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德荣教授治学、资政、育人的成就及启示

2016-03-04王占仁李洪河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党史学术

王占仁 李洪河

郑德荣教授治学、资政、育人的成就及启示

王占仁 李洪河

作为当代中国著名中共党史学家,郑德荣先生的治学成就不仅体现在对毛泽东思想的深刻研究,而且体现在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作为学术研究的突破口、将一些重要的党史人物、事件和理论作为研究对象的选择等方面的远见卓识。其在研究路径上也非常注重从微观到宏观的转变、注重从实证到理论的思考、注重从视角到方法的创新等,从而为后辈学人的学术研究、培育后学、服务社会留下了诸多启迪和思考。

郑德荣;治学;资政;育人;启示

在中共党史学界,有一批“乐以终身治学科研,悦以毕生授业解惑”的老专家、老教授。以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理论闻名于世的郑德荣先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我们成为郑德荣教授的博士研究生之前,所受的教育均来自历史学,对中共党史学的理论与方法知之甚少,后在先生勤奋、毅力、进取的顽强精神,严谨、求实、探索、创新的科学态度影响下,我们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研究逐步产生兴趣。毫不夸张地说,郑德荣教授的耳提面命、谆谆教诲对我们后来的学术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翻阅郑德荣教授四卷本的“文存”,以及此后先生屡见报刊之滔滔宏论,我们也想借先生执教65年纪念的契机,对先生的学术研究、培育后学、服务社会,等等,谈一些点滴感受。

一、治学有道,从事学术研究的远见卓识

从郑德荣先生65年的学术事业来讲,其治学成就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远见卓识。一是选择了一个重要的党史研究领域。郑德荣教授最重要的学术贡献当属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在该领域先生取得了突出成就。先生开始从事毛泽东思想研究的时期,正值改革开放之初,斯时学术界以及社会各界都在对新中国成立30年间的政治与社会等问题进行深刻的反省。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转折点,而且促使毛泽东思想的宣传与研究进入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学术探究及学问研讨之境界。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完成对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评价前后,郑德荣先生也率先在学术界开展了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研究。1983~1984年,先生首先在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毛泽东思想史稿》两册,该书1990年的修订版由中央办公厅为政治局委员配发,是系统研究毛泽东思想的第一部专著,某种程度上填补了一项空白,具有开拓性意义。紧接着先生于1993年11月又领衔主编了三卷本、147万字的《毛泽东思想论纲》,该书从宏观上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分总论、国情论、新民主主义革命论、社会主义改造论、社会主义建设论、民族论、阶级论、政党论、政权论、党建论等15个方面系统地展开论述,是对毛泽东思想具体内容从体系上全面论述的一部巨作。在先生的精心指导下,当年参与该书编写的栾雪飞、董世明、魏晓东、董志铭、李蓉等已成为当今中共党史学界知名学者。后来先生继续致力于毛泽东思想研究领域,又先后推出了《毛泽东思想概论》、《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论》等著作。直至近年先生仍勤耕不辍,奋战在毛泽东思想研究的第一线,并先后完成《毛泽东思想新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毛泽东思想纵横观》(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等书,可谓为毛泽东思想研究再度开出光焕之新景。

纵观先生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就其内容看,既有对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深入探究,也有对这一恢宏体系中的国情观、渊源观、新民主主义理论、中国革命特色道路理论等的深层思考;既有鸿篇的通史式的思想透视,也有以多个专题展开的纵横结合的剖析。其主要的学术观点有: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旗手和奠基人;反对教条主义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历史特点;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在于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并开辟了伟大的历史新纪元;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渊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先导,等等,皆具有重要的学术开创性意义。

二是选择了一个重要的党史时期作为学术研究的突破口。这一时期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也与郑德荣先生的一次学术经历有重要关联。先生曾多次给我们提起,1983年他被借调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任主持工作的编写组副组长,参加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持的《中国共产党历史(民主革命时期)》和《中共党史大事年表》编写工作。这应是先生学术生涯的重要时期。这段时间,他在中央档案馆认真研读了大量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党史档案资料,为开展对这一时期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先生对此时期重点关注的原因主要是这一时期既是中国共产党对敌斗争最复杂、最艰苦并逐步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其主要的研究课题有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红军长征和新的战略基地确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几个党史问题等若干问题。特别是先生对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问题的研究产出了诸多研究成果,如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三次“左”倾错误、共产国际与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共产国际与马克思主义的双效应等,或填补了中共党史学界关于某些问题研究的学术空白,或匡正了传统学术观点,因而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对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廖盖隆先生、中国人民大学原中共党史系主任胡华先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逄先知先生、原副主任金冲及先生等对郑先生的研究成果都给予过高度评价。

三是选择了一些重要的党史人物、事件和理论作为研究对象。除上述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研究外,郑德荣先生还对一些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亟待解决的人物、事件和理论提出了新的见解。其中关于王明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台的深层次原因,关于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等,特别是先生对周恩来20世纪30年代初的艰辛岁月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先生认为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上极不平静的岁月。作为中央实际工作主要领导者的周恩来此时屡次遭受不白之冤和莫须有的“罪名”,其痛苦压抑的心情是常人难以体会的,但他并没有怨天尤人或明哲保身,而是“照顾大局,相忍为党”,纠正了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较好地贯彻了共产国际路线,孤立了罗章龙等少数分裂主义分子,尽最大努力维护了党的团结,使党度过了艰难的岁月,为后来使党的路线转移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路线上来创造了条件[1]。

郑德荣教授对一些党史事件如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宁都会议、西安事变等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而对一些重要的党史理论,先生更是进行细心研究。如对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先生认为这一理论的关键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指引下,必须根据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施不同的具体的战略与策略方针,并从理论上实践上解决好正确处理同国民党关系的思想和原则、同民族资产阶级既联合又斗争的关系、正确对待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双效应等几个复杂的关键性问题[2]。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的深化研究。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龚育之先生曾对郑德荣先生主编的《国情·道路·现代化》一书以“叙百年历史,议自己道路”为其题词,实际上也是对郑先生有关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研究的学术肯定。

二、培育后学,着力提升博士生独立科研能力

如果从1978年在全国首批招收三年制硕士研究生、1987年首批招收博士生算起,郑德荣教授已培养了14名硕士、47名博士。郑德荣教授根据培养研究生的目标要求,把“让学生切实感悟到通过导师的培养能够得到收益和进步”作为衡量自己教学效果的价值准则,把培养独立科研能力作为指导博士生的重要目标。郑德荣教授指出:“培养独立科研能力并非一日之功,难以立竿见影,必须从博士生入学之日起,就着眼于独立科研能力的培养,并把这项工作贯穿于全部培养过程的始终,寓于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

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博士生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保证必要的精力投入。郑德荣教授极为重视指导博士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平均每周要指导低年级博士生12学时以上。郑教授善于把握博士生的特点,根据在职学生和脱产学生在学习时间投入上的差异,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上匠心独具,照顾到每个博士生的情况。如把专业方向课分解成不同的专题,精心备课,生动讲解,平均每月就能精炼深刻地讲授一个专题,这样一个学年下来,各个专题就能够汇集成一个系统的专业课程体系。郑德荣教授时间观念极强,工作和生活十分规律,工作起来从来不分节假日,有时生病还坚持指导学生,住院还不忘批阅学生文章。对此,我们只能说:能得到如此精心负责的导师的教诲,是我们莫大的荣幸。

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以科研带动教学,培养博士生独立科研能力。郑德荣教授认为:“培养博士生绝不能止于知识的传承,要把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教学任务带动促进科研工作,以科研成果充实深化教学内容,良性互动,互为补益,这样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就一节专题课具体说来,郑德荣教授课前要求学生大量阅读该专题学术前沿和研究动态,课上要求学生综述式总结并提出学习中的问题,导师再讲授并穿插答疑解难,继而提出新问题要学生独立思考,互动讨论问题和重要观点,最后作小结并布置作业,课后作业常以心得体会或学术文章为主。这种方法,使博士生处于课前独立准备、课上独立思考、课后独立钻研的良性循环之中,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非常有效。郑德荣教授对学生每次写的文章(作业)都不厌其烦地认真批阅评析,从写法、优点、存在不足等诸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学生对此体会深刻,几次下来,进步极快。郑德荣教授还带动学生合作搞科研,在具体科研实践中提高学生综合科研能力。方法主要有:合写一篇选题较为宏观的学术文章,参与导师主编著作的撰写,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等。在合作搞科研的过程中,郑德荣教授从选题、论证、学术价值和收集资料,到拟细纲、讨论文章的基本思路、框架、重点难点、中心思想、文章修改,最后定稿,郑教授在每个环节都不厌其烦地精心讲解、反复讨论,小到标点符号,大到立场观点,毫无保留地把他毕生思想和智慧传授给学生们,通过最终科研成果的取得充分鼓舞学生的科研积极性。这种“手把手”式的科研实战指导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切实提高。

实行“读书、思考、讨论、答疑、交流”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以讨论式授课和启发式教学为主,营造民主、轻松的教学氛围。教学效果是衡量一位教师水平和教学能力的主要标志。郑德荣教授特别重视如何在有限授课时间内把教学效果最大化。为此,郑德荣教授根据所设课程的性质、教学内容,充分发挥逾半世纪的知识财富和理论底蕴,运用自己近60年的教研经验,精心备课、精巧设计教学各环节,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精而深的讲授,常采用生动深透的开放式教学,促使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多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多采用讨论式授课和启发式教学,与学生充分地沟通交流。郑德荣教授在与学生讨论交流之时特别民主谦和,我们在导师面前都能畅所欲言,在互动讨论中启迪思想的火花,在思想碰撞中收获更多智慧的火种。郑教授却总是虚怀若谷、非常谦逊,常说:“这样的师生互动能够启发我,同时让我教学相长。”郑德荣教授充分尊重学生的积极创新,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善用表扬激励的方法鼓舞学生。他那声情并茂、出口成章的知识讲解,那洞若观火、鞭辟入里的观点评析,那切中肯綮、简明扼要的方法提炼,那循循善诱、画龙点睛的智慧启迪,无不让学生们在导师的熏陶下吸收知识的精华,我们每次都能够在短短的两个学时里掌握特别多的知识信息量,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郑德荣教授高深精妙的思想境界,厚积薄发的智慧火花,灵动活跃的思维艺术,让学生几乎忘记他已年逾八旬,唯有那满头白发才能提醒。郑德荣教授的教学艺术深为听课者所津津乐道、回味无穷。郑德荣教授才思敏捷、思想深邃、逻辑严密,授课深入浅出、有理有据、滔滔不绝,我们生怕课堂上疏忽了漏听了哪句话,都纷纷录音反复聆听、理解和消化。有的远在外地的学生每次都非常积极主动地不远万里回来,只为聆听郑德荣教授的课,有的在职学生把郑教授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吸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能力,有的毕业了的学生还托我们寄去老师的课堂教学录音,说是为了深化更新知识结构和学习教学方法。

三、服务社会,践行党史专业“资政育人”的社会功能

随着时间推移,郑德荣教授的研究领域在不断拓宽,研究问题的视角也在不断地发生着相应的转换,但是从事研究的目的却始终如一,成为贯穿所有教学科研活动的一条红线,那就是“资政育人”。用郑教授的话说:“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和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丰富历史经验与沉痛教训,发挥‘资政育人’的社会功能,是我坚定不移地潜心研究的思想动力。”[3]

郑德荣教授做学问不局限于书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使他始终牢记并践行党史专业“资政育人”的社会功能。注重发挥专业特长,以满腔的政治热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运用自己的学术思想和理论成就,为社会服务,为现实服务,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特别是为地方的理论工作服务。多年来,他经常应约为地方报刊撰文宣传和解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经验,发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1999年完成了吉林省委宣传部宣传文化基金项目《郑德荣自选集》,由时任吉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吉炳轩亲自审定,是全省哲学社科界仅有的两部著作之一。收入选集的“这些论文不仅涉及领域多、各成系列,而且有很多论文填补了学术研究的空白和匡正了传统学术观点,受到党史学界专家的高度评价”[4]。“读罢这部50余万言的鸿篇文集,掩卷沉思郑德荣教授的名言‘离开严谨求实,不称其为科学;没有探索创新,不称其为研究’,笔者深深感到,学术研究贵在创新,《郑德荣自选集》是严谨求实、探索创新的典范,郑德荣教授是我们青年史学工作者学习的楷模”[5]。1999年出版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书,该书是由教育部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丛(12卷)”之一,获2001年国家图书奖。该书“以深邃的理论思维,丰富翔实的资料,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密切结合的方法,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发展、基本内容与其重要历史意义,进行了全方位的系统考察,是一部集学术性、现实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著作,对于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6];2001年出版了《国情·道路·现代化》一书,该书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定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百部重点图书之一,党史学家龚育之为该书题词:“叙百年历史,议自己道路。”①党史学家廖盖隆为该书作序,高度评价该书具有“跨度广”、“容量大”、“视角新”、“新意迭见”、“情感激扬”[7]的特点。评介文章认为该书“以独特的视角,严谨的逻辑,巧妙的布局和明快的格调将党史与现代化研究熔为一炉,令人耳目一新”;“堪称集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身的精品之作”[8]。2002年出版了《20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研究》一书,该书从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视角,展现了一幅中华民族殚精竭虑,激浊扬清,实现从沉睡到觉醒、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的历史性巨变的生动图景。“以深邃的理论思维,丰富翔实的资料,对近现代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进行了全方位的系统考察,对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进行了深刻的揭示,是一部富于理论创新的学术力作。该书的出版不仅能够为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以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教学与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学术滋养,而且能够激发当代中国人的历史责任感,振奋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9]他撰写的论文先后入选全国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学术研讨会、全国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理论研讨会、全国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理论研讨会、全国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全国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这些以高深的学术造诣和深厚的理论功底为基础,结合时政研究和宣传而产生的学术成果,加之郑德荣教授在社科理论界和社会上的影响,为中共党史的研究、传播和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贡献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更贡献了巨大的理论资源和精神财富。

郑德荣教授在全国党史学界影响广泛、声誉高。他分别被陕西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等院校聘为兼职教授;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次被中宣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约请为专家评审组专家;多次应邀到北京、辽宁、山东、陕西、四川、甘肃、广东、浙江等15个省市,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军事学院等多所大学,教育部、党校、军校等系统党史讲习班为党史教师和党史工作者讲学。在北京市党史学会举办的专场报告,由北京市社科联作长篇报道;在石家庄举办的教育部讲习班、西安举办的西北教材编写会讲学时,时任教育部政教司李正文司长均自始至终亲自听讲,倍加称赞;2001年,郑德荣教授以饱满的政治热情积极投身纪念建党80周年活动。作为吉林省委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宣讲团成员,他不顾盛夏酷热和自己75岁高龄,在长春、四平、通化等地作12场宣讲报告,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仅在2001年他就两次接受中央电视台新闻采访,分别在“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栏目播出;两次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多次接受吉林电视台、吉林人民广播电台、长春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采访,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党史“资政育人”的目的;2002年11月,郑德荣教授又被选为吉林省委学习十六大精神宣讲团成员,是全省高校系统仅有的两名成员之一。为宣传好十六大精神,他反复研读十六大报告原文,虚心参加省委组织的集体备课,并远赴松原市,为全市干部群众作了长达3个小时的宣讲报告,引起了强烈反响,松原市领导激动地说:“您的报告讲得太好了,有气势,更有激情!”

由于在资政育人、理论宣传等社会活动中的突出表现和业绩,2003年1月,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特致函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对他为全省理论工作的特殊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高度赞誉了郑德荣教授为吉林省社科理论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信中写到:“郑教授学术造诣高深,理论功底深厚,在我省学术界、社科理论界有很高的威望和学术地位。多年来,他运用渊博的学识和作为著名学者在社科理论界和社会上的影响,为我省的理论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只要省委需要,郑德荣教授有求必应。他不计名利,甘于奉献,为吉林省的宣传思想工作贡献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更贡献了巨大的理论资源和精神财富。正如省委宣传部的感谢信中所写的:“郑德荣教授曾任吉林省委重大决策专家咨询组成员,为吉林省重大决策作理论咨询,出谋划策。被省委宣传部聘为专家顾问,对全省理论工作的策划提供咨询意见,对我省宣传思想战线重大活动给予指导和建议。”郑德荣教授多次应邀参加由吉林省委宣传部组织召开的社科理论界座谈会,“每一次他都认真准备,并第一个发言,发言质量非常高。参加会议的同志一方面受到教育,另一方面又为他的精神所感动”①。

郑德荣教授不仅在自己的学术园地里辛勤耕耘,而且还在教书育人方面严格要求。对学生提出要求:要做“永久牌”,不要“飞鸽式”;他还多次谈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我们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在早晨6点多钟时,先生经常打电话,说是有一些“火花”要记下来;而每逢一篇文章草就并经几遍修改后,先生总让我们给他读一遍,以便“奇文共欣赏”!从先生那里毕业已经十几年过去了,但先生指导我们读书、写作的场景已成为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

值郑德荣教授执教65年之际,对先生的治学成就、治学路径等谈一些个人的感受,觉得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衷心地祝愿先生健康长寿,学术生命之树长青!

[1]郑德荣.照顾大局相忍为党[N].光明日报,2011-01-13.

[2]郑德荣.国情·道路·现代化[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

[3]张国学,任凤霞.世纪寄语——百位教授写给当代大学生[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63.

[4]程舒伟.读《郑德荣自选集》[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0(3).

[5]刘喜发.学术研究贵在创新——读《郑德荣自选集》有感[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4).

[6]刘喜发.国情决定和制约着社会发展道路——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J].高校理论战线,2000(8).

[7]廖盖隆.《国情·道路·现代化》序言[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

[8]张喜德,谢振澜.将80年党史挥写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画卷上——评《国情·道路·现代化》一书[J].理论前沿,2002(13).

[9]曲庆彪.百年追求世纪梦圆——读《20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3(4).

(责任编辑 赵清华)

王占仁,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教授,长春 130024;李洪河,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新乡 453007。

10.16750/j.adge.2016.04.014

猜你喜欢

毛泽东思想党史学术
第一次学党史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