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孩子少一分这样的爱

2016-03-12雷玉玲

教师·上 2016年2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德育教育

雷玉玲

摘 要: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往往会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家长在爱子女上要做到爱与教相结合:要给孩子合理的爱但却不要溺爱;给予宽松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又有严格管理与要求,使热情关怀与严格要求和谐结合;对孩子的优点给予赞赏和鼓励,对其缺点予以批评教育。

关键词:德育;溺爱;行为习惯;教育

一、背景介绍

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营养好、头脑活、见识广。在这等优越条件下,家家户户一个子女,家长对孩子都是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孩子过度依赖家长的现象在很多家庭中蔓延。让人担忧的是,家长过度溺爱、家长过分包办、孩子缺乏锻炼,长此以往,孩子的自理能力如何提高?

二、情景描述

在每次的区域活动中,“娃娃家”游戏总是招小朋友喜爱,希望进区扮演爸爸妈妈的角色,体验照顾宝宝的居家生活。很多孩子在这个区域活动中,通过长时间的锻炼,自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皓皓,也是一个“娃娃家”游戏的忠实参与者,但是,他每次都是选择坐在该区的小凳上充当观众的角色,看得那么开心,却没有一次动手照顾假宝宝的经历。于是,我将目光转移到了皓皓身上,开始了对他的表现跟踪。

为了找出好的教育方法,我将小镜头对准了皓皓的现实生活,希望透过皓皓的真实生活找到他如此表现的根源。

最初两个星期,皓皓似乎真的还没有融入这个新集体中来,总是坐在座位上一言不发,对教师的问话也是哭丧着脸说不清楚。表现一:他不爱吃饭,自己只会用勺子舀上一丁点儿的量往嘴里喂。我见状,觉得催不是办法就喂了他几顿。一天,吃牛肉丸子,他居然把鼻子凑近小碗嗅了嗅,随后冒出一句:“这是什么饭啦?”然后表现出一副很不舒服的样子,头也不回地走开了。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我只得给他少加了丸子数量。挑食、不肯自己吃饭的毛病,在他身上都有。表现二:起床时间一到,大多小朋友一骨碌爬起来忙着穿衣穿裤,不再像读小班时坐等老师伸手帮忙。而皓皓把裤子拉到一半,就哭丧着脸立在原地,一个劲儿嘀咕:“好紧呐,好紧呐!”也没个下句儿。等我走过去一了解,原来是没力气把牛仔裤拉上去了,急得直叫呢。看他扣扣子,也没一点儿经验,得花上好些工夫,穿鞋就更不用说了。表现三:该离园见家长了,接他的是他的外公,刚出教室门,只听见他一声:“抱。”他外公二话不说,举起他就架在了肩头上,后来又听其他家长议论这是他外公一贯的举动。

通过观察,我这才明白,他的确有很多不会,而这诸多“不会”都是被家人好心惯出来的。

三、调查分析

1.家长溺爱

在这件事的调查过程中,我从他父母那里了解了一些情况,得知发生这样的事情并不是偶然的。由于皓皓的父母工作忙,无暇照顾他,从小他就跟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十分溺爱他,把他讲的每一句话都当作圣旨,所提要求样样满足。有时父母教育皓皓让他自己吃饭,爷爷奶奶见他吃饭慢又没个样儿,就赶忙喂他吃,还对他的父母带有责备情绪。久而久之,他变成家庭中的“心肝宝贝”,连父母最后都得迁就他。长此以往,孩子的坏毛病就产生了。

2.习惯依赖

伴随家长的过分关心态度,皓皓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而家长依然没有提高警惕,总认为孩子还小,等他长大一些再尝试让他自理,没想到这样只会增强孩子的依赖。家长太过宠爱孩子,什么事情都帮孩子打理得妥妥当当,有些爷爷奶奶几乎是替孙子做好全部的事情,这样不但阻碍了孩子接触生活经验的机会,更会加速孩子养成从小就依赖父母的习惯,还会减少他们和同龄人相处的机会,人际关系上的问题也会相继产生。爱孩子并不是必须帮孩子做好所有的事情,也不是要剥夺孩子学习的机会,让孩子学着接触新事物,学会独立自主,这样他们的人格才会健全发展。

3.缺少交流

皓皓是家庭中的独生子,现在的独生子女不像以前那样有兄弟姐妹一起玩耍,陪伴他们的只有长辈,家长除了照顾好他的生活,也不懂得新的教育观念,缺乏家庭教育,当家长忙碌时甚至完全没有人陪伴孩子,因此,皓皓常常独自沉浸在精彩的动画片世界里,打发漫长的休闲时光。因为缺少交流,所以,皓皓难免会有孤单感,进而语言表达能力也随之下降,出现了上述一言不发或语言表达不清的现象。

四、方法措施

针对皓皓的特殊状况,我找家长进行家访,详细了解了他在原来的幼儿园和家里面的表现,并对家长的溺爱提出了质疑,而且要求家长全力配合老师共同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等好的行为习惯。

1.教师工作

皓皓在生活方面表现出动作不灵活、不利索、迟钝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便利用幼儿园集体生活的规则加强教育。开始时,不论他做得如何糟糕,我都没有给予动手帮助,而是给他做一定的指导,因为我知道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而在教育方面,利用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做,手和全身的运动机能就可以得到发展,运用自己身体的主动性就会逐步提高,从而会达到最好的锻炼效果。

2.幼儿工作

我并不把皓皓当作特殊儿童对待,从学习到生活自理,都用一样的标准要求,让他减少对家庭的依赖,重要的是让他认识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我积极地把他放在群体中,让他接受集体生活的熏陶:组织自理能力较强的幼儿进行能力竞赛,加深他对生活自理的正确理解;在体育活动中学习勇敢顽强、机智果断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在游戏活动中培养他的反应能力、自控能力;让勇敢大胆、热情大方的幼儿陪伴他,促进他与其他孩子之间的交流,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3.家长工作

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的重视,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为了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我采取了多种渠道对家长进行经验传授。首先,通过家长学校讲座、家长会、家园联系栏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幼教知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其次,通过填写“家园联系册”、家访、半日开放活动,以及入园、离园时与家长交流等方式帮助家长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对孩子有正确的认识。最后,指导家长用恰当的语言正确评价自己的孩子,发现孩子的优点,及时鼓励,找出孩子的不足之处,给予指导帮助,使孩子得到全面发展。

五、反思总结

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经指出:“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情感,但会使子女遭到毁灭。”家长要把握对孩子爱的尺度,还要坚信实践活动才是幼儿良好行为形成的关键。一些家长虽然思想上比较重视幼儿良好行为的培养,但没有足够的耐心去培养、教导孩子。所以,父母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试着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人际交往、集体活动中,培养独立饮食、睡眠、盥洗、人际交往等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通过实践获得该如何做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去教导孩子,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了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家长也可在旁给予孩子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因为鼓励和表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种精神营养,更是一种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方法。

(作者单位:湖北省秭归县直机关幼儿园)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德育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题解教育『三问』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