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艺学美学方法论视角下的电视新闻节目研究

2016-03-04宋婵娟过天翊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电视新闻节目

宋婵娟,过天翊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00)



文艺学美学方法论视角下的电视新闻节目研究

宋婵娟,过天翊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00)

摘要:从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播,我国电视新闻正式诞生到现在,已经过去了57年的时间。在这57年的时间中,中国的电视新闻事业得到了跨越性的发展。从最初的黑白电视到彩色画面;从只能节目录播到全程直播;从只有几个单独的电视台到现在的电视新闻传输的全覆盖。尤其是90年代后,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新兴的数字技术给电视新闻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人们对于新闻节目的制作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却良莠不齐,所以如何吸收借鉴各行各业的优秀精华,不断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带给观众美的享受,则是新闻工作者的不懈追求。而文艺学美学方法论中的诸多内容,都对电视新闻节目的研究大有裨益。

关键词:电视新闻节目;反常化;写作的零度;张力论;新闻审美

“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这句话,是唐代的孙处玄曾说过的,并且被记录在了《新唐书·隐逸》中。而“新闻”有明确的涵义则出现于唐代末期尉迟枢所著的《南楚新闻》中。唐代的“新闻”可以理解为传奇或者野史,它对事实的真假和新或旧都没有关注,还只是处在好奇的阶段。直至到了宋、元、明时期,“新闻”这个词语的使用,才变得越来越普遍。一直到清朝,“新闻”这个词就已经具有浓厚的现代意义了,即“新鲜消息”。从广义上讲,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新闻和新闻传播,因为即使在远古时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情况,人们相互间的交流,就自然会产生新闻传播。“所谓电视新闻①,就是运用现代电子技术,以电视屏幕为媒介,生动地向观众传递新闻信息的一种手段,这种传播既可以传播声音同时又可以传播图像”[1]。而“电视新闻节目是指电视台或者其他电视制作机构制作的、供播出或交流的具有特定内容、形式、品质的电视新闻信息产品”[2]。有前苏联学者提出过这样的一个观点:电视的新闻是本体。尽管这种说法有可能不全面,但新闻在众多的电视节目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占有着重大的地位,是不争的事实。新闻节目的主体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

在这个过程当中,必须通过几大环节的缜密配合才能得以完成,如前期策划、现场素材采集、后期编辑制作等等。从《新闻联播》节目的发展历程来看,1958年11月北京电视台口播的《简明新闻》开播;1958年10月1日,第一条记者摄制的电视新闻纪录片《首都庆祝建国九周年》播出;1960年开始,中央电视台有了每晚固定播出的《电视新闻》栏目;1976年《新闻联播》节目的前身开始试播;1978年中央电视台的王牌节目《新闻联播》正式开播;1993年3月1日起,中央电视台新闻实行滚动播出,力争新闻以最快速度传递。从1958年到现在,《新闻联播》节目共经历了三次改革浪潮。而中央电视台作为全国电视新闻节目的核心,它每次的改革都会带动起全国电视新闻节目领域的变动。科技的充分运用,也是现在电视新闻节目体现出来的特点之一。特别是近几年,世界上出现了一股卫星电视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占领电视新闻传播领域的浪潮。但仔细研究现在电视荧屏上的电视新闻节目,我们不难发现,有些节目大同小异,缺乏新意;有些节目传统老套,无法带给人们新鲜感;甚至有些节目的新闻稿件的采写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倘若我们可以从“反常化”“写作的零度”“张力论”这三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取其精华运用在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中,定会有所裨益。

一、“反常化”对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影响

首先,从节目形态上说,“反常化”将会对节目形态有很大帮助。反常化是本世纪初,俄国文坛一场大转折思想活动的伟大产物。它也是后来俄国甚至全世界文坛中,对文论进行分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形式主义研究法的前期积淀。形式派认为,我们生活在这个现实世界中,或主动或迫于压力都会去做一些事情,而这些事情是机械的、长久的。长期下去,我们的定位就会不自觉地被贴上自动化、机械化的烙印。而再经过时间的打磨,极可能会进入到我们的无意识领域,这时候人们就会变得冷漠、麻木,失去对生活中任何美的人、美的事物的审美能力,就像“行尸走肉”一般,使得生活中失去美。所以,反常化的实质③,就是要更新我们对生活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把我们从那种狭隘的实用、认知以及其他种种利害关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摆脱习以为常的惯常化的约束,摆脱无意识性的机械化、自动化的控制,我们面临各种事物时不断有新的发现,总是感觉到对象的异乎寻常、非同一般,使人为之震颤、使人重新回到观察世界的原初感受之中[3]168。

2009年7月3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正式改版,同年,中央电视台的其它节目也相继完成改版。伴随着新闻节目的改版,新闻节目也不再是过去的“高高在上”的模式,在坚持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之上,变得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真实、自然,从整体上说,无论是在新闻的标题创作还是新闻的报道角度,都把“反常化”手法进行了充分发挥。“反常化”也在不知不觉中被运用到了新闻节目的制作过程之中。但不得不说的是,现在电视荧屏上众多的新闻节目,对反常化的把握各有不同,有些节目对于“反常化”缺乏一个准确的认识,在运用其指导节目的制作时,显得生搬硬套,缺乏美感。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的中央电视台改版,确实有不小的影响力。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联播》2011年“新春走基层”专题报道中,有一期节目是记者来到山西临猗县。因为临猗县从入冬以来3个多月没有有效降水,旱情严重。为了抗旱保苗,春节之前,当地政府开始在黄河上破冰,抽水灌溉。新春走基层的记者来到当地的一座抽水站,亲身体验村民除冰队的辛勤工作。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充分发挥了人本化的亲身采访方式,在零下十多度的气温下,穿上工作服站到黄河里,和村民一起进行除冰工作。不到一分钟,记者的脚就完全没有知觉了,并且深深地陷入到了泥沙之中。用非语言的身体信号向我们清晰地完成了新闻传递。而通过记者和电视画面相配合的报道形式,不仅真实、客观、不做作地向观众清楚传递了新闻事实,而且让观众感同身受。这和以往的记者报道方式有很大的差别,之前的报道都是站在一个很高的位置,记者在整体上做一个简要的论述就万事大吉。观众无法得到身临其境之感,使得新闻报道脱离群众,高高在上。而新闻报道的“反常化”,开启了新闻报道的新趋势。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改版,看似只有节目外在表现形式的变化,其实行业内部人士都知道,电视新闻节目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新闻素材的选取中和前期策划中,更多地倾向于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等和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从收视率的角度看,这样的改版势必会吸引更多的年轻群体的目光。从节目形态上看,这样的变化必然导致节目的整体基调出现偏移,新闻节目的“亲切感”不言而喻。既然节目的整体基调已然偏移,那么对于出镜记者和主持人的要求就更高了。记者在外景采访时,不能只走过场、走形式。要和采访对象一起经历新闻事件,不仅有我们上文提到的记者亲身体验除冰队的艰辛,还有记者亲自穿上防护服,和广州高楼的“蜘蛛人”一起“飞檐走壁”,体会特殊行业从业者工作的艰辛。在播出时,播音员主持人需要适当的减弱传统意义上的“播音腔”,更多地采取和镜头、和观众面对面对话的语境、语速。只有这么多的环节紧紧相扣,才能完成新闻节目的改版,才能勉强将“反常化”运用在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中。

刚刚说到的是在新闻节目中,对于反常化比较好的把握,事实上,对反常化把握欠缺的也不少。在某电视新闻节目的一期专题节目中,花了很长的时间介绍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的神奇之处在于已经三年多没有吃过一粒米,也没有喝过一口水,也是很正常的在生活,身体没有任何不良反应,并且她的父母家人也都可以为她证明,她确实没有吃喝过任何东西。后来,节目组请来了很多的专家,对她的身体、生理、环境以及各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取证。最后得出的结论竟然是,这名女性和他全家人都患有神经病。虽然这个新闻在初期非常吸引人的眼球,但是在新闻节目上花如此长的时间播放这样的新闻节目,是否有失新闻工作者的水准?而为了这样的新闻花了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去调查研究,是否太过劳民伤财?用“反常化”增加新闻的创意和吸引力固然是一件好事,证明新闻行业在不断进步和发展,但是怎么样把握好这个度,就是我们不得不去认真思考的问题了。

第一,相关机构应当定期组织对新闻从业者的培训或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切实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将可融合、可借鉴的所有知识充分利用,来不断充实新闻节目的各个环节。在后期的节目审查中,各部门各环节需切实负起责任,要敢于对那些缺乏内涵,缺乏营养,不知所云,偏离报道方向的新闻节目说不,严把审查环节,不让那些低质量的新闻节目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

第二,新闻从业者和新闻节目制作者必须加强自我学习的能力,在平时的生活中,就要不断学习,增强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要加强同圈内人士的交流和沟通,避免闭门造车。

二、“写作的零度”说对新闻节目稿件的影响

有关节目稿件撰写,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罗兰·巴尔特“写作的零度”说。法国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和文化评论家罗兰·巴尔特,在1953年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写作的零度》,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他从加缪的小说中发现了“写作的零度”,即一种中性的、不带感情的写作方式。在书中,巴尔特对于“写作”的界定是“语言结构”(也译作“语言”)和“风格”(也译作“文体”)相区别的“形式的第三维面”④。在书中,罗兰·巴尔特明确地提出:“字词带有百科全书的性质,可同时容纳多种词义。它们就像置于一种零度状态下,同时也包孕着所有过去和未来的说明”[4]。汉子的单个字词或单个字词组成的词语、成语是非常多的,甚至同一个字或词在不同语境下表达的也是不同意义。那么放在我们的新闻稿的撰写上就尤为重要。我们知道,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所以新闻意识也该被我们所关注。新闻意识是指以新闻工作者的眼光去认识、反应事物,自觉地关注社会的重大事件、重要的问题、情况,关注社会的热门话题,自觉地去贴近生活、了解生活,使报道、使节目更贴近群众需要。

众所周知,新闻的一大特点就是客观性,不偏不倚地报道客观事实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所在。那么,撰写新闻稿件时也不例外,新闻从业者需保持一种“零度”的状态,即一种中立的、客观的状态,不得添加自己个人的丝毫情感。因为撰写的人如若带有个人色彩,极易在报道中影响或感染受众,失去新闻传递的意义。新闻报道不是写小说,不是搞创作,不能让我们的感性支配了理性。从一句很直白的新闻稿中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在播送球赛的新闻时,一句:“中国队大败美国队”,仅凭这一句,可以理解为中国队赢,也可以理解成美国队赢。而一般这样的新闻词后往往会加一句:“中国队大败美国队,取得了本赛季的三连胜”之类的话来帮助理解,这样就客观真实地报道了新闻事件。对于“写作的零度”,还有一个新闻节目做的非常好,那就是《新闻调查》,不管是从前期的栏目策划,还是中期的现场拍摄,亦或是后期的稿件撰写,都很好地表现了“零度”这一概念。我们拿其中的一期节目《眼球丢失的背后》为例:这期节目主要讲述的是1998年北京某医院发生了一起眼球丢失案,一名女子因病医治无效在医院死亡。但是家属在遗体悼念仪式上却发现死者的眼球已经被换成了假眼睛。经过调查之后发现,死者的眼睛被主治医生取下,移植到了患有眼部疾病的病人身上。因这起案件涉及医学、道德、法律等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节目报道当中,全程没有任何的情感倾向和个人色彩,也没有任何的感情渲染,而是站在一个客观的、中立的角度去报道还原事实原状,对新闻事件双方均广泛调查,给病人家属和当事医生都有充分的表达和阐述的机会,体现出了一个好的新闻节目该有的准则和水平。

在这里我们必须明确区分报道的客观性与报道者本身的立场态度之间的关系。新闻报道的一大特点就是客观性,所以这就要求报道者在广泛吸取、了解新闻事实后,不偏不倚,不带个人感情的去报道还原新闻事件,完成向受众传达信息的过程。譬如发生过多次的醉驾撞人事件,新闻稿件的正文也只是客观地向受众讲述。在对肇事者进行描述时,也不带任何感情的去还原事发时的状态,决不能在报道词中就说出“醉驾撞人就是要严厉惩处”或者“他就是罪人”之类的带有浓烈的个人情感色彩的词句。新闻稿件就是客观的、“零度”的,还原事实后,受众对其中的是非曲直自然可辨。

三、“张力论”对新闻节目的深刻影响

无论是刚刚我们说到的《新闻调查》还是其它的好的新闻节目,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这个新闻不仅仅只是一个新闻这么简单,它所报道的新闻只是一个引子,报道之后势必会引起社会大讨论,报道所反映出来的方方面面也会被受众发现并加以追踪研究。而这与四五十年代美国批评界二代理论“张力论”有不少的相似之处。推特对物理学中“张力”的概念进行利用。一般说来,诗歌中有两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外延和内涵。推特认为:“张力就是语义学意义上的外延与内涵的协调。既要有内涵,也要有外延,即既有丰富的联想意义,又有明细的概念意义……”[3]213。同样的,一个好的新闻节目、新闻报道,它将不仅仅是一则新闻这么简单,通过这则新闻,必将反映出一些问题,它的外延是非常广的,通过报道的这一个点,引起对一个面的关注,这便是新闻报道的巨大力量。就像刚刚我们说到的《新闻调查——眼球丢失的背后》,通过这期节目,对我国器官移植的立法工作起到了重大的积极推动作用。通过新闻报道,让大家关注到拆迁户的无奈与艰难,监督房地产行业的规范发展;通过新闻报道,让人们对于乡村医生、乡村教师的理解更加深刻,并激励了很多人投身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等等,而这些便是这个节目巨大的外延力量了。

注释:

①1990年7月,由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电视学研究委员会和中央电视台研究室牵头,组织电视新闻理论者和实践工作者,根据电视新闻进行了科学的分类与界定,并对电视新闻有关条目作了定义式的界说。

②根据《中国应用电视学》的划分,电视新闻节目被分为三类:消息类新闻、专题类新闻、言论类新闻。

③其实反常化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创新精神。

④罗兰·巴尔特在《写作的零度》中说到:“写作绝不是交流工具,也不是一条只供说话而通行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赵明.浅谈电视新闻节目的特色性发展的实现[J].才智,2001(19):21.

[2]卢倩倩.电视节目“编排艺术手法”探析——以电视新闻节目为例[J].才智,2012(31):151.

[3]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罗兰·巴尔特.写作的零度[C]//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436.

(责任编辑:王明雯)

A Study of Television News Progra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ethodology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Aesthetics

SONG Chan-juan, GUO Tian-yi
(College of LiteratureArts,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059, China)

Abstract:Beijing TV began in 1958, China's TV news formally birth to now, it has been the past 57 years. In the 57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use of China's TV news got cross-cutting. From the original black and white TV to color images; from the show taped to the live web cast; from the original television to now only a few single full cover TV news transmission. Especially after 90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V news communication has brought the huge impact. Emerging digital technology to news tightly, broadcast and television transmission coverage has brought earth-shaking changes and receives. But people in the news production are more and more high quality requirements, and the quality of TV news programs is good or bad is intermingled, so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V news programs, beautiful enjoyment to the audience, is the unremitting pursuit of news workers. Many content in literature and art aesthetics methodology, is the study of TV news programs.

Key words:television news programs; abnormal oriented; writing degree zero; tension theory; news aesthetic

栏目名称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想要做好一档有影响力的新闻节目,有几点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是明确的标识。可以让人一目了然且过目不忘,那受众自然会去观看、去搜索、去关注。其次是对栏目的定位和策划。人的生活中离不开新闻,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男人还是女人。上文说到的“反常化”“张力论”“写作的零度”等都可以拿来学习、利用。对节目语言色彩要掌握适度,但不能呆板;对节目影响力要扩大,但不能夸大等等。甚至,新闻节目主持人或者记者的个人影响也是很大的。主持人、记者的美丽势必会带来很多铁杆观众的喜爱与长期关注。再次是外在的形象。包括整个节目传达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感觉,这其中也包括了公共信誉。节目必须严格遵守新闻报道的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制作可以造假、可以低俗,我们不能为了搏眼球而向受众传递假新闻。最后是对品牌持久的“保养”。古话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做好一档品牌新闻节目并非易事,但将品牌长久的保持下去也绝不简单。就像美国有线新闻网(CNN)、英国广播公司(BBC)等老品牌,历经几十年的波折依然繁盛,这与一代又一代电视人的不懈努力是密不可分的。常言道“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在新闻爆炸的今天,每天都有大量的新闻和信息充斥着我们,包裹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自然会对信息有所取舍。那怎样在众多的信息中脱颖而出,这就要依靠宣传推广。只有众多环节各自做好且环环相扣,才有可能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给观众美的享受。

作者简介:宋婵娟(1992─),女,山西晋城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学。

收稿日期:2015-12-25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883(2016)01-0087-04

doi:10.16104/j.issn.1673-1883.2016.01.022

猜你喜欢

电视新闻节目
电视新闻节目在新媒介生态下的传播模式
基于媒体融合环境下的电视新闻节目创新
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编辑技巧初探
浅析香港与内地电视新闻节目的差异化
后期编辑在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中的重要性分析
电视新闻画面后期编辑的重要性和实时策略
浅析电视新闻节目中“低俗化”倾向
解魅电视新闻节目对鲍德里亚后现代媒介观的解构
浅析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