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解读文化生活

2016-03-03包凤玲

新课程(中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色

包凤玲

(辽宁省抚顺市第一中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解读文化生活

包凤玲

(辽宁省抚顺市第一中学)

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决定了它与中国实践的结合有着具体性与时代性的必然,用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来分析和解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会让我们用更理性和科学的视角去认识中国的文化建设现象和要求,以科学的维度认识社会,理解社会的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中国文化;实践;社会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

从文化角度上看,马克思主义思想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具有西方文化的思维特点,但马克思主义思想关注于人类世界的命运和价值。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要求遵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历史尺度,即关注历史发展的具体阶段及具体实践,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有整体性的属性特征,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实践性、革命性、阶级性等本质属性。表现为马克思主义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坚持辩证法与唯物思想的统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的历史观的统一。它关注现实的人的生活世界,关注时代的现实问题,具有大众的人本主义思想和情怀,并不是远离人民大众的纯粹的思想理论,因此,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学说。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的文化根基,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应抛离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却只限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以及怎样结合是关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

中国五千年优秀的历史文明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批判性的特征要求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要学会在批判的继承中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又批判地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着眼于时代的要求,着眼于人民大众的呼声去弘扬继承和批判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立足实践为之注入新的活力。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承担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超越、重建的历史重任。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广泛的大众基础,由此,我们进一步立足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正确客观地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之深入地挖掘弘扬、批判发展、创新重构一种真正意义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当代激烈的文化激荡中能够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关于人的解放和发展的学说,因此,从人的解放和发展来解读马克思主义与社会观、国家观的关系,便可深入地理解以人为本构建社会的理念。人是构成社会的主体,所以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出发点应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当代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中国传统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遗留的影响,加之市场经济自发性的弊端以及改革开放向西方敞开大门随之不良文化的侵蚀,使当代文化发展虽色彩斑斓、异彩纷呈,又呈现出一些不令人满意的文化现象,这是文化建设进程中文化发展的博弈。而马克思主义一直坚持的以人为本,要求我们要平等地维护每个人的尊严,解决公民权利被侵害和践踏的问题,这其实正是当下解决社会矛盾重大现实问题的一把金钥匙。公民在变化,公民社会也在不断地成长,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它们的成长和成熟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现代化建设的意义重大。因此,发展教育事业,提升国家科学技术水平,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开展思想道德建设,把它作为中心环节来抓,发挥先进模范的榜样示范作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提升公民素养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四、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长期过程来看,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人的发展的实践创造,这就需要进一步分析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文化概念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包括意识形态部分,如信仰、理念等,和非意识形态部分,包括科学、技术等,并且不断处于发展的模式当中。这种发展模式由多种要素构成,有它自身的发展模式,也包括当时经济、政治、人等等的发展模式。很显然,文化离不开它周围和自身的发展环境,同样,这些要素的发展也离不开文化的指引,因此,在当代中国,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社会发展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指引。

经济无疑是中国发展模式中最重要的因素,而今天,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功能和文化发展中的经济因素更加密切,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决定着文化的功能,文化给经济社会重大的影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发展中国的经济,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同样,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也越来越强。正如恩格斯所说“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采取了哲学和宗教的形式。在这里,观念同自己的物质存在条件的联系,越来越错综复杂。”因此,谈论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也好,冲突矛盾也好,应该学会跳出文化自身的维度,应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抓住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或许能获得更加精准的理解和认知,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维。

“犹如高飞的风筝,线永远攥在人的手中一样,人类文明的一切样式包括艺术、哲学、宗教等作为独立的精神生产部门,它们虽然都是‘自由的精神生产’的不同表现形式,都有着时代根源,它们虽然看似超越了时空,却无不扎根于生活和时代的深处。”因此,文化发展虽然具有相对独立性,有着它独有的运行轨迹,但它始终受制于它所属的那个时代,这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韩庆祥.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编辑 张珍珍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色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完美的特色党建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