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县域经济与教育体系互动研究综述

2016-03-08王小兵

关键词:县域城镇化经济

王小兵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 株洲 412000)

城镇化、县域经济与教育体系互动研究综述

王小兵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 株洲 412000)

关于城镇化、县域经济与教育体系互动研究,国内外学者从教育投资、教育成本和教育收益,城镇化的内涵及发展模式,城镇化与教育的关系,县域经济与教育发展关系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探析,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但总的看来,真正从城镇化视角对县域经济与教育发展互动关系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还相当缺乏,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县域经济;教育发展

经济发展与教育互动发展研究由来已久,从Adam Smith,到Theodore W.Schultz、John Kenneth Galbraith、Milton Friedman都强调了教育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国家应该承担其教育投资的主体责任。国内外学者还认识到城镇化与教育之间有着良性互动关系。城镇化会对教育表现出旺盛的需求,进而促进教育的发展;教育不应该是被动地适应城镇化,而更应如何促进和服务新型城镇化。但“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路径如何?新型城镇化与教育发展如何相互促进?县域经济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有何历史意义?这些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一 国外的研究

国外经济发展与教育互动发展研究比较丰富,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投资、教育成本和教育收益研究

Adam Smith认为教育投资大,利润小,周期长,见效慢,单从经济效益考虑,教育机构是负利润的,所以教育费用相当部分应由君主或者国家来负担。John Kenneth Galbraith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认为教育对于技术和人类的进步至关重要,坚持政府调控,通过税收来提供教育所需的资源。教育是立宪政体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需要政府充分支持,我们也必须为公立学校提供无条件的财政支持。Milton Friedman和Rose Friedman则主张把原本的教育财政资金折算发给每一位学生,以打破公立学校的垄断,这种教育券理论正是其经济自由思想在教育领域的运用。Barr认为政府发放特别教育券可以关照困难学生、提升教育质量、维护区域平衡、扶持传统专业。[1]Levin还特别强调教育券终身有效、市场准入等原则。[2]Theodore W.Schultz揭示了人力资本研究框架的内核,教育、医疗保健等行为都可以看作是投资而不是消费,并得出教育投资增长收益在国民收入增长中所占的比重是33%。[3]20世纪80年代,教育财政、公共财政理论接踵成形。Vern Brimley,Jr,Rulon.R.Garfield认为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的投资,应该让所有孩子得到均等的教育机会去自主选择合适的学校。Jonathan Kozal也认为应该为每个儿童平等地提供教育资金,这才是民主政治,但人口的流动性会增加学校成本。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经费短缺问题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Marilyn Hirth认为为了促进教育系统改革,很多州政府正担负起更多的教育投资责任。Johnstone主张高等教育成本应该按照支付能力大小、获取利益多少等原则,由学生、父母、纳税人和学校四方面分担,以缓和日益高涨的教育资源短缺。[4]

(二)城镇化的内涵及发展模式研究

古典学派经济学家认为城镇化是社会分工、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新古典经济学家则认为城镇化模式不仅仅是经济学视角下分工、生产、要素配置等“纯经济学”话题,还涉及宗教、文化、生产关系、生态系统等更深层次的“境界”问题。[5]由此可见,城镇化应该是一个包含经济、社会与空间等诸多因素的复杂的人口迁移过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镇和乡村必然要经过“分离-对立-融合”的发展过程。城乡分离是城乡差别的必然结果,但这种对立是有害的,必须打破。要通过农业和工业的联合,最终使二者达到融合。恩格斯还认为,生产的集中带来了人口的集聚,由此诞生了大批工业城镇。英国经济史学家约翰.哈罗德.克拉潘认为,工业化推动了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纵观国内外城镇化发展路径,主要有欧美模式、拉美模式、苏联模式与新兴工业化模式等。但成功的城镇化路径都要与自身发展阶段和实际情况相适应。当前,在信息化的推动下,发达国家城市化经历了高度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等阶段,均衡了人口布局,缩小了城乡差距。新兴工业化国家则以中心城市边缘出现的城乡过渡带以及沿城市之间交通通道形成的发展走廊,这种“灰色区域”或“扩展的大都市区”淡化了城乡界限,呈现出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但城镇化诸多模式之间通过不断借鉴,呈现出趋同特征。尤其是政府对城镇化的介入调控,通过公共财政为主的服务体系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成为共识。

(三)城镇化与教育的关系

也有一些学者关注城镇化与教育的关系。Micha Gisser研究证明,在乡村地区,教育水平提高10%,将多诱导6%~7%的农民迁出农业,按照净效应,它将把农业工资提高5%。城镇化要以人为本,教育不应该是被动地适应城镇化,而更应如何促进和服务新型城镇化。Duncan Black&Vernon Henderson理论研究认为,城市化与教育之间有着良性互动关系。[6]Luisito Bertinelli&Duncan Black分析了城市化进程和教育水平提升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城市化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0.72年。[7]Kumar.A.详细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教育与职业发展三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8]

二 国内的研究

与国外相比,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成效也有限,主要集中在城镇化发展模式、城镇化与教育发展、县域经济与教育发展关系等方面。

(一)城镇化发展模式

当前我国的城镇化理论主要源头在于马克思、恩格斯以及我国历届领导集体的城镇化思想,借鉴了国外一些有益经验,又是一种不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立足国情,提出了“城乡互助”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邓小平强调了“城乡互补、工农互援”的发展理念,特别肯定了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是其最佳突破口。江泽民肯定了发展乡镇企业有利于吸收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作用。胡锦涛坚持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处理好推进新农村建设与稳步推进城镇化的关系,有序推进城镇化。十八大报告肯定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明确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城镇化发展思路。2015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1%,这表明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然而,我国城镇化区域发展不均衡,劳动力素质偏低,资源短缺、生态脆弱,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因此,当前我国城镇化应更加重视城乡统筹,实现从“物”的城镇化向“人”的城镇化转变。[9]人口集聚和城镇化进程通过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深度融合,形成互相促进的系统。近年来,我国先后出现了成都模式、广东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等各种新型城镇化的改革尝试。有学者认为传统城镇化是以异地城镇化路径模式为主导的、以人口异地迁移实现就业非农化和市民化的过程,并且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作为异地城镇化的载体,其人口已趋饱和。新型城镇化是对传统城镇化的超越和发展,其“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新的理念与就地就近城镇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而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作为就地就近城镇化的载体,其发展潜力和空间还很大。[10]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更多地表现为以县域为主的就近城镇化。但“引擎”拉动很大程度取决于中西部低碳产业培育能力和承接产业转移能力,以改善产业支撑不足的困境。要防止由于过快过急改市,工业化市场化进程依旧缓慢,出现“建制式”虚假城市化,[11]以及“城进农退”的城镇化也必然带来传统文化消失、人文精神匮乏等。因此,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集约、生态、惠民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要走符合国情的“老城区+新城区+新社区”城镇化道路,中国城镇化的特色就在把新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升级为新社区,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12]

(二)城镇化与教育发展的关系

国内学者一些学者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认为城市化进程可以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提高动力和市场需求,并证实了城镇化会对教育表现出旺盛的需求,进而促进教育的发展。吕健还构建了空间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我国城镇化对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结果证实城镇化显著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城镇化改善了教育增长的需求、供给、物质条件和价值观念等要素。[13]例如,城镇化促进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提高了教育的收益,刺激了人们对教育的投资,[14]改善教育基础设施和增加公共教育支出,也能够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促进人们进行教育投资去追求更加高质量的生活,刺激教育需求,增加了教育供给。教育在城镇化过程中具有带动功能,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途径。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当前教育改革事实上存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惯性、市场动力和价值以及教育利益集团的特殊利益三种不同的价值诉求,构成转型期社会特殊的动力机制。[13]原有城乡分割的城市中心主义导致的二元社会结构尚未破除,而以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户籍人口社会福利悬殊为特征的在城市内部形成的新二元结构已经凸显,这双重考验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城镇化与教育发展联系紧密,可相互促进,但如不能妥善规划亦可相互影响,甚至背向而行。教育对城镇化的作用和意义表现在:教育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培养和提升市民素质、促进城镇文明和谐、引领现代文明等。[16]学校要努力营造多元文化氛围,关注农村与城市的文化衔接,营造多元共存、包容、团结、互助的学校氛围,消除城乡学生、家长、师生之间隔阂、偏见和歧视。[17]如果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不能解决好教育问题,容易造成社会激烈动荡。这些在教育方面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城内农民工自身及其子女教育问题、城外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以及城乡教育发展失衡的问题。有学者认为城乡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已经成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暴力”性的推进剂。城乡教育不均衡,失衡的教育逼人进城造成了乡镇经济的衰退和今后发展的不可持续,容易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不和谐因素。

(三)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关系

有学者对西部与东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差距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把西部职业教育对县域经济的贡献落后于东部归结为西部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之一,并认为职业教育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要提高职业教育服务于县域经济的层次和水平。[18]职业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在较大程度上将直接影响县域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要促进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且职业教育的不同层次对城镇化的影响在地区间存在差异性,对东中部地区城镇化影响程度最大的是高等职业教育,对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影响最大的是中等职业教育。[19]县域经济是湖南省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2015年,湖南大力实施“四化两型”战略,积极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谋求特色发展,提升内在素质,全省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但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地区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综合竞争力较弱、县域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仍较大等情况仍较为突出。[20]湖南省地处中西部地区,以县域为主的就近城镇化是湖南省新型城镇化的有益补充。尤其是随着湖南省“一带一路”等战略的进一步推进,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为该区域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实现就近城镇化提供了现实条件。因此,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农业,同时把特色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推动县域发展。为此,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县域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尤其要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打破目前办学的城乡二元格局,优化人才供给结构,使教育既能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要加快培养农村新社区、新城镇建设急需的技术、管理等各类人才,以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并为县域经济发展培养骨干和生力军,支持县域经济自主创新增强内生动力。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就城镇化、县域经济与教育体系互动关系的相关问题,从互动的原因、特征、机制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真正站在城镇化视角下对县域经济与教育发展互动关系问题的研究还很缺乏,还比较局限,还不够系统深入。还没有把各类教育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放眼于新型城镇化这个历史进程来推动县域经济和教育的良性互动发展,忽略了县域经济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历史意义,也就不能系统的提出城镇化、县域经济与教育发展良性互动发展的理念与机制。

[1]BARR N.The Economics of the Welfare Stat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3,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13-15.

[2]LEVIN H M.Educational Vouchers:Effectiveness,Choice,and Costs[J].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1998(3):373-392.

[3]SCHULTZ T.W.Reflections on Investment in Man[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2(5):1-8.

[4]JOHNSTONE D.The Cost of Higher Education,in Philip G.Altbach,ed,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An Encyclopedia[M].New York:Garland Publishing,1991,59 -74.

[5]吴 垠.城镇化的古典模式与新古典模式[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3):78-79.

[6]DUNCAN BLACK,VERNON HENDERSON.A Theory of Urba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9 (2):252-284.

[7]LUISITO BERTINELLI,DUNCAN BLACK.Urbanization and growth[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4(1):80-96.

[8]KUMAR A.Urbanization,human capital,and crosscountry productivity differences[J].Economics Letters,2012(1):14-17.

[9]任 远.城镇化的升级和新型城镇化[J].城市规划学刊,2016(2)66.

[10]廖永伦.就地就近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现实路径选择[J].贵州社会科学,2015(11):123.

[11]陈文科.县域经济与中国城市圈崛起[J].江汉论坛,2007(4):23.

[12]厉以宁.中国应走农民“就地城镇化”道路[N].光明日报,2013-10-18(2).

[13]吕 健.城镇化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了吗?[J].上海经济研究,2014(6):74.

[14]李修彪,等.城镇化对我国省际教育收敛影响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6(2):10.

[15]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

[16]黄金鲁克.教育是推动城镇化最重要的动力[J].辽宁教育,2014(10):39.

[17]郅庭瑾.人的城镇化:教育何为[J].人民教育,2015 (9):36-38.

[18]王利华.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2):16.

[19]桂 诚,周红波.教育对我国城镇化影响的实证研究:以职业教育为例[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83.

[20]童中贤.以县域为主要抓手推进湖南新型城镇化[EB/ OL].[2016-06-28].http://www.hnass-.cn/item -6980.html.

责任编辑:李珂

The Research Review on Urbanization,County Economy and Education System Interaction

WANG Xiaobing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 Hunan 412000 China)

On urbanization,county economy and the education system,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in depth analysis of education investment,education cost and education benefits,connotation and development pattern of urbanizat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ducat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unty Economic and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nd many other aspects,are obtained the corresponding results,but on the whole,it seems that the interactive systematic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unty economy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ization is still lacking,needs to be further deepened.

urbanization;new-type urbanization;county economy;education development

F061.5

A

1674-117X(2016)06-0022-04

10.3969/j.issn.1674-117X.2016.06.005

2016-10-22

湖南省创新平台与人才计划项目“城镇化进程中教育公平问题研究”(2015RS4033);湖南省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的融合:独立学院内涵发展模式的研究”(2013ZZ43)

王小兵(1974-)男,湖南益阳人,湖南工业大学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

猜你喜欢

县域城镇化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家乡的城镇化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2014年度陕西县域十强发布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