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丽丝·莱辛早期经历对其多元化文学创作的影响*

2016-03-15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经历

任 俊

(1.安徽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2.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马鞍山 243000)



多丽丝·莱辛早期经历对其多元化文学创作的影响*

任俊1,2

(1.安徽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2.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马鞍山 243000)

多丽丝·莱辛被誉为“继弗吉尼亚·伍尔芙之后英国最杰出的女性作家”。 一生创作中创作思想深邃、创作风格多样、创作主题多元。探寻莱辛的早期经历对其多元化题材创作的影响,以期对这位英国伟大的女作家的创作初衷、文本内涵有更为纵深完整的理解。

多丽丝·莱辛;早期经历;多元化;文学创作;影响

多丽丝·莱辛被誉为“继弗吉尼亚·伍尔芙之后英国最杰出的女性作家”。2007年88岁高龄的莱辛摘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此前曾四次获得英国最高文学奖“布克奖”的提名,并连续多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同时也囊括了毛姆文学奖、英国皇家文学会荣誉奖等几十项文学大奖,被冠以“英国文坛的常青树”的美名。莱辛一生笔耕不辍,长达五十余年的文学生命里留下诸多经典作品,善用女性细腻的视角探寻女性价值、情感关系、儿童成长,同时她以恢弘的时代和世界作为创作背景,覆盖种族主义、殖民主义、人道主义、战争与和平、人与自然等多元化的文学主题。 莱辛作品深受国内外读者喜欢,同时也引发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初期国外已经展开对莱辛作品的研究,形成诸多研究著作、论文、评论。在20世纪50年代国内开始推出莱辛的译本,20世纪80、90年代中国英美文学专家学者对莱辛的重要著作进行翻译、研究、评析,直到2007年莱辛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国内掀起了莱辛的研究热潮。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莱辛创作特征的介绍、莱辛创作主题和思想的分析、莱辛创作文本结构和形式的梳理、莱辛与国内外作家的比较研究。[1]但对作家整体性的研究不足,鲜有从作家的时代背景、成长经验与创作初衷、内在动机、文本内涵的关联进行研究。早年独特的多元文化生活背景和多元文化知识背景促成莱辛一生的创作思想深邃、创作风格和创作主题丰富多元化,只有探寻莱辛早期人生经历对其多元文化创作的影响,才能对这位英国伟大的女作家有更为纵深完整的理解。

一 多丽丝·莱辛的早期经历

莱辛早期经历与大多数英国作家相比堪称传奇,她是位生长于非洲的白人作家。莱辛母亲埃米莉·麦克维战争期间在医院做护士时结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伤腿的英国士兵阿尔弗雷德·泰勒,两人婚后远赴波斯寻求自由。1919年,多丽丝·莱辛出生在波斯的克尔曼沙赫,1925年,5岁的莱辛随父母迁往非洲的英属殖民地南非罗得西亚(现津巴布韦),向往田园生活的父亲在那里经营农场,由于经营不善导致生意失利,从此一蹶不振,莱辛一家在非洲殖民地过着穷白人的生活。母亲一心希望把她培养成“英国淑女”,送她去修女学校、女子高中,可是由于眼疾14岁的莱辛高中没毕业便辍学在家,从此她再未接受过学校教育。但莱辛一直坚持自学大量从伦敦订购的文学著作,包括狄更斯、司各特、斯蒂文森、吉卜林、D·H·劳伦斯、司汤达、托尔斯泰和陀斯妥也夫斯基。为了逃离重男轻女的母亲,莱辛15岁离家开始从事电话接线员、速记员、保姆等工作,不同职业的尝试让她接触并了解多重生活状态。1939年19岁的莱辛与殖民地的公务员法兰克·威斯丹开始了第一段婚姻,婚后生下两个孩子。但沉闷刻板的家庭生活以及充满种族偏见的社会风气令莱辛感到窒息,因为“担心自己成为自己害怕成为的人”,[2]莱辛毅然决定放弃家庭生活,留下两个不满三岁的孩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莱辛对政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入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积极参与反殖民主义的左翼政治运动。1945年26岁的她与德国共产党人戈特弗利·莱辛开始了第二段婚姻,生下儿子彼德,此段婚姻关系只维持了4年。1949年对婚姻生活和政治理想感到双重失望的莱辛,携幼子回到英国伦敦。莱辛自1919年至1949年长达30年的时间生活在非洲,度过了她的整个童年时光和青年时光。1950年,莱辛的处女作小说《野草在歌唱》问世并引起强烈反响,莱辛从此走上文学之路。

二 多丽丝·莱辛早期经历对其创作题材的影响

文艺创作归根结底是源于创作者的人生感受和亲身体验,是创作者成长最初时期心灵世界的映射。现代心理学表明“一个作家的创作,总是可以从其早期的人生经历中找到根源的,认为作家的创作多处于两种联系中,一是与作家在特定时期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的联系,一是与作家个人经历中的早期经历、由教育和各种活动所形成的心理反应图式的联系。[3]作家早期所处的自然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作家的性格、心理和情绪等因素被整合建构为内在的精神内核,从而形成作家最初的审美意识与价值取向,成为创作的内在心理动因。因此,可以通过作品寻觅作家的身影与经历,感受作家的情怀,穿越到作家的社会时代中。作家早期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生活经历会作为素材以直接、有意识的方式进入作品,也会通过间接、无意识的方式对作家的审美意识、创作意识、创作基调,创作风格及价值取向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莱辛早期经历对非洲题材创作的影响

莱辛创作生涯的第一个阶段是20 世纪 50 年代,创作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集、剧作品。内容主要反映非洲现实生活中的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早年非洲生活经历对莱辛意义重大,为莱辛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想象,独特的非洲生活经验也渗透于她的思想和情感中,直接影响了她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成名作《野草在歌唱》、五部曲《暴力的孩子们》、巅峰之作《金色笔记》、《黑色圣母像》、《非洲故事集》均取材于非洲生活。虽然农场生活对于莱辛的父亲不是发财致富的天堂,但是广阔的非洲草原却给了年幼的莱辛最广阔的幻想空间。莱辛早期经历是快乐与痛苦并存、自由与孤独并存。殖民地白人身份的不被接纳、家庭经济的贫寒、母亲的严厉苛责、对黑人同情的不被白人认同,这一切都成为莱辛心灵痛苦和思想孤独的根源。这种痛苦和孤独令莱辛始终持以怀疑、探究的精神去探索非洲社会的白人、黑人,殖民者、被殖民者的关系,始终以敏感、富有同情心的情怀关注种族主义。非洲的空气、阳光、草原、牛羊给莱辛的童年带来无限的自由和快乐,非洲的太阳照亮她的童心和她的诗心,她以丰富的想象力幻想着世界的美好。广袤的草原让她希望能挣脱任何精神和思想的桎梏,寻找自由的世界。非洲带着泥土味的空气涤荡着她的灵魂,让她始终具有人道主义胸怀。早年步入社会工作的莱辛真实了解社会各阶层人的生活状态,让她饱含对底层人民生活的同情。脱离传统思想教育下的莱辛,英国文化和俄国文化的双重熏陶为莱辛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养料和无限的幻想空间。突破了女性思想的局限和狭隘,理性独立地思考社会和政治问题。莱辛对非洲人民和非洲生活饱含着深厚的感情,非洲是她创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洲草原的广袤和文学世界的深邃成就了莱辛童年时期颠沛苍白的现实世界里的精神上的快乐与自由。(二)莱辛早期经历对女性题材创作的影响

莱辛创作的第二个阶段20 世纪60 年代是其创作生涯的辉煌时期,注重探索女性的精神世界与生存价值,代表作有《金色笔记》、《 四门城 》和七部短篇小说集。多部以女性生存为题材的作品引人关注。《野草在歌唱》 是莱辛关注女性生存的第一部作品,《金色笔记》 因对“自由女性”的书写而被誉为 “妇女运动的里程碑”。[4]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给她的评语是:“用怀疑、激情与想象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其作品犹如一部女性经验的史诗”。莱辛被贴上“女权主义作家”的标签,尽管她从来都是否定的。从莱辛作品中塑造的玛莎奎斯特、安娜和莫莉、苏珊、玛丽等各种女性形象来看,莱辛关注的绝不仅是女性的情感世界、两性关系,而是将家庭世界中的女性放大在时代、社会、政治、经济等宏观世界中探索女性的生存状态、女性的精神状态。莱辛对女性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与早期生命体验难以分开的。童庆炳先生认为,童年经验按其类型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丰富性经验,一种是缺失性经验。丰富性经验使创作成为童年绚丽多彩生活的泛滥,就象那春溪的水流胀满,溢出河床,形成生动的景观;而缺失性经验则可能成为某种情结残留在无意识深处,从而更加驱动或影响艺术家一生的创作活动。[5]莱辛成长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中,目睹母亲繁重枯燥的生活模式,自我与其他女性在非洲男权社会婚姻中体验到的自由缺失的状态,“担心自己成为自己害怕成为的人”,早年成长经历中女性意识的缺失性经验触发了莱辛的创作灵感,从而在潜意识里形成了大量女性创作题材。空间意象反复出现在莱辛作品中,《野草在歌唱》、《金色笔记》、《暴力的孩子们》、《十九号房间》等作品中的女主人公都通过空间地域的变换试图寻求自我的存在与自由,这与莱辛早期经历中复杂的空间存在感不无关系。莱辛早期经历中存在多次空间的迁徙,从波斯西部城市克曼沙到非洲的南罗德西亚,从南罗德西亚到索尔兹伯里殖民小镇,从殖民小镇到帝国的中心伦敦。莱辛正是从空间认同的丰富性经验中寻求生存和自由的缺失性经验。(三)莱辛早期经历对科幻题材创作的影响

莱辛创作生涯的第三阶段是20 世纪 70、80 年代,创作内容涉及阿拉伯国家的回教神秘主义——苏菲主义和科幻小说方面。代表作有《黑暗前的夏天》、《 南船座中老人星》、《第二、四、五区间的婚姻》等。莱辛晚期的作品超越了早期、中期的写实题材,开始转向太空探险、外星物种入侵地球、自然灾难等科幻题材的创作。表面上莱辛后期的科幻题材创作脱离了现实世界,进入虚幻的“内部空间”,真正促使她创作科幻题材的动机仍源自于莱辛的早期经历。正是莱辛在早年目睹非洲土地上的黑人被白人驱逐至边缘的艰辛与痛苦,才引发了莱辛太空小说中对被殖民者遭遇太空帝国入侵者殖民入侵、殖民统治及战争饥荒下的生存困境与身份自由的焦虑。正是莱辛早年目睹非洲丛林惨遭战争破坏,才引发了莱辛在作品中对未来原子能战争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灾难、人类生存的冷静思考和剖析。正是莱辛早年阅读深受英国文化和俄国文化的影响,26岁加入共产党积极参与反殖民主义的左翼政治运动,深受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与人道主义等左翼思想的影响,才促使其意识形态、政治立场、哲学观念的发展与成熟,能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对人类生存困境原因的探究及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深沉思考。[6]

三 结 语

纵观多丽丝·莱辛一生的多元化文学创作,其视角从不拘囿于某一题材,某一群人,很难将其归类为特定范畴与类别的作家。她以其充满人文关怀的心灵和思想去触碰社会群体的命运或人类整体的未来。作为一位独具创作个性的作家,莱辛的创作情感是其潜意识里情感的流露,多元化的艺术风格与其早年经历有着直接而深刻的联系,莱辛的创作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这些综合性因素的潜在影响。正如弗洛伦斯·豪所说,“多丽丝·莱辛的生活经历是她一生的财富,也是她的小说灵感的源泉”。[7]

[1]张新凤.多丽丝莱辛小说中的异质文化[D].陕西师范大学,2013.

[2]王岳杭.多丽丝·莱辛——这个女人不简单[EB/OL].sina影音娱乐.http://ent.sina.com.cn/x/2007-10-12/06101746213.shtml.

[3]童庆炳.现代心理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93,100.

[4]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牛津英国文学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565.

[5]童庆炳.维纳斯的腰带——创作美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207.

[6]邹莉,邓平平.多丽丝·莱辛小说主题 的多元性探讨[J].时代文学,2015(7):88.

[7]Florence Howe.A Conversation with Doris Lessing[M].in Doris Lessing:Critical Studies,eds.Annis Pratt and L.S.Dembo,Wisconsin: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74:3.

Influence of Doris Lessing’s Early Experiences on Her Pluralism of Literary Creation

REN Jun1,2

(1.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2,China;2.Maanshan Teachers’College,Maanshan 243000,China)

Doris Lessing is called “the greatest female writer after Virginia Woolf” in Britain.She has profound creative thoughts,multiple creative styles,diverse creative themes in all her works.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Lessing’s early experiences on her pluralism of creative themes,so as to understand the British female writer’s original creative mind 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writings profoundly and completely.

Doris Lessing;early experiences;pluralism;literary creation;influence

2016-04-20

安徽省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英语教育省级教学团队(2014jxtd051)。

任俊(1981-),女,安徽无为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与文化。

I106.4

A

1671-1181(2016)03-0055-04

猜你喜欢

多丽丝莱辛经历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高贵的“伪证”
失散53年美国姐妹因疫情团聚
高贵的“伪证”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德前总理要求前妻放弃使用他的姓氏
回忆我的打铁经历
莱辛对民族戏剧的认识与卢梭的内在关联
一次奇妙的就餐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