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废名诗论研究述评

2016-03-16

关键词:名诗诗论现代派

徐 鑫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废名诗论研究述评

徐 鑫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废名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小说家,也是重要的诗人和新诗批评家。其新诗理论著作《谈新诗》在当时并没有取得很大反响,直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台湾诗人对废名诗歌的重新发现,废名的新诗理论才逐渐被研究者重视,其诗论价值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文章从流派与比较视域中的废名诗论研究、废名诗论个案研究和废名诗论研究的问题三个方面,对废名诗论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和评价,力图为废名诗论研究开创一个新的局面。

废名;新诗理论;诗论研究

自从新诗诞生以来,关于新诗的定义、特性、与其他文体的区别,这些一直是诗界的焦点。胡适倡导“作诗如作文”“我手写我口”,以语言的白话作为区分旧诗与新诗的标准,但随着新诗的发展,这种只重白话而忽略诗性的诗学观念不再适用。新诗需要有诗美。刘半农、闻一多等尝试从形式上建立新的诗体;而废名则通过将新诗与旧诗对比,提出“新诗的本质在于其内容是诗的,形式是散文的”[1]这一观点,回答了“新诗是什么”,对新诗理论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周作人在《谈新诗》的序言上说:“我因为自己知道是不懂诗的,别无什么可否,但是听废名自讲或者就是只看所写的话,觉得很有意思。因为里面也总有他特别的东西,他的思考与观察。”[2]这句话暗示了周作人赞成废名的诗学观念。黄雨更是直接肯定了废名的诗论价值:“盖自五四旧诗解放以来,虽然常常有人做过研讨新诗的题目,大抵议论纷纷,总未得要领,好像还没有怎样值得注意的成绩,我想本书似乎可以填充这个空白吧。”[3]但是,废名点评诗歌的感性特色,在当时也遭到诗人们的反对。例如,卞之琳在《冯文炳(废名)选集》序中谈到:“废名对我旧作诗的一些过誉,令我感愧;有些地方,阐释极妙,出我意外,这也是释诗者应有的权利,古今中外皆然,只是知我如他,他竟有时对于其中语言表达的第一层(或直接的)明确意义、思维条理(或逻辑)、缜密语法,太不置理,就凭自己的灵感,大发妙论,有点偏离了原意,难免不着边际。”[4]卞之琳作为探索新诗理论的重要人物,对废名诗论的感性、甚至过度阐释是不满意的,对于废名否认新诗格律的探索更是提出了批评,可见其对废名的诗论有着矛盾的看法,既肯定废名“新诗应该是自由诗”的观点,又不赞成他诗论的主观性。因而废名的诗论在20世纪40年代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20世纪80年代,台湾诗歌重估“现代”和“传统”的关系,重视废名诗歌研究,也因此带动了大陆对废名的“新发现”。90年代是废名诗歌和诗论整理的高潮。进入21世纪后,废名诗论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角度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对此,本文将废名诗论研究的文章分为两类:流派与比较视域中的废名诗论研究和废名诗论个案研究,并通过梳理和评价这些文章发现废名诗论研究存在的问题;本文也拟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废名诗论研究的述评,力图为废名诗论研究开创一个新的局面。

一、流派与比较视域中的废名诗论研究

中国现代派诗歌是20世纪30年代诗坛的重要力量,现代派诗学观念的研究也一直是学界的重点。废名作为现代派诗人的一份子,研究现代派诗歌自然少不了对他的诗歌和诗论的关注。无论是从新诗理论建构的发展史上,还是从现代派的研究中,都出现了关于废名诗论的探讨。

在现代派诗学研究方面,有李俊国的《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与六朝文章晚唐诗》、张洁宇的《现代派诗人对传统诗学的重释》、王锺陵的《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派诗论》[5],以及王钰哲的硕士毕业论文《20世纪30年代晚唐诗热的“现代性”诗论》[6]。李俊国认为:“出于对‘诗’质的坚守与把持,废名才能够从六朝文章的‘乱写’状态中觉察出诗的‘自由’质素,并由六朝文章、晚唐诗、南宋词中寻找到‘诗文学’的脉系”[7],肯定了废名诗论中关于新诗来源于晚唐诗词和六朝文章的观点。张洁宇同样认可了废名对传统诗学的重释:“在我看来,废名在理论上的举义,比林庚、何其芳等人在创作中默默实践具有更明晰和广泛的影响,因此,他的贡献在文学史上也更值得称道。尤其是他如此明确地声明‘现代派是温李一派的发展’,清楚地勾勒出现代主义诗歌与晚唐诗人在情感上、精神上、趣味上的内在联系。”[8]值得注意的是,张洁宇分析了废名诗论认可晚唐诗词的原因,区别了废名与胡适、林庚等人对传统诗学重释的不同,为废名诗论的理解做了注本。更为值得关注的是王锺陵的这篇文章,王的文章与李俊国和张洁宇的文章不同,他从中西贯通的新视野出发,对中国现代派诗论与西方现代派诗论的关系做出了辨析,在这种对比的分析中他看到了新诗散文化的缺陷和废名诗学观念的混乱性,从而对废名的诗学观念提出了质疑:诗的内容可以与诗的文字相分离?仅从苏轼、辛弃疾、刘克庄三人作品如何推论出整个中国‘诗文学’的气质?甚至,王锺陵否定了“诗的内容”,他认为废名混用了概念,将艺术表现称为诗的内容[5]。这一篇文章与肯定废名诗学观念的其他文章大不相同,作者不认可废名的诗学观。现代派诗学虽然受到象征派、意象派等西方现代诗论的影响,但它同样受到中国古典传统诗学的影响,新诗散文化是新诗发展的趋势,诚然有其缺陷,但不能否认它在新诗发展史上的作用,焉能完全用西方诗论来考察中国新诗而忽略本土的渊源。并且,废名的“诗的内容”不能简单的概括为“诗要有诗味”,更不是简单的艺术表现,所以,笔者认为王锺陵对废名的诗学观存在一定误读和误解。不过,值得肯定的是,王锺陵看到了废名诗论的局限,且他用现代性观念分析晚唐诗热,将废名的诗学放在中国古代诗学与西方象征派诗学的二维中研究,打开了废名诗学研究的视野。

在新诗理论建构方面的研究,有陈建军的《废名对胡适新诗理论的反拨与超越》一文,他认为“较之胡适,废名与构想的新诗方案更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超越性”,所以突破了流派的藩篱,从而可以对早期白话诗、“自由诗”和“有规律的诗”做出解释,并肯定了废名“新诗是中国诗的一种”的观念,新诗可以取代旧诗的正宗地位,但是绝对不会取代旧诗[9],这一见解无疑是很有见地的。王泽龙在《“新诗散文化”的诗学内蕴与意义》中认为,废名重视的“诗的感觉”正是诗思元素的一种,用“散文的文字”写“诗的内容”正是新诗散文化的内涵,作者肯定了新诗散文化的意义,也承认了废名诗学的意义[10]。李卫涛在《废名对初期新诗三条实验路径的论析》中不仅提到了废名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内蕴,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废名诗论中对新诗欧化的肯定[11]。

此外,将废名诗论与其他诗人的诗论进行比较研究成为一种潮流,例如,陈茜的《闻一多与废名的新诗批评比较》[12]《废名与朱英诞的新诗讲稿比较》[13],熊杰的《诗论中国现代新诗发展的两种路径——郭沫若与废名的诗学理想比较》[14],高恒文的《南朝人物晚唐诗——论周作人和废名对“六朝文章”、“晚唐诗”的特殊情怀》[15],以及王雪伟的《何其芳与废名建国后的诗论》[16]。这些研究都肯定了废名的古典诗学涵养,都力图在比较研究中为中国新诗的理论建设构造出一幅清晰的图景,从而希冀为新诗的道路探索开辟一个新的维度。陈茜的《废名与朱英诞的新诗讲稿比较》是目前为止从讲稿的角度出发来细读废名诗论内容的唯一论文,其目的在于探讨现代诗歌的教学方法的继承与改进,与其他论文探讨新诗的理论建设是不同的。王雪伟的《何其芳与废名建国后的诗论》是为数不多的研究废名建国后诗论的论文之一,并从话语权的角度分析了何其芳与废名诗论在建国后的地位,这一角度十分新颖。

总体而言,对现代派诗学的研究以及对新诗发展理论的研究涉及面比较广泛,但涉及到废名诗论的内容较少,研究也总是大而化之,不够详尽,因此这类研究无法形成对废名诗论研究的系统化与理论化。不过,评论者们在探索新诗理论建设与对现代派的研究中,对新诗中的传统诗学影响和新诗散文化的趋势达成了共识,这种共识自然也适合于废名。

二、废名诗论个案研究

废名诗论的个案研究同流派与比较视域中的废名诗论研究是同时进行的,两者相辅相成。进入新世纪后,研究者们对废名诗论的价值越发重视,研究文章也愈来愈多,研究角度也日趋多元化。整体来说,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的研究:对废名诗论内容的研究;对废名诗论与传统关系的研究;对废名诗论意义的研究。

(一)对废名诗论内容的阐释与研究

废名诗论因其内容朦胧、零散,不具有明确性,因此,有关废名诗论内容的阐释和分析在批评者们的文章中也是大量存在的。早期比较典型的论文是“陈振国的《简评废名诗论》、潘颂德的《简评废名诗论》、冯健男的《废名谈诗和小说》”[17]和黄伯思的《关于废名》。陈振国是研究废名的重要代表,其在对废名遗著的整理、出版以及对废名诗歌和诗学的介绍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黄伯思察觉到了佛学对废名论诗风格的影响“类似佛家的棒喝法,一两句话指出一个鲜明的境界,使人顿悟”[18]。

21世纪以后,阐释废名诗论内容的论文更是数不胜数,主要有:张鹏的《文生情,情生文——浅析废名的诗学理论》[19]、李芳宇的《禅乃诗家切玉刀——从废名的新诗诗论和创作探讨佛教对其的影响》[20]、管兴平的《废名论新诗》[21]、焦敬华的《浅析废名的〈谈新诗〉》[22]、赫学颖的《试论废名诗论中的性情模式》[23]、吉开金的《新诗的求“真”与求“诚”》[24]、王捷的《玄思的诗意——论废名之诗及其诗学观》[25]、吴晓红的《自由诗魂的飞翔——读废名的诗论与诗作》[26]。这些论文从介绍废名的诗学观念入手,大多数着重分析“新诗是自由诗”和诗歌的“当下性”“完全性”。

比较重要的是左文华的《新诗的散文美——读冯文炳〈谈新诗〉札记》、张桃洲的《重解废名的新诗观》、吴思敬的《新诗:呼唤自由的精神——对废名“新诗应该是自由诗”的几点思考》、冷霜的《废名新诗观念的形成与1930年代中期北平学院诗坛氛围》及张丛皞的《浅谈建国后废名诗评风格的承续与转变》。左文华和张桃州的两篇文章是从诗歌语言发展的角度来阐释废名诗论的。左文华认为散文吸收了古诗语言的凝练,新诗散文化的语言可以恢复语言的美感[27]。张桃洲也认为废名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充分地觉识到了新诗语言的散文化特性”[28]。张和左都注意到了废名对新诗形式的要求正是基于他认可了新诗散文化的语言特性。冷霜认为,废名诗学观念的形成与其在西山居住时期的思想兴趣有关,周作人的文学思想和北平学院积极探索新诗的氛围也影响了废名的诗学观念,这是当前分析废名诗论语境因素的佳作[29]。比较特殊的是吴思敬的文章,他在解析了诗论内容后认为废名对新诗问题的看法过于简单化,其观点值得商榷:“一是认为内容可以决定一切,把自由诗归结为只要有了诗的内容后,就可以大胆去写,该怎样做就怎样做,忽略了内容与形式是有机的整体,思维方法有些片面性。二是没有看到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度的,绝对的‘不受一切束缚’是办不到的。三是把古代诗词的内容除去温李一派的全看成是‘散文的内容’,这很难说是符合古代诗歌的实质。”[30]张丛皞的论文则是第一篇分析废名建国后的诗论的文章,他以《新民歌讲稿》为主要文本,发现了《讲稿》中古典诗文传统和以情评诗的特点,继而看到了废名诗学观念的延续[31]。

(二)对废名诗论与传统关系的研究

废名诗论与传统诗学的关系一向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孙玉石在《对中国传统诗现代性的呼唤——废名关于新诗本质及其与传统关系的思考》中认为,“温李”诗中的幻觉与想象符合现代派的审美需求,因此废名极其推崇“晚唐诗”,“‘温李’之诗隐藏朦胧的美学追求,符合现代派的审美。废名在‘温李’诗词中存在的楚骚所具有的‘兴’的感觉方式与表现手法中,找到了现代诗人那种诗应处于‘隐藏自己与表现自己之间’的美学需求”[32],这一论断发现了现代派美学与传统诗学的关系,使得“新诗由传达的语言层面进入了对于新诗本质核心性问题的思考”[33]。张桃洲却不同意孙玉石的观点,他认为:“恰恰是他们语词的新鲜组合。诗思的飞跃灵动和意境的深邃纯美,所显示的奇诡想象和敢于创新的精神等等,合乎废名关于新诗要大胆改造的设想。”[28]

张洁宇的《论废名诗歌观念的“传统”与“现代”》强调废名的独特性在于突破了“传统”和“现代”的二元对立关系,认为废名将传统和现代结合后,“新诗的理论和实践才更进一步地摆脱了语言形式的羁绊,更深入地贴合了诗歌本质”[34],值得称道。

赵黎明的《论废名的生命诗学——以〈谈新诗〉为例》[35]《废名新诗“兴感”理论与中国古典诗学传统》[36]《在“古典”语境中建立“新诗”观念》三篇文章,集中探讨了明清的“童心说”等中国古典诗学与废名诗学的异同,认为其论新诗是 “从被废弃的古代诗学资源中发掘具有活力的因子以为新诗生命能量,恐怕才是废名多次‘掠人之美’的真正原因”[37]。张鑫在《论废名诗论的传统文化价值取向》提到废名关注传统文化的原因在于他看到了社会进步和伦理沦丧的冲突[38]。罗小凤在《废名对“含蓄”传统的再发现》[39]和《废名对古典诗传统中“想象”的再发现》[40]中注意到了废名诗歌中“隐喻”技巧的运用,肯定了其对古典诗传统中传达方式的再发现。

对废名诗论与中国传统关系的探讨,成果是比较丰富的。在这一层面上,既有挖掘传统古典诗学对废名诗论的影响,又有从“现代”性的角度来解析其传统,角度比较多元。

(三)对废名诗论价值的研究

新世纪以来,废名作为诗论家的地位逐渐得到了承认,研究者们对于废名诗论的价值和意义也著述颇多。即使在对废名诗论内容的阐述和对废名诗论与传统关系的研究中,也会或多或少涉及到对其意义的评价,基本认可了废名诗论对新诗理论发展和为连接传统与现代做出的贡献。何美玲说:“废名的诗和诗论超越了‘五四’时期胡适代表的白话新诗的审美原则和历史局限,超越新月诗派过分注重新诗形式的美学追求。”[41]何的观点代表了大多数批评者们的看法。李曦强调废名诗论对纠正当下“非诗化”现象的重要意义,认为当前诗学界所倡导的“诗歌精神重建”和“更新诗歌世界”的理念是废名理念的延续[42]。王珂从“诗体之争”的角度看到废名诗体观的影响,认为其对当前的诗体建设有着重要意义[43]。陈太胜在“新旧之争”中肯定了废名对新诗“质”的创造,强调其对新文学文学思想的影响[44]。

邓程的《废名写实主义诗论》虽然肯定了废名古诗似的点评方式,将其归入到写实主义一类,但总体上不认可废名的诗学观。他认为,废名诗学观念含混,对旧诗的概括不准确,他总结道:“废名的新诗观念矛盾重重。一方面他的审美立足于古诗,但又对古诗不满;另一方面他对新诗尽力鼓吹,却用的是古诗的评点方法。从理性上面而言,废名希望新诗走现实主义道路,强调诗的普遍性和个性,这样既有西洋诗之长,又纠古诗之弊,从感性上而言,废名又对古诗有割舍不断的留恋,可谓一代人的留恋。”[45]这篇文章关注废名诗论的局限性,开拓了一个新的视野。

进入新世纪后,除了这些单篇的论文以外,还出现了大量研究废名诗学的学位论文:从整体上研究的有何奎[46]、谢丽娟[47]、赵会婷[48]和张墨研[49]的四篇《废名诗学研究》以及尚文祥的《废名新诗理论研究》[50];从某一角度研究的有:郭燕燕的《废名诗歌批评思想研究》[51]、郭屈的《投身传统:指向现代——对废名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的矛盾的分析》[52]、吉开金的《新诗的求“真”与求“诚”——废名新诗理论阐释》[53],等等。这些学位论文既有对废名诗论的阐述,又有对其诗论意义的分析,较全面地研究了废名的诗学观念,从整体上对废名的诗学价值进行了有效的评估。

需要说明的是,论文中有将新诗理论与诗作结合分析的,有分析新诗理论与其小说的关系的,有分析传统与诗论的关系的,有分析诗论意义的、有分析其价值的……这些研究方面并没有绝对的分开,而是互相照应、交叉互渗的关系。总体而言,对废名诗论个案的研究角度越来越多,分析的层次也越来越深入,与流派与比较视域中的废名诗论研究相比,个案的研究视野更加开阔、角度也日趋新颖,逐步形成了研究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值得注意的是,孙玉石从传统诗学角度探讨废名新诗本质论,王泽龙从佛禅的角度研究废名诗学的方法,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也启发了研究者们不断开拓新的视角,个案的研究越来越多元。

三、废名诗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对废名诗论的研究无论是在深度、广度,还是在角度、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既有微观的分析诗论内容或意义,又有宏观的整体把握 ,形成了研究的规范化和整体化,但是,仍然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一)研究资料不够充足

虽然对废名诗作诗论的整理得到了重视,相关文集也相继出版,为人们研究废名诗作诗论提供了便利,但是这些出版的资料并不够全面,仍然有大量资料是研究者们没有完全掌握到的。根据陈振国的统计,废名建国后在长春教学所使用的自编教材《美学》,其写作的《毛泽东同志著作的语言是汉语法的规范》、关于《妆台》等论文都是没有出版的,《新民歌讲稿》即使出版也大都是节选。这些资料的小群体传阅或者节选阅读,不利于研究者们对废名诗论的全面评价,甚至看不到废名诗论的发展变化,也导致关于废名建国后的诗论研究较少,绝大多数研究都是评价其建国前的诗论,某种程度上资料的缺乏是一种原因。虽然卞之琳认为,废名晚年诗论存在激进的毛病:“不加自己独立的思考,几乎闻风而动,热肠沸涌,不能自己,于是乎旧时的妙悟、顿悟,爱发奇论甚至怪论的思想方法,一旦与感人的新事物结合,我看不免有不少离谱的地方。”[4]但是,张丛皞却在《新民歌讲稿》中发现了废名诗学的延续和转变后的特点,并没有否定其建国后的诗论意义[31]。因此,如果这一方面的研究资料更为丰富一些,研究者们对其的分析或许可以更为客观和全面。

(二)建国后的诗论研究极少

废名的诗学观念在建国后发生了转变,建国前积极评价与肯定的“温李”学派在建国后被否定,原因并不仅仅是时代的变化,更深层次的理由需要我们挖掘。了解废名的诗学观念不应该只了解其某一时段的诗论,应该做到整体和全面,不同时段的诗学观念都应该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梳理清楚废名诗论,才能更好的掌握废名诗论,因此不应忽视对其建国后诗论的研究。

(三)对废名论古体诗的关注不够

废名不仅评论了新诗,也评价了旧体诗,除去“温李”诗歌以外,《诗经》和杜甫诗歌也是他评述的重点。这方面代表性的研究文章是陈建军的《废名讲〈诗经〉》、张吉兵的《废名的杜甫研究述论》和刘娟的《废名的杜诗研究》。陈建军强调废名“纯文学”的评诗立场,并看到了废名对女性的尊重[54];张吉兵的贡献在于他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对比了杜甫和废名的人生经历和诗歌创作,为研究者研究废名诗论开辟了一个新的角度[55]。刘娟的学位论文详细探讨了废名杜诗研究的方法、特色和价值,进而发现这种品评的方法与其评新诗具有雷同性,所以力图从废名的杜诗研究来为废名的诗论研究做出有益的补充[56]。即使有了这些文章,但是整体对其论旧诗的研究并不够深入,这也导致了对废名诗论与中国传统的关系研究也少了一种依据和阐释,简化了其复杂性。深入研究废名论旧体诗的内容,有助于我们更为了解废名诗论与传统的关系。

综上所述,对废名诗论的研究已经初具规模,诗论的价值也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但仍然缺乏对其诗论整体脉络的讨论,废名诗论和传统关系的复杂性也没有得到全面的考察。

[1] 冯文炳.谈新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 周作人.谈新诗·序[M]∥陈建国.冯文炳研究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189.

[3] 黄雨.谈新诗·跋[M]∥陈建国.冯文炳研究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191.

[4] 卞之琳.冯文炳(废名)选集·序[M]∥陈建国.冯文炳研究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252.

[5] 王锺陵.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派诗论[J].江苏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研究),2014(1):173-184.

[6] 王钰哲.20世纪30年代晚唐诗热的“现代性”新论[D]:[硕士论文].重庆:西南大学,2013.

[7] 李俊国.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与六朝文章晚唐诗[J].长治学院学报,2007(1):23-26.

[8] 张洁宇.现代派诗人对传统诗学的重释[J].新文学史料,2003(4):112-127.

[9] 陈建军.废名对胡适新诗理论的反拨与超越[J].长江学术,2009(4):57-63.

[10] 王泽龙.“新诗散文化”的诗学内蕴与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7(5):171-180,208.

[11] 李卫涛.废名对初期新诗三条实验路径的论析[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2(1):46-47.

[12] 陈茜.飞扬与静观——闻一多与废名的新诗批评比较[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14-17.

[13] 陈茜,陈卫.废名与朱英诞的新诗讲稿比较[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2(4):106-111.

[14] 熊杰.诗论中国现代新诗发展的两种路径——郭沫若与废名的诗学理想比较[D]:[硕士论文].重庆:西南大学,2010.

[15] 高恒文.南朝人物晚唐诗——论周作人和废名对“六朝文章”、“晚唐诗”的特殊情怀[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3(1):11-31.

[16] 王雪伟.何其芳与废名建国后的诗论[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2):72-75.

[17] 尚文祥,王泽龙.新时期废名诗歌研究述评[J].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09(2):189-199.

[18] 黄伯思.关于废名[M]∥陈建国.冯文炳研究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55.

[19] 张鹏.“文生情,情生文”——浅析废名的诗学理论[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37-39.

[20] 李芳宇.禅乃诗家切玉刀——从废名的新诗诗论和创作探讨佛教对其的影响[J].晋中学院学报,2007(2):9-12.

[21] 管兴平.废名论新诗[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2(2):54-56.

[22] 焦敬华.浅析废名的《谈新诗》[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1-44.

[23] 闫桂萍,赫学颖.试论废名诗论中的性情模式[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3(4):142-143,146.

[24] 吉开金,吉开来.新诗的求“真”与求“诚”——废名新诗理论的阐释[J].黄山学院学报,2009(6):73-76.

[25] 王捷.玄思的诗意——论废名之诗及其诗学观[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1):38-41.

[26] 吴晓红.自由诗魂的飞翔——读废名的诗论与诗作[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2(2):60-63.

[27] 左文华.新诗的散文美——读冯文炳《谈新诗》札记[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64-67.

[28] 张桃洲.重解废名的新诗观[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97-102.

[29] 冷霜.废名新诗观念的形成与1930年代中期北平学院诗坛氛围[J].中国现代文学丛刊,2011(6):7-20.

[30] 吴思敬.新诗:呼唤自由的精神——对废名“新诗应该是自由诗”的几点思考[J].文艺研究,2010(3):35-42.

[31] 张丛皞.浅谈建国后废名诗评风格的承续与转变——以《新民歌讲稿》为例[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2(2):57-59.

[32] 孙玉石.对中国传统诗现代性的呼唤——废名关于新诗本质及其与传统关系的思考[J].烟台大学学报,1997(2):3-12,32.

[33] 孙玉石.现代向传统的寻求:1930年代废名关于“晚唐诗热”的阐释[J].华夏文化论坛,2007(0):2-13.

[34] 张洁宇.论废名诗歌观念的“传统”与“现代”[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48-154.

[35] 赵黎明.论废名的生命诗学——以《谈新诗》为例[J].北方论丛,2010(5):38-42.

[36] 赵黎明.废名“诗的内容说”与传统性灵诗学——兼论其对中国现代抒情诗的理论建构意义[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2(2):50-53,1.

[37] 赵黎明.在“古典”语境中建立“新诗”观念——论废名对诗的“新旧”之辩及其建构意义[J].文学评论丛刊,2011(1):139-146.

[38] 张鑫.论废名诗论的传统文化价值取向[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62-66,97.

[39] 罗小凤.废名对“含蓄”传统的再发现[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6-50.

[40] 罗小凤.废名对古典诗传统中“想象”的再发现[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87-95.

[41] 何美玲.废名诗歌的“温李”情结[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4):239-240.

[42] 李曦.废名对新诗“诗质”的探讨及其启示[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43-145.

[43] 王珂.废名“新诗应该是自由诗”的实际影响和现实意义[J].广东社会科学,2012(1):179-186.

[44] 陈太胜.新旧诗之争中的废名诗学[J].天津社会科学,2014(6):99-105,112.

[45] 邓程.废名写实主义诗论[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80-84.

[46] 何奎.废名诗学研究——以《谈新诗》为中心[D]:[硕士论文].武汉:武汉大学,2004.

[47] 谢丽娟.废名诗学研究[D]:[硕士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48] 赵会婷.废名诗学研究 [D]:[硕士论文].沈阳:辽宁大学,2014.

[49] 张墨研.废名诗学研究[D]:[硕士论文].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50] 尚文祥.废名新诗理论研究 [D]:[硕士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51] 郭燕燕.废名的诗歌批评思想研究 [D]:[硕士论文].厦门:厦门大学,2014.

[52] 郭屈.投身传统:指向现代——对废名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的矛盾分析[D]:[硕士论文].重庆:西南大学,2007.

[53] 吉开金.新诗的求“真”与求“诚”——废名新诗理论的阐释[D]:[硕士论文].温州:温州大学,2010.

[54] 陈建军.废名讲《诗经》[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2):1-6.

[55] 张吉兵.废名的杜甫研究述论[J].杜甫研究学刊,2010(1):65-71.

[56] 刘娟.废名的杜诗研究[D]:[硕士论文].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3.

(责任编辑 龚 勤)

Comments on Researches on FEI Ming's Poetics

XUXin

(College of Chinese Literature,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79)

FEI Ming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novelist in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but also an important poet and critics of new poems.His book "On new poetry" was not recognized until the 1980s due to the rediscovery of FEI Ming's poetry by Taiwanese poets.From then on his new poetry theory was gradually studied by researchers and the value of his poetics has also been widely recognized.This paper comments the researches on FEI Ming's Poetics from three aspects: study of FEI Ming's poetics from the schools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the case study of FEI Ming's poetics and the problems in the study of FEI Ming's poetics.The comments shed light on the research on FEI Ming's poetics in the future.

FEI Ming;new poetry theory;research on poetics

2016-08-30

徐鑫,硕士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诗歌。

10.3969/j.ISSN.2095-4662.2016.06.011

I206

A

2095-4662(2016)06-0061-07

猜你喜欢

名诗诗论现代派
杜甫《戏为六绝句》诗论对我们的启示
《诗论与诗评》近日出版
赞武汉儿童医院主任医师方玉蓉(嵌名诗)
《中国名诗三百首》出版
春日偕诗友登文华阁
探出城市日常生活的“恶之花”:《英美现代派诗歌中的城市书写》评介
论艾青《诗论》的研究价值
秋窗吟怀
“生活比较法”:走进现代派小说的艺术世界——以卡夫卡《变形记》为例
徐志摩的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