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协同体系构建

2016-03-16尚庆梅陈江华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协同人才经济

尚庆梅,陈江华

(合肥学院 经济系,合肥 230601)



经济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协同体系构建

尚庆梅,陈江华

(合肥学院 经济系,合肥 230601)

文章研究了经济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应当具备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指出了当前经济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并基于协同理论构建了经济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协同体系,旨在为经济类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高规格的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参考。

经济专业;创新创业;协同体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对经济类人才需求旺盛,经济类专业成为热门类专业。经济类专业毕业生备受欢迎,在需求量增加的同时,各个用人单位对经济类人才的能力要求不断提升。经济类专业毕业生除掌握系统的经济与管理知识外,还要具有运用知识解决经济及管理活动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要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在国家关于创新创业宏观政策的引导下,高校经济类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方面,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构建以高校为主导的经济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协同体系,是实现经济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1 经济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须具备的知识素养

经济类专业人才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经济类专业人才。经济类专业人才主要承担政府、事业单位和企业的业务活动及管理工作。经济类专业人才要成为具备全球眼光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创新人才,[1]必须具备专业的素养。

1.1 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经济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和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精通经济类各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代经济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专业基础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根基,经济类专业大学生在各专业学习中才能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点子,探索新鲜事物,进而为将来开展创新创业打下基础。[2]同时,经济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必须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具备文学艺术素养,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能全面把握经济类各专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1.2 获得突出的专业实践能力 经济类创新创业人才要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电子商务基本知识,能从事网络贸易,能利用计算机从事涉外经济交流工作。相关人才应当具备金融专业技术分析能力,掌握国际贸易流程、国际市场需求、银行保险、投资理财、股票证券等业务技术分析实践技能。经济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具备较强的经济数据分析能力,掌握计量和统计分析方法,能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走势等。相关专业实践能力的获得是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前提,使学生能积极应对随时都会出现的新问题。[2]

1.3 具有强烈的创新创业动机和意识 个人因素、创业人格特质与环境因素是影响创业意愿和创业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3]经济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能意识和领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意义,能够在学校学习阶段培养自身新颖的创新意识,通过竞赛取得熟练的创新技能。经济类创新创业人才具有强烈的创业动机和灵敏的商业经营意识,能够整合工、经、管各个专业领域结合点,寻找未来的创业方向。

1.4 具备极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经济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团队协作精神,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极强,具有敢于接受挑战和勇于担当的精神。经济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交流沟通能力强,他们在中外经济交流活动中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付诸实施,敢于大胆尝试创新。

2 经济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

目前,在我国关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有利政策的引导下,全社会形成了较好的创新创业气氛,从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企事业单位的平台机会增加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体针对经济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校也在进行探索和尝试,但是要实现对具备上述知识素养的经济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2.1 以高校为核心的多主体培养机制不完善 首先,经济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项目不可能单纯在专业内实现,要借助其他专业平台,整合优势资源实现创新创业项目合作和共享。虽然高校内部工、经、管等各个专业创新实验实践教学优势明显,各个专业领域中都建设实验实践教学平台,这些平台主要在各自专业范围内发挥作用,没有实现跨专业的融合,高校内部专业之间的协同发展亟待解决。其次,以高校为核心的,高校之间、高校与政府及企事业单位之间协同系统未形成有效整体,各主体之间虽然也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但是互相之间的合作效应不理想,经济类专业联合其他专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力度不足。[4]

2.2 经济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师资力量短缺 经济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师资主要来源于贸易、金融、投资、经济学、财政及税收等领域专业教师和就业指导教师。相关教师主要是进行经济类相关专业模块理论教学,他们既没有社会实践经验,也没有工程经历,这样的师资又怎么可能适应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呢?[5]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其他极少部分师资来自企事业单位人员,如证券公司、银行、生产型和贸易型企业及财务税收等部门人员,相关人员不是专职教师,授课体系不完善,不能实现学生要求的多开设类似创新创业课程的愿望,多些专业指导,而专业培训主要以讲座的形式开展,缺乏系统的指导。同时,针对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激励机制不明确,导致教师不愿意钻研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济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师资力量薄弱制约了人才培养。

2.3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落实难 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可以引领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经济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取决于新颖的教育理念。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关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文化有着久远的历史,以学生为本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我国2010年教育部出台文件主张推进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家2010—2020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中提出加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至今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在包括经济类等各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学活动中,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未能真正落实到位,有些创新创业项目仅仅停留在竞赛环节,并没有完全推行运营,这就难以实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5]

2.4 经济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观念不强 大部分在校经济类专业大学生对今后就业去向和领域已有定势,大多数学生没有形成创新创业意识,对经济类专业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经济类专业大学生往往认为自己专业所限,只是掌握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软技术,缺少理工科专业的高端核心技术,潜意识里认为经济类专业毕业生只能通过被雇佣的形式实现就业,自我雇佣意识淡薄,创新创业理念不强。

3 经济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协同体系构建

协同理论是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enn Haken)创立,也称“协同学”,社会系统学派的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Barnard)发展了这一机制,使协同理论成为涉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一门跨学科。[6]“协同学是研究由性质完全不同的大量子系统如电子、原子、分子、细胞、动物乃至人类等所构成的各种系统。这一理论指出系统内部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合作、竞争,使整个系统形成一个新的有序稳定结构。这一理论研究相关的子系统是如何合作才能实现新的结构系统稳定,以找到与子系统性质无关的支配着自组织过程的一般原理。”[7]协同系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合作愿望、目标统一和交流顺畅。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协同体系中有政府、高校、企事业单位及学生等多个主体构成,要求推动各个主体协同发展,共同合作。协同理论应用于经济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对于促进经济类专业创新发展,克服经济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1 构建以高校为主导的协同培养体系,凸显各主体功能 整合以高校为中心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协同培养各主体的作用,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室建设、创业创新中心和培训基地建设。在创新创业教学中,共享高校内部各个专业之间、国内外高校的先进理念,把用人单位“请进来”,听取他们对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见和建议,请有一定理论也有实践经验的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为学生授课或作为他们校外导师,从而进一步加强高校内部、高校之间及高校与各相关主体之间的配合和协调。研究如何把学生“推出去”的新模式,让他们到高校内部其他专业、其他高校相关专业接受训练,到企业、政府部门等实践部门从事相应的工作,熟悉今后工作内容,尽早地具有相应的适应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从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多主体参与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协同体系。

3.2 协同培养师资,引导专业教师加强课程(模块)体系改革 高校要疏通高校内专业间、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等多个主体的关系,并提供研发及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协同培养师资。[8]一方面,经济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必须是建立在理论教育引导基础之上的。学生必须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思考才能打下创新创业的基础。在此过程中高校是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职责的中间力量,高校通过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国内外先进的创新创业理念和意识、为学生提供系统完整的经济类甚至跨专业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推进经济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环节之一是要完成课程体系改革。高校要根据政府制订的产业发展规划及企业的合作需求,积极引导经济类专业教师研究实践实验教学内容,建立理论和实践教学并重的课程(模块)体系。根据经济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加强设计与经济类专业与其他专业紧密结合的实验实践教学模块,加大学科建设力度,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作用。同时要新建必要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根据具体的研究和实践决定到底应该开设哪些创新创业课程。只要专业教师投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引导,那么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思想理念将起到推动作用。

3.3 联合建设经济专业特色实验实践平台,强化培养理念 要大胆对传统实践教学环境进行重构,将企业等社会机构引入高校,建设嵌入式实验室,以职场服务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9-10]经济类专业大学生在学习了两三年的理论内容后,对相关专业的理论体系已经大致把握,学生可以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的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获得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完成,通过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把经济类专业知识转化为创新创业能力。要进一步细化实验实践教育平台,把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融入人才培养的各环节中。目前随着国家对创新创业的高度重视,国家层面、地区层面、学校层面都在努力建设实践平台,形成了一批质量较好的大学创新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实习基地、实践教学基地等实践平台,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前根据经济类各专业的不同需求,联合校内其他专业可以构建和完善金融证劵仿真实验室、金融数据分析中心、银行保险实验室、网络贸易实验室、经济工程实验室、全球商务运营展示中心、金融风险分析中心、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及国际商务谈判实验室等实践实验平台。以实验平台为中心,高校经济类专业要进一步协同商检、海关、税务及司法等政府部门的合作关系,要密切和生产型、贸易型及流通型企业、跨国公司、中外银行、证券公司等企业单位的合作,为经济类专业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创造条件。经济类各专业要加强与高校其他工科专业的合作,以开展联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理念,共同完成经济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3.4 构建特色的创新创业协同服务平台,鼓励学生创新创业 为了实现经济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构建特色的能实现项目成果转化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协同系统各主体要根据自身优势构建线上和线下技术服务及孵化平台。平台要能够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信息交流、牵线搭桥及示范促进等服务,同时平台要能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商业化提供营销推广、技术培训、产权保护及法律咨询等方面的专业服务。通过一系列的举措,鼓励经济类专业学生大胆提出创新创业思考,大胆开展创业项目。

[1] 李钟林,文华.关于经济管理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延边大学为例[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33-138.

[2] 黄慧子.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研究[D].安徽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14.

[3] 刘建中.谁更愿意创业?谁更有可能创业?——基于全国30所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调查的实证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 2011(8):94-97.

[4] 王琳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人文科学版,2012(6):82-86.

[5] 刘影.理工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15.

[6] 李良明.基于协同理论的共享型校企合作信息平台建设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5(11): 90-91.

[7] 何阳.基于协同理论的社会服务创新及其供给模式选择[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5(2):63-68.

[8] 陈玉荣,王卫星,廖果平,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 (4):131.

[9] 陈啸.突破学科定势: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的一个新视角[J].中国大学教育,2015(2):21-25.

[10] 蔡敬民,陈 啸,余国江. 借鉴德国经验,实施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3(21):24-27.

[责任编辑:刘跃平]

On the Synergy Systerm Construction for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of Economics

SHANG Qing-mei,CHEN Jiang-hua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Hefei University, Hefei 230601, China)

This paper studies knowledge structure, practical, innovation and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which are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of economics should have, and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as well as status quo in the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system. It constructs an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 synergy system based on the synergy theory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arrying ou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training qualified talents of economics.

specialty of economic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ynergy system

2016-07-09

2016-11-22

2013年安徽省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2013zdjy138)成果之一、2015年安徽省省级重点教研项目“基于工业4.0时代企业需求视角的应用型高校跨专业跨行业实践教学模块构建”(2015jyxm314)阶段成果、2014年合肥学院重点教研项目“基于现代企业需求视角的应用型高校跨专业实践教学模块构建”阶段成果。

尚庆梅(1974—),女,江苏连云港人,合肥学院经济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陈江华(1967—),男,安徽潜山人,合肥学院经济系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经济法。

F124.4;G642.0

A

2096-2371(2016)06-0132-04

猜你喜欢

协同人才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人才云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