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石矿冶文化建设调查研究*

2016-03-16谭元敏李社教

关键词:城市文化

谭元敏 李社教

(湖北理工学院 长江中游矿冶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黄石 435003)



黄石矿冶文化建设调查研究*

谭元敏李社教

(湖北理工学院 长江中游矿冶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黄石 435003)

[摘要]经过专家考察和论证,矿冶文化被定位为黄石的城市文化,这也是黄石城市的文化特色。黄石市进行矿冶文化建设已超过五年。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结果表明:矿冶文化是黄石城市主体文化已成为市民基本共识;黄石矿冶文化建设成效得到市民广泛认同;举办矿冶文化节这一文化建设形式得到市民普遍赞同;黄石城市文化建设也存在着对矿冶文化宣传不够,对矿冶文化遗产保护及利用状况不佳,城市文化特色没有凸显等问题。对此,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城市文化;矿冶文化;城市特色

一、调查缘起

黄石因矿而立,因冶而兴,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绵延数千年的矿冶活动中,黄石孕育了灿烂的矿冶文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矿冶文化。但是在经年不息地开采之后,黄石不得不面临资源枯竭、转型发展的难题。黄石市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了走好转型发展之路,市领导高瞻远瞩,提出了城市转型由文化引领的战略部署。

为了准确定位黄石城市文化,黄石市政府邀请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武汉大学资深教授冯天瑜、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侯卫东、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玉堂、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水城等国内著名专家来黄石考察城市文化。专家们实地考察之后,一致认为,矿冶文化是黄石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黄石城市建设应用矿冶文化引领。

为了更好地打造和宣传黄石矿冶文化,经过多方筹备,2010年8月20—22日,由湖北省政府主办、黄石市政府承办的“中国·黄石首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隆重举行。此次节会期间,还举办了“黄石矿冶文化万人一日游”、“矿冶文化暨资源型城市转型高峰论坛”、“矿冶文化产品展览暨经贸招商洽谈会”等与矿冶文化相关的系列活动。2012年9月21—23日,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湖北省体育局、省文化厅、省旅游局、省外侨办、黄石市政府共同主办了“中国黄石第三届国际乒乓节暨第二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两次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的举办,让矿冶文化走出黄石、走出湖北,影响扩大到国内外。

黄石矿冶文化建设,从举办首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至今已有5年。为了解黄石市民对矿冶文化建设的看法,全面分析黄石矿冶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湖北理工学院“美丽湖北与矿冶文化”课题组围绕黄石矿冶文化建设,发放调查问卷,对黄石市民进行了面对面调查和访谈。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 077份,回收1 077份,其中有效问卷1 077份,有效率为100%。全面分析调查及访谈情况,可以发现黄石矿冶文化建设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尚存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黄石矿冶文化建设取得可喜成绩

(一)矿冶文化是黄石城市主体文化已成为市民基本共识

这里探讨的主要是城市文化,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城市与文化有何关系。“城市”一词,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已司空见惯,但什么是城市呢?美国专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不只是建筑物的群集,它更是各种密切相关并经常相互影响的各种功能的复合体——它不单是权力的集中,更是文化的归极。”[1]城市中主流文化的归极,就会形成城市文化。有中国学者就指出:“城市文化是城市发生、发育和发展的产物,是人类对于城市发展的理想追求和不断实践的结晶,是城市发展的传承记忆、精神支柱与城市发展的个性展示。”[2]每个城市应该有自己的个性文化。

黄石市是1951年经中央批准建立的地级市。在60多年建设过程中,黄石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钢铁、水泥、煤炭等工业原料及材料,是典型的重工业城市。在长期发展中,黄石城市形成了什么独特的城市文化?这涉及到城市文化定位问题,对于城市建设和发展举足轻重,因为“城市形象定位是对该城市价值观念的认同,是寻找本城市与其它城市形象不同的优势特征。合理的城市形象定位可以突出城市个性,有效强化公众对该城市的认知,提升城市品牌知名度”[3]。专家经过考察和论证后,一致认为矿冶文化就是黄石的城市文化。黄石市政府高扬矿冶文化大旗,采取有效措施,极力推动黄石矿冶文化建设,先后举办了两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

通过大力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尤其是节会的举办,矿冶文化走出黄石,走向了世界。在黄石普通民众中,矿冶文化也成为了大家热议的话题,矿冶文化是黄石城市主体文化已成为基本共识。此次受访的1 077人中,针对“您认为黄石作为一个城市,主体文化是什么?”的问题,81.92%的受访者选择矿冶文化是黄石主体文化;认为生态文化是黄石主体文化的占11.3%;认为黄石没有主体文化的占6.78%。这充分说明,矿冶文化是黄石城市主体文化,不但得到了专家的赞同、政府的认同,而且得到了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可,这对黄石城市文化建设非常重要,是黄石进行矿冶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民众对矿冶文化是黄石城市主体文化的认识,是基于什么理由呢?我们设计了“您认为黄石矿冶文化资源如何?”的问题,进一步展开调查。63.84%的受访者认为,黄石矿冶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是巨大的财富,占受访群众的绝大多数;只有2.82%的人选择黄石矿冶文化资源非常匮乏,毫无价值。此项调查结果也说明,黄石具有丰富的矿冶文化资源得到了大多数黄石民众公认,基于此,矿冶文化是黄石城市主体文化就成为民众的基本共识。

(二)黄石矿冶文化建设成效得到市民广泛认同

矿冶文化被定位为黄石城市文化后,为推动矿冶文化建设,市政府先后采取了积极举措,举办了两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推动矿冶文化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积极申报省级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市政府、市政协等支持下,湖北理工学院成立了矿冶文化研究所,湖北师范学院成立了汉冶萍研究中心;市政协牵头成立了矿冶文化研究会。黄石上下多措并举推动城市文化建设。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黄石矿冶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理论研究出版了《矿冶文化研究》系列丛书等成果;2009年12月,湖北理工学院矿冶文化研究所申报的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长江中游矿冶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获批;以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华新水泥厂旧址、大冶铁矿露天采场为代表的黄石工业遗产片区2012年成功入围世遗预备名单;2012年9月,黄石获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但是,黄石民众对这些矿冶文化建设成效是否认同?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针对“您对黄石建设矿冶文化的态度是什么?”的问题,受访的1 077名居民中,85.31%的人选择黄石矿冶文化历史悠久,赞成矿冶文化建设;7.91%的人认为矿冶文化建设就是破坏环境,表示反对;6.78%的人表示与己无关,无所谓。由此可见,绝大多数民众对黄石建设矿冶文化持积极态度,这是城市文化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城市文化建设,市民的关心和参与是极为重要的。

针对“您对黄石矿冶文化建设总体评价是什么?”的问题,受访的1 077人中,18.08%的人选择了“很有成效”;74.01%的人选择“取得了部分成绩”;7.91%的人选择了“没有任何效果”。由此可见,绝大多数的黄石居民对黄石矿冶文化建设的成效持肯定态度。这说明,黄石城市矿冶文化建设成效得到了民众的广泛赞同。

(三)举办矿冶文化节这一文化建设形式得到市民普遍赞同

为了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扩大矿冶文化影响,提高黄石城市知名度,黄石市政府先后举办了两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黄石矿冶文化建设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为了解黄石民众对举办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这种文化建设形式的全面评价,我们设置了“您认为黄石举办两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取得了什么效果?”的多项选择题。调查结果显示,在参加调查的1 077人中,56.5%的受访者选择举办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推动了城市文化建设”;47.46%的受访者选择举办矿冶文化节使“城市成功转型,带动了旅游发展”;42.37%的受访者选择举办矿冶文化节“带动了招商引资,经济建设效果显著”;37.29%的受访者选择举办矿冶文化节“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只有15.82%的受访者选择了“没什么实际意义,是政府的政绩工程而已”。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黄石民众对市政府举办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这种文化建设形式总体上是持肯定态度的,对于举办节会给黄石城市带来的文化、经济及社会效益给予了肯定。

三、黄石矿冶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矿冶文化宣传不够

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在中国知网(CNKI)所收集的报纸中,以“矿冶文化”为题名(或主题)进行搜索,共有75篇报道矿冶文化的新闻。“对 75条信息进行分类,可以发现其中有73条信息以湖北黄石矿冶文化为报道对象。在这73条中,黄石市最重要的市级报纸《黄石日报》登载54篇,占总数的74%;湖北省最重要的省级媒体《湖北日报》登载 11篇,占总数的15%;共有8家国家级媒体报道黄石矿冶文化。”[4]由此可见,报纸对黄石矿冶文化的宣传报道主要集中在湖北省内,尤其是黄石市级媒体,而国家级媒体对黄石矿冶文化的宣传报道远远不够。

从报纸对黄石矿冶文化宣传报道的时间来看,则主要集中于两届矿冶文化节举办期间。2012年9月黄石第二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之后,媒体对黄石矿冶文化的宣传就基本沉寂了。2013年仅有1篇、2014年也仅有2篇文章报道黄石矿冶文化,且均是出自《黄石日报》,有关黄石矿冶文化的宣传报道越来越少,而且再也没有走出黄石本地媒体。

另一方面,从黄石市民对矿冶文化的了解程度也可以管窥这一点。从我们现场的调查来看,受访的1 077人中,选择对黄石矿冶文化“非常了解”的只占受访者的18.64%;有71.75%的人表示对黄石矿冶文化“有所了解”;9.6%的人表示对矿冶文化“完全不了解”。可见,民众对黄石矿冶文化建设的知晓和了解程度远远不够,黄石矿冶文化的宣传远远不够。

我们进一步调查了黄石居民了解矿冶文化的渠道。结果显示,通过矿冶文化节等活动了解矿冶文化的占40.68%;通过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了解的占20.9%;通过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了解的占18.08%;听别人说的占16.38%;通过市领导讲话、政府工作报告等了解的占3.95%。通过此项调查,我们可以得出两个基本的结论:一是黄石民众了解矿冶文化的渠道是多样化的;二是民众了解矿冶文化最主要的渠道还是政府举办的矿冶文化节等活动。而矿冶文化节仅仅在2010年和2012年举办了两届,可以预见,未来随着节会的停办,民众对矿冶文化的认知会越来越少,那么矿冶文化在黄石居民中的影响也一定会越来越弱,这对于黄石城市矿冶文化建设是极为不利的。有专家就曾指出:“一个重要的现代城市,尤其在她的经济起步时期,确实是需要及时的文化探讨来给她定位,需要充分的精神投入来赋予她某种灵魂;而这样的探讨与投入,又决不仅仅是政府以及个别精英的事情,而必然是这个城市里全体公民的事情。”[5]没有政府的宣传发动,没有市民的广泛参与,城市文化建设只能是镜中月、水中花。

(二)黄石矿冶文化遗产保护及利用状况不佳

黄石有着3 000多年的矿冶活动史,而且矿冶活动一直持续不断,这在世界经纬的范围内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这也是专家将矿冶文化定位为黄石城市文化最直接、最主要的依据。黄石悠久的矿冶活动史,留下了丰富的矿冶文化遗产。“城市的文化遗产是城市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保持维护城市特色文化的重要方面。”[6]黄石矿冶文化遗产是黄石人民乃至全人类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是黄石矿冶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但由于种种原因,黄石矿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状况并不佳。黄石矿冶文化遗产最具代表性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因其在中国青铜采冶史上重要的历史地位,国务院原秘书长罗干曾亲自主持相关会议协调其保护事宜,该遗址于1994年被国家文物局纳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但是因为周边环境破坏严重,其预备名单一度被撤销。

在此次调查中,黄石民众对黄石矿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情况的感知,应该说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在受访者中,认为黄石矿冶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都很好”的只占17.51%;认为“保护和利用都一般”的达到50.28%;认为“保护很好,利用一般的”占27.12%。由此可见,在黄石民众看来,黄石矿冶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状况一般。黄石矿冶文化遗产这一物质载体的保护和利用状况,直接影响着黄石城市矿冶文化建设。

(三)黄石城市文化特色没有凸显

矿冶文化被定位为黄石城市文化,这是黄石城市的文化个性,而且基本获得了大家的认同,这是难能可贵的,绝不可轻易将之抛弃或者改弦更张,而应该进一步加强矿冶文化建设,凸显矿冶文化特色。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黄石城市矿冶文化特色并没有得到凸显。仅仅在举办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期间,在城市中倒是可以看见带有矿冶文化元素的宣传牌、宣传标语及各种矿冶有关的造型摆件等,但随着节庆的结束而消失;在整个城市规划建设中,也没有融入矿冶文化元素,仅仅只在高速路出口处可以看到镀铜的几个大字“中国矿冶名城——黄石”而已,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穿行,很难看到与矿冶文化有关的建筑物、城市雕塑等。尤其是在2013年9月,中共黄石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确立了“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发展战略,经济建设及生态环境建设成为城市建设主方向,矿冶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针对“您认为黄石矿冶文化建设要继续推进的话,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的多项选择题,选择“加强城市规划,突出矿冶文化特色”的比例达75.14%,高居榜首;选择“加大资金投入”的占比为58.19%;选择“加强宣传和研究工作”的占比为49.72%;选择“党委政府重视”的占比为27.68%。这也说明在黄石民众的感知中,黄石矿冶文化特色也并未凸显。

四、加强黄石矿冶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进一步加强矿冶文化教育、宣传和建设力度

矿冶文化是黄石的城市之根、发展之魂,所以矿冶文化应该是黄石市民普遍认同的文化,应该流淌在黄石市民的血脉之中。首先要抓好矿冶文化的教育工作。矿冶文化作为黄石地方文化,其普及应该从娃娃抓起,要加大有关教材建设力度和教育力度,应在黄石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中小学开设矿冶文化类课程,让黄石的孩子了解黄石灿烂的矿冶文化,让他们产生深深的自豪感。

同时要加大对矿冶文化的宣传,通过大力宣传,使矿冶文化得到黄石市民的普遍认同。从前文的数据来看,经过两次国际矿冶文化节,矿冶文化得到了多数黄石市民的认同,但是离得到普遍认同还有距离。从我们的调查可以看出,举办各种活动是民众了解矿冶文化最直接的途径,应大力利用现代媒体,通过与报刊、电台、电视台等合作,开展矿冶文化的专题宣传、讨论、竞赛、娱乐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市民喜闻乐见的活动,促进全民关心、全民参与矿冶文化建设。

关于城市文化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作用,有学者指出:“当代社会,在城市景观、经济、功能、信息日益趋同化的今天,文化不仅成为城市唯一可以识别的面孔,同时城市文明发展程度的高低,最终取决于文化的发展,否则城市发展将会跛足而行。”[7]所以,黄石不应抛弃矿冶文化,而是要进一步加强矿冶文化建设。这需要黄石市委市政府在主抓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进一步重视城市文化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努力打造黄石城市文化特色。因为“城市的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城市的综合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归根到底取决于其文化软实力”[8]。而“政府在提升城市文化实力和人文精神提炼方面责无旁贷”[9]。如果一个城市只有经济发展和生态优美,而没有文化的繁荣,那么这个城市顶多也只是跛足而行的巨人罢了。

(二)加强黄石矿冶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

黄石地区有着3 000多年的矿冶活动史,前人的采冶活动留下了丰富的矿冶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既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一座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既是城市建设发展的根基,也是城市文明的现实载体;它既有利于城市人文环境的塑造,也有利于体现一座城市独特的思维方式与其鲜明的个性化特征。”[10]所以,首先要加强黄石地区矿冶文化遗产保护,这是矿冶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如何加强保护?一是要明确保护的对象和范围。要在普查的基础上,摸清家底,尽快确定需要保护的矿冶文化遗产的对象和范围,将之纳入到各级文保单位之中,并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二是要加强地方立法。通过立法的方式,运用法律的手段加强矿冶文化遗产的保护;三是要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矿冶文化遗产保护。“群众是文化遗产的拥有者、享用者和保护者。要把民众参与这条途径作为实现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事项来进行建设。”[10]要普及文化遗产的有关知识,提高市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做到人人参与、人人保护。

其次还要对矿冶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利用,让黄石丰富的矿冶文化遗产资源造福黄石人民。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做好黄石矿冶文化遗产的申遗工作。要整合黄石矿冶文化资源,扬长避短,建设好现有的重点矿冶文化遗产地,力争早日申遗成功。二是要制定黄石城市文化近期与远期发展规划,将矿冶文化放在整个黄石文化建设和发展系统中进行谋划,统筹黄石下辖三区、一县、一市的文化建设,将铁山区的铁文化、下陆区的佛教文化、西塞山区的神舟文化、阳新县的红色文化、大冶市的青铜文化均以矿冶文化加以统筹,改变目前黄石各区、县、市文化建设各自为政的局面,在对全市矿冶文化资源认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宏观把握,确定一个基本的目标与路线图,分层次、分步骤实施。三是要重点扶持矿冶文化相关产业发展,因为“发达的文化产业或创意产业以及优秀的文化产品,既可以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又能利用其商业网络迅速的传播城市文化,传承人文精神,加速文化输出与交流,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9]。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对矿冶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运营等作用,通过行业主体的市场交易实现整个资源的流动与增值,用文化产业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城市转型。

(三)城市规划与建设要融入矿冶文化元素

有学者指出:“正确定位城市文化特色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前提,我们研究、规划、建设城市,就要深入挖掘和准确认知城市的文化特征,真正体会和凝练城市的文化个性,深刻感知民族风情。”[6]黄石有着丰富的矿冶文化资源,矿冶文化被定位为黄石城市文化,这是黄石城市文化建设巨大的财富和重要前提。所以,黄石在做城市规划和建设时,应立足本地矿冶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将矿冶文化元素融入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让浓浓的矿冶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具体而言,可以对城市建筑及景观作统一的规划与设计,要体现矿冶文化特色;对城市道路的命名,要融入本地矿冶文化元素,比如,铜绿山路、汉冶萍路、张之洞路、源华路、利华路等,代替目前使用的苏州路、杭州路、南京路等毫无特色的命名。同时,要将矿冶文化融入市民生活的形式多样化,要让人可视、可听、可触、可感知,避免单一化。千年瓷都江西景德镇的文化建设,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其城市建筑、景观雕塑等,甚至路灯的设计都让人感受到浓厚的瓷文化。黄石矿冶文化建设应该借鉴诸如此类成功的经验。

(四)加大对矿冶文化研究的支持力度

学术研究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往往起着重要的龙头作用。黄石矿冶文化建设也离不开学术研究的支撑。目前黄石铜绿山古铜矿遗址、鄂王城遗址等均在进行考古发掘,而且已经有了一些新的重要发现。但总体来说,目前从事黄石矿冶文化研究的学者有限、已有的研究成果有限、现有成果在国内外的影响有限,这与黄石3 000多年的矿冶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极不相称的。所以,黄石要建设好矿冶文化,必须加大对学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整合黄石现有研究机构,充分调动高校及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性,使各机构间既有相对的分工,又要能够形成合力,克服各自为政的弊端;二是加大对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可以制定专门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研究人员加盟黄石矿冶文化研究;三是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可以以委托项目的方式开展矿冶文化研究。总之,要通过加大对矿冶文化研究的支持力度,来促进黄石城市文化建设。

参 考 文 献

[1]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宋俊岭,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91.

[2]任致远.关于城市文化发展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12(5):50.

[3]刘昱.文化遗产型旅游景点与城市文化建设的关系[J].社会科学家,2012(6):73.

[4]谭元敏,李社教.黄石矿冶文化研究述评[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11.

[5]胡晓明.文化的认同[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89.

[6]顾敏敏,宋长生.批判与建构——中国当代城市文化建设新路径研究[J].学术探索,2012(7):98.

[7]林少雄.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生态建构[J].艺术百家,2013(3):26.

[8]吴忠.构建刚健有力的城市文化精神[J].艺术百家,2013(2):24.

[9]刘京花.城市文化建设与人文精神的提炼和培育[J].人民论坛,2013(6):34-35.

[10]彭一峰.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因境及其解决途径[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4(2):81-83.

(责任编辑尹春霞)

Investigation of Mining and Metallurgy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Huangshi

TANYuanminLIShejiao

(Research Center of mining and metallurgy culture and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Hu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Huangshi Hubei 435003)

[Abstract]After on-site investigation and argument by experts, the mining and metallurgy culture, a culture with Huangshi characteristics, was decided to be the city culture of Huangshi. Construction of the mining and metallurgy culture has been carried out for more than five years in Huangshi. Through field surveys and interviews,the authors dra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the mining and metallurgy culture is widely regarded as the city culture of Huangshi by the citizens in Huangshi; remarkable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ining and metallurgy culture in Huangshi; holding the mining and metallurgy culture festival is recognized as a good form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by the public. However,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Huangshi:more efforts should be made in publicizing Huangshi's mining and metallurgy culture;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Huangshi's mining and metallurgy culture heritage is not enough; and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Huangshi are not notable. And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Key words]city culture;mining and metallurgy culture;city characteristic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662(2016)02-0001-06

[作者简介]谭元敏,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矿冶文化。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美丽湖北与矿冶文化”,项目编号:13zd025;黄石市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课题“黄石矿冶文化建设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15z041;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长江中游矿冶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3kyz05。

[收稿日期]2016-01-08

李社教,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艺美学、矿冶文化。

DOI编码:10.3969/j.ISSN.2095-4662.2016.02.001

猜你喜欢

城市文化
保定市高校文化对城市文化的影响及提升方法研究
城市文化口碑对景点品牌价值的交互式嵌入研究
论我国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
都市报传播城市文化的创新路径
新时期博物馆的城市功能拓展
公共图书馆与城市文化发展关系探讨
小议衡阳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文化性表达
影像文化对建构榆林城市文化的新策略
影像文化对建构榆林城市文化的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