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地区①抗美援朝运动简论*

2016-03-15刘德军

关键词:抗美援朝战争苏南苏北

刘德军

(安徽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江苏地区①抗美援朝运动简论*

刘德军

(安徽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关于抗美援朝,学界对其过程的研究较多,而对抗美援朝运动则着墨甚少。抗美援朝运动是与抗美援朝战争相始终的群众性政治运动。它以解决抗美援朝战争初期群众中的混乱思想为起点,解决这种混乱思想的方式有二,一是群众游行;二是各种各样的控诉运动,以此来确立人们的“仇美”情感。而抗美援朝运动的落脚点则是鼓励群众积极捐献物资和实现群众对新政权的高度认同。

江苏地区;抗美援朝运动;爱国主义

按照一般性的表述,抗美援朝运动是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后,在中国国内发起的在物质上、道义上直接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群众性政治运动,它与抗美援朝战争相始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进行得比较成功的一次运动。它以解决群众在抗美援朝战争初期的思想混乱为起点,以人们“仇美”情感的确立、积极捐献各种物资和对新生政权的高度认同而结束。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国内人民的抗美援朝运动也就蓬勃开展起来。

一 抗美援朝战争初期的群众思想

朝鲜战争爆发后,城乡群众思想一度较为混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认识。据档案资料显示,在苏北区的干部中存在的思想较为混乱,“一部分干部恐美情绪和变天思想较为严重,并盲目听信谣言;一部分老干部中存在着和平麻痹急躁情绪;在某些新干部中有悲观情绪;某些乡村干部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政治意义认识不足,对我们为什么出兵朝鲜尚未了解。”而各基层人士的思想也很为混乱,“一部分职工对时局认识还很模糊,如振扬电厂职工中有几个党员害怕美国人来了要杀人,而要求退党;在农民中变天思想也较为严重,并且出现了青壮年因怕参军而逃跑的现象;在部分学生中也存在着模糊认识,有的学生认为,‘美国打到朝鲜是侵略,我到朝鲜不也是侵略吗?’”“在城市居民中存在和平麻痹,听天由命及悲观思想;部分文教界人士对时局有很多疑问,对战争表示忧虑、恐惧;在工商界中也存在着变天思想”。[1]

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一些谣言也开始流行,有一些是时事性的,如有的说:“金日成的部队已经退到沈阳长春了”,“林彪部队调到朝鲜的已全部打光了。”有些是政策性的,如,“要三次土改,六次斗争”,“全劳动力分两亩田,半劳动力分一亩田,无劳动力不分田。”还有些谣言是对中共不满的,如,“共产党收税是钞票,救济的是麦皮”,“毛泽东虽好,喜欢打仗,捐税重,还不如国民党”。[1]

从这些反映中,集中体现了人们的亲美、崇美和恐美情绪以及人们对新政权的局部不满,而所谓的抗美援朝运动则主要是解决人们的这种思想认识,而形成仇美、鄙美和蔑美的思想,实现对新政权的认同。

二 江苏地区抗美援朝运动的开展

从1950年11月起,抗美援朝运动在江苏全面展开,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从运动开始至1951年5月为第一阶段;1951年6月至同年底为第二阶段;从1952年起,运动进入第三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针对各阶层人民的混乱思想而进行的,端正思想认识,广泛发动群众关心抗美援朝运动,就是这一时期运动的重点。而这又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一是组织群众游行。在苏南,“从1950年11月初开始,无锡、苏州、常州、镇江等城市各界人民都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松江区25个5000人以上的城镇有半数以上的人口参加了抗美援朝的游行和集会”。[2]198抗美援朝运动在南通开展后,仅最初的三个月,南通市参加游行的就有23000多人次。1951年的“五一”大游行,南通地区约有160万人参加。[3]335-336“南京、无锡等大中城市,先后举行有数万人参加的抗美援朝示威游行……195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江苏各地抗美援朝的群众集会游行示威达到高潮,参加者共达1200多万人”。[4]59

二是组织群众参与诉苦运动。各地均采取了多种宣传工具,创造和运用了多种宣传方式,而诉苦运动就是其中的一种。苏北区进行诉苦运动时,“由于群众直接受到美帝的迫害不多,纷纷表示‘仇不起来’,于是就采取变通的方法进行控诉,南通控诉美帝发动的“三一八”惨案;如皋控诉邓克中校欺骗与发动内战的两面手段;工商业者控诉美货泛滥后,对民族工商业的迫害”。[5]1951年3月下旬,“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团代表三人抵达江苏,代表们分别在南京、无锡、扬州等地作了几十次报告,各界人民直接听到报告的达150多万人,听众深受教育,提高了民族自尊心和反侵略斗争必胜的信心。”[4]59

1950年12月6日,“南京市15所大、专、中等学校7000余师生,在金陵大学举行‘反侮辱、反诽谤’大会,愤怒控诉美帝国主义罪行,揭穿它的欺骗宣传,清除亲美、崇美、恐美思想影响。毛泽东主席亲自作了批示,认为南京反美控诉运动经验很好。无锡、苏州、扬州、南通等地学校师生,也纷纷响应。”[4]60

在南通市,“各行业分别召开了大小会议座谈形势,控诉美帝对华经济侵略。由市总工会召集的职工代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行动大会,制定了全市职工行动纲领;教育工会召开了持续两天的行动大会。在大会听取时事报告以后,各小组采取联系实际、回忆漫谈,先后有十多位代表进行控诉。”[3]335

同时,各级组织还在干部群众中进行时事宣传教育,逐步消除亲美、崇美、恐美心理,树立仇美、鄙美、蔑美的态度。“一年来,通过学习、座谈、控诉、各种会议和各次示威游行等方式,使苏北80%以上的人民,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参加了这一运动,受到抗美援朝爱国主义教育,基本上扫除了帝国主义侵略的思想影响,克服了民族自卑的恐美心理和太平麻痹的情绪,树立了高度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加强了仇视、鄙视、蔑视美帝国主义的正确观点。”[3]235

群众的混乱思想得以解决之后,江苏地区的抗美援朝运动就进入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内容是鼓励群众自愿捐献物资。根据中共中央决定,中国抗美援朝总会于1951年6月1日发出号召,要求各地普遍开展爱国公约运动、捐献飞机大炮运动,以及加强优待烈、军属工作(即“六一”三大号召),以实际行动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自此以后,江苏地区的抗美援朝运动就进入到以捐献飞机大炮为中心的第二阶段。从1951年6月至1952年5月,苏南全区共捐献2325亿元(旧币,1955年币值改革时,旧币一万兑换新币一元,以下同,笔者注),折合战斗机155架,超过原计划的29%。[6]苏北区共捐献843亿元,折合战斗机56架,超过原定计划的60%。[7]而南京市则捐献455亿元,折合战斗机30架,超过原计划的20%。[8]

“为慰问中朝抗美战士和救济朝鲜难民,江苏各界人民共捐献慰问金380多万元,慰问品100多万件,写慰问信270多万封;还派代表到朝鲜战场,慰问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4]60

进入1952年,朝鲜战场的形势变得相对稳定,双方边谈边打。国内的抗美援朝运动也转入到以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为主要内容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中心工作有二,一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二是签订爱国公约。如何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对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苏北区“通过各种方式,有计划地运用和组织一切宣传教育的工具和力量,并巩固和扩大人民群众中进行宣传教育和各种组织,加强学校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推广公共场所的宣传工作,改进与加强地方报纸和时事书刊的编辑和发行工作。要求所有基层单位,特别是农村中的宣传教育,应实行固定对象的负责制和包干制,以便于深入地消灭目前尚存在少数地区中的抗美援朝运动的空白点,达到每一处、每一人都受到抗美援朝的教育,并且更高度的发扬自己的爱国心,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人的要求。”[3]238

1951年底,“爱国公约也在各地广泛进行,订立和执行爱国公约的群众,在城市中约占人口的80%以上。在农村中约占人口的60%以上。如扬州、泰州、清江三市,参加爱国公约运动的群众,共有34146户,南通市也有90000余人。据淮阴专区8个县的统计,订立爱国公约的有591693户,占8县总户数的62%。”[3]236-237“在苏南各主要城市中,已有80%左右的基层单位订立了爱国公约;农村中有些县已有80%,一般也有50%以上订立了爱国公约。通过爱国公约的订立,使广大人民的爱国运动和生产运动以及各项实际工作更紧密地结合起来”。[9]398

三 作用与评价

建国之初,江苏地区抗美援朝运动的作用在于,第一,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据1952年8月的统计,“苏南全区共捐献2325亿元,折合战斗机155架,超过原计划的29%;参军人数41000人,参干人数37000人;城市中订爱国公约的占人口的80%,乡村中订爱国公约的占人口的40%;和平宣言签名人数9130000人”。[6]另外还捐献慰问中朝战士和朝鲜难民,“计:慰问金969248万元,慰问品43.36万件,慰问袋27098只,慰问信81241封”。[9]396“苏北全区共捐献843亿元,折合战斗机56架,超过原定计划的60%;城市中订爱国公约的占人口的80%,乡村中订爱国公约的占人口的60%;慰问中朝战士和朝鲜难民,计:慰问金323067万元,慰问袋110000只,慰问信200000封”。[7]“而南京市则捐献455亿元,折合战斗机30架,超过原计划的20%;全市签订、修订爱国公约占总人口的85%;慰问中朝战士和朝鲜难民,计:慰问金238899万元,慰问袋51072只,慰问信185115封”。[8]

第二,抗美援朝运动中的社会动员以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为切入点,以全新的意识形态为主导,使这一社会动员过程成为对民众进行教育和改造的过程,增强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感,也初步巩固了中共的执政地位。“在苏南,全区有90%的人民受到抗美援朝爱国主义的教育。1951年3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来苏南作传达报告,直接听到报告的群众就有150多万人”。[9]397类似的大规模、高强度的宣传,使群众受到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极大地增强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感。

第三,抗美援朝运动中的社会动员,有效地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对民众社会心理的整合。在江苏抗美援朝运动中的“仇美、鄙美、蔑美”宣传教育中,“亲美、崇美、恐美”的错误心理和帝国主义百余年来所遗留下来的思想毒素,受到了普遍的揭露和批判,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整个抗美援朝时期,中国社会表现出的一个重大特征就是,“民族主义空前高涨,凝聚力、向心力特别强”。[10]1这一切不仅成为民族和国家发展的根本前提,也成为民众形成健康心理的必要条件。

注释:

①1949年初,中央曾设想在人民解放军渡江后建立江苏省,但考虑到老根据区、新解放区,江北和江南不同的情况、政策及任务,决定暂时不建立统一的江苏省,而是分别设立苏南、苏北两个行政公署和南京市直辖市,分别治理。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决议,决定成立江苏省人民政府。1953年元旦,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至此,苏北行署、苏南行署和南京直辖市也就被正式撤消了。

[1]苏北区党委宣传部.关于目前干群思想情况的通报[R].苏北区党委宣传部编.宣教业务通讯.江苏省档案馆藏,C35·2-125.

[2]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陈丕显在苏南[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

[3]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江苏省档案馆.苏北行政区(1949-1952)[Z].内部资料.

[4]刘定汉.当代江苏简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

[5]中共苏北区党委.关于抗美援朝运动进行情况向华东局的报告[R].苏北区党委宣传部编.宣教业务通讯.江苏省档案馆藏,C35·2-125.

[6]苏南抗美援朝运动[G]//中共苏南区委员会办公厅编.苏南情况汇编.江苏省档案馆藏,U4·2-4.

[7]苏北抗美援朝运动[G]//中共苏北区委员会办公厅编.苏北情况汇编.江苏省档案馆藏,U4·2-5.

[8]南京抗美援朝运动[G]//中共南京市委员会办公厅编.南京情况汇编.江苏省档案馆藏,U4·3-21.

[9]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江苏省档案馆.苏南行政区(1949-1952)[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

[10]庞松.毛泽东时代的中国(1949-1976):第1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Role of Jiangsu in the Korean War Movement

LIU Dejun

(College of Marxism,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u 241000,China)

Much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Korean War,but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on the Korean War Movement in the academic circle.The Korean War Movement is a massive political mobilization,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Korean War.This movement began with the confused ideas of the mass at the initical stage of the Korean War.Solutions to the confused ideas include demonstration and accusation which aim at awaking the hatred of the USA.The movement has achieved the effects of patriotic donation and public reagnition of the new regime.

Jiangsu;Korean War Movement;patriotism

2016-01-12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江苏地区‘三反五反’运动研究”(15FZS022)。

刘德军(1976-),男,安徽寿县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K27

A

1671-1181(2016)03-0068-04

猜你喜欢

抗美援朝战争苏南苏北
苏南年俗亦动人
CSAMT在苏北月亮湾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路先生,我错了
喊一声苏北大平原
浅谈苏北地区香樟树黄化病的防治
八路军新四军的苏北整编始末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近代苏南义庄与基层社会控制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三次铁路运输
谁在掩盖抗美援朝战争的真相?——简评《真相》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