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那坡县壮族民居干栏建筑浅析

2016-03-14农光华

广西教育·B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民居

农光华

【摘 要】位于广西境内偏僻山林的壮族分支黑衣壮的文化近年来受到了世人的青睐。文章从黑衣壮民居建筑的历史起源、地理环境、建筑风格、民风民俗等4个方面进行论述,阐述其独特的干栏式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壮族黑衣壮分支 民居 干栏建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B-0167-02

随着2001年9月《山歌年年唱春光》这首歌首次亮相于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人们逐渐认识了这种曲调清新明丽,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多声部无伴奏的壮族山歌。专家学者对那坡县大石山区进一步调研、考察撩开了壮民族的一个分支黑衣壮的神秘面纱。他们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征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这个以黑衣为特色的壮民族分支别具一格的歌曲、舞蹈、服饰、建筑至今仍保留着浓郁的传统壮族因素。由于当地水文、气候、地理环境及古朴的民俗民风,造就了具有“壮族文化活化石”之称的干栏建筑。

一、壮民居建筑的历史

“干栏”是历史久远的一种建筑形式,由原始人类的巢居演变而来,在壮族语言里的意思是“上面的房子”。在距今7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母系氏族就开始出现了这种古建筑类型。当时的人们发现,这种上面住人、下面圈畜的建筑形式,对于高温潮湿的南方是再合适不过了。从河姆渡文化、马家浜帮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许多遗址中发掘的木质干栏式建筑,在云南东汉墓中出土的青铜干栏式建筑模型,以及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发现的陶制古代干栏式建筑模型,都表明干栏式建筑早在远古时就盛行于中国南方。这种木建筑房屋的出现主要是为了通风、防潮的需要,同时干栏式建筑对人们躲避野兽、蛇虫、疫情、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侵袭也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二、气候、地理环境影响村寨的选址

那坡县这个壮族黑衣壮分支人民聚居的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温度多在20度左右,夏季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高温湿热。冬天霜雪较少,夏湿冬干。

他们世代群居于广西西部毗邻云南和越南的那坡县大石山区里,当地的喀斯特岩溶地貌造成了当地岩石透水性强。可溶性岩石受到强烈溶蚀而形成山峰集合体,出现了一系列的峰林、峰丛。山峰海拔高度一般为900-1400米。山高坡陡,石多土少,致使土壤瘠薄,仅有少量的可用耕地集中在大小不等的洼地里。

壮族黑衣壮分支的祖先生活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中,他们生产及生活的条件异常艰苦。基于这样的自然环境以及农业发展的需要,淳朴的壮族黑衣壮分支先民选择了临近水源、土壤沉积的山谷凹地来建立村屯。他们把这些地基厚实、地势平坦、背山面水、面向田野的聚落点开辟成了“弄场”。“弄场”地势较陡,坡度大,他们在进行村屯整体规划时,因此一般选在地层坚硬的半山腰建造房屋,坐北朝南。这样的房子冬暖夏凉,光线充足,遵循了自然规律的法则。建造时因地就势,保证了地质结构的稳定。他们在地表铺上打磨过的坚固石柱作基础。由于地势不平,为了扩大建筑面积,往往在房屋一侧临空发展,在基石上安装数根木桩,呈“凹”形。这样既能防止木柱受潮易腐,延长使用时间,又能不破坏地质地貌,使得地基牢固,防止滑坡。经过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而改良、流传下来的干栏式建筑具有良好的散热、采光、防潮、抵御兽害的性能。整个村屯整齐划一的干栏式建筑,家家相通,连成一体,整体望去,颇为壮观。

三、壮族黑衣壮分支的民族建筑风格

壮族黑衣壮分支干栏式建筑的建造技艺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悬空修造的干栏式建筑,克服了高海拔石山地区民居建造与凹凸不平空间地貌的突出矛盾。这种干栏式建筑的房顶呈“人”字型。因为当地降雨量较大,“人”字型的房顶,飘檐较远,有利于遮阳、防雨,还利于排水,不会造成屋顶积水的情况。这种民居传统上为石木结构的干栏建筑,分为上、中、下三层。因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地面潮湿,又因山地植被茂密,腐败的枝叶散放出有害气体,还有各类毒蛇、野兽出没。为保证安全,他们的祖先所建造的干栏建筑舍弃地居而选择了楼居。人住在二楼(中层),避开湿气、蚊蝇虫害及野兽的侵扰。下层为猪、牛圈,也可堆放农具、杂物、柴草。中层住人的地方,距离地面约2米。粮食储藏在上层的阁楼空间,光线可以透过屋顶上的明瓦透射到室内,改善了室内的采光问题。底层架空的支柱旁多围上篱笆,可喂养家畜。中层的堂屋是生活起居、红白喜事等及节日聚会之处。烧饭、做菜、取暖的地方设在堂屋正中间的火塘。堂屋中的神台高于人们的头顶,表示对先辈的尊敬。阁楼分为左右两边,中间空出。家门开在整栋建筑的正中,沿着楼梯而上。屋内中房的房门开在房间的左侧。依照堂屋的格局隔出几间卧室,在中间住人的生活空间内,用四根大柱将空间划分为里外两部分。男性家庭成员与女性家庭成员的活动范围相对独立。男性成员住在外部,女性成员住在内部。当时的人们还有着非常强烈的环保意识,他们习惯在篱笆院里种植果树和翠竹,房前屋后还会留出一小块空地来栽种时令鲜蔬。这些绿植保持了水土,涵养了水分,改善了生态环境,是壮族黑衣壮分支民族能够繁衍生息的基本保障。

在建筑结构节点的连接方式上,他们总结出了不少的经验。经过实践,他们充分利用斗拱结构来连接梁和柱。在房屋的石础上放置木质立柱,柱与柱由横梁和纵梁连接。立柱承担垂直方向的轴力,承载主梁与次梁上的负荷。水平方向上的梁承受来自屋面板的重量,梁再把负重通过斗拱转移到立柱上,通过立柱把荷载传递到石础上,石础再把承重呈递到地基上。立柱与挂柱的结合是干栏建筑完整的柱式结构,利用两层梁间的瓜柱来支承脊檩,巧妙地解决了结构、造型、承重等建筑中的难点问题。干栏建筑的斗拱结构把桁檀向外部挑出一定的宽度,构建出建筑物的深檐,便于遮风挡雨,使房屋造形更加雄奇秀丽。干栏建筑各部件采用榫卯结合,在木质构件上采用榫和卯咬合的连接方式,保证建筑物的刚度协调。采用榫卯结合的空间结构能够减消地震释放的巨大能量,降低地震力,起到变形消能的作用。斗拱最初被人们关注只是因为它的装饰性能,而事实证明,斗拱能够承托屋檐的重量,通过力的传递,发挥平衡稳定的作用。“它充分利用了力学中的杠杆、合力、分力、应力和平衡对称的原理,使干栏的木结构具有分力均衡、应力协调、合力紧密相扣的特点,其木架结构更合理科学,更为紧密稳固”。这是壮族人民智慧结晶的又一体现,其独有的建筑特性构成了人文主义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四、壮族黑衣壮分支的民俗对建筑的影响

壮族黑衣壮分支的民族文化信仰和经济生活都受到族群习俗文化的感染,在他们的建筑上也渗透着这种浓郁的乡风民俗。

建房之前的选址需要请出德高望重的师公来查看风水,通过男女主人的生辰八字推算第一、二层房子的高度、第二层所需柱子的个数及火塘的位置。对他们来说,建房是件隆重的大事,每户人家的建房都离不开亲戚邻里的帮忙与协作。由师公选定吉日后,在全村人的注视下完成上梁这个最重要的步骤,才揭示房子已经基本完工。全村房子的装饰体现出对祖先的崇敬,家家户户都会在面对正门的厅堂中设立神台,并在其两侧贴“福”“寿”等字。神台中摆放香火蜡烛,全家人在神台前摆桌吃饭。逢年过节制作的食品要先敬奉祖先,而后才能让人享用。神台的后面,居中的是男主人的房间,左边是女主人的房间,并开有小门与男主人房相通。儿媳的房子在左角,儿子房在堂屋右侧。客房在堂屋的左边,未婚女子的房间设有阶梯,于右边,方便她们出门与伙伴邀约相会。房间设计安排的特别之处是夫妻异室而居,传承了古代遗留的民风。房间的布局还体现了他们以左为尊的理念,左侧为天、男、上;相应地,右侧为地、女、下。火塘在屋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火塘放置在房间左侧,火塘的火是春夏秋冬一直燃烧的,它承载了家庭的希冀,是家人亲密接触、交流情感的场所。干栏建筑所选用的杉木、松木往往不加漆绘、不事雕琢,经年累月的日晒风吹雨打,呈现出青黑色,散发出古朴的自然韵味。这也反映了他们以黑为美的实用、大方、朴素的审美情趣,体现了建筑文化的内涵。

壮族黑衣壮分支所处的地理方位、气候条件及人文生态环境造就了当地传统民居建筑的规划设计和浓郁的地方风格。这是值得今天的建筑设计师、历史学家和民族文化研究者认真挖掘和珍藏的瑰宝。

【参考文献】

[1]农详亮.广西壮族与云南傣族“干栏”民居比较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2]罗起联.桂西北干栏民居的建筑艺术[J].美术之友,2009(4)

[3]覃彩銮.论壮族干栏文化的现代化[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4]魏美仙.文化生态: 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一个视角[J].学术探索,2002(4)

[5]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阿诺德·豪泽尔,居延安译编.艺术社会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民居
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措施
地方文化传承视角下的新型民居建筑设计
传统民居装饰元素与庭院建筑空间关系解读
谈油画家笔下的民居
古城中的巨大“印章”
这样来介绍民居建筑
传统民居与当代宅形结合点探析
这样介绍民居建筑
基于多元文化下的陕西传统民居建筑形态特征探析
特殊门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