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辅修双学位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6-03-12北京工业大学信息学部冯士维赵曙东侯立刚

电子世界 2016年24期
关键词:辅修双学位跨学科

北京工业大学信息学部 刘 榿 冯士维 赵曙东 侯立刚

辅修双学位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北京工业大学信息学部 刘 榿 冯士维 赵曙东 侯立刚

在本科生中开展辅修、双学位教育就是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材的重要模式之一。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对于辅修、双学位的教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足,探索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教学管理模式,并使之成为有效的方法与手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学生潜质,培养出各具特色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辅修;双学位;教学管理;模式

目前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学生的生源也日趋呈多样化,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而高校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因此近年来高校为更好的发挥作用,都在积极推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探索。北京工业大学作为“211工程”建设的地方多学科市属大学,坚持“立足北京、融入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定位,为适应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校在《北京工业大学关于制定2012 版本科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基本思路之一是推进复合,积极设置一批辅修专业和第二学位,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学生辅修专业或攻读第二学位。

一、开设辅修和双学位教育的意义

(一)辅修和双学位教育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的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1]。这也进一步要求高校必须深化教育改革,调整专业结构,优化培养方案,以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已任。

(二)辅修和双学位教育是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模式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各学科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原来那种只具有某一方面学科知识单一型人才越来越不具备社会竞争力,也无法满足当代社会的需要,调查显示,社会需求的人才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趋向于人才应具有宽厚的基础,宽广的知识面、多学科知识背景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在社会竞争中往往具有极大的优势并备受青睐。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已成为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我校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艺术相结合的多学科市属大学,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在各专业中积极推行的辅修和双学位教育,这其中的辅修是指在修读主修专业的同时,跨专业类修读另一专业;双学位是指在修读主修专业的同时,跨学科门类修读的另一专业,可以看出辅修和双学位的教育是让学生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中,系统、全面的不同领域的知识,并将知识有机的融合,从而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三)辅修和双学位教育对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起到推动作用

辅修和双学位教育是学校以现行的学分制作为基础,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的全面系统地学习另一学科领域专业知识的学习模式与机会。学生在高考选择专业时,大多存在不了解专业,听从家长安排,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不太喜欢本专业,而又无力改变的现象,虽然目前我校在大一也为学生提供了转专业的机会,但由于各专业对转专业学生设有不同程度的要求,且名额有限,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而辅修和双学位的教育就不同了,这种教育模式是让学生在适应大学学习后,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及对未来的规划等,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这不仅对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使学生从以往的被动学习主动转变到现在的自主学习。

(四)辅修和双学位教育是学生提高自我修养、提升素质的一种方法

随着跨学科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得到现今社会的认可和重视,辅修和双学位教育在学校中也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青睐。一方面由于接受辅修和双学位教育的学生考研面、就业面和就业竞争力高于其它人[2];另一方面辅修和双学位教育是提供给学有余力的同学,也就充分说明了能够接受并完成辅修和双学位教育是综合实力强的一种体现,因此学生都积极主动接受辅修和双学位教育,且认为接受辅修和双学位教育是提高自我修养、提升素质的一种方法。

二、辅修和双学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辅修和双学位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各高校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整合学科了资源,很多院校开设了辅修、双学位的学习模式,在不断的摸索中总结经验教训,使辅修、双学位受益群体不断扩大。就我校而言,最早从2002年就开始实施辅修教育,当时只有少部分专业设置辅修教育,从2011级开始大规模推广辅修、双学位两种学习模式,供学有余力的本科学生修读。2013年,全校7个学院的15个专业开设了辅修双学位,2011级本科生参加辅修双学位学习人数达到259人,学生修读的热点专业大多是经、管、文、法等非理工科专业,而选择修读理工专业的学生寥寥无几,之所以造成这样的情况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我校是理工科专业较多,在辅修、双学位报名时受到跨学科或跨门类要求的限制,二是这些热点专业对学科基础要求相对较低,由于学习理工科和经管文科两大学科门类的知识,未来就业选择面和就业竞争力比只有理工类专业更具有优势。三是理工专业要求学生具有的理科基础较高,且对实践动手能力也一定的要求。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通信工程专业是我校公认较难学的工科专业,在这种情况下,仍有7位同学报名申请修读这些专业,最终只录取了5名同学。

(二)辅修和双学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对学校整体发展和专业建设,还是提高学生素质,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或者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方面,辅修和双学位教育的优势都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在实施辅修和双学位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而造成学校、教师和同学都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这些认识阻碍了辅修和双学位教育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1.在辅修和双学位教育中缺乏对学生有效的指导。

对学生的指导应该包含从学生报名开始直至学生完成培养的全过程。在辅修和双学位的报名之初,学生如果有明确的兴趣或爱好,是比较好选择的,但是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太明确的兴趣或爱好,面对众多专业时无从下手,而本专业老师又不太了解其他专业的情况,学生无法从本专业老师那里获得相应的指导,自身对辅修和双学位培养方案又缺乏深入的研究[3],从而造成盲目选择,在学习过程中才发现缺少兴趣而造成无法继续完成学业的情况;有的学生虽然是根据兴趣而选择的专业,但在辅修和双学位的学习过程中,处理不好主修和辅修的关系,或对辅修和双学位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比如自身基础较弱,学习起来较困难;或过高估计自身的能力,无法适应较大的学习强度,最终造成不得不放弃辅修和双学位学习。如果在适当的时候在学业上给学生一定的指导,是可以改善中途放弃辅修和双学位学习的情况。

2.学生在辅修和双学位的教育中缺乏有效的教学组织。

目前各高校在辅修和双学位的教育中有两种培养模式:一是报名人数较多时,利用周末的时间为辅修和双学位单独开班,以保证与主修课程的时间不冲突,二是报名人数较少时,因人数限制、师资等问题,课程无法单独开班的,只能采用随班方式与本专业的学生一起修读,这样会造成上课时间冲突,无法保证到课率,可能会对学生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辅修和双学位教育在实施中的探索与实践

(一)合理的管理制度是实施辅修和双学位教育的保障

国内众多高校在不断推进辅修和双学位的同时,也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各校的管理制度存在以下几个的共同点:辅修和双学位专业应以主修专业为前提;规定辅修和双学位专业的申请条件;辅修和双学位专业与主修专业中课程的进行冲抵原则;规定辅修和双学位的学习年限[4],但也存在一些细微差别,形成自己的管理特色,正是由于这些管理制度的出台才能从制度上保障了辅修和双学位教育的可行性。

(二)科学的培养方案是实施辅修和双学位教育的基础

培养方案的科学性直接影响着是否能顺利实施辅修和双学位教育,包括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学任务的安排,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质量的保证。我校辅修和双学位培养目标是为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发挥学校多学科优势,尊重选择,发挥特长,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并规定辅修专业培养方案由该专业的主要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组成,一般应设置20-25个学分,在3-4个学期内完成。双学位专业培养方案由双学位专业的主要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论文)组成,一般应设置50-55个学分,在4-5个学期内完成。开设辅修专业或双学位专业的学院应根据专业基本要求和特点,对照该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制定涵盖该专业主干课程的辅修专业或双学位的教学计划,经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批准后实施。同一专业内双学位教学计划应包含辅修专业教学计划。学生可以直接申请修读辅修专业或双学位,也可以在学习辅修专业的基础上在规定时间内申请继续修读双学位。

我校各专业在制订辅修、双学位的教学计划时,根据学校的要求,科学定位,认真研究,结合本专业实际,制定出课程的难易程度合理的科学的培养方案,比如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四个专业均属电类专业,其电类基础课: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均在第2或3学期开设完毕,而根据学校规定学生在第3学期申请辅修和双学位,在第4学期开始修读,所以我们各专业在为本年级制定辅修和双学位培养方案时会根据该专业下一级的培养方案来制定,即11级辅修和双学位培养方案是根据12级本专业的培养方案来制订的,这也从根本上保障了零电类起点的学生也可以修读,使得更多学生拥有了学习电类专业的机会。

(三)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实施辅修和双学位教育的措施

奥尔特加·加赛特《大学的使命》中指出,正是时代本身和当前世界的现状迫使大学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致力于为学生服务[5]。我校一直以来把以人为本,尊重选择,发挥特长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为更好的帮助学生完成辅修和双学位的教育,我们做了如下的实践:

1.设置学业导师,主要用于以学生兴趣和爱好为引导,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科学化的指导。学业导师应对培养目标、专业方向、课程设置、课程安排有一定的了解,熟悉教学运行模式,具有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

学业导师的职责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在学生申报阶段,对于申报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尽量减少学生选择时因冲动和盲目下做出不适合自己的选择,同时要让学生认清在未来的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困难与问题;在学生进入辅修和双学位专业学习后,学业导师对每个学生进行全程的科学引导,制定科学的、适合学生自身需求与发展的修读计划,并关心他们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状态,在有需要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在学生每学期选课时,根据学生主修专业的课程安排,结合辅修、双学位的课程安排,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指导,帮助他选择最合适的课堂,指导学生制定出合理的学期课程学习规划;定期组织学习研讨与交流会,因为辅修和双学位专业的学生来自不同院系,缺乏交流与沟通的机会,来自学业导师的指导固然重要,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11级某同学在一次的交流会中介绍他学习电路分析基础的几条方法:除了常规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多做习题,还与本专业的同学结成本课程学习的对子,课下一起复习,一起讨论,一起做题,使得他能很快的掌握本门课程,也使其他同学得到了很好的启发。

2.在学生每门课程的学习中,首先充分利用多个课堂教学的资源,让每个学生了解同一门课多个课堂的上课时间,尽可能使每个学生听到所有内容,为做到这一点,我们在排课时提前做出规划与安排,尽量使同一门课程的多个课堂上课时间不一样;再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设备等教学手段与方式作为有效的补充,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6]弥补因采用随班方式而无法保证到课率的问题,帮助学生处理好主修专业与辅修专业的关系。在注重课堂教学与网络资源并用的同时,我们还为辅修和双学位的学生制定特定的答疑时间,规定每门课程每学期至少组织8次针对辅修和双学位的答疑,时间由学业导师在每学期开学四周内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时间与任课教师协商确定。

四、结束语

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有成功的案例:如我院08级一名同学在校期间不仅完成了本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习,还完成了应用物理专业的学习,并成功的获得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和自由选择专业的机会到国外深造。再如11级和12级11名学生到我院进行辅修和双学位的学习,通过学院、老师、同学的努力,目前2名11级双学位同学已顺利进行毕业设计环节,其中一名同学还考取了我专业的研究生;3名12级双学位和1名辅修学生已完成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进入专业课的学习阶段,但同时也有5名辅修的学生因为出国或无法适应高强度的学习而放弃修读辅修专业。通过总结成功与失败的案例,我们基本探索出一套以人为本的、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教学管理模式,并使之成为有效的方法与手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学生潜质,培养出各具特色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王凤玲,孔林涛.本科辅修双学位教育深入发展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1(4):45-47.

[3]边士洪.完善辅修、双学位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2):95-96.

[4]张文睿,李凤珍.高校“双学位·双专业”教育管理与实践研究[J],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2 (12):119-122.

[5][西班牙]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徐小洲,陈军,译.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70.

[6]高春玲,刘保罗.“数据库系统应用”课程教学探究[J].计算机教育,2011(10): 96-99.

刘榿(1973-),女,北京人,硕士,现就职于北京工业大学信息学部,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

猜你喜欢

辅修双学位跨学科
地方高校双学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高校辅修专业教学现状与思考
——以天津理工大学英语辅修专业为例
我国高校金融学辅修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以西北大学为例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辅修/双学位专业学习的毕业生从业状况调查研究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中原工学院双学位教学满意度调查分析
医学院校开展双学位教育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