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语文之味,观教学之法
——谈《鸿门宴》的教学

2016-03-02沈真意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鸿门宴语文味苦味

沈真意

(桐乡技师学院 浙江桐乡 314500)



品语文之味,观教学之法
——谈《鸿门宴》的教学

沈真意

(桐乡技师学院 浙江桐乡 314500)

摘 要:《鸿门宴》是司马迁叙写中国历史中浓墨重彩之笔,它描述了楚汉争霸前期一场发生在项刘之间的没有硝烟的战争。其情节之跌宕曲折,人物之丰富生动历来为后人所赞叹。为此,如何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文中人物形象,品味语文的艺术魅力,感知其历史文化气息,已是语文教师思考探讨的重要课题。“语文味”教学理念以新的视角为语文老师正确引导学生把握《鸿门宴》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语文味” 苦味 “义”味 趣味 美味

学术界关于程少堂的“语文味”教学理论争论不休,至今还没有盖棺定论。但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语文是有味的。特别是《鸿门宴》一文,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语文的无穷魅力。同时,我也在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品尝到丰富的“语文味”。[1]

一、知人生的苦味

学习《鸿门宴》,必先了解司马迁,正所谓“知人论事”。

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了几句而遭受牢狱之灾,本可选择一死了之,但为了完成《史记》,他忍辱负重,选择了宫刑。当介绍到这里,笔者眼眶不由一热。身为大汉王朝的太史令,司马迁尚且有如此,平民百姓的遭遇就可想而知。身处封建王朝,生命如蝼蚁般渺小,人生更是在屈辱与苦难中挣扎。但司马迁能不畏苦难,身负屈辱,完成这一部“史家之绝唱”,这是何等的壮举!

司马迁以其经历诉说人生的苦味,同时又以其行动诠释人生的意义,正如他自己所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正是这种泰山般沉重的意义,需要我们通过语文教学引领学生去感知,去体会,将它融入生命。这也正是语文和语文教学的真味。[2]

二、析复杂的“义”味

在分析“杀”与“不杀”的矛盾斗争中,抓住项羽的态度变化是关键。而项羽的态度变化全因一个“义”字。为此笔者通过逐个分析人物的“义”味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把握矛盾斗争的实质。

先看项羽的“义”。当听说“沛公欲王关中”,项羽立马大怒,“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而当项伯、樊哙以“不义”之名驳“击破沛公军”时,项羽的“杀”心很快就偃旗息鼓了。真是“义”气用事。

再看范增的“义”。范增作为项羽的谋臣,真是仁至义尽。先是分析刘邦的变化以坚定项羽杀刘之心,再是宴席上反复暗示项羽杀刘邦,后是策划“项庄舞剑”,最后又是拔剑破玉斗,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其对项羽的忠义溢于言表,但项羽对此似乎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究其原因,范增虽忠义可嘉,但其表现与项羽的“义”气用事如出一辙。

三看项伯的“义”。项伯有“义”,其“义”表现在对朋友张良和亲家刘邦的救护上,却不识大局,帮了敌人坑了主子,为小义而失大义。

四看张良的“义”。张良在刘邦危难之时,不但不离不弃,还出谋划策,更是深入虎穴,为刘邦逃离鸿门断后,可谓义薄云天。

五看樊哙的“义”。樊哙看似粗鲁,却能在“项庄舞剑”的危急关头勇闯鸿门宴,力护刘邦,可谓勇义两全。

六看刘邦的“义”。在《鸿门宴》一文中未见刘邦有何“义”举,却尽收“利”实。

可见,项羽为博“义”之虚名,“义”气用事,错失了除去对手的机会,也为自己最终失去天下埋下了祸根。刘邦却有效地利用了敌我两边的“义”而死里逃生,终成大事。

这种条分缕析式的授课方式,虽有“满堂灌”之嫌,但对中职生而言还是很有效果的,因为很多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还是很欠缺的。通过分析讲授,让学生理解“义”的多面性,把握矛盾斗争的复杂性,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分析,也算是一举两得。

三、探历史文化的趣味

在讲到宴中席位排布时,笔者通过让学生查阅相关书籍(或百度),情景模拟等方式和学生一起对其中的文化意味进行探究。

文中写道“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寥寥数语,作者有何用意?为此笔者请学生查一查秦汉时期的宴席礼仪。[3]

学生查到的答案是:按秦汉时期的室内礼仪,以东向为尊,其次是南向、北向,最卑的是西向①。据此,笔者与学生一起分析,结论是:当时,项梁死,宋义被杀,“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②,项羽已是反秦大军的最高统帅,刘邦只是一支地方军队的别将,职位不及项羽手下的范增。因此,项羽将自己置于“东向坐”,让范增“南向坐”完全符合当时的礼数,并非要以势压人。我们不能因此认为项羽骄横无礼。相反,“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一句却值得推敲。此时的刘邦身为十万大军的统帅,有“先入咸阳”的不世之功,又有“王关中”之心,难道他真的甘居项羽之下?笔者认为这既是项羽为试探刘邦而作的安排,又是刘邦的主动选择。其目的是向项羽示弱,行韬晦之计,以彻底打消项羽的杀心。从中我们看到了刘邦能屈能伸的大丈夫气概和志在天下的韬略与心气。

但也有学生查到了不同的答案,认为北面最卑。为此,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情景模拟,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哪面最卑。尽管结果仍是莫衷一是,但由此让学生懂得,一句对席位排布的细节描述,文字不多却蕴含了丰富的礼仪文化。文化用得好,也可以帮人消灾避祸,刘邦就是明证,这真是历史文化有趣有味的之处。让学生在思考探究式学习过程中主动感知中华历史文化的趣味,恰是语文教学的意义。

四、品语言文字的美味

《史记》的语言文字历来深受赞叹,曾被鲁迅誉为“无韵之离骚”③。因此《鸿门宴》的教学须让学生感知司马迁文笔的精妙,品读其语言之美味。

司马迁在叙述中该简则简,惜墨如金,如描写樊哙时,“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短短十八字,却将樊哙的动作、神态、外貌和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有时又浓墨重彩,简单的内容不惜用繁笔,如写樊哙怒斥项羽一段,洋洋洒洒一百五十多字,尽管内容与项伯、刘邦讲得相似,但读来却慷慨激昂,说得项羽“未有以应”;有时同一句话还反反复复地出现,如刘邦每遇到难题,总会问“为之奈何?”正是这一句,把刘邦表面唯唯诺诺,没有主见,实质多谋善断、阴险狡诈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这些就是司马迁语言精妙之处。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它的精妙呢?一个字“读”。让学生读出语言的美味,读出人物的性格,读出对语文,对古文的热情。在语文教学中,读是语文味的不二法门。

参考文献:

[1]人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2]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3]鲁 迅,《鲁迅全集•汉文学史纲要》

猜你喜欢

鸿门宴语文味苦味
为什么有人爱“吃苦”
为什么有人爱“吃苦”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4种苦味抑制剂对3种苦味成分的掩味效果
鸿门宴(二)
鸿门宴(一)
为什么很多药都是苦味的?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
“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