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视域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研究

2016-03-15于兴艳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

于兴艳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3)

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网络媒体也随之飞速发展,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新的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高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不断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占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阵地,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信息化视域下高校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我国文化领域必然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一枝独秀走向百家争鸣。在这多元文化相互碰撞冲突的形势下,高等院校仍然是不同意识形态争夺广大青年的前沿阵地,是马克思主义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激烈交锋的汇聚地。”[1]思想阵地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会去占领。在此情况下,高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

(一)国际国内环境复杂性的需要

从国际环境来看,随着中国国际实力的增强,西方国家一方面在抛出“中国威胁论”的同时,另一方面,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我国实行和平演变。尤其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西方某些国家通过电视、电影、广播、书刊、网络等途径,无孔不入地向我国灌输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甚至歪曲和捏造事实,夸大社会主义国家的“阴暗面”用以动摇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贫富差距问题、党内少数领导干部贪污腐败问题、市场经济重利轻义现象、人情冷漠现象等,导致学生会出现思想困惑,价值观模糊的情况。面对这些思想困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对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理论,宣扬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大力宣传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给学生以正能量的灌输。

(二)高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需要

高校学生相对初中生、高中生及社会上其他群体来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特殊一:“90后”的年龄特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鉴别能力差。“90后”大学生,正值青春焕发、朝气蓬勃的阶段,对新事物具有极强的接受能力,喜欢追求时尚和新潮。尤其这一年代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玩着手机,看着电脑长大的。网络给学生们带来新鲜刺激的同时,也有一些负面信息。面对网上海量信息,学生的选择鉴别能力差,良莠不分,容易迷失方向。比如无意的转发微信或评价,就有可能成为谣言的传播者。

特殊二:理想信念薄弱,政治观不稳定,但不乏理性爱国。笔者曾经在课堂上以“我的理想”让学生自由讨论。有的男同学说他的理想就是早点退休;有的女同学说她的理想就是在家带孩子做饭。大学生应该是最有理想、最有拼搏精神的一代,可是现在有些学生胸无大志,不思进取,生活没有目标,这对个人发展和祖国的进步都是不利的。但是同时同学们又都是爱国的,他们为祖国的强大、国家的富强感到骄傲,当面对地震等灾害的时候,对国家命运感到担忧和关切,并且希望有机会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特殊三:社会不公平现象造成的诚信缺失。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公平的现象,给大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学生在校期间也存在诚信缺失的情况,比如考试作弊、成绩弄虚作假等行为,还有的大学生存在在校期间贷款,毕业之后不还贷款的现象。

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必须给学生以正面的灌输,正面的引导,多宣传社会的正能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能够正确上网,分辨虚假信息,养成诚信的习惯。同时大学生具有的影响和宣传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他们不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还会通过自身的行动影响自己身边的人,向那些不理解、不容易接受和不会应用的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

(三)理论本身传播的需要

任何一种理论,如果要被大众接受,绝不能束之高阁。在信息化和多元化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吸引人们的眼球,容易造成思想上的困惑。在这种条件下,必须通过恰当的方式,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给学生,为学生解疑答惑,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并且能够积极的践行。

二、信息化视域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面对的挑战

挑战一:教育环境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灌输主要是在课堂上,由老师向学生传授主流价值观念,学生信息来源较少,也能够接受。然后在当今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课堂已不是学生接受信息的唯一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逐渐有多个传输主体,传输内容甚至是相反的,教师的讲授内容受到怀疑,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灌输效果逐渐减弱。

挑战二:教育对象发生了变化。“90后”学生作为网络信息技术的主要用户,乐于接受各类新潮的事物或思想,基本每一位大学生都拥有自己的微博、微信、QQ、博客等交流工具,部分同学甚至有手机依赖症,如果哪天忘带手机,或手机没电,总感觉少点什么似的,心理很焦虑。带手机的同学,无论是上课还是自习都要把手机放在旁边,常常刷朋友圈点赞,浏览各种网页等信息。在此情况下,学生要么对老师讲的内容不相信,要么知识信息量已经超过老师,导致学生对老师讲的内容不感兴趣,教师授课效果变差。

挑战三:教师的权威性受到挑战。传统的理论灌输,教师是主要的知识传授者。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学生对老师的讲解没有怀疑,并且会佩服老师的知识含量,信息化时代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在学习新知识时,从习惯性‘问教师’,转变成习惯性‘搜百度’;从习惯性‘听教师,学知识’,转变成习惯性‘晒微博,听我说’,弱化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从学生对教师学术权威的‘深信不疑’‘敬畏仰视’,转变成‘半信半疑’‘不屑一顾’”。[2]

三、信息化视域下高校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路径选择

(一)提高教师素质,把握灌输主动

对于灌输主体的能动方面,列宁明确指出“我们应当既以理论家的身份,又以宣传员的身份,既以鼓动员的身份,又以组织者的身份‘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这里充分说明了灌输主体的四中角色和必须具备的四种能力——精通理论,文笔犀利,富于口才,善于组织。[3]信息化时代,教师除了必须具备这四种能力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并且会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比如说教师要多关注网络媒体的热点事件,能够在课堂上正确剖析,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辨别能力;教师要知晓网络语言,如果在课堂上运用一两个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言讲课,学生肯定会觉老师是网络中人,师生情感距离就会拉近。

(二)丰富灌输内容,坚定灌输方向

灌输不是一味地课堂上的灌输,也不能是陈词滥调,老生常谈。信息化时代,灌输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比如说对中国梦的讲解,教师不仅要讲国家梦、民族复兴梦,还要将学生自身的梦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脚踏实地,努力创新实现自己的梦想。除此之外,灌输绝不能向毛泽东所批评的那样:“在学校的教育中,在在职干部的教育中,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战略和战术,诸如此类。其结果,谬种流传,误人不浅。”[4]思想政治课老师可以带领部分优秀学生走出去,让学生实际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变化。比如说讲新农村建设,就可以带领部分学生到华西村参观考察,体悟新农村的改革成果,之后让参观的学生给没有参观的学生讲,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增加灌输的可信度。

(三)改进灌输方法,提高灌输实效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核心是:“一定的社会群体借助一定媒介载体,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将特定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传达给对象群体,使他们形成一定社会、一定集团所需要的思想品德。”[5]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多种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常常是老师借用黑板和粉笔在台上口若悬河的讲解,台下的同学昏昏沉沉的听,教学效果不佳。现在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老师在课上可以借用多媒体,利用PPT教学课件,图片,视频等多种手段,刺激学生感官,提高抬头率。此外还可以利用微信,QQ等的交流工具,课下布置作业,课上讨论,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四)拓展灌输载体,注重渗透灌输

信息化条件下,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比如可以利用网络课堂,课前教师就提前布置学生预习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白在课前学生应该了解哪些知识,还应该搜集哪些材料,有些问题是在课堂上不需要讲解的,是需要学生自己学习领悟的。课中通过学生讨论,教师重点讲解学生疑惑的问题,课后通过网上布置作业,在线答疑,网上留言等形式进一步加深对课程的理解。此外,还可以利用课内外实践课,注重渗透灌输。比如课内通过学生主题演讲,辩论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课外实践课可以带学生参观红色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优化灌输环境,营造灌输氛围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注重氛围的营造。充分利用好学校的橱窗、走廊、教室、网站等宣传社会的正能量。此外还可以在一些重要节点,如学生开学或毕业时可以请优秀校友进校园,讲一讲自己的奋斗经历。在抗战胜利纪念日,建党纪念日或者国庆阅兵等重要的日子,学校可以举办大型的演讲比赛或者邀请抗战老兵、优秀共产党员、感动人物等走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接触,讲授先进事迹,给学生以启发。

猜你喜欢

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正本清源与守正创新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