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化实验探究 优化课堂教学

2016-03-16徐志炯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江苏江阴214400

化学教与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实验探究活化优化

徐志炯(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 江苏江阴 214400)



活化实验探究优化课堂教学

徐志炯
(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江苏江阴214400)

摘要:新课标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习得,强调学生的动手意识和实验操作基本技能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化学学科可以利用实验优势来优化课堂,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从而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

关键词:活化;实验探究;优化

一、活化演示实验,让学生在引导中探究

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不但安排了丰富严谨的理论知识,还安排了大量的演示实验。对于演示实验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正确合理的分析是最关键的,因为这直接影响到学生演绎推理能力的提高。而每类实验的原理、装置和操作都有规律可循,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好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总结,使学生对实验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是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有些演示实验并不是那么生动有趣,这时教师就要利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进行“引课”和“激趣”,在关键处给予启发和点拨,或者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做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如苏教版必修1“氯气的性质”实验中,有氯气使布条褪色的对比实验。当出现明显的实验现象后我设疑:“为什么干燥的红布条不褪色,而潮湿的红布条褪色了呢?”学生们各抒己见,得出了“氯气并没有漂白性”、“氯气和水发生了反应”的结论。当写出氯气和水反应的方程式后我继续设疑:“起漂白作用的会是盐酸吗?”很多学生回答:“盐酸没有漂白性”。当然,我随即就用实验证明了盐酸不能使红布条褪色,引导出水和氯气生成的次氯酸才具有漂白作用。当学生以为就这样得到最终的结果时,我展示给同学们一瓶氯水:“同学们,将氯气溶于水得到的溶液呈浅黄绿色说明了什么呢?”学生再次兴致盎然,进行讨论,由此教师可以很顺利引出可逆反应这一概念。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他们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通过实验获取知识,这样做要比直接给学生知识的效果要好得多,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上下呼应,一步一步地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开动脑筋,获取知识。

二、活化学生实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探究

除了演示实验,教材还安排了大量的学生实验以及“拓展视野”专栏,这无疑是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自主探究的余地,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苏教版高一化学1专题一“常见物质的检验”这节课,让学生走进实验室。教师布置任务:根据所给试剂AgNO3、HNO3、BaCl2、HCl等溶液探究检验硫酸根离子的方法。学生分组讨论,形成方案,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学生相互展示成果,相互质疑,引起学生的差异思维碰撞,在相互之间不断完善中得出正确的方法。以下是学生经过初步实验得出的几种检验SO42-的方法:

方案一:取样,加入BaCl2溶液,再加入盐酸,如出现白色沉淀,则证明有SO42-的存在。

方案二:取样,加入BaCl2溶液,再加入硝酸,如出现白色沉淀,则证明有SO42-的存在。

方案三:取样,加入盐酸溶液,若无明显现象,再加入BaCl2溶液,若出现白色沉淀,则证明有SO42-的存在。

展示完毕,马上就有一些学生对方案一和方案二提出质疑:这样的话,Ag+就没办法排除啊!我让学生取AgNO3溶液按方案一和方案二进行实验,结果显示,都产生了白色沉淀。因此方案一和方案二两种方法都不能排除Ag+。我让展示方案三的同学阐明设计的理由:先加盐酸,可以排除Ag+、CO32-等而又不影响SO42-的检验。经过学生的再思考,再实验,最终得到正确的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学生动手实验能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实验方法和技能,培养自己的探究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为了真正做到活化课堂,我鼓励学生相互讨论相互配合;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别怕失败;鼓励他们各抒己见,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学生实验时的差异和成败有时可作为活化课堂的小小催化剂,教师要利用好这一点。发挥全班同学的智慧,激发全班同学的积极性来分析实验的成败原因。这样不但使错误得到纠正,也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的实验态度,更是活跃了课堂。

三、活化探究情境,让学生在兴趣中探究

学生自主探究能否进行,探究成效如何,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给学生创设一种探究的氛围、探究的情境。教师要利用好一切可以利用的实验素材创设探究情景,活化实验探究。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1.习题探究化

例如,高一学生对氯水中存在H+的实验探究就是一个生动的案例。由于氯水的成分较复杂,习题中一般都是围绕漂白性推测氯水中存在次氯酸HClO;围绕饱和氯水的浅黄绿色推测氯水中存在大量的Cl2;往氯水中加入AgNO3溶液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推测出氯水中含有Cl-。那如何检验氯水中存在的H+呢?我让学生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解决这一问题。经过思考和讨论,学生提出了下列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用pH试纸测定氯水的酸碱性,假如试纸呈红色,可以证明有H+;方案二:往氯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假如溶液显红色,可以证明有H+。

但是当学生按照这两个方案逐一进行实验探究后,实验结果却出人意料,方案(1)中pH试纸并没出现明显的红色,方案(2)中溶液最终也没有出现预期的红色。“氯水中的次氯酸和氯离子都检验到了,为什么H+的检验却如此困难?”强烈的疑惑感和探究欲望再次在学生心中升起,我鼓励学生先推测这两个方案失败的原因。经过学生的讨论,一致认为:氯水中次氯酸的漂白性干扰了这两个实验。在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分析和反思的基础上,大家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确定如下方案:在氯水中加入NaHCO3固体,如有气体产生,则证明有H+。最终实验结果和大家预测的一致。看到探究实验获得成功,学生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这个探究实验使大家领悟到实验探究绝不能停留在实验方案的理论设计上,因为这仅仅是第一步,设计的方案是否成功必须通过实验事实来证明,因为实验才是检验设计方案成功的唯一标准。

2.装置探究化

一套完美的实验装置能体现严密的逻辑思维,课堂上让学生探究实验装置的优化和改进,既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又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才能。

例如让学生观察苏教版必修1教材中第41页的“实验室制氯气”装置,尝试从中找出不足的地方。学生经过讨论得出原装置缺少除杂装置,我再引导学生将这套装置进行优化改进从而得到纯净干燥的氯气,并提醒他们从要使用的仪器、药品及装置的先后顺序等进行一系列探究。最后同学们探究出用饱和食盐水和浓硫酸来除去氯化氢和水蒸气,并且应先除去氯化氢再除去水蒸气。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思维活跃,也活化了课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散式思维得到训练,对化学的兴趣也提高了。

教师还可以将老教材和新教材的同一个演示实验的装置的变化来进行探究。如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中制溴苯的实验装置与老教材中的制溴苯装置作比较不难发现有这样几个变化:(1)普通烧瓶换成了三颈烧瓶;(2)多了冷凝管;(3)多了装有碱石灰的干燥管。让学生从变化展开探究,在对比中更好地理解制溴苯这个实验,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得到提高。

3.生活常识探究化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探究能力为宗旨,进行实验的适当增加和补充,将学生感兴趣的实验穿插在平时的教学中活跃课堂,或者鼓励有条件的同学在家里进行,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教版化学1上关于“正确使用铝制品”有一段内容如下:“氯化钠溶液中的氯离子会破坏氧化膜的结构,加速铝制品的腐蚀。所以,铝制品不宜长时间盛放咸菜或腌制食品”。由于知识贴近生活,同学们对此很疑惑也很感兴趣,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欲望,提出“氯离子真的能破坏铝的氧化膜结构吗?”我鼓励学生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

以下是同学们经过讨论最终形成的实验方案:

步骤1:取两片未经砂纸打磨过的铝片,一片浸入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CuCl2溶液中,另一片浸入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CuSO4溶液中。结果显示,前者表面析出较多的红色固体,后者一直没有明显的现象。

步骤2:将铝片用砂纸打磨,使它表面粗糙,再将其浸入CuSO4溶液中,几分钟后,铝片表面也有少量红色固体析出。

步骤3:向步骤1中CuSO4溶液中加入几滴NaCl稀溶液,铝片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

以上实验结果显示:氯离子确实能破坏氧化膜的结构。对着实验结果,同学们很有成就感。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说的那样,“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体验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

四、活化探究评价,让学生在反思中成长

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通过教学评价激起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在课堂中不仅要有教师的评价,更要有学生的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不仅可以活化课堂,还可以让他们更清楚地审视实验过程中的得与失,可以更好地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探究思路、探究态度等,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另外我们既要对学生实验探究的结果进行评价,更要评价学生实验探究的过程,评价这个过程中他们的体验、变化以及收获。

总之,化学实验探究不仅可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和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借助于实验培养他们的思维创造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活化实验探究,让探究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祖浩,王磊.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郑长龙主编.化学实验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赖增荣.中学化学探究教学的实践与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03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1.033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1-0088-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化学课程标准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学习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由此可见,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教学任务。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正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主要方式,它不仅是活化课堂的重要途径,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教学的这种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如何选择好实验,设计好实验,充分发挥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全体化学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所以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结构和认知水平,充分利用实验教学的手段,让实验教学成为学生主要的获得知识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

猜你喜欢

实验探究活化优化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生姜对亚硝胺合成及体内代谢活化的抑制作用
小学生活化写作教学思考
“实验探究”与“微观认知”的巧妙结合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有机酸对五种人工合成磷酸盐活化作用及活化途径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