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16-03-16皮修平

河北职业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本科生国际贸易实训

肖 黎,皮修平,蓝 郁

(衡阳师范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
本科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肖黎,皮修平,蓝郁

(衡阳师范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造成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就业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落后的就业能力培养模式所导致的毕业生就业能力低下,毕业学生缺乏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实践能力、缺乏专业技术能力、缺乏社会适应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必须改变原有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模式创新,即优化课堂设置、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模式,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强化校内实训培养模式,推行学生学科竞赛培养模式等。

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创新

一、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就业状况及根本原因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外贸企业数量急剧增加,进出口贸易高速增长,2012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飞速前进的对外贸易不仅极大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需要大量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从而导致了几乎所有地方高校都普遍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本科毕业生人数也迅速增加。但从近两年的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形势来看,就业状况很不乐观,相当数量的学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甚至出现了毕业即失业的现象。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严重滑坡、国际贸易大幅萎缩的背景下,用工减少,企业裁员,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统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自2009年以来均为年度就业红牌或黄牌的本科专业之一(红牌或黄牌专业: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

一般人都认为就业环境的变化是造成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然而,笔者认为,造成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就业艰难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传统落后的就业能力培养模式所导致的毕业生就业能力低下。因为,在当前国贸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不少外贸企业对外贸人才的大量需求常常得不到满足。尤其是江苏、浙江等外贸企业林立的省份,外贸人才更是缺乏,企业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外贸人才,这就反映出在传统培养模式下,地方高校培养出来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达不到企业的择才标准。因此,在目前形势下,探讨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对于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增加就业机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传统培养模式的不足

目前,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培养大多还是采用传统模式,即忽略专业特色,忽略学生个性,采取“满堂灌”的理论知识传授,严重忽视实践及操作技能等就业能力的培养,培养的毕业生“千人一面”,与社会市场需求脱轨。这种就业能力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趋向同化,不能适应市场的实际需要

传统培养模式强调“宽基础、强技能、高素质、创新性”的培养要求,势必造成学生样样都要学,样样都要强。但由于大学学习的总体时间有限,结果是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国际贸易专业就业岗位有高低之分,从而要求就业能力有高低之别,如高级管理能力、高级技术能力、一般技术能力等。而传统培养模式下的就业能力培养缺乏针对性,因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专业人才能力与社会实际需要不吻合状况。

2.忽视了大学生专业技能操作能力的培养

眼下,许多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从总体上来说仍然延续传统的课程体系,整个教学计划的安排主要围绕专业来进行,在课程的设置上以学科为主,强调学科之间纵向的系统性、关联性和整体性。课程按照学科的知识体系组织教学内容,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要目标,忽视了大学生专业技能操作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

3.教学方法陈旧,课程的实践性无法彰显

虽然近年来各地方高校普遍认识到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大多数的国际贸易专业仍然停留在理论灌输和简单的案例讨论阶段,在现有的高校课堂教学中,仍有不少教师沿袭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机械的记忆和被动地模仿,使课程的实践性一直得不到充分彰显。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实践应用能力未能得到很好地发展,学生基本上是会说而不会做。

4.忽视对学生基本技能能力的培养

国际贸易专业基本技能能力是指除专业技术技能以外的一般技能,如,适应社会能力、表达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果断决策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这些基本技能是国贸专业技术技能得以发挥的前提与基础。而这些技能在今天的很多大学生中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和锻炼。

5.忽视对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反应能力的培养

国际贸易经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环境变化的反应速度,对于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是国际贸易工作者关键的能力之一。反观我们的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在相当程度上只注重教给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而忽略培养学生对企业外部环境特别是国际市场环境发展变化的敏感性和应变能力。

三、传统培养模式下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的缺陷

在传统培养模式下,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的基本文化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就业能力较为低下。

1.缺乏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一个人在对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目标,并为实现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指导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激发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培养职业胜任能力,帮助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道路。现在的地方高校虽然都开设了职业指导方面的课程,但大多偏重理论性而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加之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所以开设的职业指导课程大多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缺乏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主要是指毕业生的动手实操能力。当前,高绩效企业对大学毕业生期望明显升高,很多企业希望学生一毕业就能马上胜任工作。但是用人单位大多认为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需要较长的适应期才能投入实际工作。“会说不会做,眼高手低、实践能力低下”这些话道出了许多企业家对高校毕业生的不满意。虽然有些偏颇,但大部分高校毕业生缺乏实践能力却是不争的事实。

3.缺乏专业技术能力

专业技术能力主要是指毕业生对专业和行业知识的掌握及应用能力。供需不对口,大学生普遍专业能力不足,是构成就业率低下的另一个因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而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培养模式的滞后性及不合理性则日益凸现。学校培养的人才,社会不需要;社会需要的人才,学校不培养。要改变这种状况,高校只有以市场为导向,面向社会,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变化中企业的需求,改革落后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能力。

4.缺乏社会适应能力

受应试教育和封闭教育的影响,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对社会缺乏了解和认识,对社会的看法过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加之高校不重视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融入社会等方面的能力训练,致使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清,对就业竞争的残酷性估计不够,人际交往能力差,缺乏竞争意识、抗挫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自我调适能力。

四、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

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新模式是与传统的培养模式相对而言的,它克服了传统培养模式的不足,具有以就业为导向、紧靠市场,以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特点。发达国家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经验表明,采用具有上述特点的新模式,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是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

1.优化课堂设置、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模式

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实践能力、适用能力、创新能力等。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法上要注重“应用”二字,要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优化课程结构,增设实操课程,改革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上,一是增加专业实践课程,特别是专业技能课程,如国际贸易单证制作、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训等;二是增加单一专业课程中间的实训环节和实训时间,专业课程一般可以采用6∶4的比例安排讲授与训练课时,即60%的时间讲授,40%的时间训练;三是增加大学四年中的专业见习时间与专业实习时间。见习时间为2次,每次为2周,专业实习时间至少1个学期。在就业能力培养的方法上,要注重使用参与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是要针对学生对于技能的不同需要,在实践教学中运用“模拟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二是带领学生到实验室、实训中心或企业生产一线现场讲授知识的“现场教学法”;三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访问企业家的“市场调查与专题访问法”;四是采用案例来组织学生学习、研究和锻炼的“案例教学法”等。

2.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一种以企业为主导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它是提高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的一种最重要培养模式。该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模式:一是学生走向企业见习实习培养模式。学生在大学期间到企业进行短暂的考察、观摩、感受企业生活的见习模式和主要专业课程完成后去企业进行顶岗实战式的较长时间的实训模式。二是学校和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培养模式。学院与企业就实训、实习场所和设备、实验室等方面的建设进行全面合作。具体做法是学院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资金和设备共建实验(训)室。实训基地以平台教学为特色,项目开发训练为发展方向,学生在企业生产实际环境中进行理论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学习,实现学生实习实训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一是可以让学生亲临工作岗位,认真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正确做出自己的职业选择,使自己的学习、工作更具有针对性;二是让学生更加了解目标工作的内容、重点方式方法、企业需要的团队合作以及与人沟通交际能力等,在操作中明确自己的优劣势;三是让学生了解企业的使命和行业标准,以企业的最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四是让学生在实习中找到自身与企业人才需要的差距,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努力方向。

3.校内实训培养模式

校内实训培养模式是一种在校内建立类似于实际工作环境的实验中心和虚拟仿真中心,开展实验实训的实践教育模式。校内训练模式有效运作的关键是按照实际生产经营流程设计且便于学生观摩、操作和虚拟仿真的实验实训平台。校内训练模式是在学校可控条件下能给学生提供接近实战的训练条件,进行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的经济有效的模式。为了强化校内实训培养模式,可创建与本专业4.学生学科竞赛培养模式

相关的实验室,如ERP实训中心、电子商务与物流实验室、国际贸易与电子金融实验室、财务管理实验室,区域管理行为决策实验室和区域实验经济实验室等。购置主要仪器设备和教学软件,如金蝶K/3企业管理信息系统(ERP)、实时供应链管理系统、国际贸易与物流一体化平台、德意通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实训仿真互动平台、大学生创业模拟实践软件、营销管理模拟实战系统、企业经营决策软件和三维企业模拟经营系统等。通过校内综合实训,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会大大提高。

学生学科竞赛模式是一种学生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科学探究、创业训练与实践、学科竞赛与训练、文体竞赛与训练等活动,以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模式。学科竞赛是在教学“质量工程”全面实施的背景下推出的学科教学性的竞赛活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文件中明确把加强学科竞赛工作纳入“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这一重要建设内容,并提出“继续开展大学生竞赛活动,重点资助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广泛参与面的大学生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体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科竞赛是整合课内外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有效载体,一般具有实践性、创新性,要求大学生理解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总结思路、设计方案,并实际动手完成。同时,科技竞赛往往以团队的方式组织,要求参与的学生具有较好的团结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组织领导能力等。学科竞赛有着常规教学不可及的特殊的教育功能,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团队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从近几年很多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的实际效果看,学生创业能力明显提高,学科竞赛活动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

[1] 梁洁,张广兴.以就业为导向的地方高校经管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2).

[2] 肖黎,皮修平.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职业时空,2014,(4).

[3] 李晶晶,黄一涛.市场导向型的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2,(8).

[4] 陈汉英,徐冬英.地方高校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铜仁学院学报,2012,(5).

[5] 王 ,项义军.国际经贸专业人才能力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9).

2016-01-15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与实践”(XJK012CGD010);湖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改革课题“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及运行机制研究”(2014)

肖黎(1968-),男,衡阳师范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企业管理。

猜你喜欢

本科生国际贸易实训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对中国国际贸易中“贫困化增长”的思考
对中国国际贸易中“贫困化增长”的思考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