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手机在“互联网+”课堂中的应用

2016-03-15陈雨

关键词:智能手机互联网+互联网

陈雨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28333)



智能手机在“互联网+”课堂中的应用

陈雨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28333)

摘要: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目前是被排斥在大学课堂之外的,这是因为存在很多认识的误区,比如认为智能手机和互联网会影响课堂教学等。以智能手机为标志的移动互联网,其功能强大,具有开放性、个性化等特点,已经成为知识与信息的主要载体,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成为教与学的主要场所。智能手机在"互联网+"课堂中的应用需要从教学环境、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三个方面做出改变,教学环境主要运用智能手机让互联网进入、融入课堂,最终改变课堂;学习方式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资源之间通过交互学习促进知识与信息的充分流动;教学方式从教师的引导入手,通过培养创新思维和改革考核方式,从而提升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智能手机;互联网;课堂

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坚持改革创新和市场需求导向,大力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互联网加各行各业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教育领域尤其如此。目前教育信息化的重点主要放在课外而非课内,本文尝试将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应用到课堂教学。“互联网+”课堂不是要取代传统课堂,而是让传统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

智能手机,是指像个人电脑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独立的运行空间,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导航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手机类型的总称。“互联网+”课堂是指将互联网充分运用于课堂的教学形态,其载体和中介是智能手机。它代表一种新的教学生态环境,是未来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通过智能手机的应用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教学课堂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之中,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教学生态环境。

一、认识的误区

互联网已经成为了知识与信息的主要载体,在不久的将来,互联网也将成为教与学的主要场所,然而在互联网如此普及的今天,大众甚至教育工作者却对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认识存在着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只会影响课堂教学

到目前为止,智能手机依然被禁止在课堂上使用。很多中小学、幼儿园禁止学生带智能手机入校,大学里面虽然没有禁止手机入校,但是在课堂上依然严格要求教师和大学生关闭手机。笔者所在学校,督导将课堂上学生玩手机的比例作为考核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这种评价是一刀切的,哪怕大学生只是因为对某个知识点感兴趣,搜索一下相关资料,也是不被允许的。到目前为止,很多有条件的学校也没有WiFi的覆盖,家长也不愿意为学生的3G、4G流量支付更多的费用。学校、督导、教师、家长普遍认为过多的使用智能手机浏览互联网会影响学习。出现这些现象的终极原因,无非就是,整个时代已经步入互联网时代,而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依然停留在互联网还没有出现的时代。

(二)智能手机等同于电子书包

几年前,刮起了一股电子书包的热潮,其标配是平板电脑。其实这种电子书包是将互联网排除在外的,学生并不能随意接入互联网,学校、教师、家长的理由是怕学生会玩游戏和浏览不良信息。因此,它只是将课本内容以及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放到了平板电脑上而已,将本来可以面对面交流的课堂和课后师生交流变成了别扭的机器交流,跟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没有根本性差别,因此,电子书包在还没有受到足够多追捧的时候就偃旗息鼓了。智能手机并不会将互联网排除在外,否则智能手机只是另外一种电子书包,仅仅因为智能手机在课堂的应用没有隔绝互联网,这一点就足以打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大门。[1]

(三)微课加翻转课堂就是“互联网+”课堂

最近几年,微课热席卷了幼儿园、中小学和大学,然而这种“热”只是存在于各种比赛和科研课题中,主要靠行政力量推动,并没有成体系化,离大规模推广还很远。然而它依然只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延伸,并不是“互联网+”课堂。微课是教师将合适的知识点录制成一小段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的视频,通过翻转课堂的模式,让学生课前浏览视频,相比传统的讲授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讨论,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这种模式学生学习的实际上还是教师指定的视频和资料,并且,互联网依然没有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二、智能手机在“互联网+”课堂中的价值

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是当今社会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物品,在课堂中一样可以发挥它的价值。

(一)功能强大

在大学生中,智能手机的拥有率已经接近100%,其便捷程度和普及程度远远超越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学习辅助工具,智能手机的软件可以让我们的工作、生活娱乐更加便捷。很多人睁开眼睛第一眼看的是智能手机,睡觉前看的最后一眼也是智能手机,因为手机的功能简直太多了,可以应用到课堂上的主要有以下功能:搜索、阅读、记录与存储、通讯与交流、处理邮件、放松与调节、定位与导航等,而且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智能手机的功能只会越来越多,我们实在没有理由拒绝它。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引导学生高效合理的使用智能手机,做到“疏”,而非“堵”。

(二)开放性

开放性保证了任何系统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使得系统成为一个活的而非死的、了无生气的系统。作为互联网的重要特征就是它的开放性,它留给使用者更多的空间去思考、拓展,促使人们可以对既定事物做更深入的阐释和理解,还可以成为信息源,向外辐射出信息。当然,开放性也是需要受到制约的,因为没有无边无际的开放性。比如,在网络世界并不是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很多时候也要受到法律和道德的制约。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人人拥有了平等的机会,每个人都不应该固步自封,而是要以一种开放的态度,不仅仅是接纳吸收互联网提供的资源和便利条件,更需要参与和付出,开放自身资源。在互联网时代,教学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需要放眼互联网,将互联网的资源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三)个性化

在以往的课堂上教师往往只有一份教案、一种教学风格、一种教学设计等等,因为课堂只有一个。可是面对的却是个性特点、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千差万别的学生,因为这种缺乏个性化的学习模式,传统课堂对很多学生缺乏吸引力就不足为奇了。互联网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契机,互联网拥有海量的学习资源、各种类型的学习内容以及不同于现实生活的学习手段,互联网可以轻而易举的将不同类型的学生和他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匹配起来。这种个性化学习方式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将学习变得无处不在,更好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解决了现实世界中个性化学习人力、物力不足的现象。[2]

三、智能手机在“互联网+”课堂中的应用

(一)教学环境

互联网改变了课堂的教学生态,从数量庞大的“低头族”可见一斑,如何变不利为有利是改善教学环境的关键,而不是一味的拒之门外。

第一,互联网进入课堂。鼓励学生自带智能手机或者笔记本来上课,学校开放免费的WiFi,并允许在课堂上自由使用。这一点目前来看,还需要一个过程,会受到比较大的阻碍,因为部分学校、教师、督导、家长在观念上会很难适应,一部分是因为对这一学习方式并不了解,还有一部分纯粹是不愿意接受、适应新生事物。因此,互联网进课堂,很多时候需要行政力量的推动。对于大学生,则不必有任何的担心。首先,作为年轻人,往往很愿意接受新生事物;其次,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对互联网的运用也是得心应手。

第二,互联网融入课堂。智能手机有了越来越多的功能,到目前为止,以下几项功能可以充分运用到互联网中。首先,记录。这是智能手机最为基本的功能,通过拍照、录音等功能记录课堂内容,节省大量做笔记的时间,同时,教师也不必过分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因为随身带着可以随存储并导出的资料的智能手机,可以节省出大量的实践去分析、思考、创新。以往的作业很多以文本形式提交,个人的实践活动没有办法得到有效考察。通过拍照和录像功能,学生的实践活动也可以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提交,丰富作业形式;其次,搜素。对于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学生一时想不出答案,会徒增很多的尴尬,如果通过智能手机去搜索,然后甄别,最后整理出自己的答案,不光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知识,也使得课堂氛围更加融洽、活跃;再次,交流。在传统课堂,教师很难了解到每个学生的想法,尤其是动辄上百人的大班课。比如提问,没有办法让每个学生都回答,而通过智能手机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告诉教师,也可以针对一个问题,给出几个答案,并发起投票,迅速掌握学生的情况。

第三,互联网改变课堂。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很多新生事物,在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如很多跟学习相关的智能手机APP学习软件,微课,翻转课堂等。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以教师讲为主。而互联网可以将很多资源整合起来,将课堂拓展到课外,课前学生通过微课了解课堂所需知识点,课堂的时间可以用来讨论、交流,实现翻转课堂,再配合妙趣横生又实用方便的学习软件,可以有效的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目前针对课程学习的软件并不多,而且也缺乏系统性,需要加快开发步伐,加大开发力度。

(二)学习方式

交互学习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中,运用智能手机,在课堂上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资源之间的交流互动的学习活动。

第一,教师与学生。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绝对的权威,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互联网使得学生也可以掌握大量的资源,和教师的地位开始变得平等,教师需要适应从主角到导演的转变,从运动员到裁判的转比如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主题,要求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在课堂上加以评价,或者课堂上针对某个话题,让学生查阅资料,并指明一定的方向,避免大海捞针似的做无用功。

第二,学生与学生。作为最为活跃的人群,因为课堂纪律的存在,肉体被限制在狭小的课堂这种有边界的空间中,如果思想也被牢牢限制的话,会是非常可悲的。大学生有着非常强烈的表达和表现欲,传统课堂实在有限,难以提供这样的舞台,比如辩论赛只有极个别学生可以参加,专题研讨也只能挑选一部分学生参与。互联网为这种交流提供了可能,如各种微信群、QQ群,学生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感想和疑问。对于如何展示这些信息,可以借鉴“弹幕”这种形式,弹幕原意指用大量或少量火炮提供密集炮击,在互联网中,大量以字幕形式显示的评论同时出现的现象也被称为弹幕。在课堂上,弹幕可以显示在交流软件中,也可以显示在教室的多媒体屏幕上,使学生迅速获取大量信息,并得到充分的交流。教师也可以对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点评,或者对反映比较集中的疑问进行解答。

第三,学生与资源。如何搜集和整理资料是互联网时代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在平时的学习中需要有意识的去培养。在目前的数字化校园里,碎片式学习越来越普及。这些碎片式的资源主要体现在其灵活性、片段性和不确定性方面,将这些知识筛选、凝练、总结、抽象、表达出来,变成有条理、有层次、连贯的知识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这些整理出来的资源可以通过微信、专题研讨、数据库、专题网站等形式在课堂上分享给同学和教师,作为一种参考或者讨论的话题,也可以作为教师考察学生学习情况的手段。[3]

(三)教学方式

学习的目的不是传承前人的知识,记忆也从来不是重要的能力和目标,创新才是关键。越来越方便的存储工具完全可以将用于记忆的大量时间和精力释放出来,做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

第一,教师以引导为主。在“互联网+”课堂,教师的角色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首先,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其知识背景、学习能力、智力水平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在备课、提供学习资料、提问、作业方面都需要有不同的针对性和层次,比如对于同一个知识点,针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就需要举和专业结合的例子;其次,鼓励学生表达观点和成果。在传统的教学中,如果学生无法复述既定的正确答案,往往会以“不知道”来回答提问。在网络时代,大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碎片化知识,完全可以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来回答问题,甚至可以给学生几分钟时间,去搜索和整理信息,然后给出自己的答案。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作业、感想提供相应的展示平台,比如以往的网络教学平台,或者论坛甚至交友软件,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碰撞;再次,有目的的引导。“互联网+”课堂并不是无目的的学习,它只是相对于传统教学有更大的弹性,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不可或缺。这种引导既包括搜索方法的指导,也包括学习目标的引导,使得学生的网络学习不至于偏离大致的方向和目标。

第二,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思维需要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用与众不同的方法去思考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互联网上的信息丰富多彩,应用在课堂中可以很好的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欲。首先,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从一份材料、一个问题衍生出多个不同解释和答案的思维方式,网络上的超链接就像一个个引发发散思维的链接,通过浏览这些多样化的信息,可以很好的拓展大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其次,批判思维。批判思维不仅是一种思维精神,还是一种人文精神。批判思维强调个体可以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而发现问题往往是最难的。网络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如果没有自己的主见,那就很容易被一些垃圾信息和不良信息所左右,因此对信息的批判和筛选也必须是大学生所要掌握的能力。在挖掘信息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来协助学生完成这一过程,而不是越俎代庖;再次,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很多时候需要打破常规,甚至需要离经叛道,很多时候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网络上各种新思想、新观点层出不穷,作为最有活力的大学生群体,可以很好的接受新东西。作为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找出不同的答案和解决方法。通过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的方式,可以将这些新思想、新观点很好的筛选、内化。[4]

第三,改革考核方式。“互联网+”课堂不是简单的将互联网和课堂相加,加完以后一切都会偏离原来的位置,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比如考核方式和“互联网+”课堂看似没有联系,实际上它们是息息相关的,是相互影响并能相互促进的。如果在“互联网+”课堂的模式下,依然固守传统的考核方式,显然不合时宜。首先,作业形式的多样化。传统的作业往往是文本形式的,互联网时代,使用智能手机完全可以打破这一常规,作业可以是一段自制的视频、音频,或者发起的网络调研及分析,也可以是一副图片或者一段音乐,只要能很好的说明问题,都可以作为优秀的答案;其次,从客观题转向主观题。减少客观题的比例,也就是减少简单的记忆考察,从而转向主观题也就是思考能力、分析能力的考察,使得对学生能力的考察更为合理和全面;再次,考察方式的多样化。在大学里,传统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和考勤,期末成绩以闭卷和开卷考试为主。互联网时代针对大学生的考核应该结合其课堂网络活跃度,以及整理发掘信息和材料的能力,或者共享给同学和教师的材料被采纳的比例,还有发起话题讨论所吸引的人数。

(注:本文系2015年度佛山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实践教学研究——以佛山高校为例,项目编号:2015-BZ50,主持人:陈雨)

参考文献:

[1]王竹立,李小玉,林津.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J].远程教育杂志,2015,(4):14-21.

[2]陈怀志.智能手机给高校课堂教学带来的冲击和启事[J].西昌学院学报,2014,(4):148-150.

[3]陈明选,刘萃.基于智能手机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5,(4):68-73.

[4]郑云翔.新建构主义视角下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模式探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5,(4):48-58.

猜你喜欢

智能手机互联网+互联网
智能手机是座矿
假如我是一部智能手机
热门智能手机应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智能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