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职业标准的《外贸跟单操作》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①

2016-03-13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徐永兵

中国商论 2016年28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外贸国际贸易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 徐永兵

基于职业标准的《外贸跟单操作》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①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 徐永兵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以合格的国际贸易跟单员为培养目标之一,并为此开设了《外贸跟单操作》课程。《外贸跟单操作》课程组为实现培养目标,立足职业标准对课程标准进行了重构,构建了新型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教学实践中,依然发现了“零距离”就业目标还无法实现、课证融合度低等问题。本文试图以现代学徒制及以证代考来解决相关问题。

国际贸易跟单员 职业标准 教学设计

2014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后文简称《决定》),《决定》强调,职业教育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1]。职业标准反映着社会分工及产业发展的技术工艺需求,指引着职业人才的培养[2],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是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职业院校的教师也有着丰富的实践,国务院《决定》的出台是对这类研究和实践的充分肯定。高职院校在培养外贸人才,特别是外贸跟单人才时,应该参照标准,结合区域实际,建设课程标准。

1 基于职业标准的《外贸跟单操作》课程标准重构

《外贸跟单操作》课程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方向必修课程,3学分,45课时,其中实训30课时。课程以培养合格的国际贸易跟单员为目标,课程的有效实施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三员定位”之中的国际贸易跟单员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

为了较好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组深入分析标准文件,结合江苏区域工作实际,努力构建科学的课程标准。

1.1国际贸易跟单员职业标准解析

《国际贸易业务的职业分类与资质管理(GB/T28158-2011)》中对国际贸易跟单员的职业标准做出了界定,包括工作任务、知识、能力三个方面。

工作任务主要包括:(T1)了解分管贸易合同的相关条款;(T2)协助业务主管选择出口商品和供货单位;(T3)根据合同要求,协调监督商品生产过程;(T4)履行订购合同并安排发货事宜。

知识要求:(K1)熟悉国际贸易业务流程;(K2)了解相关国际贸易规定和惯例;(K3)了解国际贸易单证相关标准;(K4)了解市场营销知识;(K5)了解国际商务礼仪;(K6)了解相关国际贸易商品知识。

能力要求:(A1)能够根据合同寻找相应商品的生产单位;(A2)能按合同规定与生产单位协调,掌握出口商品生产过程,控制出口商品的生产时间与质量;(A3)能根据贸易合同与单证跟踪业务流程的相关环节,并按规定检验、接收货物,寻找并综合评估物流服务,办理货物托运及相关事宜;(A4)良好的洽商沟通能力;(A5)电子商务应用技能;(A6)基础的商务外语应用能力。

上述的知识、能力结构反映了国际贸易跟单员的综合素质,而完成这些知识、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门课程能够完成的任务,必须构建一个课程体系。

1.2基于国际贸易跟单员职业标准的培养任务分解

国家职业标准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依据,课程组从培养国际贸易跟单员的培养目标出发,在专业内充分讨论,依据专业培养方案,将国际贸易跟单员职业标准中规定的知识与能力划分为核心能力(知识)与基础能力(知识),不同的类别能力(知识)由不同的课程完成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标准制定应对接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知识、技能与素质要求。课题组通过对国际贸易跟单员职业标准的分析,可以得到两个结论:一是国际贸易跟单员的职业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课程体系的协调配合;二是将《外贸跟单操作》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国际贸易跟单员的核心能力与核心知识,即上述的A1、A2、A3和K6。

1.3课程整体设计

明确了课程的设计思路,《外贸跟单操作》课程引入企业专家,对课程开展精心设计,首先开展整体设计,将课程内容分为出口跟单项目(课内项目)、进口跟单项目(课外项目)两大学习项目,其中包含13项任务,并以出口跟单项目为基础设计了考核项目。

为了保证项目任务的完成和培养目标的实现,防止项目任务空洞化,课题组精心挑选企业案例,依据工作过程,细分工作任务与业务活动,将出口跟单项目分为9个任务,进口跟单项目分为4个任务,构建了“项目—任务—业务”活动课程结构体系,并结合时间轴,合理编制项目任务实施进度表,保证项目任务的有效开展,通过业务活动的逐步推进,使国际贸易跟单员的培养目标得以实现。

2 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路径探索

课程组前期的工作,完成了《外贸跟单操作》课程的整体设计。如何保障整体设计得到有效实施,如何保障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效率,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有效资源,并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

2.1结合岗位特点,建立外贸跟单资源库

外贸跟单工作是外贸领域的基层工作,也是与生产、运输等领域直接接触的工作。根据前期调研,这些领域即使是带领学生去一线参观都有一定的难度,更无法开展企业顶岗实习,通过企业实习培养外贸跟单职业能力,短期内无法实现。

为了提高学生对外贸跟单工作的相关认知度,提高实训课堂训练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实现课程培养目标,课程组深入跟单工作一线,采集相关资源,建立外贸跟单工作全流程高清视频资源库,专兼职教师合作建立跟单工作重点、难点微视频库,每年更新跟单案例集,及时更新项目任务单,建立完备的跟单全流程单据、文件范本。

2.2试点翻转课堂,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外贸跟单工作操作性强,复合程度高,学生既要掌握外贸的相关知识与技能,还要掌握与生产的相关知识与技能,还必须具备协助完成报检、运输、报关等相关工作的能力,还需具有与生产企业及外贸客户良好沟通的能力。

3 课程改革效果分析

《外贸跟单操作》课程实施改革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这也是课程组继续努力的方向。

3.1课改以来取得的成果

3.1.1课堂专注度、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

《外贸跟单操作》课程实施各个以来,学生课内任务、课外任务完成的水平较高,翻转课堂的实施取得了积极效果。课内过程化、动态化考核机制,将每一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与考核的过程高度融合,使学生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效果大大提高。企业项目的引进、高仿真实训软件的引进、企业专家的现身说法,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提高,使两个课堂的有效性也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3.1.2岗位核心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外贸跟单操作》课程以培养国际贸易跟单员为岗位目标,而这一岗位的综合度较高,通过实施课程改革,将岗位核心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课外课内两个课堂,完整实施三个项目任务,岗位核心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企业专家与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职业能力都给予了高度肯定。

3.1.3职业素养逐渐形成

课程教学考核实施过程中,教师发挥导向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教学与考核的改革,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与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与团队协作的意识,这些都是跟单员所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

“民以食为天”。一个国家的食品工业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该国社会生产、科学技术与百姓生活水平的高低。

3.2课改后依然存在的不足

3.2.1“零距离”就业目标还无法实现

经过企业专家的考核,总体教学效果得到了专家的肯定。但是课程虽经过两轮改革,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但“零距离”目标依然没有能够实现。主要差距存在于缺乏商品知识、不熟悉生产流程与生产工艺、沟通能力还需锻炼等几个方面。

3.2.2课证融合度较低

《外贸跟单操作》课程标准中已融入了国际贸易跟单员考试的考试标准,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组向学生宣传了相关考试项目,并在校内建立了考试点。但是学生在学习完本课程之后,参加跟单员考试的比例不高,总体证书获取率较低,没有能够实现较好的“课证融合”。

3.3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与进一步改革的思路

3.3.1教师本身的职业能力与素养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任课教师自身没有太多的企业经历,对国际贸易跟单员职业能力与素养,总体上仍停留在认知层面,还没能完全转变成自身的职业能力与素养,因此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影响了教学效果。

3.3.2外贸商品种类繁多,生产工艺千差万别

课程项目中选择了典型商品(纺织品)作为项目载体,项目任务实施后,学生能够掌握作为跟单员应该具有的核心职业能力。但是学生毕业后就业的企业是千差万别的,课程组无法在课程设计里融入所有的外贸商品知识及其生产工艺流程,造成学生就业后,仍然需要在企业开展短期学习弥补校内学习的不足。

3.3.3职业证书缺乏权威性,学生考证意愿不高

目前的跟单员证书考试,大多由行业协会发起,发证考核单位很多,竞争无序,缺乏权威性,相关证书在企业认可度不高,因此,学生的考证意愿不强烈。

3.4进一步改革的思路

3.4.1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与实训条件建设,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强化校内教师的挂职锻炼机制,培养教师的职业能力与素养,加大企业专家进课堂的支持力度,形成校内外教师的良性互动、互补机制。购进相关外贸跟单实训软件,提高校内实训效果,强化校外实训基地作用,提高课程培养的时效性。

与校外实训基地加强合作,开展国际贸易跟单员岗位现代学徒制试点,建立课程实训——顶岗实习——就业体系,为企业提早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储备,努力实现跟单员岗位的“零距离”就业。

3.4.2实现课程考核与考证的对接

一方面建立以证代考制度,即获得相关职业能力证书,该门课程即可合格或获得更高等级的成绩;另一方面,尝试与相关考证机构深入合作,进一步改革课程考核机制,建立以课代考(证)制度,即课程合格即可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国际贸易跟单员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率。

[1]李晓阳.职业标准建设: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我国的路径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7).

[2]张宏春.基于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教通讯,2013(30).

F740.4

A

2096-0298(2016)10(a)-177-02

①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PZY2015B1 95);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校级教改课题:基于国际贸易业务职业标准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13-YB-3)。

徐永兵(1977-),男,江苏南京人,管理学硕士,讲师,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国际贸易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贸易与投资、职业教育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外贸国际贸易
莱克勒(天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2021年上半年我国机电外贸运行情况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两栖“大拿”跑外贸
70年外贸大事记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对中国国际贸易中“贫困化增长”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