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2016-03-07詹璐遥

关键词:人才教育学生

詹璐遥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



浅谈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詹璐遥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

介绍了我国加快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时代背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并提出把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之中,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重要部署并提出明确要求。认为创新的基础在教育,支撑是人才,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和国务院的部署与要求是对我国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提出高校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创新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培养环境和培养方式方法,为实施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奠定基础。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1]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等做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2]的目标。这就为高校改革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创新的基础在教育,创新的支撑是人才。高校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实施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本文就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做出粗浅的探讨。

如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出发点和着力点。近年来,许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积极探索,不断改革创新,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应该承认我国高等学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现状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所要求的创新创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仍有一定差距。这些差距和问题,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影响着我国的创新发展。因此,根据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深化高校改革,加快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当前尤其要做好以下工作。

1 变革培养理念

教育理念决定了教育的思想和行动。理念一旦形成,便会产生独特的力量,支配教育发展的方向。只有按照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去反思教育实践,指导教育改革,才能满足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需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应突出以下七个方面。

1.1 面向全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面向全体”就是指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在实践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要彻底打破传统的“精英教育”的运行模式。既不局限于商学院学生,亦不局限于少数的“尖子生”;既不局限于职业教育院校的学生,亦不局限于普通本科高校的本科生,而应包含硕士生、博士生等各层次的学生。即是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全员参与,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1.2 分类施教关注个性的理念

学生都是拥有自身独特价值的重要存在,不同的个性导致其创造性的发展点不同,使他们在智力、能力、精神和情感方面各具独特创新潜能。高校要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偏好、学习需求和规律,尊重个性,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可以运用现代的教育教学手段,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引导不同个性的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现真理,积极探索思考,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品质,促进人人成才。

1.3 勇于批判探索的理念

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批判精神是创新创业人才必备的重要品质。学生只有具备了批判精神和质疑能力,才能不唯上、不唯书、不畏权威和世俗,勇于探索,大胆质疑,标新立异,开拓创新。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缺陷和不足,敢于对自己的失误检讨、批判和修正,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发展。因此,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必须确立勇于批判、敢于挑战权威的理念;在高校形成学术自由、百家争鸣、不畏权威、不循旧规、勇于批判、善于批判的环境和氛围,为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有利于创新创业型人才脱颖而出。

1.4 注重能力、强化实践的理念

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在创新创业实践中要改变传统的考试考核内容与形式,加强“素质教育”,破除“高分低能”的积弊。将学生发表文章、获取专利、自主创业等实践项目以及参加各类创新、创意、创业设计等竞赛所获得的奖励转化为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并纳入高校考核机制。高校要“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2];要加强校企合作,将企业引入校园。高校要努力建设完善的实验、实践、创业、实训基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将“奇思妙想”孵化为实实在在的创业实践。

1.5 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的理念

创新是比较、思想碰撞和个性化思考的结果,往往源于不同的体验带来的感觉张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必须坚持面向世界,关注世界创新发展趋势,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在世界创新发展变革中取长补短。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加强师生的国际交流,加强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强化学生的国际竞争能力,培养面向世界的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人才。对不同文化氛围、不同环境条件、不同思维方式和不同科技发展阶段等差异化体验的激荡融合,会强烈激发创新创业人才独特创新潜能。

1.6 协同育人的理念

创新活动偶发性很强,表现出明显的受激性特点,就是创新性思维往往是在受到一定条件激发后,在大脑中闪现一个或多个创新性的思想果实。保持大学生大脑的受激性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所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密切配合。高校要积极探索建立学校与学校、学校与家庭、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地方政府、学校与研究院所以及学校与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的新机制,吸引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1.7 终身学习的理念

创新创业人才的发展是终其一生的过程,高校教育应从阶段性终结型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维护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习惯,为创新创业人才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学生只有具备了终身学习的素养和能力,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我,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在一生的成长和发展中都能开展创造和创新型思考和活动。

2 创新培养模式

2.1 创新高校治理模式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3]这就为高校治理模式创新指明了方向。任何一个组织都有外部和内部治理的问题,高校也不例外。从外部治理来说,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必须改善政府与高校的关系,即深入推进管大学、办大学与评大学相分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改善政府过分集中管理模式,建立健全问责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在内部治理方面,一是在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同时,强化学校的社会责任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建立大学章程,完善规章制度,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调动广大教师、职工、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二是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责任,健全组织、加强领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和机制,使学校充满生机与活力,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造优良的环境。高校作为传播知识、创新思想、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建立崇尚科学、严谨治学、学术自由、勇于创新的学风、校风尤为重要。要严惩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打破“墨守成规”、“近亲繁殖”和学术垄断,为创新创业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2.2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基础知识作为支撑,更关键的是在此基础之上的创造力的成长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应多管齐下,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一是注重对教育对象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大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反思批判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用苏格拉底“产婆术”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二是建立双导师制,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并建立定期考核制度。同时聘请知名科学家、企业家和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做兼职教师,并制定兼职教师管理制度。高校专职教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和品行,兼职教师负责学生社会实践,两位导师各负其责,共同培养学生。三是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指导服务专门机构,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学校要自主编制专项培训计划,积极落实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培训政策,研发适合学生特点的创新创业培训课程,搭建网络培训平台。学校要列出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同时要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工作,做好机构、人员、场地、经费等方面的保障工作。

3 优化培养环境

加拿大著名学者斯蒂芬.利考克教授曾指出:“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和环境。一切他真正学到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靠他自己智力的积极活动,不是作为被动的听讲者而学到的。”[4]由此可见,高校校园环境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3.1 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社会环境

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其成长和发展受社会环境和条件的影响制约。因此,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文明诚信建设、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法治建设等,形成文明、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设优良的社会环境。

3.2 营造宽松自由的校园环境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营造优良学风、教风和校风。一是倡导学术自由。学术自由不仅教师享有,更要使学生享有,而学生的学术自由主要体现在选课制和学分制上。因此高校要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制度、学分累计和转换制度。选课制使学生在一定范围内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需要。学分制使学生享有自由的弹性学制,学生可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安排在校上课、社会实践或出国游学等。二是优化第二课堂教育,要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教育资源,鼓励学生成立社团组织。哈佛大学的前校长德里克.博克认为:“课外活动计划不仅已经成了对学生的有益的服务计划,而且成了教育过程本身的组成部分……课外活动,即使是运动队、学生报纸、戏剧组织或音乐团体,这些课外活动不仅被看成娱乐的场所,而且被看作是本科生学习相互合作、学习为同伴谋福利的理想的组织形式。”[5]因此,高校应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成立各种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以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为他们提供发展兴趣的空间,促进学生对校园人文关怀和文化氛围的体验,增强校园凝聚力,涵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是加强校风建设。高校的校风是学校的学风、教风和领导作风的有机综合,是高校中绝大多数人在一些基本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习惯的总和,是一所学校全体成员精神面貌的综合体现,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因此,高校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统领,形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敢于拼搏、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创业的优良校风,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优良的环境。

4 创新培养方式方法

4.1 强化社会服务、社会实践能力培养

美国教育家克拉克·科尔曾指出:“社会在变化,高等教育的职能也在变化,大学像其他社会机构一样,总是靠改革而得以生存下去,而且变革总是始于脚下。”[6]高校的基本职能除了教学、科研之外,就是服务社会,承担社会职责。高校应承担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的角色,把教学、科研和服务地方建设作为自身的三大任务,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只有根据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来变革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增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环节,让学生在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经风雨,见世面,增知识,长才干,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

4.2 加强产学研协同培养

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已经走上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舞台。高校必须坚持教学、科研和生产良性互动。加快高校发明成果转化,走企业、研究院所和高校协同合作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之路,形成各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创新机制。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一协同创新平台,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一是建立健全创新创业辅导制度,培育一批专兼职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辅导队伍。高校要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增强全体教师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鼓励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增强其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聘请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人员作高校的兼职教师,发挥其专业技能优势,承担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任务。二是多让学生到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实验、实习,提升其技能和实践能力,增强其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高校要把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企业孵化基地、小微企业基地作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实践基地、实训基地和实习基地,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4.3 鼓励支持学生自主创新创业

自主创新创业是创新创业人才必备的基本素养。当前,党中央、国务院组织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并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高校要抓住这一机遇,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知识、技术、信息、设施等优势,创造条件,搭建平台,鼓励支持大学生增强创新创业意识,转变创业就业观念,走“以创新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之路。如四川绵阳天宇航科技有限公司就是由西南科技大学校园科技社团孵化而来的,学校科技园在场地、房租、税收上给予最大优惠,同时给予项目扶持和技术指导。仅2012年以来,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就成功转化校内外科技成果近百项,新增入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逾100多家,又有各类专利70余项,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就业岗位2429个。[7]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17个省份28所高校2015年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看,自主创业的本、专科生已达4.19%和7.8%。由此可见,高校创业人才的培养已有了较好的基础,但离国家和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高校应创造条件,鼓励支持学生自主创业,使他们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和主力军。[8]

[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和建议[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5.

[2]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EB/OL].(2015-5-13)[2016-3-1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3]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第9版.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4] 裘克安.牛津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87

[5] [美]德里克·博克.美国高等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6] 转自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7] 陈鹏,闫静.“孵化”梦想[N].人民日报,2016-2-4(15).

[8]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N].光明日报,2016-1-19(15)

ON THE PATH SELECTION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TRAINING IN COLLEGES & UNIVERSITIES

ZHAN Luyao

(SchoolofBusinessAdministration,HenanRadioandTelevisionUniversity,Zhengzhou45000,China)

The paper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of speeding up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China: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puts innovation in the first place of the five concepts of development and stresses that innovation should run through all the work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and the State Council has made an important deployment and clear requirements to strengthe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ersonnel training.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as an important bas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innovate the concept,mode,environment and ways and means of training so as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culture

2016-07-15

詹璐遥(1988-),女,河南商丘人,主要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1673-1751(2016)03-0192-05

G640

A

猜你喜欢

人才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人才云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