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杜丽娘看《牡丹亭》的生命意识

2016-03-15孟翔为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生命意识杜丽娘牡丹亭

孟翔为

(广西民族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从杜丽娘看《牡丹亭》的生命意识

孟翔为

(广西民族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530006)

摘要:《牡丹亭》中,汤显祖通过对女主人公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塑造,彰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杜丽娘在本能与理性的挣扎中生命意识渐渐觉醒,经历了由至情生发出来两种生存状态:因情而死,为爱而生。还魂后的杜丽娘更是勇于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追寻生命的价值,大胆捍卫人生理想。

关键词:《牡丹亭》;杜丽娘;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向来都与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活动时,都会带入自我的人生经历与体验,对生命价值进行探索。在周而复始的自然中,生命经历着生老病死,然而其中有一股特殊而强大的力量促使个体生命变得与众不同,这就是生命意识。生命意识是主体产生的一种自觉意识,它在生存和死亡体验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认知和探索,追求人生存在的意义及捍卫人生理想。

《牡丹亭》演绎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至情”[1],长在深闺的杜丽娘为诱人的春色动情,对自己被束缚的人生产生疑问,她的生命意识萌芽、觉醒了。遇见所爱后,一往情深的杜丽娘因情而死,又为爱而生。她勇于抗争,敢于追求幸福。汤显祖通过对杜丽娘这个人物的塑造,体现了他在剧本创作中的生命体验,从而使《牡丹亭》更加大放异彩。

一、生命意识的觉醒

千百年来,无数古今中外的哲学家都在探寻生命这个永恒的主题,在个体各种各样的生命体验中,形成了生命意识,它是“出于人的本能而又带有甚深的文化内涵的意识。”[2]生命意识既包括对本体生命的认知,又包括对生命存在价值的探索和追求。它“是一种对于生存和生存价值的体认与感悟。”[3]杜丽娘在三春好处的逗引中,在生生死死的起伏中,在阳间冥界的跌宕中,逐渐对自身生命产生了认知,对生存价值进行了思考。

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天生丽质、仙姿玉貌,然而她从小却被父母管束严格,深居闺中,她的出身规定她必须成为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在充斥着封建礼教气氛的官僚家庭中,她的一言一行都被苛刻地约束。杜丽娘白日打盹都要被其父说教“假如刺绣馀闲,有架上图书,可以寓目。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父母光辉”,可见杜宝想的只是他的脸面和名声。丽娘的父母还为她延请私塾先生,专门为她挑选讲授《诗经》,只因为《诗经》“开首便是后妃之德”。尽管杜家藏书应有尽有,可是杜宝认为丽娘是个女儿,只安排丽娘去学一些跟妇女相干的书籍,以便把她培养成符合礼教的淑女。

杜丽娘在第三出的《训女》首次出场,她感念春光明媚,“娇莺欲语,眼见春如许”,她深情柔肠,体察万物,所以一切植物、动物在她眼中都鲜活起来,成为有情的生命。在这个死气沉沉的腐朽的封建家庭中,灵动的丽娘像一尾锦鳞在一潭死水中挣扎。杜丽娘孝敬父母,与父母饮酒祝好,“寸草心,怎报的春光一二”。她也深受礼教桎梏,“从今后茶馀饭饱破工夫,玉镜台前插架书”,不得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些乏味的说教、压抑的氛围、凄清的环境越来越成为丽娘心头的阴影,可是当美好的事物不断出现,杜丽娘心中的情思也在一点点喷涌。在第七出《闺塾》中,杜丽娘不满陈最良依注解书,又觉老师满口“有风有化,宜室宜家”尽是说教的经文。春香故意错拿文房四宝,冰冷的笔墨纸砚换成了螺子黛、画眉细笔、薛涛笺和鸳鸯砚,这些充满情思的物件,无疑是《牡丹亭》里生命意识的又一次展现。

在第九出《肃苑》中,借春香的口说出了丽娘的心思:“何以人而不如鸟乎!”鸟尚且能享美景之乐,而人却被深锁庭院。春香说丽娘“平白地为春伤。因春去的忙,后花园要把春愁漾”,而六十来岁的陈最良却“从不晓得伤个春,从不曾游个花园”,因为要“收其放心”,这是从古至今对人情欲的禁锢,给人套上了礼教的枷锁。杜丽娘感时伤怀,美丽春景不常在,青春岁月难复返,韶光易逝,浮生未歇。偌大的宅院已经成为令人窒息的牢笼,杜丽娘越来越生厌,她为了排遣心中的苦闷和忧愁,为了在即将逝去的春天里欣赏美景如许,她决定去花园走走。

《惊梦》一出,将姹紫嫣红的景致与断井颓垣的庭院对比,锦屏人看贱了的这韶光,却被丽娘十分珍惜。这良辰美景、花团锦簇、燕歌莺啭,尽显生机与活力,给冷漠、寂寥、阴沉的府宅添上一抹绚丽的色彩。丽娘流连春景,感叹往昔错过的风景,悲哀流年似水、青春将逝。她伤感忧愁,牡丹虽好,春归又无可奈何花落去。以花喻人,丽娘的青春何尝不是这样,不趁年华行乐,青春将去。她的生命意识再一次增强,忧虑时间,看到了生命的短暂。在这诱人的春色美景中,她既欣喜激动,又伤感苦恼,丽娘感叹如此年华,“不得早成佳配”,光阴过隙,实在是虚度青春。杜丽娘渴望爱情,这是她生命意识的本能反应,而且越来越浓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丽娘睡梦中遇见柳生,既惊喜又欲言又止,喜的是果真出现这样一个风雅的书生,而深受礼教约束、心中设防的她又不免欲言又止。在之前美景与情绪的不断渲染下,丽娘情动心间,半推半就下在梦中与柳生行鱼水之欢。杜丽娘生命意识觉醒,敢于遵从自己的内心,面对自己的渴望,把握自己的青春年华,“思考着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4]

二、以“情”生发的生命状态

生命意识是建立在对生死的认知和体验的基础上的,杜丽娘生命意识觉醒后,为情而死,因爱而生,“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这充分体现了汤显祖至情论思想。

(一)生而可以死

在丽娘初尝爱情后,她心中的情愫不断变浓,彩凰双飞、心有灵犀成为她的梦想。奈何重游故园,人影却难再见,凄凉冷落,杳无人迹,丽娘痴心自怜。《二犯幺令》一曲中有“这梅树依依可人,我杜丽娘若死后,得葬于此,幸矣”之言,她在《江儿水》中又有“生生死死随人愿”,这些无不影射丽娘之后的为情而死。

丽娘在体会过美梦后,她的生命意识即对爱情、自由的渴望促使她去寻找。寻梦不成,她再也无法苟且于昔日牢笼一般的生活,渐渐形容消损。于是她写真描画,为防不测而将画留在人间。杜母听了春香的回答,认为是得罪了精灵,还说若早将丽娘许配,也无此病,而呆板、苛刻的杜太守却依然以这么小的年纪能知道什么为借口,掩饰他对人性的残忍压制。无论是把脉问诊,还是道姑祈禳,丽娘的病始终不见起色。丽娘对自由与理想的向往更加强烈,然而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无法调和,杜丽娘郁郁寡欢,最终香消玉殒。“世间何物似情浓?整一片断魂心痛”,丽娘的死是因情而起,当她对情的渴望无法实现,走投无路时,难以消解的她只能舍命而终,然而她并无畏惧,临终之言似述平常,死亡于她而言,不是人生意义的终结,而是追求理想的体现。情之浓时,死而无憾,杜丽娘用生命与残忍的桎梏进行抗争。

(二)死而可以生

在地狱里,丽娘向判官诉说自己因梦而疾、因情而亡的遭遇,廉明的判官问过花神、查过婚姻簿后,放丽娘出了枉死城。三年已过,丽娘重游故地,哀叹“生生死死为情多。奈情何!” 柳梦梅对着丽娘的画像又拜又祷,丽娘闻声而来,遂成幽欢。冥途挣挫,丽娘千辛万苦获得身的解脱,而她一句“只管人鬼混缠到甚时节”彰显出她追求的不只是情欲的满足,更是心灵的相知、自由圆满的相爱。两人拜天发愿,丽娘方述说身世,柳梦梅“你是俺妻,俺也不害怕了”一言倒教丽娘放了心,因为此情有了着落。“前日为柳郎而死,今日为柳郎而生”,贯穿于其中的唯“情”一字,所以丽娘能下及九泉,上至尘间。柳梦梅相信丽娘,情倾意惬,心比金坚,于是启坟开棺,使丽娘回生。

情之所至,死而复生。杜丽娘对感情的执着和对爱人的信任成为她回生不可或缺的因素。她对柳梦梅倾注的是真情,所以她并不只贪恋情欲,她追求的是白头到老、相濡以沫、身心和合的至情。也因为这至情,即使面对艰难险阻、束缚桎梏,杜丽娘都斩钉截铁、毫不畏惧。“由情回生情节的设计”,是对真实的人性欲望的肯定,彰显出作者与礼教抗争的力量和心学背景下所受的个性解放的影响。以“情”生发的生存状态,不仅显示出杜丽娘强烈的生命意识,而且也体现出《牡丹亭》一书对“至情”的赞美。

三、对生命价值的追寻和理想的捍卫

杜丽娘在封建礼教环境的束缚下,寂寞深院的幽禁中,不断挣扎和选择,她的生命过程充满了自我本能与世俗理性的较量。通往幸福的道路是艰辛的,但是杜丽娘觉醒了的生命意识促使她认识到了自己内心的渴望,使她有了圣洁的梦想,使她为追求幸福的爱情作出不懈的努力。

杜丽娘追求的是身与心的自由,渴望真情相守,所以她不满足于人鬼幽媾,努力争取还生。而且她回生后也希望能得到父母的认同,“鬼可虚情,人须实礼”,她追求自由时义无反顾,而得到至情后又不免寻求合乎普世规范,说明杜丽娘追求自由时是有节制的,是有考虑的,她有理性的思考,自由是相对的自由,她深知既然为人,就有做人的一套准则,完全与世俗决裂并不是理想的状态。所以当柳梦梅迫切希望成亲时,她却觉得“待成亲少个官媒”“结盏的要高堂人在”,这是杜丽娘的爱情观,她认为她所坚持的理想、所赢来的爱情需要得到家长的认同。不过,这种要求家庭承认的爱情,也是一种妥协,是爱情对世俗的妥协。

杜丽娘回生的美梦成真后,本以为能与柳梦梅轻松地长相厮守,然而却平添许多波澜。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认定柳梦梅破棺盗墓,并且报官。柳梦梅应试后,受丽娘之托,找到其父母,送信报丽娘还魂,却被杜宝囚禁,拷问柳梦梅。发榜后,柳梦梅从阶下囚变为状元,但杜太守冥顽不化,认为女儿杜丽娘是妖怪,不承认她的婚事,强迫她离异。在宫殿之上,杜丽娘勇敢陈词,据理力争,杜太守不为动容,他认为这是违背情理的,他宁愿选择“理”而放弃女儿。虽然他在政治上清正廉明,但是他在伦理上却迂腐专制。种种挫折,看似山穷水尽,而杜丽娘始终不放弃,终于说服皇帝接受了这个荒唐梦幻的事实,而皇帝的一道圣旨也调停了矛盾,获得了大团圆结局。

在《牡丹亭》中,汤显祖对杜丽娘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生命原始冲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是作为一个人应有的生理和心理特质,是出于人的本能。但是杜丽娘的情感却违背了礼教纲常,在情与理的斗争中,在强大的卫道者与弱小的小女子的斗争中,杜丽娘不遗余力地勇敢遵从自己的内心,当她意识到生命的价值时,她就大胆地去追寻,去捍卫人生的理想,去保护自己的爱情,而不顾狂风暴雨的打压,这“深化了作品的反封建思想”[5]。杜丽娘正是这样一个为了自然的人性而忘情的女子,她拥有着感性的自我,也有着理性的一面。

杜丽娘趁春游园,情之所动;与柳生梦中相会,情之所生;寻梦不成,情之所伤;人鬼幽媾,情之所浓;发愿还阳,情之所诚;捍卫爱情,情之所坚。从杜丽娘生命意识觉醒,再到她因情而死生,虽然“前系幽欢”,但终于“后成明配”,正是杜丽娘虽然面对艰难险阻却仍勇敢地追求、毫不退让地抗争才保全了她的爱情,捍卫了她的理想,追求了她的人生价值,从而使情战胜了理,使有情人终成眷属。

四、结语

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代表了汤显祖在执着追求个体的生命辉煌时对于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思考。”[6]彰显了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作者讴歌了人的本性中所具有的真实感情,揭示了现实社会生活中人的真实感情与维护封建礼教和伦理纲常的理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如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所云:“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作者肯定人的生命意识、人性中必有的真情,想要破除“恒以理相格”的藩篱。《牡丹亭》歌颂了“至情”,歌颂了追寻生命价值、捍卫人生理想的杜丽娘,但是汤显祖并不是完全排斥理学,“风流明教两不误”,从杜丽娘生还后可以看出,他提醒人们要做现实中的浪漫主义者,理想中的现实主义者。

参考文献:

[1]汤显祖.王思任批评本《牡丹亭》[M].王思任,评.李萍,校.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2]詹福瑞.生命意识的觉醒与儒、道生命观[J].中国文化研究,2003(3):68-76.

[3]王芳.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生命意识的培养[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8-12.

[4]喻芳.生命扣寻的悲歌 论《牡丹亭》的生命意识[J].名作欣赏,2015(20):148-150.

[5]孟庆茹.评《牡丹亭》大团圆结局[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6(7):19-22.

[6]张祥丽.汤显祖文学思想的人性意识[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0:18-21.

责任编辑:之者

收稿日期:2016-05-17

作者简介:孟翔为(1991-),女,黑龙江佳木斯人,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唐宋文学。

中图分类号:I2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275(2016)04-0071-03

The Understanding of Life Consciousness of “Peony Pavilion”from the Character Du Liniang

MENG Xiangwei

Abstract:By shaping the character Du Liniang, the book Peony Pavilion highlights the strong sense of life. In the struggle of instinct and rationality, Du Liniang gradually comes to awake in her life consciousness. She has gone through deeply attached real sentiments, which have aroused two living states: to die of love, and to live in it. After resurrection, Du Liniang is brave to pursue the freedom and happiness of love, the value of life, and guard the ideality of life.

Key words:Peony Pavilion; Du Liniang; life consciousness

猜你喜欢

生命意识杜丽娘牡丹亭
《牡丹亭》梦境对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解读
牡丹亭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异域风光恰如故,一销魂处一篇诗
沈从文笔下底层人物的生命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比较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生命意识的培养
读《牡丹亭》
药名戏与《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