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文化使命

2016-03-05朱国仁

大学教育科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文化强国当代中国中国文化

朱国仁

摘要: 文化与高等教育密切相关,高等教育负有重要的文化使命。中国高等教育在中华文化形成与发展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代中国正处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已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文化使命就是通过发挥培养人才、知识创新、服务社会和文化交流等功能,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中国文化;文化使命;文化强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6)01-0012-05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既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支撑。中华文化的复兴本身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内容。高等教育的功能及其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与文化发展中负有重要的使命。

一、中国文化的发展与高等教育的作用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实质上就是人的文化化的过程,也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过程。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及其实施机构——高等学校,在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功能。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密不可分。中国高等教育置身于中国文化之中并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在中国文化的形成、传承、创新和发展中履行了自己的文化使命,在不同的历史时代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内涵。

在古代社会,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伴随中国古代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如形随影。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尽管不像当今的高等教育这样完善,但在中国文化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履行了那个时代的文化使命。无论官办还是私立,当时的高等教育机构聚集了当时的高层次文化名士,培养了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层人才,也是那个时代社会的文化中心,不仅传承、传递而且主导和引领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儒学文化形成和成为中国主导或主流文化之前,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一代又一代的先哲们著述立说、或在官办高等教育机构为师或自己聚徒讲学、学术争鸣,为中华文化的创生和传播发挥了奠基的作用,成就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源头。汉代以后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和完善。儒学主导着封建社会的官方思想,成为统治者的意识形态和育才化民的主要内容,特别是科举制度建立之后逐步得到强化而发展成为中华文化或中国文化的主流,并成为对中国人影响深远的价值理念体系。无论官办的各类高等教育机构还是私人举办的书院,都把传递、诠释和弘扬儒学及以此为内容养士育才教化作为主要职能,虽经朝代更替,即有流变,但主旨不改,薪火相传,为以儒学为主导和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代以后,受西方列强入侵,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民族的首要使命,在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下,中国文化也经历了数千年以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和变革。与此同时,中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也无法适应形势巨变的需要而逐渐式微。在学习借鉴西方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中国高等教育艰难地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从洋务学堂到近代大学的建立和发展,适应当时社会变革和文化变迁的需要,近代高等教育一产生就承担着促进中国文化变革和变迁的使命。高等教育近代化过程的本身也是整个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学习“西文、西艺”、学习“西政”到学习“西学”,始终充满着中学与西学、旧学与新学的激烈冲突和斗争,直接具体地表现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在近代高等学校的课程中,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和文化与中国传统知识和文化的融合,既培养了近代社会需要的高级知识人才,也促进了中国传统知识的转型,形成了近代的知识体系。近代高等教育虽然规模十分有限,但在推动中国文化发展、形成近代新文化、引领社会文化变革上,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高等教育机构特别是近代大学,聚集了当时大批具有新知识、新思想的高层次人才,成了近代中国新文化的中心和新思想的发源地,对以崇尚进步、爱国、科学、民主为核心价值的中国近代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思想启蒙,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无论是在相对和平与稳定的发展时期,还是在对抗日本全面入侵的战争时期,无论是在国统区,还是中共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各个高等学校不畏艰难,育人不辍,薪火相传,坚守着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的使命。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了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文化进入到了新的发展时期。在不断建设和改革中发展壮大起来的现代高等教育,适应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虽然经历波折但在建设、发展和传播科学、民族和大众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中始终发挥了应有的功能,履行了自身肩负的文化使命。高等学校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建立新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具有社会主义文化和觉悟的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服务社会,传播社会主义新文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高等教育在适应和推进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地位不断增强,适应中国文化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在服务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重视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专门人才、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等学校特别是大学,已经成为我国的人才培养中心、科学研究中心、社会服务中心,也理所当然地是文化创新与发展和交流与传播的中心。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1]。

二、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方向

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近年来,世界政治、经济局势发生深刻变化,新的科技革命在萌发,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频繁,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阶段,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就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方向。endprint

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十六大明确了文化建设及其战略意义,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号召,并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七大确立了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确立为我国文化发展改革的奋斗目标,并提出了具体的方针、任务和要求,是指导新时期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文献。十八大再次明确包括文化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的总体布局,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2]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加明确地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3],并对新时期我国文化建设作出了新的部署。

从近些年来发布的党的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文献看,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紧迫性不断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刻不容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提高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4](P160)。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首要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和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和集中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和精髓,决定着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首先必须牢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当代中国文化的建设,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其次,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培养人才,教育人民,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时代新风尚。再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4](P16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立足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华民族数千年创造的文化中汲取精华,在传承的基础上,赋予时代精神和内涵,推陈出新、发扬光大。同时,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开放包容、文化互鉴,广泛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在国际合作交流中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总之,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断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三、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文化使命要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全国和全民族的共同责任,也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文化使命。目前,我国有高等学校2 824所,在校生3 55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专任教师有156.6万人[5],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的基础和中坚力量。我国高等教育有传统、有能力、也有责任在当代中国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重视文化人才培养,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项重大工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有一代又一代人特别是专业人才坚持不懈的努力。高等教育首先必须要重视专业文化人才的培养,完善相关学科专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就目前而言,不仅要重视文化领域各类管理和技能人才的培养,更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人才、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包括国学)人才的培养,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骨干力量。其次要加强对大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充实和加强通识教育课程,普遍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和民族性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富于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各级各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再次要优化高校文化环境,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积极向上、富有创新和活力的校园文化,抵御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和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

强化知识创新功能,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大学学科专业齐全,聚集了大批各学科研究人才,是学术研究和知识创新的中心,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高等教育发挥知识创新功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首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时代特点,大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着力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以及能够有效表达、阐释、指导中国改革发展实践的哲学社会科学,建立中国特色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其次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加快和加强国学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充分系统整理、研究和发掘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国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那些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之根本和中华民族之精神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结合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加以创新,赋予新时代的精神和内涵,使其融入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之中,产生新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再次要发挥高等学校中外学术文化交流优势,通过对国外先进文化的学习借鉴,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推进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此外,要发挥高校学科门类齐全优势,整合优势资源,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高端智库,依靠多学科力量,基于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围绕当今中国文化发展实践中的重大问题特别是战略问题开展研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咨询成果。endprint

发挥服务社会功能,引领社会文化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普及。高等教育是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创新的载体,每所高等学校都是社会的文化中心。服务社会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也是高等学校的社会责任。高等学校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自身文化建设的同时,引领社会文化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普及,也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文化使命的重要内涵。高等教育引领社会文化发展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普及,首先,高等学校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倡导和宣传普及的积极参与者,组织开展面向社会宣讲、运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传播等活动,使其能够主导社会文化发展的方向。其次,高等学校要发挥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组织力量开展社会调研、掌握和研究当下社会中存在的各种文化思潮、思想观念、舆论焦点、道德倾向、社会风气,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针砭时弊,弘扬正气,扶正怯邪,倡导崇德向善,引导社会风尚。再次,高等学校要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特别是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合作,主动提供相关指导和服务。地方高等学校要像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那样,积极主动为地方文化建设和发展服务。

加强国际文化合作交流,提高文化对外传播能力,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国际化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高等教育特别是影响较大的高等学校在国际文化合作与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已成为对外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也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文化使命的应有之义。高等教育首先必须要进一步加大走出去的步伐,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到国外办学和开展教育合作、创办孔子学院、建立中国文化中心,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其次,要通过不断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培养更多了解中国、懂得并热爱中华文化的国外人才。再次,要广泛开展和参与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积极加入相关国际组织,在国际教育和文化舞台上,展示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魅力,争取更多主动权和话语权,让更多外国人认识和了解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

当代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迈进。中华民族正满怀信心地阔步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加速推进并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和条件业已成熟。正由大变强的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必将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和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新华网>>高层动态>>.(2011-04-24)[2011-04-24].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4/24/c_121341791.htm.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新华网>>时政报道>>.(2012-11-17)[2012-10-8].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7/c_113711665.htm.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新华网>>新闻中心>>.(2013-11-15)[2013-11-12].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1/15/c_118164235.htm.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R].(2015-08-11)[2015-07-30].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s180/moe_633/201508/t20150811_199589.html.

The Cultural Mis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ZHU Guo-ren

Abstract: Culture is closely relevant to higher education, which bears an important cultural mission.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has been played a critical role i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China is currently in a new phase of cultural prosperity. Building a country with a strong socialist culture and increasing the soft power of its national culture has become the primary goal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The cultural mis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is to vigorously build and promote a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alent development, knowledge innovation, social services, and cultural exchanges.

Key words: contemporary China; higher education; cultural mission; great power in culture

(责任编辑 李震声)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强国当代中国中国文化
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必然性
反思当代中国哲学的精神构建
“文化强国”战略下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路径
当代中国风景油画中的山水精神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浅析当代中国中学德育的风险和建设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