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度理论视角下企业国际化优势诠释

2016-03-13徐明霞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20期
关键词:东道国合法性国际化

徐明霞

(郑州轻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1 引言

企业国际化扩张的优势来源是什么?这是国际商务领域和企业战略管理领域一直关注的问题。以发达国家的企业为研究对象,企业国际化的优势来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以及19世纪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说”,之后先后出现了垄断优势理论、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OLI范式)等。随着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商务领域以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为研究对象继续探索企业国际化的优势来源,又产生了小规模技术理论、局部技术变动理论、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以上所有用以解释企业国际化优势的理论中,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即OLI范式成为主流,是解释企业国际化价值增值活动的有力理论工具。

然而,随着新兴经济体国家如中国、印度的企业国际化进程越来越快,学术界针对“新兴经济体国家企业的国际化优势是什么?”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部分学者认为OLI范式能够解释新兴经济体国家企业国际化的优势(Lau et al.,2010;Zhang et al.,2010),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需要新的或至少扩展现有理论来解释其优势来源(Alon et al.,2011;Peng,2012)。制度理论学派的学者们认为,制度理论对制度转型条件下的企业行为有着独特的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尤其对新兴经济体国家企业的国际化行为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尝试从制度理论的视角剖析企业国际化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国家企业的国际化优势问题,预期有新的发现和贡献。

2 制度理论

企业战略管理领域和国际商务领域引入制度理论,主要是用以分析制度因素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即制度环境与企业组织的互动关系(Peng,2008)。从宏观层面来看,制度理论主要用以分析国家层面的制度因素对本国企业和外来跨国公司的行为影响;而从微观层面来看,制度理论主要用以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子公司如何获取母公司内部的合法性以及东道国制度环境下的合法性。

Scott从社会学视角定义了制度,将制度分为管制制度、规范制度和认知制度(Scott,2001)。管制制度来源于具有法律权威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制定机构(国家和地方政府)所颁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等;规范制度包含类似于规则、规定、准则和行为规范的因素,既包括社会规范,也包括各种职业标准或专业标准(DiMaggio et al.,1983);认知制度来源于个体或集体对外部真实世界的认知和理解,也构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DiMaggio,Powell,1991)。North从经济学视角对制度进行了定义,认为制度是经济社会的游戏规则,是为了组织人际互动而人为设计的约束条件(North,1990)。制度可以分为正式制度(宪法、法律和规则等)和非正式制度(行为规范、惯例、行为准则等),这些制度构成完整的制度体系,共同形成了一定的“游戏规则”,组织必须遵循这些“合法性”,以追求和实现资源配置目标(North,1994;2005)。社会学和经济学对制度的定义本质上是一致的,管制制度相似于正式制度,规范和认知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相对应。基于制度理论的视角,现有研究多数探讨了“合法性”机制对企业行为的影响。为了寻求“合法性”,组织会出现趋同性,甚至会出现“制度化”的组织(Meyer et al.,1977)。导致组织趋同性与组织“制度化”的机制有三种:强制机制、模仿机制和社会规范机制。当企业的行为符合内外部制度环境的“合法性”时,企业即拥有“合法性”优势,也可以形成企业国际化优势的重要来源。

3 制度理论对企业国际化优势的解释

新兴经济体国家企业的国际化行为受到制度因素的影响较大,包括母国和东道国的各种激励体制和法律制度影响。针对新兴经济体国家企业的国际化行为,Dunning对OLI范式进行了修正,提出将制度理论融入OLI范式的构想(Dunning,2008)。按照这种理论逻辑,结合制度理论的内涵,下文将详细阐述制度理论如何实现对企业国际化优势的解释。

3.1 制度所有权优势

制度所有权优势(Oi)即企业所拥有的制度优势,包括内部合法性和外部合法性制度优势。内部合法性制度优势指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信念、价值观等,也称“企业文化”;外部合法性制度优势指企业所嵌入的外部制度环境(母国和东道国),也包括社会信念、价值观念等。制度所有权优势可以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且可以从母国、东道国两个角度来解释企业的国际化优势。

制度所有权优势之所以能够形成企业的国际化优势,是由于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可转移性和“外溢性”。例如,企业一旦在一个国家获取“合法性”,便可以把这种企业实践复制至其他国家:当企业内部形成的组织架构、管理模式、激励机制、专业实践、质量管理、环境管理等构成自身的竞争优势时,企业会把这种优势复制至其在国外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同时保证了企业集团内部的合法性。当企业在与母国的制度环境博弈中形成外部合法性时,即企业行为符合政府颁布的法律法规、行业规范以及社会认知时,也会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在进入国外市场经营时便会把在母国获取的这种外部合法性机制应用到异国的制度环境中,以获得在东道国的制度优势。

3.2 制度区位优势

制度区位优势(Li)包括某一国家或地区在财产权、法律规则、社会基础设施等正式制度因素方面具有的优势,以及在社会资本(如社会公民之间的合作关系网络、公民规范)等非正式制度方面的优势。

企业国际化的制度区位优势依赖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时所选择的东道国或地区的要素优势。Rodrik等把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区位优势分为三类:一是地理因素,如气候、自然资源和交通运输成本等;二是经济模式和开放程度;三是制度因素,如法律规则、激励机制、财产权、社会基础设施等,其中制度因素的影响高于其它两个方面(Rodrik et al.,2002)。当企业进入东道国经营时,企业的制度区位优势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东道国的各种法律法规、规则、惯例等正式制度环境相当完善,且政府颁布的各种法律和优惠政策对外来企业形成引力,这些正式制度能够正向影响外来企业的产品范围和地域范围,使得外来企业形成在这一国家或地区的独特制度区位优势;二是企业的运营管理符合东道国的非正式制度,如企业形象和社会责任吻合东道国的社会道德规范,企业的各种宣传推广活动能够被东道国的民族传统,不与当地的宗教信仰冲突,不触及当地的民间团体利益等,企业获得来自于非正式制度的“合法性”。当企业主动利用制度环境获得东道国制度优势时,就具备了在这一国家或地区经营的制度区位优势。

3.3 制度内部化优势

制度内部化优势(Ii)主要来源于企业的内部合法性机制,指企业内部的各种契约、关系网络等形成的正式制度约束所带来的优势,以及内部组织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员工内疚感、羞耻感等非正式制度约束所带来的优势。

企业的制度内部化优势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各种契约、关系网络能够形成较好的约束机制,使得企业通过内部协调来获得的中间产品、信息、技术、营销技术的交易成本和协调成本较低,低于通过外部市场获得时,企业就会利用这种制度内部化优势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建立分支机构将这些产品、信息、技术内部化,而非市场协议来获得。二是企业内部组织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员工内疚感、羞耻感等非正式制度的约束机制给企业带来的制度内部化优势,例如,即便是企业内部的信任机制使得委托代理人的成本低于外部市场交易的成本时,代理人也会因这种信任关系而继续留任企业,给企业创造效益。

制度理论对企业国际化优势的解释,或者说制度理论对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有益补充见表1,制度理论融入OLI范式增强了OLI范式的解释力度和范围,能够较好地解释新兴经济体国家的企业国际化行为。

表1 制度理论对国际生产折衷理论(OLI)的补充

资料来源:作者结合Dunning和Lundan(2008)的研究整理。

4 制度理论对企业国际化优势解释的研究展望

虽然将制度理论引入OLI范式是重要的理论贡献,但是在探讨企业国际化优势的来源时,围绕制度因素如何融入国际生产折衷理论(OLI),还存在一些可以讨论的问题。

第一,制度所有权优势(Oi)是否归属于资产所有权优势(Oa)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企业所拥有的“合法性”制度优势,也是企业的一种重要资产,因为制度所有权优势(Oi)中企业特定的信念、价值观、规章制度机制等本身就是企业的资产组成部分。有没有必要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OLI)中的所有权优势(O)拆分出制度所有权优势(Oi)仍然需要进一步探讨。

第二,制度所有权优势(Oi)的可转移性问题。制度所有权优势(Oi)中的制度实践(内部“合法性”优势),包括镶嵌于组织内部的组织架构、管理模式、激励机制、工作实践、质量管理以及环境管理等都可以实现转移。但是企业所拥有的符合母国制度环境要求(外部“合法性”)的实践却是不可以转移的。关于制度所有权优势(Oi)的可转移性问题也需要进一步地研究。

第三,将制度理论引入国际生产折衷理论(OLI)在解释新兴经济体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时,应注意必须要结合国家特定优势来分析。国家特定优势也是企业国际化的重要优势来源,但是由于国家特定优势的难以转移性,大多数文献在讨论企业国际化优势的来源时仅重点强调了企业特定优势。例如,中国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都很好地运用了要素优势、相关配套产业优势等国家特定优势,并且能够在国家特定优势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企业特定优势。将国家特定优势与加入制度因素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OLI)一起来解释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将会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发现。

5 结语

新兴经济体国家的企业国际化问题已成为国际商务理论与战略管理领域的重要研究议题,但是关于新兴经济体国家企业的国际化优势来源问题目前的研究较少,部分学者已尝试从国家特定优势进行解释,或者是从国家层面的制度因素进行解释。本文在解释制度理论的基础上,将制度理论融入国际生产折衷理论(OLI),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解析,但围绕制度因素如何融入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以期较好的完善和补充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同时挖掘更有意义的研究发现。

[1] Lau,C.,Ngo,H.,Yiu,D.W.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resources of Chinese firms[J].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2010,4(3):258-272.

[2] Zhang.J.,Ebbers,H.Why half of China’s overseas acquisitions could not be completed[J].Journal of Current Chinese Affairs,2010,39(2):101-131.

[3] Alon,I.,Child,J.,Li,S.,McIntyre,J.R.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firms:theoretical universalism or particularism[J].Management Organization Review,2011,7(2):191-200.

[4] Peng,M.W.The global strategy of emerging multinationals from China[J].Global Strategy Journal,2012,2(2):97-107.

[5] Peng,M.W.,Wang,D.Y.L., Jiang,Y.An institution-based view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y:a focus on emerging economi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8,(39):920-936.

[6] DiMaggio,Paul J.,Walter W. Powell.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3,48(2):147-160.

[7] North D.C.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change[M].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5.

[8] Meyer,John W.,Brian Rowan.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s: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7,83(2):340-363.

[9] Dunning J.H.,Lundan S. M..Institutions and the OLI paradigm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8,(25):573-593.

[10] Scott W. R.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2nd ed.)[M].CA:Sage Publications,2001.

[11] 单宝.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策略选择及其启示-基于中海油跨国并购案例的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06(4):33-37.

猜你喜欢

东道国合法性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组织合法性的个体判断机制
Westward Movement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论投资者——东道国仲裁中法庭之友陈述的采纳
国际投资仲裁庭对东道国反请求的管辖权探析
晚近国际投资协定中东道国规制权的新发展
妥协与平衡:TPP中的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浅谈汽车养护品生产的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