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性大学农村经济学学科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以安徽大学为例

2016-03-16崔宝玉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安徽大学硕士生农经

崔宝玉

(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合肥 230601)



综合性大学农村经济学学科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以安徽大学为例

崔宝玉

(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合肥 230601)

在综合性大学,农村经济学科的发展正遭受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此文以安徽大学农村经济学科为例,在回顾安徽大学农村经济学科学科体系构建历史的基础上,总结了农村经济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四大困境,提出了农村经济学科发展的改进对策,以期为综合性大学农村经济学科的教学与人才培养提供经验借鉴。

综合性大学;农村经济学;教学;困境;改革

由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完成、农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相对规模的萎缩,以及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的推进以及其他学科研究对象逐渐扩展到农业、农村和农民领域,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农村(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正遭受空前挑战。作为农业大国,我国政府目前仍将农业与农村发展置于其决策目标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农村(农业)经济学科在短期内仍备受重视。但是,发达国家农经学科萎缩的不争事实也彰示着未来我国的农经学科也可能出现此种窘境,这一窘境已经在综合性大学的教学和人才培养中出现端倪,综合性大学需要思考如何推动人才培养,并做好学科转型的准备。

人力资本是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要实现农业经济增长,则需要使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获得必要的新技能。[1]当前,我国农村发展正处于新常态阶段,主要表现在农业的小部门化、农产品生产经营方式和商业模式正发生深刻变革、食品产业部门的快速扩张以及涉农企业对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成为主导力量等,这就需要变革传统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紧跟市场经济发展步伐,做出研究方向、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适用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新常态。

但是,在综合性大学,农村经济学专业在高校招生与教学中却面临着诸多困境。全国40多所农业院校中的“带农”的专业大都面临着生源危机。[2]农村经济学科在知识体系上具有多样性与交叉性,[3]这一特点也意味着,农村经济学科容易受到其他学科如产业经济学科、金融学科和环境学科的挤压,使农村经济学科缺少成为独立学科的必要,进而产生学科危机。而且,农村经济学科在研究方法、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上与传统经济学科有重大区别,更加侧重于政策研究,对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求也更强, 这要求学生除学习经济学、管理学知识外,还应该具备社会学、政策学以及相关农业方面的知识。这些都对综合性大学开设农村经济学科带来严重挑战。具体来说,一是,由于政策研究的影响力下降、研究领域被其它学科蚕食以及农业的天然劣势,农村经济学科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与经济学、管理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的毕业生之间存在不对称竞争劣势,这些基础学科毕业生很容易争夺农村经济学科毕业生的就业市场,而农村经济学科由于其学科特殊性,则难以和这些基础学科的毕业生展开竞争。学生学习农村经济学动力不足,导致生源短缺问题突出。二是,综合性大学一般没有农业学科,比如农学、植保和畜牧学科或专业,无法对农村经济学科的科研、教学和实习形成支撑,导致农村经济学科的教学和研究以理论与政策为中心,学生在实务方面的训练不足,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处于下风。三是,读农村经济学科的学生,部分来自城市家庭,对农业与农村问题的认识本身就不足,而综合性大学尤其是重点综合性大学往往实施了小学期制,这进一步挤压了学生农村实地调查和企业实习的时间。

笔者一直在安徽大学从事农村经济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教学中,既有心得又有困惑。上述言及的诸多挑战,必须在教学内容、过程、方法和模式上进行创新改革,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和授课内容,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学科、专业和课程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实务能力,才能使得农村经济学科在综合性大学中与经济学、管理学和环境学等学科展开竞争,否则,农村经济学科在综合性大学就可能会逐步萎缩甚至于消亡。本文以安徽大学农村经济学硕士生招生及教学为例,分析重点综合性大学开设农村经济学科的困惑与对策。

1 安徽大学农村经济学学科体系构建历史沿革

我国近代农村(农业)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发展,始于1921年,由约翰·洛辛·卜凯教授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学科)创设,[4]时至今日,已85年之久。其后,各农业大学(如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纷纷创设农业经济学科,极大推动了农经学科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国已经有60多所院校开设了农经学科,但这些农经学科基本都分布在农业大学中。当然,也有部分综合性大学或财经院校开设了农经学科,综合性大学开设农经学科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无中生有,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安徽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二是,通过院校、院系合并的方式设置农经学科,如浙江大学、贵州大学。截至目前,农经学科已经构成了经济管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形成了独立的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体系。但比较特殊的是,在综合性大学中,由于缺少农学、植保、畜牧和土肥等支撑学科和专业,这些综合性大学或财经院校往往实施错位发展,把农经学科定位为农村经济学或农村发展等,侧重于“三农”问题中的“农村”问题的研究和相关教学,安徽大学自然也不例外。

安徽大学历来有“三农”问题的研究传统,农村经济的研究始于2004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安徽大学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备的研究、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农村经济领域的研究和农村经济学科也被列入校“十三五”重点支持的研究领域和学科。但囿于招生和就业的限制,暂时还没有设置农村经济学的本科专业,但已经具备了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资格和能力,建有农村经济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和农村经济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农村经济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力量正不断壮大。虽然,安徽大学农村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早(主要侧重于农村改革方向),但农村经济学研究生的招生和教学的开展相对较晚,其招生始于2013年,农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主要依托于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和安徽大学农村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安徽省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机构的师资力量。为拓展教学、实习与学术的资源和网络,安徽大学农村经济学科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宿州市人民政府以及多家农业企业建立了协同与战略合作关系,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2 农村经济学学科发展的四大困境

重点学科内嵌各种各样的学科发展资源,结构的内嵌性与非均衡性对重点学科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5]重点学科因其自身资源禀赋等先天性优势,在聚拢人才、吸纳社会资源等方面更具实力。[6]农村经济学科作为安徽大学重点发展的学科,在相关优势资源的联合培养下,取得了较好成绩。短短三年,安徽大学农村经济学科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已经在《中国农村经济》《农业经济问题》《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多次参与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组织的社会调查,培养效果初步显现。但在具体培养与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农经学科发展的共性问题,也有的是综合性大学农经学科所面临的特性和具体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是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体系杂乱、“体用两分”、专业冷门与学生异质性明显等四大问题。

2.1 理论与实践脱节 这是农经学科面临着的共性问题。我国农经学科主要是建国初期从前苏联引进的,到目前为止,学科体系的设置还遵循着传统的苏式学科体系。随着农村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变革,农经学科在不断引入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与制度经济学等西方主流学科和知识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的完善,农经学科的理论与知识体系得到了较大的完善。然而,在引入西方主流学科知识的同时,农经学科的独立性和特殊性也在逐步丧失,农经学科的理论知识变成了西方主流学科在农业与农村问题上的知识堆砌和应用。而且,目前出版的相关教材多侧重于农业经济学方面的,极少有关农村经济学方面的教材,教材的针对性不强,不利于综合性大学农村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培养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与农村发展日新月异,家庭农场、农村综合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转基因作物等新生事物不断涌现,原有的农业经济学教材内容陈旧老化,很多理论难以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若单纯依据原有教材进行课堂教学,就会变成填鸭式的教学,不能得到良好教学效果。

2.2 知识体系杂乱 随着现代经济学的发展, 经济学对人类经济行为的研究已经拓展到几乎人类所有行为的研究。农村经济学虽然只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并且是一个较小的分支,但其涉及的内容却非常繁杂,关乎农村与农业的方方面面,如农村治理、农民市民化、农民收入、农地制度、农业增长等。农村经济学是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但实际上,农村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方法甚至是教学方式上都有较大区别,大部分的综合院校和财经院校并未对农村经济学形成一致的学科知识体系,也缺乏规范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往往是按照农业经济学甚至是经济学、管理学的学科内容来安排教学与实习。

2.3 “体用两分”依然存在 中国大学在学术组织、学术信念和学术活动上没有突破“体用两分”的模式。[7]虽然,安徽大学农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有较好实践平台,有较多接触农村的机会。每一届硕士生都会被要求其在研究生一年级参与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和农村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组织的暑期农村调研活动,并积极参与导师科研课题,一般来说,每位研究生三年时间被要求调研时间不少于2个月。但相对于农村复杂的情况来说,接触面仍然较窄,对“三农”问题了解深度依然有限。若硕士生想进一步深造,对农村现实和制度环境等认知的匮乏会成为其今后学术生涯的一大瓶颈。若不愿深造而直接参加工作,对农村情况了解的不足,也让其与本科生相比并没有太大就业优势。实际上,当前对于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宏观农业经济管理的高层次人才需求已趋于饱和,而对懂得农业企业管理、食品经济与营养、家庭农场经营的人才需求在日益增长。但农村经济学研究生想要直接从事农业企业管理、家庭农场经营则十分罕见,甚至不愿在农业企业中实习,这不利于农村经济学科的发展和学生持续培养。

2.4 专业冷门,学生异质性明显 农经学科在农业大学中是热门学科和专业,但在综合性大学尤其是重点综合性大学中就变成冷门专业。专业的热冷和招生、就业密切相关,据2013年的就业统计表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中国已经成为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之一,这直接影响到农经学科的招生。以安徽大学农村经济学硕士生招生为例,2013级硕士生系本校数学专业毕业生推免至农村经济学专业的,在2014级硕士生中,一位是海南大学金融学毕业的推免生,一位是数学专业毕业的,2015级农村经济学专业无人报考,招录的研究生是从报考金融学硕士的考生中调剂至农村经济学专业的,2016级农村经济学专业也是无人报考。与金融学专业门庭若市相比,农村经济学专业的报考考生门可罗雀。就安徽大学农村经济学硕士生的学科背景来看,暂时还未有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科班出身的学生。

就研究生家庭背景而言,虽然,大部分农村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来自农村,有在农村成长的经历,但是,由于之前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接收普通本科的教育,对农村现实情况和制度环境的了解实际上非常匮乏。这些学生缺乏对现实的深刻认识以及缺少相对系统的农村经济学科的理论基础,对教师的理论知识、实践阅历和教学方式无疑是一个巨大考验,教师的授课压力相对较大。即使在接受了系统的农村经济学的理论学习之后,由于缺少对农村现实的感知,农村经济学硕士生也不能像金融学、财政学等学生一样能够对学习的理论知识形成较为直接的感知,难以对理论知识进行提炼、总结和再认识。不仅对于研究生教学是如此,对本科生教学也是这样,这是在综合性大学中较为普遍存在的现象。

3 农村经济学学科发展的主要对策

学科的定义、推广与发展不仅需要各类资源的输入,也需要根据历史发展阶段以及现实制度环境对学科进行再定义与再认识,对学科发展进行系统思考与规划。安徽大学作为重点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为安徽省经济发展培养诸多的人才,而安徽省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省,其对农村经济学科的人才需求总体上也是十分迫切。安徽大学农村经济学科应该瞄准经济与社会发展主战场与安徽省现实需求,主动适用农业与农村发展新常态,创新变革,积极应对,系统规划。笔者在多年的科研与教学中,逐步摸索出了些许较为可靠的农村经济学科的课程教学改进的措施,这些措施或可以为综合性大学农村经济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些许借鉴。

3.1 丰富教学内容,实现两个转移 面对严峻的就业市场挑战,农村经济学科对学生的培养必须转移重心,从以政策分析为中心的培养机制,转向注重培养学生了解市场以及为涉农企业服务的技能。从欧美国家的实践看,农村经济学科中对本科生及研究生吸引力最大的专业方向为涉农企业管理及其相关专业,包括食品市场营销等,因为这些专业方向更能满足市场需求。[8]因此,安徽大学在农村经济学硕士生的教学内容设置上,力图实现两个教学重心的转移,一是从传统农经知识传授向食物和生物经济与管理相关知识的传授转移。二是从传统农经知识传授向农产品市场、行业和企业等相关知识的传授转移。力争使学生成为懂得市场运行规律、能够为涉农企业增加利润、减少自然和市场风险的某个行业的专家,使农经学科的人才培养在就业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当然,教学重心的转移也要求教师科学研究领域、方法等要做出相适应的改变。

3.2 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增加课程吸引力 实际上,农村经济学教学方式上的突破一直没能实现,教学仍然采用“一枝粉笔加一块黑板”的形式。[9]参考国外的教学模式,在农村经济学硕士生教学中,需要按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在参考既有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自己设计和编写理论专题,并且,专题授课采用“小班教学+研讨会”形式,并积极采取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课程主要安排在会议室内进行,学生围绕教师而坐,与在普通教室授课相比,安排在会议室内进行教学,拉近了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使用国外通行的“圆桌式”教学,学生思维不会因其座位到讲台有距离感而受到约束。除按专题准备好相应的理论专题外,教师还结合自身多年农村调查经验、见闻及挂职期间的经历,穿插以丰富的案例,通过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使学生能够较快的接受农村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在理论专题授课后,对当前农村经济与社会热点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读,巩固所学知识。

在综合性大学中,农村经济学硕士生往往没有农经学科背景。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其从自己的学科背景及认知出发,使其畅谈对农村经济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还积极邀请校内外的农村经济领域的专家和青年学者做相关专题的讲座,丰富学生见闻。

3.3 创新考核方式,完善教学内容 在课程结课时采用考试方法一定程度上并不适合农村经济学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反而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而撰写课程论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研究能力,但短时间内写出较高质量的论文存在困难,另外,若是在每门课结束时都以课程论文的方式结课,容易使学生精力分散,疲于应付。因而,在教学时,并没有采取以上两种传统考核方式,而是硕士生制作课程PPT,总结与归纳各个专题所学内容,并要求其做好相应补充与完善,寻找自己的研究兴趣点。做好PPT后,硕士生要围绕热点问题或感兴趣的话题做一个Presentation,并鼓励大家头脑风暴,展开讨论,形成共识。经过3年的实践,农村经济学的专题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硕士生的研究兴趣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提升。

3.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化认识 实践能力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是人们改变客观现实的创造性活动。[10]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11]在农村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加强农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到农村去,到企业去,到基层去,增加见闻,增强感受,增加动手和实务能力。安徽大学农村经济学科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政府和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在完成课题过程中,积极邀请硕士生参与问卷设计、实地调查、数据处理和分析以及报告撰写等,既增强了其对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的认识,同时也能锻炼了社会实践能力。对那些有学术研究兴趣的研究生,给予积极支持、引导,合作撰写学术论文,鼓励他们走上学术研究之路。

3.5 举办读书会,多读经典 举办读书会是许多院校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通行的做法。针对硕士研究生生学科背景不一,农村经济学科的基础知识不足等问题,安徽大学农村经济学科鼓励学生读经典和名著,每个星期四晚上7点至10点都会举办读书会,要求每位一年级的硕士生都必须参加读书会,读书会由教师列好书单,比如《改造传统农业》《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和《江村经济》等,硕士生对这些名著和经典等可以选择通读或精读,精读比例要占到所读名著的50%,读书时,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读完后,还要求学生做PPT进行交流。在每学年末,要对学生所做的读书笔记进行评比,并予以奖励。经过一学年读书会的学习与交流,每位硕士生都会读到20本以上的农村经济学的相关经典著作,理论知识会得到较大丰富。这些经典著作增强了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为其继续深造打下了坚实基础。

3.6 增加校际交流,开阔视野 为增强学生见闻,开阔视野,提高农村经济学硕士生的学习和科研兴趣,安徽大学农村经济学科积极利用学术资源与网络,开展校际交流,举办学术研讨会,每年举办安徽省三农青年学者论坛,每年与安徽财经大学联合举办研究生学习与科研论坛等,研究生通过积极参与会议的组织与研讨,可以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丰富知识和阅历。此外,安徽大学农村经济学科会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农业企业家为研究生做学术报告,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到学术研讨和互动之中来,有的硕士生在交流与研讨中,形成了自己的硕士论文选题,并撰写和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取得了良好效果。

3.7 开设选修课,加强宣传 面对生源不足的问题,安徽大学农村经济学科积极在安徽大学开设全校选修课,增强本科生的“学农”兴趣,由知名农经学者亲自授课。而且,农村经济学科的老师还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学生社团活动中去,为学生做三农时势的研究报告,鼓励本科生从事农村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在安徽大学农经学科的支持下,安徽大学成立了“农民之子”协会、“情系三农”学生研究团队等。此外,安徽大学农村经济学科教师还去其他高校如安徽农业大学、安徽财经大学进行宣讲,积极主办或参与相关学术会议,宣传和推广安徽大学农村经济学科,让本科生和相关研究学者了解安徽大学农村经济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实力,鼓励其他高校本科生到安徽大学农村经济学科学习和深造。

4 结 语

美国农业生产者劳动力素质高、生产技术水平高、劳动生产率高,从事农业生产人口仅600余万,却生产世界上20%的粮食,其尚且需要高额农业补贴;中国人均土地资源紧张,在保证粮食供应的基础上使得数亿农民脱贫致富相当困难,故而“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焦点。[12]而“三农”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农经学科体系的完善和人才培养的支撑。在过去30多年中,我国农业经济学科也一直在挣扎中转型,部分农业经济学院(系)合并后退出了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教学和研究,转变为进行应用经济教学和研究的院系(所),导致农经学科发展日趋式微,这在综合性大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一个学科的再定义与推广需要很长时间,对于综合性大学来说,如不及时抓住机会实现学科发展、研究、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转型,农村经济学科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遭受衰亡的命运。目前,在综合性大学中,农村经济学科对优秀本科生己经失去吸引力,在15至20年以后,农业份额下降到5%、农村人口比例下降到20%以下,由于研究对象被边缘化,农村经济学科就有可能走向消亡和解体。

在综合性大学,农村经济学科要能够有所发展,必须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丰富课程教学模式,创新考核方式,增加校际交流等,推动农村经济学科研究、教学与人才培养的转型,目前,这种转型存在着各种障碍,如制度障碍、技术障碍和就业市场障碍等。在综合性大学,农村经济学科应该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努力推动研究和教学转型,力争把学生培养成理论与实践兼备、动口和动手能力俱佳的理论型与应用型人才,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贡献更大力量。

[1] 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商务印书馆,2006:150-175.

[2] 刘奇.中国三农“危”与“机”[M].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26.

[3] 罗必良,欧百钢.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分类解读与重新构造[J].农业经济问题,2007(1):74-80.

[4] 殷晓岚.卜凯与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学的发展[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69-76.

[5] 周守军.国家重点学科结构的内嵌性与非均衡性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8):51-55.

[6] 王建华,朱青.对我国大学重点学科建设制度的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2013(12):27-30.

[7] 张红霞,高抒.国际比较视野下中国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的全面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2013(4):11-20.

[8] 于晓华,郭沛.农业经济学科危机及未来发展之路[J].中国农村经济,2015(8):89-96.

[9] 田波,张红云.《农业经济学》教学的困惑与对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2008(3):79-80.

[10] 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5-86.

[11] 张英彦.论高校实践教学目标[J].教育研究,2006(5):46-49+58.

[12] 王亮方.美国的农业政策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J].经济地理,2006(5):824-826.

[责任编辑:刘跃平]

A Case Study of Perplexity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Subject of Rural Economics in the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CUI Bao-yu

(School of Economics,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601, China)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peasants, agriculture and villages nee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he subject of Rural Economics. After reviewing the history of its construction in Anhui University, this paper sums up the difficulties in teaching. Further more, it puts forward th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to provide help for its development in the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Rural Economics; teaching;perplexity; reform

2016-11-05

2016-11-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573001)、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2016T90446)、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一等资助项目(2014M550282)、安徽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2013AK2R0088)、安徽大学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基金(J10118424603)资助。

崔宝玉(1982—),男,安徽宿州人,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后),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业与农村发展。

G642.0

A

2096-2371(2016)06-0126-06

猜你喜欢

安徽大学硕士生农经
我国2021年在学研究生规模达333万人
浅谈基层农经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读《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札记
《农经》杂志2018 征订函
《农经》形象
行政违法行为检察监督的实践与探索
农经2017征订函
秦晓玥作品
陈成亮作品
赵燕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