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视域下大学生道德教育

2016-03-15王翠翠谢鑫鑫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德育

王翠翠,谢鑫鑫

(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8)



网络视域下大学生道德教育

王翠翠,谢鑫鑫

(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8)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道德教育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日益重要。笔者通过深入的基础研究,对网络道德进行了科学界定。通过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和特点,探析了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育和实践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一、网络道德

什么是网络道德?一般学者从性质上定义网络德育,认为“网络德育是要明确网络的内涵和影响力,利用网络的功能作用使得学生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要求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1]

笔者认为网络德育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网络德育的前提——正确认识网络的本质。转变把网络当成工具的理念,凸显人的价值,从人的价值视角重新定义网络。明确网络是人们的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空间,在人们的生活中不仅仅充当着工具的作用。第二,网络德育的实践——针对网络对人们各方面造成的影响,例如,思想、行为等方面,开展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第三,网络德育的内容——法律法规、价值观、外部力量。第四,网络德育的形式——包括德育网页、德育网络课堂等。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和特点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

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是为了树立大学生良好的网络行为,提高其网络道德辨识能力,同时从源头上防止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发生,从而使得大学生优秀网络道德品质的形成。其内容包括:

首先,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法律法规建设,帮助他们养成自觉知法、懂法、守法意识,宣传倡导优秀道德行为。每个大学生在进行网络活动时最基本的前提是要遵守法律法规。其次,培养大学生树立自知自觉的网络行为意识。把传统的他律规范转变为自律行为,也就是促使大学生将外在的规范内化为自身对网络道德认同与强烈需求。再次,倡导大学生正确的网络价值观。比如,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作为网络的受益方,在享受巨大的网络信息带来的满足和身心发展的同时,要共同遵守这种价值观。最后,加强政府、社会等各界外部力量的配合,共同努力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大学生处在一个纷杂的社会环境中,心智思想尚未健全,受到外界的不良诱惑影响很大。学校是青少年网络伦理教育的主阵地,但政府和社会也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伦理教育。政府应把大学生网络伦理建设作为重要工作。[3]社会各界密切配合,协同努力。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特点

1.网络道德教育内容的公开性、交互性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内容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公开性,以计算机数据库这个平台为中心,各种类型、各式各样的信息服务,都可以在学校、家庭、乃至社会各个空间进行传播。交互性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又一特点,顾名思义也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教育者可以针对当下最新热点问题组织大学生开展网上辩论活动或者进行网络分享会,有效提高大学生交流意识,增强大学生对非主流意识的分析辨别力。

2.教育对象自我内化的有限性

由于网络道德教育对象在网络空间中的年龄、性别、工作等种种个人信息具有虚假性、隐匿性、不确定性。加之其成员的大规模化,使得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对象的网络行为和道德表现监控的结果大打折扣。教育成功与否,取决于大学生如何将外化规范教育内化为自身的网络道德信念。但大学生处于成年而未成人的特殊年龄阶段,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世界、参差冗杂的信息,由于自制力薄弱,他们是无法进行自我约束的。因此,网络道德教育对象自我内化的能力有限,又受环境的严重制约,成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又一重要特点。

3.教育方法的多方面性

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法是多方面的,教育工作者既可以运用传统式理论灌输教育法,在课堂中宣传引导教育。除此之外,从大学生的兴趣出发,在其感兴趣的社团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以学生为主的自主性网络道德教育:发挥校园网的优势,开设网络伦理网站,在网站中推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网络视频。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QQ等网络载体,与大学生在网上进行沟通和交流。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培育和实践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失范现象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很容易接受新技术并且能很快的转化为自己的能力,他们网络技术水平较高,可以说是网络世界的主力军,推动着网络世界的迅速发展。网络技术虽然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同时也造成了很多消极影响,从而产生了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网络道德基础薄弱。据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网络道德和行为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不甚了解,另有一部分大学生只是听说有但对其内容和具体细节不清楚。由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理念的缺失。再加上网络空间不断出现新问题,大学生在面对所获得的多样化的信息资源和知识时感到十分困惑和迷茫,他们不知道怎样去规范自己的网络道德行为。也不知道自己如何做才是恰当的行为。

2.自我道德约束意识淡漠。在网络世界里,由于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虚拟性、复杂性,信息仅仅是在无实体意识领域流动的。一些大学生正是利用虚拟世界中道德他律的缺陷,放纵自我、不懂得严格要求自己,从网上随意下载论文论著、抄袭各种作品,更有甚者还公然在网上发泄私愤,辱骂师长,这些行为严重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权和名誉权,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伤痛。在这些人看来,网络世界是无拘无束的,是可以肆意放纵逗留,不需要任何道德层面的束缚。实际上这种行为都是网络的失范现象的重要表现,网络的秩序令人堪忧,因为长此以往,会造成对自己健康人格的损害,不利于网络道德和社会健康发展。

大学生网络失范现象存在,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培育和实践

网络虽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道德难题,但它毕竟是促进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因此我们不可能阻止大学生接触网络和充分利用网路,不可能全盘否定网络对我们社会带来的好处而与网络世界隔绝,我们应从对网络否定、抗拒、批判的态度转变为因势利导地提高大学生运用和辨别信息的能力。

1.在思想观念上把道德教育全面渗入到“网络社会”。网络的迅速发展在为高校道德教育开辟了新途径的同时也对现代社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通过互联网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首先,我们要主动出击网络下的道德教育,并努力掌握和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信息媒介与手段,不断发现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其次,为了加强主导信息的发布,高校应该积极建立网上信息的主动回应机制;第三,建立一支以德育教师为主体的网络道德教育队伍,使学生在思想上进步,在行为上更加规范,促进学生向着德智体全面发展。

2.在政策理论上构建网络理论体系。目前,尽管“网管会”在许多高校已被建立,网络道德行为规范也逐渐被制定出台和更加完善,但由于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原则性和操作性,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其作用不太明显。首先,网络道德行为准则的制定,须统一标准,由国家以及教育主管部门主导,使高校有章可循,这样有助于加大道德力度,有助于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其次,应该充分重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积极探索出一条网络道德教育新路子。第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新的理论,也就是在传统德育理论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创新才能产生网络道德教育理论实践,因此,要大力开发高效率的网络道德教育数据库和软件,加快适合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教材体系的全面建设。[4]

3.在日常管理上建立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监控机制。网络使大学生在虚拟空间中拥有个人自由,在网上大学生可以超越了现有社会道德所能规范的范围,彻底摆脱了的现实社会的种种限制。

第一,学校应加强管理建立教师责任制,科学有效地制定网络道德管理和监控机制,建立大学生信息反馈系统使老师能够及时审查和发现涉及道德问题和其它问题的学生;第二,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舆论氛围,通过在网上安装邮件过滤系统,净化网络空间;第三,加大惩罚力度及时处理违反网络道德的学生,严重者坚决追究其法律责任,以确保大学生网络道德正常、顺利、有效地进行。

4.在教学实践上提高大学生个人修养和自律能力。网络空间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之前感觉不可能的事情成为了可能,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但是,学生不能无限制扩大绝对自由。网络空间应是“绝对自由”和“相对自由”的统一。首先,教育者应使学生认识到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法律上是有合法违法犯罪之别,伦理上有善恶之分的,不能毫无界限;其次,要让学生明确,信息网络只是为我们读物的一个工具,它对人和社会的作用取决于大学生如何利用它。[5]在网络上“能够”采取一种特殊的行为,并不意味着他“应该”采取那样的行为。第三,在实际生活中,还应教育学生把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技术同时重视起来,全面加以学习和掌握,提高道德自我教育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以道德理性来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

5.在教育引导上培养大学生自觉的道德意识。首先,在网络道德教育中,应转变角度,从道德视角引导学生认识网络的作用,提高他们对网络信息的分析辨别能力;其次,要使学生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里面并不都是肥沃的土壤,更有泥坑。我们不能全盘吸收,必须有选择地借鉴、有分析地汲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6]第三,引导大学生对纷杂的网络信息持辩证的态度,用理性的态度对待网络文化,增强对全球网络的知觉能力和识别能力,自觉抵抗各种不良诱惑,从而推动网络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1]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实务[J].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1-4

[2]方益波.网络之音:信息世界疆域的终结者[J],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7):34.

[3]吴慧芳.网络道德与网络道德教育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24-27.

[4]梁美凤.提高网络德育实效性的途径探索[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65-68.

[5]陈开杰,韩志文.如何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5):35-37.

[6]张艺兵.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新途径[J].高教论坛,2010,(6):14-17.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