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夜缒而出”标点分歧略说

2016-03-03□王

现代语文 2016年15期
关键词:杨伯峻秦伯古代汉语

□王 鹤



“夜缒而出”标点分歧略说

□王 鹤

摘 要:人教版、苏教版对于“夜缒而出”标点的处理不同。文章分析了“而”字连接两个动词的关系,考察了“夜”在《左传》及其他文献中的使用,认为人教版“夜缒而出”的处理更符合文意,对高中文言文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夜缒而出” 标点 “也”

高中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中有这样一段话: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人教版和苏教版语文教材对其中“夜缒而出”的标点处理如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人教版)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苏教版)

这篇课文选自《左传》。考察《左传》的各种注译本和各种古代汉语教材,发现对“夜缒而出”的标点也存在以上两种情况。如王伯祥《春秋左传读本》、李梦生《左传译注》、王力《古代汉语》、荆贵生《古代汉语》、沈祥源《古代汉语》(第2版)以“夜缒而出”断句,而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徐中舒《左传选》、陈戍国《春秋左传校注》、朱宏达等《左传直解》则标点为“夜,缒而出”。

文言标点反映了读者对所读作品的理解。揣测“夜,缒而出”和“夜缒而出”两种不同的断句,或许是出于对“而”字的理解不同。“而”作为连词,连接两个独立的动作“缒”和“出”,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连接状语和谓语,另一种是连接的前后两项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本文认为,“夜缒而出”的“而”属于后一种情况,“而”表承接,连接的两个动词“缒”和“出”所表示的动作属于顺承相继。类似的用例有,《列子·天瑞》:“林类行不留,歌不辍。子贡叩之。不已,乃仰而应曰:‘吾何悔邪?’”《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子·万章上》:“予既烹而食之。”这三个例句中的“而”所连接的前后两个动作,在时间上明显有先后因循相继的关系,吕叔湘的《文言虚字》和杨伯峻的《古汉语虚词》也是这样分析的。

再来看教材的注解,人教版和苏教版语文课本都只对“夜缒而出”的“缒”字进行注释,人教版解释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苏教版解释为“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释义大致相同,但似乎都忽略了“缒”字前面的“夜”字。其实,“夜缒而出”一语中,“夜”跟什么词搭配还是很值得我们关注的,因为它涉及是否需要在“夜”字后句读。检索“夜”字在《左传》中出现的情况,“夜”字总共出现了55次,单字使用次数为19次,“日夜”“夙夜”等合成词表达为6次,“夜中”“夜半”等合成词表达为3次,用于人名“夜姑”的表达为3次,用于“夜+动词”的表达多达29次,可见《左传》中“夜”跟动词连用的形式占较大的比重。这29个用例依据形式可以分为3类:

1.“夜+动词”类

(1)执其帑於晋,使夜逸。请自归于秦,秦伯许之。(文公十一年)

(2)胥甲、赵穿当军门呼曰:“死伤未收而弃之,不惠也。不待期而薄人于险,无勇也。”乃止。秦师夜遁。复侵晋,入瑕。(文公十二年)

2.“夜+动词+宾语”类

(3)骖絓而止,夜获之,及栾共叔。(桓公三年)

(4)及将会于鄬,子驷相,又不礼焉。侍者谏,不听,又谏,杀之。及鄵,子驷使贼夜弑僖公,而以疟疾赴于诸侯。(襄公七年)

(5)其妻缢。嫳覆命于崔子,且御而归之。至,则无归矣,乃缢。崔明夜辟诸大墓。辛巳,崔明来奔,庆封当国。(襄公二十七年)

(6)齐庆封围高唐,弗克。冬十一月,齐侯围之,见卫在城上,号之,乃下。问守备焉,以无备告。揖之,乃登。闻师将傅,食高唐人。殖绰、工偻会夜缒纳师,醢卫于军。(襄公十九年)

3.“夜+动词+而+动词”类

(7)及老,託于纪鄣,纺焉以度而去之。及师至,则投诸外。或献诸子占,子占使师夜缒而登。登者六十人,缒绝。师鼓譟,城上之人亦譟。(昭公十九年)

以上例句中“夜”都是时间状语,理解为“趁着夜色”,不理解为“连夜”。“连夜”在文意上部分契合一些情况危急的语境,像是一般人不求甚解的一种即时解读。周秉钧先生认为“用名词表示动作的时间或地点,在它的前面就隐含有‘于’‘在’这样的介词。——这种用法实际上也等于介宾结构作状语。”①从语言本体上看,“夜+动词”中“夜”是其后接动词发生的必要时间条件,其适用更具有普遍意义。

上举的几个例句反映出“夜+动词”结构形式灵活,“夜”可以接动词,也可以接动宾结构,还可以接“而”字连接的两个动词。可见《左传》在“夜+动词”的使用模式上是有意识的趋于规范和统一。观察例句,例(6)和例(7)与“夜缒而出”在使用形式和使用语境上几乎相同。尤其是例(7)为“夜缒而出”断句处理提供了重要的参照标准。显然,我们不能将例(7)断句为“子占使师,夜,缒而登”。同样的,“夜,缒而出”这样的标点就值得商榷。

“夜缒而出”语出《左传》,后来的文献对此也有相同记载。如:

(8)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应劭《风俗通义·皇霸》)

(9)《左传》曰,秦伯围郑,郑伯使烛之武夜缒而出,说秦,秦伯为之退师。(《后汉书·张衡列传》)

(10)《左传》秦晋围郑,郑伯使烛之武夜缒而出,说秦伯,秦伯与郑盟,晋亦去之。(黄叔琳《文心雕龙辑注》)

这三个例句中的“夜缒而出”显然不能在“夜”字后逗开,否则语势就不连贯,句意也不完整了。

综上所述,“夜缒而+动”的结构稳定,“夜”字一般都与后接动词或短语紧密结合。从《烛之武退秦师》“许之。夜缒而出”一句的表达来看,若标点为“许之。夜,缒而出”,省略的主语“烛之武”被“夜”字断开,语势中断,描述显得平淡;若标点为“许之,夜缒而出”,则主语一致,语势连贯,写出了烛之武受命于危急,行动之急速。因此,我们认为标点当以人教版“夜缒而出”为好。

注释:

①周秉钧.古汉语纲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41页。

参考文献:

[1]王伯祥.春秋左传读本[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李梦生.左传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徐中舒.左传选[M].北京:中华书局,1964.

[5]陈戍国.春秋左传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6.

[6]朱宏达.左传直解[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

[7]王力.古代汉语 [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

[8]荆贵生.古代汉语[M].济南:黄河出版社,1995.

[9]沈祥源.古代汉语(第2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10]吕叔湘.文言虚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

[11]杨伯峻.古汉语虚词[Z].北京:中华书局,1981.

(王鹤 浙江杭州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311121)

猜你喜欢

杨伯峻秦伯古代汉语
《烛之武退秦师》的辞令艺术赏析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烛之武何以“退秦师”
烛之武何以“退秦师”
——品味语言的力量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
攘鸡
“客气”词义的源流演变
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论语译注》注释商榷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