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绿廊”思维下的办公区景观设计方法探析
——以武汉市行政办公区景观设计为例

2016-03-15朱晓庆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5湖北美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5

刘 斌,朱晓庆(.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湖北美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



“生态绿廊”思维下的办公区景观设计方法探析
——以武汉市行政办公区景观设计为例

刘斌1,朱晓庆2
(1.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2.湖北美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摘要:“生态绿廊”是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的主要系统之一,武汉市绿廊系统仍不够完整。武汉市行政办公区作为该系统里的绿带环节,需要调查和分析其景观现状,根据独特的杉林城市森林景观,针对城市发展需求进行改造设计,研究办公区“生态绿道”的设计方法和城市精神寓意的表现方式,以改善城市生活品质和质量。

关键词:生态绿廊;办公区景观;慢行系统;设计意境;景观节点

随着“绿色交通”、“低碳城市”、“以人为本”、“宜居城市”和“构建环境友好型城市”等发展口号的提出,改善城市生活品质和质量的需求成为决策者的主要选择。武汉市把绿道作为建设“幸福武汉”的重要载体,作为“十二五”时期我市城市建设的重点,充分利用武汉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秉赋,依山顺水建设一批“原生态”绿道,提高市民生活品质。“绿色廊道”和生态建设已成为城市发展首选和研究重点。

本人有幸和武汉建筑设计院合作进行武汉市行政办公区景观设计,通过城市绿廊的“节点设计”来探索“原生态绿道”建设方法。

一、办公景观区位与现状

(一)景观空间区位

武汉主要通过“绿色廊道”将丰富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湖泊、山脉等串联起来,使山、水、园、林、城逐步融合,集运动、休闲、环保、旅游等功能于一体。蔡婵静将武汉市“城市廊道分为绿色廊道、灰色廊道和蓝色廊道,又将绿色廊道分为绿色道路廊道、绿色铁路廊道、绿色河流廊道和绿带”。并指出“武汉绿色廊道非常缺乏,汉口面积相对武昌要少,绿色道路廊道相对最大,严格意义的绿带很少,主要在武昌汉阳一带,宽度50米以上的绿色廊道也不乐观……”。

武汉市行政办公区处于汉口区域的一处绿带,和道路绿廊联在一起,与解放公园成为一体,形成武汉城区绿色廊道的主要支撑点。整个办公区占地20.61公顷,位于汉口惠济路地区,南接解放公园,西至解放公园路,北抵惠济路,东临永清路,包含现有市委大院、原老干活动中心和惠济饭店。规划区东、西、北三面是城市街道,南面与解放公园有小河相隔。

(二)景观环境现状

1.交通现状

办公区主主出入口位于解放公园路一侧,毛主席挥手雕像在大门内,庄严肃穆,在林荫路下直达办公大楼,主干道贯穿市委大院东西主要区域。不过内部交通系统呈现主次基本分明,但不成体系,交通形式单一;在视觉识别上存在问题,道路指示不明确,路口存在视觉阻碍;停车场地不够,道路边随处乱停,路边步行道被机动车道和停车位挤压,修整时间过长,造成基本缺失或者无法使用,交通条件急需提高;办公区内活动频繁,但缺失绿化带慢行道设施,多数为临时拼凑或者是水电设施顶盖,与自然景色不相协调等现象。

2.景观与植被现状

办公区内景观设施多为上个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设计施工,部分园林建筑小品需要修缮和复原,而有些部分无论造型审美还是生态设计思想都与当代不符合,导致水体基本干涸,与地下水和周边土壤缺乏生态循环。

植被种类虽多,却分布不均匀,无搭配设计,缺乏层次。大片的水杉林下退化的草皮,没有其他灌木和草本植物进行搭配。现有植被大多以高大乔木为主,局部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结合不够。

3.景观改造需求

市委提出的“新建建筑要南北向布局,拆除西南角建筑至新建区域集中还建,开敞办公区绿化景观环境”等具体要求。办公区需做到“新建建筑需南北向布局,新建区域集中还建,将惠济饭店纳入办公区整体改造,主要进行建筑功能的改造、停车场及停车设施建设,绿化景观改造等”。

二、景观功能分析

(一)生态功能

1.对杉林的生态治理作用

武汉市地区系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到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的过渡地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组成的混交林成为武汉市的典型的植被类型。办公区由于历史原因有大片成林的杉林绿带,里面夹杂着后期种植的樟树、广玉兰和栾树等乔木,形成了特有的局地小气候环境。

根据植物种群共生、循环、竞争等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将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相互配置在一个群落中,使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从而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肥力,实行集约经营,构成一个和谐、美观、有序、稳定而又能长期共存的复层混交的立体植物群落,使办公区绿化发挥更好的生态效益。

2.对杉林的生态治理作用

城市森林空间分布特征与改善城市气候的研究表明,城市绿地覆盖率达到40%以上比较理想,如果整个市区达到50%以上,夏季的酷暑将得到明显抑制。城市树林对其周围环境有着明显的降温和增湿效应,在垂直方向上,其降温效应和增湿效应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弱;在水平方向上,其降温效应和增湿效应随着与绿地水平距离的增加而减弱。中午时段绿地生态场效应最高,14∶00—15∶00时段比上午效果明显。

同时,仅仅是杉林的覆盖是不够的,仍然需要多层次多种类的植物进行改善环境。针对武汉市10种优势绿化植物的固碳释氧能力研究表明:灌木的光合速率和单位面积固碳释氧量高于乔木,植物整株固碳释氧量以乔木和落叶植物分别高于灌木和常绿植物。武汉市在进行园林植物规划时应常绿落叶树种并重,比例应为1∶1。乔木具有更大的冠幅和较大的叶面积指数,植物个体固碳释氧总量仍占绝对优势,在绿化中的生态功能方面发挥主要作用,而灌木则可以通过合理密植以及科学修剪等措施来增加冠幅和叶面积指数以增加其固碳释氧量。通过科学配置来实现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最大化,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良好作用。

(二)绿道使用功能

生态绿廊与慢行系统的结合,通过“原生态绿道”将城市中的人们重新拉进自然森林之中,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早期,布恰南就写到:“步行者在城市中应享有充分的自由,能够随意地漫步、休息、购物和交流,沉浸于场景、建筑和历史所营造的气氛中,他们应该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

“新城市主义”核心人物彼得·卡尔索尔普也指出“各类交通系统间要有边界的衔接和转换,共同构成有机的、便捷的交通网络。提倡建设以人为本、充满人情味的新社区;尊重自然,回归自然;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好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不仅仅能为使用者提供开展慢行活动的交通路线,更赋予慢行空间一定的休闲及游憩功能,能在运动的过程中停顿,享受真正意义上的慢行生活情趣。因此,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应合理组织慢行道路,休憩和停留的公共空间,由线串点,并形成完善的网络,体现城市公共生活的魅力。

(三)文化功能

武汉市行政办公区原本与解放公园是一体。早在100年前是刘歆生购地,到1905年沦为西方殖民者的西商跑马场,1951年分别建立武汉市第一苗圃和市委办公区,之后苗圃改建成解放公园。到2005年11月,解放公园由加拿大园林专家文森特·艾思林改造设计为生态湿地。。

市委办公区未做改动,景观中城市精神展示不够充分,可是武汉市精神非常丰富,但被很多人淡忘,哪怕是最基本的市歌、市花和市树三大核心价值。

武汉市歌是《武汉之歌》,由李祖平作曲,王丹萍演唱。

市花是于1984年选为梅花,取意“傲霜斗雪、凌寒绽开的风骨”。武汉的梅园在全国名列前茅;湖北自古就是梅花的故乡。历史上,秦汉时,野生梅就散见于大江两岸。隋唐时,食用药用价值受到重视。南宋时期,武汉居民栽培梅花。明清时,武汉黄鹤楼、卓刀泉、梅子山都是赏梅的佳处,形成“瓶插梅花迎新春”的习俗。

武汉市树是水杉,素有“活化石”之称,树形优美,树干高大通直,生长快,是亚热带地区平原绿化的优良树种,多是次生林或栽培后形成的半自然林。

作为武汉市的形象和中心地位,城市精神应该是展示重点和应该突出表现的。

三、景观空间布局结构分析

依据“开放空间、科学理水、生态优化、功能协调、景观格调、场所塑造”的设计原则,提出“透山、透水、透绿、彰显城市精神”的设计理念。以“节竹拥翠径,清荷映莲心;月步潭杉影,傲雪聚梅凝”诗词作为城市精神的文化体现。将办公区景观划分为旭日升腾、黄鹤映月、市花草坪、竹林广场、山林绿道、碧波涟堤、荆楚之魂、百花韵语、济世惠民和碧廊思古等十个节点,通过生态绿道将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两轴三带三环十节点的景观体系。

(一)总体空间布局

根据对外办公和景观视点美观的原则,以实地考察的休憩道路进行整合,在最小程度影响现有自然生态环境的原则下,修建多条“绿道”,贯穿以上节点,形成密集林地—开阔草地—特色植物等不同层次。

办公区景观以主体建筑为核心划分为四个区域,办公休憩区,院内接待区,自然风景区,警卫区。在城市交通的依托下,办公区内形成三级机动车道路和主要人行漫步道路。一级机动车道路主要承担市区道路与院区内的有效联系;二级机动车道路是联系和进出各功能分区;三级机动车道路则是功能区域内交通。

植被在基于现状的情况下,分布为乔木密林区、乔灌结合区、草坪绿化区、河池水岸区、特色树种区等五大区域。层次逐渐由密集高大转换成低矮开放,提高单位面积的绿量,增加植物多样性。运用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地被层以及层间植物所构成的复层式混交群落绿化模式。强调多年生宿根花卉的利用,构建“乔+灌+地被植物”复层式植物生态群落。

(二)绿道文脉隐喻

中国园林讲求意在笔先,意境的创造是园林设计的灵魂,是园林设计者描述自己人生观和认识世界的语言,借助山水建筑、植物、山石等来表达意境和主题。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富园林植物以深刻的内涵。如通过青翠竹兰表现气节虚心;傲霜寒梅表现不畏艰辛、坚贞不屈等等。

办公区是职工工作、休息的地方,植物配置在以高大乔木为主的基础上,考虑观叶、观花植物的点缀来活跃气氛,丰富色彩,力求避免沉闷单一。如采用低矮、观色植物如金叶女贞、杜鹃、红檵木等构成不同图案的模纹图案,以增加叶色的变化。其次通过采用观花植物如春紫荆、夏睡莲、秋红枫、冬腊梅等植物花色的季相变化来达到动态的色彩变化之目的。

(三)景观节点意境

1.旭日升腾景观节点

在主入口区域以毛主席伟人雕像为核心,杉林和松柏形成深色的背景,烘托伟人形象。雕像前改造草坪和栽植花卉营造气氛。护卫拱桥连接入口和警卫区,使警卫队快速进入防卫区域。将该区域的陈旧湖池地区改造成为“步月潭”景色,置石在水体边缘,与柳树相互映衬,让人追思伟人革命事迹。

此区域植物绿化主要营造“绿树百花,突出伟人”的意境,采用色彩平和,以绿色调为主体,樟树、松柏和水杉相互搭配,灌木主要为杜鹃、络石、红色檵木、苏铁等,配以多种花卉植物,烘托领袖风采。

2.杉林绿道景观节点

伟人雕像后的区域,营造“原生植被,香草本色”的意境,主要保留和恢复原生态水杉林和部分原有道路旁的广玉兰,灌木为八仙花、络石、桃叶珊瑚等耐阴耐湿植物,在配以二月兰、八角金盘、石菖蒲等草本植物,也可在选择常春藤等藤本植物,综合栽培以产生城市森林状态。

在保留和维护原始杉林的基础上,调查行人在林间漫步的主要路径,修建杉林绿道。即在杉林脆弱的土壤上修建木栈道,最小面积接触土壤和影响林木,在一定的高度上欣赏和穿梭在树林间。同时木栈道有效地规避了雨洪时期杉林土壤湿滑,形成水渍无法行走等问题。

3.竹林广场景观节点

办公楼与杉林衔接处,为了停车的方便和迎宾的需求,以及原有竹林生长茂盛形成独特景致,此区域主要营造“节竹拥翠,春景铺地”的生机景象。利用竹林和原始生态杉林为背景,表示清廉忠节。广场绿地以松树为主,可配以苏铁、鸡爪槭、千层金球等灌木产生庄重的气氛,再配以紫薇、鸾尾、蝴蝶花、石菖蒲等点缀其间,让人尝心悦目。

4.黄鹤映月景观节点

在食堂区域,传统的干枯水域和亭廊应就地改建成生态水岸,利用传统小亭和地势造景,并与周边水系和环路形成联系,达到“黄鹤映月”的景象,营建“层林尽染,秋色满园”的意境。主要以水杉林为主,保留办公区通向食堂小路的广玉兰,配以栾树,结合灌木如夹竹桃、栀子花、红色檵木、木芙蓉,再配荷花、菖蒲、香蒲等水生植物,石竹等陆生植物,共同丰富水景。

5.荆楚之魂景观节点

针对开放式的办公环境,营建“梅兰竹菊,彰显精神”的意境。开放空间中用条石划分绿地,铜钟置于核心区起到晨钟催醒的作用。在办公楼休憩区,黑色小砾石分布在小路周围,花岗石基座木凳间隔地置于其间,充分体会着城市中自然的可贵。绿化主要栽植竹林、樟树、梅花等,灌木以南天竹、杜鹃、红色檵木为主,配以菊、兰花、唐菖蒲等草本植物,彰显城市精神。

6.市花草坪景观节点

在广阔的露天草坪区域,增加户外活动休息区域,拓展视野观赏解放公园景色,因此以青石拼接成梅花图案,通过土坡和坐凳形成交流场所,形成“幽幽绿草,尽展自然”的风貌。以草坪为主,营造空旷的场景,不远的杉林尽在眼帘,供人们享受阳光和室外活动。草坪边缘可适当栽植鸡爪槭、黄杨、鸾尾、蝴蝶花等植物点缀和丰富色彩。还可以保留原有的腊梅园和水塘中的水景植物,与草坪边的湖水和仿古石桥形成江南水乡的景象。

7.百花韵语景观节点

在草坪和接待区的衔接地段,与花房相联系,形成“百花韵语”的景致,形成“孕育百花,四季之景”的意境。在此区域建造木兰园、杜鹃园、海棠园、鸾尾园和水景园等百花园,在办公休息的时候得到精神上的舒缓。

8.其他景观节点

在接待区中的“济世惠民”和“碧廊思古”区域,结合“毛泽东在汉住所”、混凝土花边古廊道和惠济酒店,改造和维护古廊道、木栈台和花池,修建与办公区风格一致的石雕群,营造“春花秋叶,满园斗艳”的接待区绿地,展现现代社会百花争鸣,经济欣欣向荣之意。主要种植栾树,香椿、樟树,枫杨、广玉兰、鸡爪槭、腊梅等,灌木以南天竹,杜鹃,红叶石楠、黄杨等,草地可种植三叶草等草本植物和花卉。

四、结语

城市“绿色廊道”思维将人们再次审视自己的周边环境,将生态作为幸福生活的一项指标。在绿色中漫步是城市居民追求和向往的美好环境,通过生态绿道将绿色道路廊道串联起来形成体系,将绿带有效地贯通。同时城市精神通过植物本身的色彩、寓意和景观多层次组合,丰富了绿廊的内涵及观赏性。最终设计师应该在场地调查后对现有植物做最低的破坏层度进行改造,将绿色廊道能够充分地遍布城市空间内,缓解热岛效应和改善周边小气候。

参考文献:

[1]蔡婵静,周志翔,陈芳,郑忠明.武汉市绿色廊道景观格局[J].生态学报,2006,26(9).

[2]许秀环,钟艺,易发灿,张焱.办公区绿化规划设计探讨[J].武汉:湖北林业科技出版社.2003,(3).

[3]史红文,秦泉,廖建雄,陈桂桥,丁昭全.武汉市10种优势园林植物固碳释氧能力研究[J].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31(9).

[4]李延明,郭佳,冯久莹.城市绿色空间及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4,7(1).

[5]梁娟,藺银鼎.城市森林对周边小气候时空格局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