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安工作适应自媒体时代的几点思考

2016-03-15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公安机关舆情民警

冬 月

(呼伦贝尔市公安局人民警察训练支队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社会民众的生活方式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人都有手机、人人都能发声的自媒体时代已经来临,然而少数自媒体为了各自的目的肆意传播负面或虚假消息,影响社会舆论风向和价值取向,给社会和谐稳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和自媒体监管力度,已经成为新时期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工作。

一、加强微信自媒体监管的思考

(一)微信自媒体负面舆情的常见类型

1.移花接木类。一些本地微信公众号到处寻找负面新闻,并在标题上加以诱导,将外地负面新闻、网传言论“嫁接”到本地,达到吸引观众眼球、增加关注度的目的。

2.假借公益类。微信公众号通过报道“深度”信息博取社会认同,一方面经常打“爱心牌”,呼吁网民奉献爱心,寻求社会各界捐助,同时指责政府部门对各类弱势群体、急需救助的家庭漠不关心、不予援助。另一方面,微信公众号拿捏网络热点较准,选题重点在民生最为关注的方面,如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医疗改革、教育改革、官员腐败等问题,反复炒作该事件,制造舆论压力。

3.造谣惑众类。一些微信公众号为了吸引粉丝关注、博取广告效应,对各种网传较热的信息不分青红皂白即抢先发布、制造热点,进行无底线炒作,造成很大的社会恐慌,扰乱公众的正常生活秩序。

4.组织活动类。部分微信号以举办抽奖、转发评论分享有奖、参与现场互动等手段扩大微信号和相关内容的推广,进而针对获奖人员或特定群体要求登记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等信息,通过收集、倒卖个人信息进行牟利或者进行针对性的营销。

5.私自泄密类。部分微信公众号时刻关注百度贴吧、本地论坛等平台内的舆情信息,将网友发布的各类信息快速转化为微信传播内容,尤其对各种内部流出的信息较为关注,如在百度贴吧上获取网民发布的相关内部工作通知后,随即编发相关微信内容进行传播,给案件的处置造成很大的被动影响。

(二)造成微信自媒体监管困境的主要原因

1.信息发布无规律性。目前,信息传递的壁垒已经越来越少,公众会充分利用自己碎片化的时间来随心所欲的获取、发布信息,不受空间、时间所限,因此,微信自媒体发布的信息普遍呈无规律性,监管部门很难在第一时间获知,从而导致工作被动迟缓,特别是一些负面信息,当监管部门发现并采取行动时可能已经在社会面造成了恶劣影响。

2.自媒体“入口关”不严。当前,微信自媒体呈膨胀式发展,随之产生了大量的公众号,一些公众号为增加活跃度、博取关注、吸引粉丝,随意发布虚假、负面消息,反映出部分自媒体运营不规范,无道德底线,管理人员利益熏心、素质低下,也折射出自媒体入门门槛设置过低,腾讯公司“入口关”不严,职能部门监督不到位,整体上欠缺层层审核的工作机制,导致一些微信公众号开设运营、发布内容不受限制,监管的源头上出现了问题。

3.监管模式过于传统。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监管模式已经适应不了当前的工作需要,公安机关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壁垒过于严重,信息不共享、联系不密切,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工作合力。此外,监管手段又不与时俱进,没有研发智能平台软件实行自动化监管,未能以信息化对战信息化,依然采取人工巡查、人工甄别等传统方式方法,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漏网之鱼”过多,监管质效不高。

(三)加强微信自媒体监管的措施

加强微信自媒体监管,公安机关应积极、主动建立高效的微信平台监督、引导、管控机制。

1.加强官方微信平台建设。针对当前的微信平台舆论形势,建立、健全官方的微信公众号已刻不容缓,坚决防止重大案件、事件之后微信平台上的角色缺位、言论失声,避免出现官方无人说话、自媒体乱传言的窘境。同时,通过官方的微信公众号一方面及时、客观、公正地发布权威信息、公布真相、引导舆论,增强网络平台对公安工作的宣传力度,抢占舆论话语权,另一方面及时接收、妥善处置来自网民的互动信息,进一步服务民生、贴近群众,推进警务公开和警民关系建设。

2.加强社会舆情的日常监控。立足微信平台,建立各类常态化的舆情收集、预警、分析和处置工作机制,积极通过各类软件、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微信舆情,对本地区活跃的公众号、微信群等予以关注,了解网民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评论和反映,加强舆情解读、开展网络评论,让正确的信息和观点在第一时间占领舆论阵地。同时,建立辟谣机制,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及时监管网络谣言传播渠道,加大对谣传信息、负面舆论的举报和处置力度,有效压缩网络谣言的生存空间。

3.加强职能部门的联动协作。积极与地方党委宣传部、政府办、网信办等职能部门开展业务合作,共同加强舆情监测管理,推动官方信息传播,倡导网民和自媒体坚守“文明上网七条底线”,提升网民、自媒体发布人员的素养。同时,针对微信平台的“意见领袖”和粉丝量较大、较为活跃的微信公众号,要加强关注、善于引导、拉近关系, 对积极建言给予鼓励,偏激言论给予宽容和纠正。

4.加强微信公众号登记管理。主动会同地方宣传部、网信办等部门严格把好自媒体平台的“入口关”,积极联系腾讯公司对本地区的微信自媒体进行清查、登记,核实帐号主体和运营人员身份,规范认证审核程序,提高认证门槛。建立、健全微信公众号的考评机制,及时发现、清理、关闭违法违规微信公众账号,定期通报本地公众号运营质态,引导微信公众号文明、守法、规范地运营。2015年11月1日起,《刑法修正案(九)》正式施行,可以依法进一步增强对微信的监管力度,对编造、传播虚假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犯罪行为,依法从严查处,确实维护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和平安稳定的社会秩序。

二、针对“网络暴力”完善网络舆情引导的思考

(一)“网络暴力”与网络舆情引导

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这些事件的起因无非都是当事人违背了社会公共道德,遭到了网民的谴责,当对当事人的谴责、声讨充斥于网络之中的时候,激愤的网民往往会把这种情绪延伸到现实中去,在现实社会中打击当事人及其亲属朋友,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麻烦,有的甚至发生了以暴制暴的事件,触碰到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网络暴力”打着道德的旗号,公布他人的隐私,践踏他人的尊严,侮辱他人的人格甚至威胁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给当事人带来了极大的舆论压力,这种舆论压力往往会将事件的当事人逼上绝路。

自媒体时代,网络的开放和自由成了造就网络舆情的催化剂,网络舆情在互联网这一载体上毫无阻碍地发展,人们在话语权逐渐变大的同时,也容易造成网络舆论的失控,人们在网络舆论的大势之下,失去了自主思考事件真实性和可信性的能力,评论也带有自己的主观情绪,不能客观评价,结果使网络舆情向不好的方向发展,一些不怀好意的人利用网络民众不明真相的特点暗中操作舆论的走向,利用网络舆情来攻击政府,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进而对现实社会造成恶劣的影响,“网络暴力”的危害可见一斑。为了预防和最大程度地削弱这种威胁,公安机关意识到网络舆情监管和引导的重要性,所以,网络舆情引导应运而生。

(二)当前网络舆情引导不足之处

广大公安民警在不断努力开展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工作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也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但同时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

1.个别民警思想认识不足,网络舆情危机意识薄弱。如今,网络舆情成为当今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监管和引导就成为新时期公安机关所要重视和积极开展的工作。然而,个别民警却存在思想认识出现偏差,轻视网络舆情能够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对网络舆情片面的认识都是建立在民警对网络舆情的思想认识不足之上的,没有认识到网络舆情失控会给社会带来极其严重的不良影响和危机。民警有时对网络舆情采取不重视、不理睬的态度,使得网络舆情在没有监管和引导的自由环境下发展,甚至部分民警对网络舆情还持有抵触的情绪,不主动学习网络舆情的有关知识和内容,无法分辨何种网络舆情会造成不良影响。

2.网络舆情危机出现后缺乏有效的应对方法。网络舆情的出现,尤其是涉及警察的网络舆情一旦出现,十分容易成为负面新闻炒作的重点。部分公安机关在网络舆情出现后缺乏正确决策和处置的能力,毫无思想准备和计划预案,面对突如其来的网络舆情压力显得束手无策、毫无章法,有的甚至在网络舆情的压力之下遮遮掩掩,试图逃避来自网民和媒体的质疑声音,反而给了人们自由想象的空间,使形势变得更加恶劣。还有公安机关在事情还未调查清楚的时候,就妄下结论,结果使得官方的回答漏洞百出,不仅容易遭到网上的恶意炒作,而且对公安机关形象也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3.引导机制不够完善,被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完整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应由对舆情的收集、汇集、分析、预警、引导、应对等不同机制组成,而从现阶段来看,部分公安机关还未建立一套完整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大部分公安机关存在着网络舆情收集表面化,只是截取网络平台上显而易见的舆情舆论,而没有去挖掘更深层次的信息,从而使得收集的信息无法给予公安机关分析研判网络舆情走向的帮助。一些公安机关还存在着预警滞后的现象,预警信息没有统一的标准,使得领导和民警无法及时掌握预警信息,不能及时的应对和制订计划,导致引导工作滞后、被动。同时网络舆情涉及部门往往不止一个,需要政府多个部门通力合作共同面对,而在引导过程中缺少一套综合协调的机制,往往由公安机关一家进行回复和应对。

4.引导手段过于简单,缺少服务意识。在管理网络舆情的过程中,公安机关往往会采取让负责网络监管的民警将网上有关的涉及事件的帖子都一删了之,这样的做法既无法完成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也无法对事件的实际解决起到一点帮助。这样的网络舆情引导手段不仅得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而且会使公安机关的形象受到损害。现在的大部分公安机关在对网络舆情引导的过程中忽略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反应到实际操作中就表现为言辞过于激进,这不仅对引导工作的开展起到阻碍和反作用,而且会使警民关系变得恶劣,无法有效控制网络舆情,同时后续的相关工作步骤将难以开展, 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三)完善网络舆情引导作用发挥的对策

随着网络舆情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公安机关对于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也越发地重视,引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亟待解决,公安机关在针对网络舆情引导思想认识方面、能力技术方面、机制规范方面、沟通合作方面等方面要有大幅的提高。

1.提高思想认识,重视网络舆情引导能力的提升。舆情是人们反映观点、表达诉求的一种重要方式,而网络舆情比起传统舆情来说,能够快速地将民意集中起来,可以说是社会民意的方向标。积极引导网络舆情,做好对网络舆情的管控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措施,也是缓解社会矛盾的重要保障。因此,公安机关应提高对网络舆情引导的思想认识,清醒地认识网络舆情失控会给社会带来的重大威胁,认真做好对网上各类矛盾、冲突的调解、疏导工作,维护好网络平台的秩序稳定。定期对民警进行培训,使得每一位民警都懂得分辨网络舆情,知道如何处理、化解网络上的矛盾,掌握正确引导网络舆情的技能。

2.培养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运用新媒体开展引导。培养公安机关领导以及民警处置网络舆情能力至关重要,各级公安机关在不良网络舆情出现的时候要把握住及时性的原则,第一时间收集与之相关的信息,第一时间向外界展示已掌握的情况,第一时间表明公安机关的态度立场,第一时间制订合理有效的行动方案,第一时间公布每个阶段的进展,做到了及时性要求,就能控制住网络舆情的蔓延,才不会向更加不利的局面转变。如今各地公安机关都有各自的官方网站,公安机关可以完善自己的官方网站,在上面展示所取得的成果,让群众能够通过网给详细的了解公安机关的运作模式,能够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开展工作。公安机关也可以在官方网站上公布对社会敏感事件的真相,让民众更加信任公安机关,树立良好的公安机关形象。同时,公安机关应该加强公安微博、微信公众号的建设,如今微博、微信是人们交流互动的主要平台之一,公安机关要把微博、微信当做与民众沟通的载体,通过微博了解公众的诉求,引导公众通过正当途径解决问题,增强与民众的互动性,使得警民关系更加和谐。

3.完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化被动防守为主动出击。一旦网络舆情出现,公安机关的网络舆情信息收集机制就开始对网络平台上民众的观点和意愿进行全面的汇集,舆情研判机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找出引起民众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过激的言论的原因,舆情处置机制在分析完毕之后就开始制定引导网络舆情的行动方案,各个部门一起联动,达到有效疏导舆情的目的。

4.与外界媒体沟通合作,以诚恳的态度面对广大民众。自媒体时代,要特别做好与外界媒体有效沟通。公安机关与外界媒体处于一个互相依存的关系,公安机关通过媒体的报道来了解社会的热点事件,收集舆情信息,而媒体则通过警方得到新闻报道的最新消息,诸如一些重大案件的报道等。公安机关与外界媒体建立和谐的沟通合作关系,可以和网络、电视台、报刊等主流媒体进行交流,如举办新闻发布会就可以安排外界媒体的采访,让媒体将公安机关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向广大民众报道,使民众得以了解公安机关的工作。另外可以在出现敏感的舆论事件的时候向外界媒体寻求帮助,借助媒体的报道及时澄清事件真相,让民众感受到公安机关客观、真实、诚恳的态度。通过与媒体的沟通合作,可以增强公安机关对网络舆情的引导、管控能力,可以通过媒体的报道争取广大民众的理解和支持。

三、提高民警在执法中的语言水平的思考

在当今“人人都是麦克风的”的时代,“自媒体”在警务监督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愈发重要。由于“自媒体”监督主体庞大,监督手段灵活,监督影响深远的特征,对民警执法规范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也对民警在执法中的语言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内容要合法。过去,警察作为执法者对法律的误用和错用有时并不会被群众发现和指出。而自媒体时代,律师、法学学者等法律工作者群体的声音日益壮大,警察执法用语不合法很容易被发现,并迅速在自媒体上广泛传播,对公安机关执法的权威性和形象造成严重损害。因此,民警执法用语要文明合法,不能信口开河,切实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实现工作效果和法制宣传的双重目标。

(二)态度要诚恳。自媒体所引导的舆论代表的是群众利益,通常与官方舆论形成对峙。由于公安机关职能的特殊性,使其极易成为媒体,甚至公众关注的焦点,又因为广大群众对新闻、信息的“猎奇”、“嗜丑”的心理作怪,以及市场经济的推波助澜,导致自媒体常常是戴有色眼镜看待公安机关的一言一行。所以,公安机关在执法过程中诚恳的态度会更有利于得到群众的支持。

(三)用语要规范。自媒体时代新闻的内容不再局限于文字和图片,视频作为一种更吸引眼球的方式受到网民的追捧。再加上手机拍摄功能的日益强大,以及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微视频”技术的开发,民警执法过程往往被整个或部分“曝光”,在网络平台上接受网友的评论。由于视频的碎片化,有的群众断章取义,被视频误导,造成事态进一步严重。因此,民警规范的语言不仅可以明确的表达执法的意图,还可以减少民警执法情绪化引发的争议。如在“打死你也是白打”事件中,如果当事民警使用规范用语“你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公共安全,请你退后,否则我要开枪了。”,而不是“打死你也是白打”,即便民警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否应该拔枪存在争议,也不会引发网民一边倒的口诛笔伐。

猜你喜欢

公安机关舆情民警
民警轩哥说案
民警轩哥说案
民警轩哥说案
民警轩哥说案
衡阳市公安机关党员风采剪影
迈向法治公安:基层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实证研究
公安机关将开展3个月行动 深化打击食品药品农资和环境犯罪
消费舆情
对已经移送公安机关案件的当事人做出罚款的行为是否涉嫌渎职犯罪?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