也。”公曰:“嘻!亦老且恶矣。寡人有女少且姣,请以满夫子之宫。”晏子违席而对曰:“乃此则老且恶,婴与之居故矣,故及其少且姣也。且人固以壮托乎老,姣托乎恶,彼尝托,而婴受之矣。君虽有赐,可以使婴倍其托乎?”再拜而辞。

五是《吕氏春秋·内篇杂下》:庆氏亡,分其邑,与晏子邶殿,其鄙六十,晏子勿受。子尾曰:“富者,人之所欲也,何独弗欲?”晏子对曰:“庆氏之邑足欲,故亡。吾邑不足欲也,益之以邶殿,乃足欲,足欲,亡无日矣。在外不得宰吾一邑,不受邶殿,非恶富也,恐失富也。且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为之制度,使无迁也,夫生厚而用利,于是乎正德以幅之,使无黜慢,谓之幅利,利过则为败,吾不敢贪多,所谓幅也。”

六是《晏子春秋·外篇》:有工女托于晏子之家焉者,曰:“婢妾,东郭之野人也。愿得入身,比数于下陈焉。”晏子曰:“乃今日而后知吾不肖也!古之为政者,士农工商异居,男女有别而不通,故士无邪行,女无淫事。今仆托国主民,而女欲奔仆,仆必色见而行无廉也。”遂不见。

从上述故事可以看出,晏婴吃的是粗食,穿的是粗布衣,住的是陋仄之室,上朝时常坐弊车,驾驽马。在婚姻方面,仍以老妻为伴,对待女色的态度,更能见出晏婴情操之高尚可贵。晏婴生活如此简朴,可他一再辞去景公赐予的封邑、千金、狐裘、宅第、市租、辂车、乘马等,为百官作出表率。晏婴之所以能做到这些,是因为他认识到,清廉则为福,贪欲则为祸,而且能够自觉做到以德抑欲,以义御利。可见,晏婴的倡俭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措施。这不仅是为了改变齐国奢侈腐败的政风,同时也是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以安定国家,稳定人心。由于晏婴的克己奉公,尚俭倡廉,在中国历史上树立了廉相的楷模,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据《晏子春秋·外篇》载,时人弦章便深受晏婴的影响,被誉之为“弦章之廉,晏子之遗风也”。明嘉靖《青州府志》称,“齐地汉以后尚俭、倡廉,与晏子的遗俗不无关系”。可见晏婴尚俭思想与行为的影响之深远。

五、亲睦善邻,折冲樽俎

晏婴身为相国,其足迹遍布各诸侯国,不管大国小国,都被他高超的外交手段、精彩的言辞、质朴的衣着所折服,出色地完成了外交任务,维护了齐国尊严。在外交上,晏婴主张治国安邦方可使诸侯归服,与诸侯相交以礼为先,尊重诸侯主权,不侵人之地倡导维护独立。这里仅谈如下三点。

(一)补出樽俎,折冲千里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载,晋平公准备攻打齐国,派范昭前往齐国观察刺探有关情况。齐景公设宴招待他。正当大家酒兴方浓之时,范昭故意挑衅试探,要求用景公的酒杯饮酒,景公不知其意,立即表示同意,并将杯子斟上酒递给范昭。晏婴识破了使者的心机,立即上前阻止,并命人撤走了酒杯,换了一个杯子给范昭。范昭十分不高兴,便佯装醉酒,手舞足蹈起来,并对乐师说:“能为吾调成周之乐乎?吾为子舞之。”乐师拒绝说:“冥臣不习。”范昭两次越礼不成,便急忙退席而去。范昭回国后,立即向晋平公报告说:齐未可伐也,齐国君臣同心,且有智慧,我想在席间试探一下景公,晏子立即看出,并出面阻止;我想破坏其礼制,又被乐师识破了。由此可见,齐国现在政治清明,法度不乱,群臣勇而有谋。晏子高明的洞察力和不卑不亢的外交手腕,孔夫子听到之后,也非常赞佩:“夫不出樽俎之间,而知千里之外,其晏子之谓也。可谓折冲矣!”[4]意为不出筵席之间,而退敌于千里之外,从而阻止了一次不义之战,维护了国家的安全。晏婴重视以礼治国,他把重礼的思想成功地运用到外交活动中去,强调诸侯相交以礼为先,反对诸侯间的无礼和非礼之交,让列国宾服。

(二)有理有节,不辱使命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记载,有一次,晏婴出使吴国,吴王听说晏婴非常机敏且善于辞令,便想嘲弄晏婴一番。当晏子到达吴国时,掌管接待的侍从官按吴王的吩咐对晏婴说:“天子请见!”晏婴一听非常吃惊,心想齐、吴都是诸侯国,吴王怎么可以自称天子呢?这不是有意蔑视齐国吗?随后他想出了对付的办法,但没即动声色。“天子请见!”侍从官连喊三声,晏婴装聋作哑,一声不吭。侍从官飞报吴王,吴王只好亲自出来接见晏婴。晏婴见吴王出来,便首先施礼,然后问吴王:“臣受命弊邑之君,将使于吴王之所,以不敏而迷惑,入于天子之朝,敢问吴王恶乎存?”吴王听后十分恼怒,但又无可奈何,只好改变了称呼,行了诸侯国的礼节,与晏婴正式相见。

晏婴经常出使各国,他虽然身材矮小,但他庄重的举止、威严的气势、应对如流的言辞倾倒了各国诸侯,完成了与诸侯修好的外交使命。《晏子春秋·内篇问下》记载,晏婴出访鲁国时,鲁昭公问他怎样才能使国家安定、民众归服?晏婴回答说:“婴闻傲大贱小则国危,慢听厚敛则民散。事大养小,安国之器也;谨听节俭,众民之术也。”此后晏婴又出使鲁国时,鲁昭公却突然说:“寡人闻大国之君,盖回曲之君也,曷为以子大夫之行,事回曲之君乎?”晏婴略加思考后说:“婴不肖,婴之族又不若婴,待婴而祀先者五百家,故婴不敢择君。”晏婴走后,鲁昭公对人说:“晏子,仁人也。反亡君,安危国,而不私利焉;僇崔杼之尸,灭贼乱之徒,不获名焉;使齐外无诸侯之忧,内无国家之患,不伐功焉;鍖然不满,退托于族,晏子可谓仁人矣。”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记载,晏婴奉命出使楚国,因为当时楚强齐弱,楚王便想羞辱晏婴借以显示自己的威风。楚王与群臣设下圈套,单等晏婴就范。晏婴来到楚都东门,但守门者却不给他开门,硬要在大门之侧的小门接引他,晏婴明白了这是楚国君臣在设法戏弄自己,便大声对守门的官员说:“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于是守门者只得从大门迎入晏婴,进见楚王。楚王见了晏婴便问:“齐无人耶?”晏婴从容答道:“临淄三百闾,张袂成荫,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楚王问:“然则子何为使乎?”晏婴回答说:“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王,不肖者使使不肖王。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楚王宴请晏婴饮酒,喝得酒兴正浓时,两个官员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罪。楚王看着晏婴说:“齐人固善盗乎?”晏婴反唇相讥说:“婴闻之,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国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婴的回答使楚王瞠目结舌,心悦诚服地对晏婴说:“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婴使楚,当受到楚国君臣侮辱时,以机智善辩,嘲讽了楚王的无礼和愚蠢,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更使自己名显诸侯。

(三)不欺小国,力主和平

土地问题历来是国与国之间外交活动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晏婴在这一问题上主张“地博不兼小,兵强不凌弱”,不侵人之地,倡导维护独立。《晏子春秋·内篇问上》记载,齐景公很想和昔日的齐桓公一样,当中原的霸主,于是赶造武器,加紧练兵,准备进攻近邻鲁国,晏婴极力反对:“不可,鲁好义而民戴之,好义者安,见戴者和……攻义者不祥,危安者必困。且婴闻之,伐人者德足以安其国,政足以和其民,国安民和,然后可以举兵而征暴。今君好酒而辟,德无以安国,厚藉敛,意使令,无以和民。德无以安之则危,政无以和之则乱。未免乎危乱之理,而欲伐安和之国,不可,不若修政而待其君之乱也。”景公在晏婴的劝说下,终于罢兵,并派晏婴出使鲁国,两国修好,加强了睦邻关系。不久,景公又出兵进攻宋国。晏婴反对攻宋,景公不听,并亲自领兵出征。当军队路过泰山时,景公做了一个噩梦:有两个男人怒发冲冠地站在景公面前,阻挡他前进。景公被惊醒后,便请人圆梦。此事被晏婴知道了,他灵机一动,立刻想出了一个劝谏景公的计策,告诉景公说:国君所梦见的两个人是宋国两个先君汤和伊尹,他们是“天下之盛君也,不宜无后”。两位先人对您无义攻打无罪的宋国发怒了,所以出来阻挡,希望您解散军队,与宋言和。经过晏婴这么一说,景公最终接受其建议,遂下令退兵。

晏婴相齐三十余年,敢于直谏,行补三君;为政尚礼、重民、举贤,廉洁奉公,节俭力行;对外亲睦善邻,机智勇敢,从而使趋于落势的姜齐政权能够在列国争雄中不失其大国地位,得到了当时诸侯们的敬佩和后世的敬仰,被称为一代贤相,以致其同时代孔子称赞说,“灵公汚(行为放纵,为所欲为),晏子事之以整齐;庄公壮(胆怯),晏子事之以宣武;景公奢,晏子事之以恭俭”[5]。“救民之姓(生)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6]。难怪听到晏婴的死讯,正在菑川游玩的齐景公利马催促御者驾车急驰奔丧,“而因为迟,下车而趋;知不若车之速,则又乘。比至于国者,四下而趋,行哭而往,伏尸而号,曰:“子大夫日夜责寡人,不遗尺寸,寡人犹且淫泆而不收,怨罪重积于百姓。今天降祸于齐,不加于寡人,而加于夫子,齐国之社稷危矣,百姓将谁告夫!”[2]305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由衷赞叹:“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显而易见,晏婴的治国思想和实践及其为政节操,不仅值得古人歆慕和称誉,也值得我们今人认真学习、研究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59.

[2]李万寿.晏子春秋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3]诗经[M].李宝龙,译注.北京:燕山出版社,2014:183.

[4][汉]刘向.新序详注[M].赵仲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22.

[5]李新城.晏子春秋译注[M].陈婷珠,译注.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361.

[6]卢守助.晏子春秋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03.

责任编辑:陈振波

作者简介:艾新强,男,广西社会主义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传统文化、统一战线理论、统战谋略、中国古代史。

收稿日期:2015-11-25

[中图分类号]B2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16)01-0081-07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6.01.016

猜你喜欢

礼治晏婴仁政
比肩接踵
儒家的礼治传统与基督教的法治传统之比较
忠直不迂
——晏婴(二)
乡村治理方式的现代化转型:由礼治“嵌入”法治
孟子说仁德
中西传统法律文化差异性探寻
晏婴三拒齐王赏赐
晏婴换房
《论人民民主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