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资源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设想

2016-03-03陈丽君

现代语文 2016年15期
关键词:汉语教学

□陈丽君



语言资源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设想

□陈丽君

摘 要:语言观直接影响着语言教学的方方面面。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其语言观主要是“语言工具论”。但语言并非只是工具,还可以是对象性的资源。同时,汉语学习除了工具型动机外还有基于社会融入的非工具型动机,汉语教学应确立“实现文化传播和情感互动”的最高目标。由此,提出语言资源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设想。

关键词:汉语教学 语言资源观 应用设想

一、引言

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其语言观主要是“语言工具论”语言观即认为语言是什么的观念,直接影响着语言教学的方方面面。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外汉语教学界比较重视语言知识教学,如周祖谟曾把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提出的“语言的语法构造和基本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语言特点的本质”的观点看成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相应的对外汉语教学法,似乎可以概括为“综合法”,即翻译法与直接法的配合使用。之后的70年代受到英、法等国“听说法”教学法的影响较大。八九十年代随着系统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理论的引入,逐渐强调“功能法”“交际法”等。[1]直至目前,“提高言语交际能力”依然是大家普遍认为的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目的。

可以说,语言教学中的综合法、听说法、功能法、交际法等都是“语言工具观”的体现:即认为语言是一种工具,通过语言学习我们可以掌握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很显然,倾向于工具论的语言观直接导致了对外汉语教学目标的狭隘性。

二、对语言的全面认识——语言并非只是工具,还应该是对象性的资源

语言到底是什么?语言既可以定义为人类最重要的“符号体系”,也可以定义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定义为人类最重要的“行为”之一,定义为人类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甚至是“精神作品”等。从工具和非工具的范畴看,语言可以是对象性的,即不单单是作为工具,而是可以被审美、被消费的“对象性资源”。

语言可以定义为“资源”,始于上世纪70年代,是由Jernudd、Band和J.Das Gupta(1971)首次提出的。他们认为:语言是一种资源,使用一种语言的成本和获益可以用衡量一般资源或商品的投入——收益方法进行测定。[2]

随之,在很多国家的语言规划中语言资源的规划越来越受到重视,思考如何发挥语言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2007年9月,中国“国家语言资源与应用语言学高峰论坛”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学者们认为:任何一种人类语言(包括其方言、文字),都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李宇明(2008)认为若将语言看作“问题”,看作影响社会交际、人类和睦的“问题”,便于致力于语言的沟通与统一,……若把语言看作“资源”,看作人类重要的文化资源乃至经济资源,便于着力保护和开发利用这种资源。[3]

三、汉语教学应超越工具性目标,确立“文化传播和情感互动”的最高目标

摆脱语言的“唯工具性”,我们还应摆脱语言教学的“唯工具性”目标。众所周知,语言教学目标应该根据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来进行取向。那么,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是什么呢?

据刘毓民对王志刚、刘宁等人所作调查的归纳,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主要有两类:一个是工具型动机,其学习目的是希望利用汉语来获取某种物质利益,如获得更好的工作、职位、在职场更容易升迁等。另一个学习目的是融合型动机,希望利用汉语来获取某种个人兴趣或满足求知欲望,如期望满足自己对中国文化、中国艺术或中国社会的兴趣等。这也正符合了加拿大学者Garder & Lambert提出的:第二语言的学习动机基本上可以分为融入型动机与工具型动机两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4]

近十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对外汉语教学(或汉语国际教育)的目标并不限于“培养外国人的汉语交际能力”。胡范铸等(2014)在探讨“汉语国际教育的根本目标”时,认为:汉语国际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基于语言能力训练而展开的“国际理解教育”,是一种可以影响“情感地缘政治”的过程,它应该是造就国际社会情感沟通的重要力量。[5]

从这里我们至少可以看到,文化的传播和情感的沟通互动对于汉语教育来说,至少是超越单纯语言教学的更为重要的目标,而且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也应该是一种自觉的行为。

四、基于语言并非只是工具也可以成为“资源”的认识,基于汉语教学“实现文化传播和情感互动”的最高目标,我们应该重视语言资源观关照下的汉语教学内容

(一)语言是一种可审美消费的精神产品——重视文学语言的教学

这里所说的文学语言教学不仅是指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使学生提高阅读、写作能力等,而且是指让学生直接体会文学语言在音调、节奏、整体意境等方面的美感、诗意,把语言当成是像音乐一样的“精神作品”。正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桥,不只是人们可以通行的工具性的桥,更重要的是和流水、行云等一样,是人们可以欣赏、审美的对象。

在实际教学中,针对汉语中高级水平的留学生,教师可以选用具有审美功能的文学作品(如诗歌《关雎》、散文《故都的秋》等),语言节奏感强,带有韵律美,文字又极具画面感,结合声音、图片等,给学生展示一个唯美的意境,用简洁、流畅、优美的语言在具体的语境中帮助学生尽量感受中国文学语言的魅力,体验“人类共同文化”中关于爱情、离别、生命等主题的情感互动。

其中,让留学生感受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散文的韵律美可以成为汉语教学的一个亮点。据调查,汉语作品由押韵、对仗、排比、重章叠句等产生的韵律,普遍让留学生体会到和音乐一样的美感,让他们感觉到一些句子很好听、很好读,从而引起学习兴趣。

(二)语言文字是多样性文化资源中的一种——重视汉字文化教学

这里的汉字文化教学不仅包括汉字的书写、意义等教学,而是重在让学生充分体会汉字的魅力,把中国的语言文字看成是悠久灿烂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众所周知,文字不仅是人类所创造的一种书面交流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所创造的一种文化载体,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汉字是我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不同载体形体各异的象形汉字,见证了中华历史文明的一脉传承,数千年来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字作为传承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载体和精神纽带,以其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绵延不断的历史,见证了中华民族前进的足迹。”[6]张朋朋(2007)认为汉字也可算是一种世界文化遗产。[7]

汉字作为视觉形象符号,具有艺术性、象征性等特点,能增强人们的审美情趣。汉字的这种艺术美是人类普遍认同的,不少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兴趣就源于独特的汉字。如2012年美国《纽约时报》的记者们竞相学习汉语课程,报社的高级系统分析师瓦莱丽·洛迪表示自己很喜欢中国文学和历史,但让她真正爱上中文的原因是汉字本身的美感正如“抽象艺术与诗歌的完美结合”。[8]

由此,把汉字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来看待并进行相应的教学,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地向学生教授汉字的结构、写法等,而应在充分了解汉字文化的基础上,讲解汉字的深层文化意蕴(汉字能体现的古建筑文化、服装文化、饮食文化等),展示汉字的艺术美感,让学生从汉字中体验人生、思考文化、感受美学。在讲解汉字时可以结合书法作品、结合中国各大旅游地的汉字景观等,如山西悬空寺李白题写的“壮观”、广西龙隐岩王静山刻写的“佛”字等。

(三)语言还可以是一种旅游吸引物——重视旅游汉语的教学

目前旅游汉语已和商务汉语、会计汉语、文秘汉语、少儿汉语成为针对汉语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专项汉语。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汉语的实施主要为两类:一是把旅游汉语作为一门课程或一个教学节目,如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在90年代就开设了旅游汉语课程。二是把旅游汉语作为一个专业。目前部分院校(如广西师范大学、贵州大学、南昌大学等)开设了旅游汉语专业(学历型),招收外国学生来学习汉语和旅游知识,掌握汉语交际能力和旅游服务技能。

汉语能直接成为旅游吸引物,即汉语学习或体验能直接成为旅游产品,主要因为:一方面汉语学习是许多想来中国旅游的外国人的动力,在他们看来,学好汉语可以更好地旅游;另一方面,想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常常觉得旅游是较好的学习机会,通过旅游活动可以综合地提高汉语水平。由此,陈丽君(2011)曾提出“随着汉语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汉语学习和旅游的关系日益密切,汉语学习或体验能直接成为旅游业中既具社会价值又具经济价值的对象性资源。”[9]

把汉语教学融合在具体旅游活动中的综合体验,和一般旅游活动不一样,具有别样的趣味性,而最重要的是,汉语可以开发成为旅游产品这一点能使留学生充分认识到汉语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可能会对汉语语言文字以及中国文化等产生真正的热爱之情。

五、结语

综上所述,语言并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人的交际工具、思维工具、行为方式,更是人类社会资源的“构成性要素”,如汉语可以是供审美消费的精神产品中的一种,是多样性文化资源的一种,是旅游吸引物(可开发为旅游产品)中的一种,等等。这种基于非工具性的语言资源观,能给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并最终实现“文化共享和情感互动”的最高目标。

参考文献:

[1]鲁健冀.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发展回顾(1950-2000年)上[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4,(2).

[2]Jernudd B.H & Das J.Gupta.Towards a Theory of Language Planning[A].in Rubin & Jernudd(eds.),Can Language Be Planned?Sociolinguistic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Developing Nations[C].Honolulu: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1971.

[3]李宇明.2007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述要[J].世界汉语教学,2008,(3).

[4]刘毓民.汉语国际教育:基于传播学的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5]胡范铸,胡玉华,刘毓民.汉语国际教育的根本目标与核心理念——基于“情感地缘政治”和“国际理解教育”的重新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6]郭旭东,刘志伟.中国文字博物馆——品味华夏文明景观大典的饕餮盛宴[J].民主,2010,(5).

[7]张朋朋.文字论[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7.

[8]凯利·道生.竞做“中文好学生”[N].钱江晚报,2012-03-03.

[9]陈丽君.关于汉语游学项目的开发与研究[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3).

(陈丽君 浙江杭州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社科部 311231)

猜你喜欢

汉语教学
医学留学生汉语教学“规约—开放”任务教学模式探讨
中职学校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研究
“后方法时代”的汉语教学顺应走向综合的必然发展趋势
浅谈跨文化交际理论对汉语教学实践的影响
论文化教育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缺失
委婉语教学研究
波兰东北部地区汉语教学探究
否定副词“不”和“没”的认知分析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浅析中职汉语教学中助词“着、了、过”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