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二十年的汉语变调构词研究

2016-03-03□梁

现代语文 2016年15期
关键词:回顾趋势

□梁 逍



理论·综述

近二十年的汉语变调构词研究

□梁 逍

摘 要:变调构词又名四声别义,是上古汉语最能产的构词方法之一,在古代文献音注等材料中大量存在。文章对1990年以来学界对汉语变调构词的研究进行梳理,通过归纳和对比的方法,管窥汉语变调构词研究的发展、变化和趋势。

关键词:变调构词 音变构词 回顾 趋势

变调构词又名四声别义,是上古汉语最能产的构词方法之一,在古代文献音注等材料中大量存在。清代以前,唐·陆德明、宋·贾昌朝、元·刘鉴、明·吕维祺等人曾对四声别义做过研究。清代自顾炎武后,持“(上)古无四声别义”说者众,影响学术界达数百年之久(孙玉文,1991)。其后,周祖谟《四声别义释例》(1946)、王力《黄侃古音学述评》(1978)、唐作藩《破读音的处理问题》(1979)、曾明路《上古押韵字的条件异读》(1987)、孙玉文《汉语变调构词研究》(1997)等均对“(上)古有四声别义”进行论述,学术界对上古已有四声别义的看法渐趋统一。本文拟对1990年以来学界对汉语变调构词的研究进行梳理,意在通过归纳、对比,管窥汉语变调构词研究的发展、变化和趋势。

一、回顾

据初步统计,1990~2015年二十多年时间里,关于汉语变调构词研究的专著有2部、论文约130篇。其中,1990~1999年间专著1部、论文20多篇,2000~2015年专著1部、论文100多篇。这些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零星的理论研究

零星的理论研究指的是只就变调构词某方面的理论进行研究,这方面研究以孙玉文为代表:《晋以前四声别义补例》(《湖北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通过对晋以前经师注音材料的分析,证明四声别义不始于六朝,而早在晋以前就有四声别义的现象。《略论清儒关于上古汉语四声别义的研究》(《湖北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认为,清儒肯定、否定上古有四声别义两派的一些具体意见可相互补充,至于上古究竟有无四声别义以及其具体情况如何,该文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略论四声别义与中古口语之关系》(《湖北大学学报》,1992年第6期)通过对古书反映口语的材料以及中国境内少数民族语言、现代汉语方言的调查报告等材料进行深入研究,认为六朝以来经师笔下的四声别义材料都是当时汉语口语的实际反映。《上古汉语四声别义例证》(《古汉语研究》,1993年第1期)通过对《诗经》《楚辞》《荀子》等韵文的韵脚字进行分析、归纳,证明上古汉语四声别义是客观存在的语言事实。此外,李如龙《论音义相生》(《暨南学报》,1997年第3期)专门探讨了汉语早期的语词滋生扩展的主要规律——音义相生律,即因音生义和因义生音,并以闽方言为例说明音义相生是造成现代方音差异的重要原因,其中因音生义多涉及变调构词。

(二)全方位的理论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孙玉文的两部专著。孙玉文自上世纪80年代末起便开始整理、研究关于变调构词的材料,于1997年写成博士学位论文《汉语变调构词研究》(以下简称《研究》)。该学位论文可分作两部分:1.第一章是古代汉语变调构词词表。共收词100对,以王力古韵三十部为纲(冬部拟音同于侵部),声母发音部位为目。其中对每组配对词的论述又可分两大项:音义分析和前人意见,例证与考辨。2.第二章为汉语变调构词若干理论。如变调构词的性质,变调构词中的字和词的关系,变调构词和词义构词的关系,变调构词和变声构词、变韵构词的关系,原始词和滋生词的关系以及变调构词的分类,上古汉语已有变调构词等。其后,孙玉文于2015年出版《汉语变调构词考辨》,该书所考辨的词条由《研究》的100对增加至1000多对,虽没有另分章节专门论述变调构词的相关理论,但其思路明显沿袭《研究》,侧重点在对所收词条的考辨上。

(三)字词的音义演变研究

汉语词语往往会因词义引申、词性变化而引起字词变调,变调所滋生的词语之间往往会有某种意义上的联系。这类现象多为研究者所注意,所以从变调构词视角考察词音义演变的文章涌现不少。如:孙玉文《“右”上去构词的一则考辨》(《南昌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乐”变调构词的一则考辨》(《湖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假”“借”“丐”变调构词的三则考辨》(《湖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论“辟”的音义》(《南昌大学学报》,2003第1期)、余忠《论“将”的变调构词》(《安徽文学》,2006年第8期)、金克中、周作菊《“两”的音义演变》(《湖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姜仁涛《“教”的变调构词——兼论“教”与“学”“斆”“交”“叫”“较”的音义关系》(《汉语史学报》第十辑,2010年)、刘莉《“丧”字音义演变考论》(《语文研究》,2013年第1期)等等。此类文章侧重解释某些字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音义演变规律以及在具体语境中的实际意义。

(四)现代汉语方言变调构词现象研究

语言的发展往往具有不平衡性,汉语亦然。汉语发展的不平衡性既表现在汉语共同语与各方言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也表现在方言与方言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一般认为,汉语共同语的发展要快于各方言的发展,因此,上古汉语时期一度盛行的变调构词现象可能在现代汉语共同语中不复存在,却可以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寻到踪影。基于此,不少学者从方言学角度来研究汉语变调构词。汪化云《团风方言变调构词现象初探》(《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列举团风方言变调构词实例106个,认为变调构词在团风方言中不是“遗迹的现象”,而应当是早期汉语中重要的构词手段。盛爱萍、朱赛萍《瓯语语汇中语法层面的变调构词现象》(《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瓯语语汇中语义层面的变调构词》(《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11期)、徐薇《贞丰方言词语变调构词现象简述》(《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徐朋彪《富平方言的四声别义》(《西安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谭飞《仙桃方言里的变调构词》(《汉字文化》,2013年第4期)等也多从各自的方言入手,探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变调构词现象。

二、趋势管窥

我们可以把1990~2015年关于汉语变调构词研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990~1999年为第一阶段,2000~2015年为第二阶段。前后两个阶段对比,其趋势可概括为:

(一)研究语料更加丰富

2000年以前,汉语变调构词研究材料主要是上古经典著作的音注、字书(包括韵书)、韵文、声训、古今字和通假字、前人笔记等;2000年以后,除上述材料外,运用现代汉语方言材料、汉藏同源材料对变调构词进行研究更为常见。

(二)研究方法有所更新

由于数据库等现代科技手段的普及,2000年以后对变调构词的研究往往可通过大型数据库的检索、分析、处理来进行。万献初《〈经典释文〉“某某之某”研究》(《语言研究》,2002年第2期)、《“二音、三音”与“二反、三反”》(《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3期)、《〈经典释文〉“如字”与音变构词》(《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七辑,2005年)等文章就较好地运用这一方法进行研究。

(三)研究理论进一步拓展

2000年以前对汉语变调构词的研究多从古代文献出发,对变调构词作语法或语义上的归纳,鲜有从现代语言学视角对变调构词进行研究的,谢维维《汉语音变构词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率先运用转换生成语法学派的格语法理论和题元理论对音变构词作了分析和探讨。该学位论文把语音形式和深层的句法—语义联系起来考察音变构词现象,在理论上对变调构词的研究作了新的探索,值得关注。

三、结语

综上所述,近二十年的汉语变调构词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其相关观点,如上古汉语已有变调构词、变调构词是构词法非构形法等已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其研究内容、材料有了较好的拓展,研究理论、方法也有不少更新。但是,变调构词研究在某些方面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圆满的解决,如:为什么去声变调构词占多数,它与现代汉语方言,特别是南方方言普遍存在的小称变调有何联系等问题都有待学者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方一新,刘哲.近二十年的古汉语词汇研究[J].中国语文,2015,(1).

[2]孙玉文.晋以前四声别义补例[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4).

[3]孙玉文.汉语变调构词研究(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4]孙玉文.汉语变调构词考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5]唐作藩.破读音的处理问题[J].辞书研究,1979,(2).

[6]王力.黄侃古音学述评[A].载大公报在港复刊三十周年纪念文集[C].香港:香港大公报出版社,1978.

[7]曾明路.上古押韵字的条件异读[J].中国语文,1987,(1).

[8]周祖谟.问学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6.

(梁逍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315211)

猜你喜欢

回顾趋势
趋势
初秋唇妆趋势
大学少数民族预科英语教材的回顾与展望
城市可持续交通行为研究述评
贴近实践贴近学生创新方法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SPINEXPO™2017春夏流行趋势
“去编”大趋势
趋势
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