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圣之时者”解

2016-03-06刘森垚王肖依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孟子孔子

刘森垚,王肖依

(1.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2.西华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圣之时者”解

刘森垚1,王肖依2

(1.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2.西华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摘要]孟子之际,拥有“圣人”头衔的人物有很多。孟子为确立孔子“独圣”的地位,将“圣之时者”的高度评价赠予孔子。历来有不少学者错误地理解了孟子之意,把这里的“时”解释成“合时宜”“识时务”等意思。实际上,孔子难当“最识时务”圣人的称号,而应当称之为“最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圣人。孟子之谓“时”,着眼点在于“恒久”“始终”;他强调的是“时”的历时性而非暂时性。

[关键词]孟子;孔子;恒久;始终;“圣之时者”

“圣之时者”出自《孟子·万章下》,是孟子在建构“圣人”一词时对孔子的高度赞美。原文如下:

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处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1]

许多人望文生义,把“圣之时者”的“时”直接解释为“识时务”“时宜”“时势”一类的意思,这种情况十分常见。比如唐代学者李翱[1]和清人李光地[2]就把“时”解释成了“与时偕行”,宋代胡瑗的《周易口义》则强调以“动静得时”“动静观时”来理解孔子“圣之时者”[3],今人权威著述中也屡见不鲜。实际上,只要我们通读《孟子·万章下》这段有关4种“圣人”的文字,就很容易发现孟子所指的“时”并非是“识时务”“合时宜”。朱熹作注时就没有把此处的“时”等同于“时遇”“时宜”[4]294,王夫之也曾指出,“时者”的意思“岂如世俗之所谓合时者也”[5]!

孔子之后孔门的造圣运动,始于子贡,成于孟轲。上述引文提及的前3位“圣人”的事迹名望,大约在孟子时代是和孔子相差不离的。自上古以来,圣人已有很多,孔子虽已经成为圣人,却未能形成众星拱月的局面,于是孟子就分列4种“圣人”而着力抬高孔子。清代陆陇《问学录》曰:“沈晴峰论清、任、和之义,曰:‘昔在孟子时,伯夷、伊尹、柳下惠之名,与孔子鼎立,未有标别而独尊吾孔子也者,惟孟子始见孔子之大,为此区别之论。’”[6]

孟子要确立孔子的独尊地位,如果仅仅把孔子定位为“最识时务的圣人”,这分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况且,如果把“最识时务的圣人”这顶帽子扣在孔子头上,那么孔子就应在春秋末期的纷乱局面里生活得逍遥自在,在政治官场中混迹得游刃有余。而实际情况是孔子在国内不见用而周游列国,孔子的学说在列国也鲜有问津者,因此东奔西跑“历于七十二君”,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乎陈蔡,甚至屡次沦落到“若丧家之狗”的地步。孟子难道不知晓?有人提出,孔子“圣之时者”的突出表现在于他能“因革损益”“且述且作”,是能够“合时宜”“顺时势”的。但是孔子的志愿从来就不在“著述”上,他向来主张“入世”——“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7]105即便不能“从政”也要“为政”[8]19。只是在官场上不得意的情况下,才通过著述、育人来参与谋划政治。因此,纵观孔子的一生,是想入世却不得入世,天下大变仍抱定先王旧礼,奔波一生而终不见用。这实在谈不上是“最识时务”之人。其实孟子与孔子都属于这类人,所以孟子是非常能理解孔子的,《盐铁论·相刺》亦云:“坚持古文以应当世,犹辰参之错,胶柱而鼓瑟,因而难合矣。孔子所以不用于世,而孟轲见贱于诸侯也。”[9]

仅从“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这几句话,我们会很容易认为孔子总是可以随遇而安、顺应时势的。但我们不应把孟子的整段话割裂来看,而是要结合上句——“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由此可看出,孟子强调的是孔子有一整套的仪礼规范,这全套的规范涵盖了伯夷之清、伊尹之任、柳下惠之和,所以是“集大成”。因此很多学者都称颂孔子的“德行全备”,诸如宋代学者陈善[10]、胡宏[11]、袁甫[12]等都是这样认为的。这也正如朱熹所注:“三子犹春夏秋冬之各一其时,孔子则大和元气之流行于四时也。”[5]295通贯四时,所以孔子才是“圣之时者”。明代学者冯从吾把“德行的全备”进一步发挥成了“学习的通达”,认为做学问也要像孔子“全备”一样,可以“融会贯通乎百家,然后能自成一家……学之道何以异此!故曰:‘孔子,圣之时者也’”[13]。

“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可以把这3句看做是相互阐释的话语。孔子之所以是“圣之时者”,是因为孔子“集大成”,也因为他具有“金声而玉振”的特质。“金声而玉振”是什么意思?孟子接着做了阐发,辩证地解释了智、巧与圣、力的关系,把这两方面统一于“有始有终”。“金声而玉振”的本意,朱熹注解为:“金,钟属;声,宣也。玉,磬属;振,收也。”[5]294讲的是“宣收”,也就是“始终”的问题。所谓“大成”,本是音乐名词。乐有八音,如果单独演奏其中一音,那么这一音从始至终称为一小成,把小成集合演奏就变为一大成。《礼记·乐记》:“小大相成,终始相生。倡和清浊,迭相为经。”[14]130孟子在这里还是用音的“始终”来为孔子的“圣”做注脚。《二程遗书·卷十八》云:“乐之作,始以金奏,而以玉声终之。《诗》曰‘依我磬声’是也。始于致知,智之事也。行所知而至其极,圣之事也。《易》曰‘知至至之,知终终之’是也。”[15]理学家程颐的这段话无疑是领会了孟子称赞孔子的真谛。《说文解字》:“时,四时也。”《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14]180故朱熹所说“孔子则大和元气之流行于四时也”中的“四时”也包含充斥时间、经年始终的意思。那么这3句话相互阐释,总的来讲就是:孟子观庙堂奏乐,从乐器的鸣奏中感受到乐曲自始至终都充满着条理感、秩序感,因此孟子以此来比喻孔子的德智能始终如一,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从而称之为“圣之时者”。

就人格而言,孔子有句话叫做“穷达以时,德行一也”[16],说的就是君子应该不计较自己的时遇,始终保持自身的德行一致。如果生不逢时,仍应“修道立德”,至少做到“独善其身”。追求事功显达也应恪守仪礼道德,“尽人事以听天命”。倘若时来运转,就更应该“兼善天下”,行忠恕之道。孔子数十年间东奔西走,宣传自己的学说主张,无论碰壁还是举用,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克己复礼”“仁者爱人”。这恰恰说明了孔子并非投机者,并非“识时务”,而是抱定先王之礼,终身行践。“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孔子用自己一生的时间,实践了自己的学说——“吾道一以贯之”[8]41,完成了“自我扩善的完善人格典型”[17]。这也就是朱熹赞美孔子的“脉络通贯,无所不备”“知无不尽而德无不全”[5]294。就学说而言,孔子提倡的“德礼之治”与“仁爱中庸”都是被后世所继承和弘扬的,两千年来恢弘不朽,儒学一直保持着官学正统的地位。即便到了今天,由孔子及儒家学说所构成的中华文化传统也在当下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以上正好说明了孔子的德行始终如一,其学说深入人心,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堪称“圣之时者”!

孔子究竟为什么能够使自己的德行始终如一,深谙“时”之精髓?这大概是因为孔子学习《周易》,继而研究《周易》,最终以《周易》来指导自己的人生。《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孔子自己也说过:“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8]80《周易》中论及“时”的地方就有57处[18],“时”之精义在于“天时”、在于“四时”,时年轮回、周行不已、始终交替,“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19]100、“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19]14、“四时变化,而能久成”[19]187、“天地节而四时成”[19]346,那么对“时”的理解和利用的根本目的也就在于“承天而时行”[19]22、“与天地准”[19]379。清人王植发扬了邵雍关于“孔子与天地、动静紧密联系”的观点,认为:“天地何尝有心于动静哉?盖时焉而已矣。仲尼之不异天地亦时焉而已矣。故孟子谓孔子‘圣之时者也’。”[20]由于“天地”“四时”都是恒久不绝、通贯始终的,孔子学习《周易》“观其德义”[21],认为“不恒其德,或承之羞”[8]159。所以,孔子学习和研究《周易》,是在寻找让“德与道”在恒久时间领域内不断延伸的理论根据。宋代学者赵善湘同样辩证统一地解释了“时”与“恒”的关系:“时与恒,人与天,初无二本。孟子曰,孔子圣之时者也。子思曰,君子而时中。惟圣人有此时,故上天之时应时本于人也,恒时之反也,以人事之恒而感天时之恒,亦理之所必至也。”[22]孔子数十年如一日地“传道立德”,就已经表明他完全实践了《周易》中的“时”义。清代陈廷敬也认为孔子深得“易”之精髓:“君子行此四徳者,故曰:乾、元、亨、利、贞。孔子之得于‘易’如此,所以为‘圣之时者也’。”[23]

孟子把孔子定位为“圣之时者”,孔子的“独圣”地位从此确立起来,其“圣人”称号从此也不再动摇,孔门的造圣运动终于在孟子这里获得了最后的成功。孟子很好地把握住了孔子“圣人”的精神内核——“时”,用非常贴切的“圣之时者”赞美和定位孔子。孟子的措辞极具说服力和深邃智慧,为后世2000年中孔子的“至圣”地位打下坚实基础。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孟子·万章下》里称赞孔子“圣之时者”中的“时”,并非是“合时宜”“识时务”“顺时势”这样的意思。孟子所用“时”字的着眼点在“一”、在“全”、在“通达”、在“始终”、在“恒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经得起“时间”检验。这里的“时”,明显表现的是历时性,而非暂时性。

参考文献:

[1]孟轲.孟子[M].杨伯峻,杨逢彬,注译.长沙:岳麓书社, 2000:174.

[2]韩愈,李翱.论语笔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1:9.

[3]李光地.注解正蒙[M].清刻榕村全书本, 1829:64.

[4]胡瑗,倪天隐.周易口义[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5:567.

[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11.

[6]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M].北京:中华书局,1975:654.

[7]陆龙其.问学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6.

[8]孔丘.论语[M].杨伯峻,杨逢彬,注译.长沙:岳麓书社, 2009.

[9]桓宽.盐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48.

[10]陈善.扪虱新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5:6.

[11]胡宏.胡宏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327.

[12]袁甫.蒙斋中庸讲义[M].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沈阳:沈阳出版社,1998:255.

[13]冯从吾.少墟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43.

[14]礼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15]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211.

[16]廖名春.郭店楚简与先秦儒学[M]//丁原植.新出楚简试论.台北: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17.

[17]李耀仙.从经学角度考察孟、荀思想的不同取向[J].孔子研究,1991(3):25-36.

[18]金香花.“时”:原始儒家的伦理情境式[J].中华文化论坛,2012(6):7-12.

[19]黄寿祺,张善文.周易注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0]王植.皇极经世书解[M].四库术数类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453.

[21]廖名春.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M].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38.

[22]赵善湘.洪范统一[M].北京:中华书局,1991:11.

[23]陈廷敬.午亭文编[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778:1455.

(责任编校:彭巍颐)

Interpreting Sheng Zhi Shi Zhe

LIUSen-yao1,WANGXiao-yi2

(1.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119, China;2.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Xihua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637009, China)

Abstract:In the age of Mencius, many wise men enjoyed the title of "saint". However, he believed that Confucius was the only saint of the time, and honored him as "Sheng Zhi Shi Zhe". Many scholars have been mistakenly interpreting "Shi" into "understanding the time" or "submitting to circumstances". In fact, Confucius was not the most responsive to the changing times, but the one that stood the harshest test of time. When talking about "Shi", Mencius meant "lasting forever" or "permanence". So it was rather an enduring period of time than a temporary one.

Key words:Mencius; Confucius; lasting forever; permanence; Sheng Zhi Shi Zhe

[收稿日期]2015-11-09.

[作者简介]刘森垚(1989—),男,甘肃临泽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古文献学;王肖依(1987—),女,河南平顶山人,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明清历史文献。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0712(2016)02-0038-03

猜你喜欢

孟子孔子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磨刀不误砍柴工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