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语言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不良影响及对策

2016-03-14玉林高中庞国达

广西教育·B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拿来主义网络语言语文教学

玉林高中 庞国达

【摘 要】阐明网络语言对中小学语文教学产生不良影响,造成不良的语言意识。影响语文素养的培养,影响学生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影响语文教学的沟通与交流。对此提出三种策略:实行“拿来主义”原则,明确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提高辨别、借鉴网络语言的能力;增强规范化意识,培养语言运用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网络语言 语文教学 不良影响 拿来主义 规范化意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B-0004-02

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网络语言漫延到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受网络语言影响而带来的学生话语方式的变化给中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在网络时代,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语言,如何消除网络语言的不良影响,已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语言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不良影响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发展而兴起和流行的一种语言形式,是经网民改造过的一套混杂的符号系统,具有拼凑混杂、个性鲜明,幽默诙谐、粗俗轻佻的特点。中小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但知识面相对狭窄,识别能力不强,而他们的语文学习正处于打基础的时候,驾驭语言的能力还较差,如果对良莠不齐的网络语言不加引导和控制,对他们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势必会产生不良影响。

(一)网络语言对中小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影响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担负着中小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任务。语文课上的语言教学是规范的,语音、语汇、语法都有一套严谨的法则。而网络语言则随意性太大,它的词语常常是谐音汉字、数字、英文字母、符号等混杂在一起使用,比如,用“鸭梨”指“压力”,“霉女菌男”指“美女俊男”,“+U”是“加油”;句子常常违反语法规范,有些甚至完全是病句、怪句,比如,“偶今天灰常灰常鸡冻”(我今天非常非常激动),“偶稀饭粗稀饭”(我喜欢吃稀饭),等等。

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在学习生活中长期、频繁地使用,必定会影响学生阅读、写作等语言能力的提高,造成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消极影响。比如,经常性地使用网络语言符号,会导致学生词汇贫乏,思维僵硬,在写作中就会不知道如何运用词语、成语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也没有多少词语、成语可用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网络语言对中小学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的影响

语言文字的运用要有规范化意识,这种规范意识对语言文字运用正处于打基础时期的中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在这一时期,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运用是否规范,对学生一生的影响会非常大。

现在不少中小学生的作文、日记里经常出现网络语言,其中有很多不符合语言文字的运用规范。有的不合语法,比如学生话语里常见到这样的句子:“好悲催”,“不看了,吃饭先”等。有的牵强附会,比如用“做俯卧撑”表达“对时事不关心,不评论,只做自己的事的态度”的意思,“可爱”是“可怜没人爱”之意,可谓花样百出。有的甚至粗俗不堪,比如用“然并卵”表示“然而并没有什么用”。

这些喜欢用网络语言的“新新人类”在使用网络语言时往往会认为,运用语言文字纯粹是个人的事。这既是学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淡薄的表现,也是规范意识淡薄造成的后果。

(三)网络语言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沟通与交流的影响

网络语言已开始走出虚拟的网络,进入现实生活和语文教学中。网络语言总体来说,是年轻人的一种沟通语言,它往往在特定的环境和交往圈子里使用,追求一种通俗、调侃、方便、直观的效果,但用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就难免让人难解其意,使师生在教学的沟通与交流上受到影响。

有不少老师反映,课堂上,作业里,答卷中,学生的回答经常出现网络语言的现象,比如有学生在试卷答题时写“偶的未来式神马,偶还很晕”(我的未来是什么,我现在还不知道),有学生在作文时写“偶每天都要血洗(学习),好累啊”,对这些句子,年龄较大的老师根本看不懂学生写的是什么。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如果在教学活动中大量运用网络语言,你说出来或写出来的东西别人不明白,那就会影响双方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教学效率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应对网络语言的对策

针对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产生的不良影响,研究应对之策就显得特别重要。

(一)实行“拿来主义”原则,明确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

语言规范化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把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新成分、新用法固定下来,加以推广,使其能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交际,以保证语言运用的纯洁和健康。网络语言有(下转第24页)(上接第4页)糟粕,有精华,对于符合语言发展规律和使用规则的精华部分,应该接受并加以推广。

因此,对待网络语言不能一棍子打死,简单地将其拒之门外,不让学生接触网络语言,而应该实行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于那些高雅、文明或经得起时间考验而约定俗成的词语,比如“给力”“斑竹”“菜鸟”“大虾”“灌水”等充满生命力的语言尽可大胆使用,这对语言的学习和语言的发展都是有好处的;对于那些语法不规范、拼凑混杂、牵强附会的,应予以正确的引导,使之规范、纯净而明确;对于那些只是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与情调的粗鄙、低俗甚至不健康的语言,则要坚决抛弃,坚定地加以抵制。

(二)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提高辨别、借鉴网络语言的能力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与教学的结合越来越密切。学校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学习,引导学生在接触网络信息的过程中提高辨别真和假、善与恶、美与丑的能力,用健康、规范的语言行为来抵制现实学习生活中各种不健康、不规范的语言行为。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则要善于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优化课堂,营造一个充满时代气息的语文教学大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甚至可以把教学内容具体到网络语言这一新生事物,借助学生已掌握的语言规范,引导他们在占有的基础上“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使他们对网络语言有正确的认识和辨别,进而学会正确借鉴和使用网络语言。

(三)增强规范化意识,培养语言运用的良好习惯

《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就是要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和语言运用习惯,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网络语言新、奇、快,对于喜欢猎奇,喜欢随意的学生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如果不加引导和限制,盲目模仿网络语言,一定会影响他们对正规语言的学习,影响他们树立正确的规范的语言文字观念。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科学的规范,经常开展一些主题比赛活动,比如“啄木鸟”(找错别字)比赛、听写比赛、成语接龙比赛、诗文朗诵比赛等,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正确规范语言的兴趣,提高他们正确规范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他们正确规范地运用语言的习惯,这样,他们自然会远离并抵制不规范的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已深度介入我们的生活,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它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既可以是一种负面的冲击、挑战,也可以是正面的补充、丰富。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正确面对网络语言,消除不良影响,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使网络语言为语文教学服务。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拿来主义网络语言语文教学
鲁迅《拿来主义》读后感
关注文本解读浅谈《拿来主义》背后的现实意义
网络语言朝生暮死现象探析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符号学视域下的网络语言传播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