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校学生体育弱势群体体育健身服务网络的探究

2016-03-12罗敏

教师·上 2016年2期

罗敏

摘 要:高校体育弱势群体虽然只是一个少数人的群体,但是却是学校不可忽视的部分,如果学校采取体育教学方法得当,不仅可以使体育弱势群体接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还会对他们的身体状况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鉴于此,本文分析了高校体育弱势群体体育行为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体育健身服务网络的构建,以期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缺少体育锻炼的现状有所改善。

关键词:体育弱势群体;体育行为;健身服务网络

高校体育弱势群体是指高校中身体患有疾病、肢体残疾或体质虚弱的学生,包括生理性体育弱势群体、运动性体育弱势群体、社会性体育弱势群体。针对体育弱势群体,学校必须做到全面认识和了解其体育行为状况和影响因素,然后有针对性地构建能够改善其现状的服务网络。

1.高校体育弱势群体体育行为状况分析

(1)显性体育行为。显性体育行为是指学生直接参加到体育活动中去,亲身获得体育运动的体验,对身体状况有直接改善的行为。体育弱势群体的这种显性体育行为比较缺乏,他们只会选择一些非剧烈性的运动,如慢跑、散步等,并且他们用于显性体育行为的时间也相对较少,由于他们自身身体条件的因素,不能达到与其他身体状况好的同学同等的运动量。

(2)隐性体育行为。隐性体育行为包括学生的体育运动观念、价值观等,可以促进显性体育行为。体育弱势群体对于体育运动的观念一般是比较消极的,他们有很大的精神压力,虽然不甘心落后于别人,但是却总是处于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还有一些心理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会对体育运动产生反感,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足够的把握来掌控体育行为,所以目前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的体育行为状况不容乐观。

2.高校体育弱势群体体育行为状况的影响因素

(1)身体特征。体育弱势群体的身体特征是影响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直接因素,他们无法去突破自身条件的限制,尤其是那些身体上有残疾的人,甚至一些体育设施他们都无法正常使用。还有一些身体较弱的学生在参加完体育锻炼后就会觉得身体疲惫不堪。

(2)心理因素。有些人不愿意承认自己属于体育弱势群体,而在现实的残酷中他们又不得不承认,长此以往,就会在他们的心里形成一定的压力,最后导致他们的体育行为越来越少。

(3)场地设施因素。没有合理的场地设施是体育弱势群体很少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为体育弱势群体提供舒适的活动环境是学校所能做的最基本的服务,只有在拥有了适合体育弱势群体的特殊场地设施的基础上,体育弱势群体才会选择参加更多的体育活动。

(4)学校组织因素。在体育教学组织上,学校不能要求体育弱势群体成员去达到与正常学生同等的运动量,不能通过这一点来衡量体育课程成绩,这样会打消体育弱势群体的运动积极性。

3.高校体育弱势群体体育健身服务网络的构建

(1)基础设施的构建。基础设施包括针对体育弱势群体设立的体育运动场地和健身设施,这是体育弱势群体参加体育运动的基本保障,能够增加体育弱势群体参加体育运动的机会和兴趣,并使体育弱势群体充分意识到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2)学校体育课程采取分层教学。体育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到体育弱势群体的存在,不能对体育弱势群体与平常学生有同等的运动量要求,要为体育弱势群体设计合适的体育课程,从而不会对体育弱势群体的体育成绩造成太大的影响;使体育弱势群体意识到学校对于这个群体的重视,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改善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偏见。

(3)举行相关知识讲座。在促进学生了解更多体育知识的同时,使体育弱势群体对体育运动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使其充分意识到体育锻炼对于改善身体状况的重要意义,改变其对体育运动的抵触观念,减少其心理压力,从而使其更加积极地加入到体育运动中去。

对于高校学生体育弱势群体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高校应该在充分认识和了解体育弱势群体体育状况的基础上,通过体育健身服务网络的构建,调动起体育弱势群体加入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体育弱势群体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李秀华,刘 成.近年来我国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科研进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6(1).

[2]金健秋,徐国宏,尹海立.大学生体育行为探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7):33—35.

(作者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