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民族教育价值的研究取向

2016-03-02史晓宇杨毅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民族价值文化

史晓宇,杨毅

(云南师范大学a.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院;b.教育部民族教育信息化重点实验室;c.教务处,昆明650092)

我国民族教育价值的研究取向

史晓宇a,b,杨毅c

(云南师范大学a.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院;b.教育部民族教育信息化重点实验室;c.教务处,昆明650092)

我国民族教育价值研究主要从民族教育价值的概念、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与民族教育价值以及民族文化和现代化与民族教育价值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本文对民族教育价值的界定、民族教育在人和社会二者之间的取向、民族教育在民族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价值体现、民族教育价值研究方式等提出了建议。

民族教育;价值;民族文化;传承

在我国,民族教育一般是指除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的教育。通过对文献进行梳理,大致有三大研究路径:一是从价值论入手,研究民族教育价值的概念,通过研究教育价值理论,延伸到民族教育价值论;二是从教育目的取向入手,即从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角度,研究民族教育价值的取向;三是从民族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的角度研究民族教育价值。目前,我国民族教育的相关概念以及民族教育价值等基础研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这对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的方向、发展的方式方法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民族教育的基础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指导民族教育实践的发展。

一、民族教育价值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价值反映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有意义的评价[2]。而教育价值即可定义为:教育这一社会活动或社会现象中的客体及其属性同其主体的尺度与需要相一致、相符合或相接近[3]。教育价值研究就在于使教育价值关系中的主体和客体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趋于一致,并向积极的、肯定的和完善的方向发展[4]。民族教育价值与教育价值之间是特殊与普遍的关系。有学者认为,教育价值的主体可以分为个体主体和社会主体,根据两种教育价值的主体分法,民族教育的价值主体也可以分为个体主体和社会主体:

(一)民族教育的价值主体论

个体主体主要指民族的受教育者个体,社会主体包括民族群体、民族地区社会和多民族国家三个层次。民族教育的价值在于多大程度上满足上述主体的需要,而上述主体的需要大致有:受教育者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民族群体和个体传承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的稳定,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5]。

教育价值的分类方法很多,常见的是将教育价值分为“教育中的价值”(内在价值)和“教育的价值”(外在价值)两种。前者是指教育价值的本质,是教育价值的应然状态。后者是指教育价值评价和教育价值选择,表明的是教育价值的实然状态,后者是前者延伸发展的结果。同样,民族教育价值也可以分为民族教育中的价值和民族教育的价值,但是现有文献鲜有按此分类研究民族教育价值的概念,一定程度上已经混淆了二者的区别。

二、不同教育目的取向下民族教育价值研究

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是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以卢梭等人为代表的个人本位价值取向认为,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而以凯兴斯泰纳等为代表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把满足社会需要作为教育的根本价值。对于民族教育价值也存在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之分。在民族教育价值研究中,鲜有纯粹的个人本位取向和纯粹的社会本位取向[6]。同样,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在教育实践中,也不是完全对立冲突的,需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一)社会本位的民族教育价值取向

我国民族教育价值的社会本位取向在国家政策和学术研究中,占有比较多的席位。第一,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教育价值取向同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相一致,由初期比较单一的强调实现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平等、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价值,发展为既强调上述价值又强调民族教育对于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价值变化过程[7]。具体表现是在推动民族团结的大背景下做好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法律法规的“三进”工作,从而引导师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第二,民族教育价值是一体多面的,总的看来是促进民族地区全面发展,具体而言主要强调五个方面:一是民族教育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二是民族教育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文化交流;三是民族教育促进社会综合发展,调适社会适应未来;四是民族教育促进民族文化多元存在、整合发展;五是民族教育是夯实各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上述五点基本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族教育价值取向相一致[8]。第三,民族教育具有民族性和国家性的双重特性。民族性是指民族教育的各个方面应适应本民族文化环境和本民族的发展需要,体现本民族特色;国家性是指民族教育的各个方面还要兼顾以主体民族为主的统一国家的发展和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主体民族为主的各民族共同的大文化背景影响[9];在民族教育价值研究中,有观点反对民族教育的国家化取向,主张民族教育要充分反映和体现民族特点,培养民族化人才,为民族地区服务;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民族教育应该坚持民族化和国家化的共时取向[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推进民族教育的途径是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在全面开设汉语文课程、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这是对民族教育民族化和国家化共时取向的政策层面的回应。

(二)个人本位的民族教育价值取向

在现有政策和文献中,较多倾向于民族教育价值的社会本位取向。对于个人本位的民族教育价值取向,只是强调民族教育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以及实现人格完善。有学者认为当前的教育价值取向呈现工具化倾向,如民族教育价值“事物化”、“去乡土化”,民族教育价值应该从“事物”转向人,人的解放是民族教育价值的基础[11]。民族教育价值需要向人的发展回归,以促进民族地区发展为旨向,确立以人为本的民族教育观。有学者认为,民族教育价值的定位应该基于多元的民族文化各自发挥自己的特色,同时为各民族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培养个人个性化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12]。

三、民族文化、现代化与民族教育价值

民族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在民族文化传承、科学理性的现代化、势如破竹的全球化进程三者之间的碰撞和交融中体现出来。现代化对民族文化势必产生极强的冲击,但同时民族文化也能够利用现代化所带来的便利条件,促进自身的传播与更新,促进本民族人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需在现代化和民族文化之间采取一定的立场,民族教育的价值取向在此遇到了矛盾:是坚持民族文化还是坚持现代化,抑或是两者兼顾,但又如何兼顾、如何统一?

研究者从此角度研究民族教育价值,多倾向于二者的合理结合,即在坚持现代化的同时,有效地传承民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是“多元一体教育论”、“多元文化整合理论”。有观点认为民族教育须强调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和谐统一,即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以科学、理性为代表的统一性之间的统一,达成一种“生态平衡”[13]。

由表2可知,当原假设为“LNCPI_SA不是LNAPI_SA的格兰杰原因”时,F的统计量为0.57153、P值为0.4538,大于0.1,接受原假设,即CPI不是农产品价格的格兰杰原因;同理,当原假设为“LNAPI_SA不是LNCPI_SA的格兰杰原因”时,F的统计量为6.82238、P值为0.0123,小于0.1,拒绝原假设,即农产品价格是CPI的格兰杰原因。综上,CPI不是农产品价格的格兰杰原因,而农产品价格则是CPI的格兰杰原因,说明农产品价格变动早于CPI变动。

在民族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中,现代化明显处于强势地位,所以很多学者对传承民族文化进行了不遗余力的研究。在部分学者看来,学校教育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民族文化传承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他们将各种民族文化形态(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进行分析整合,融入到学校教育当中,学校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校本课程等形式传承民族文化[14],通过民族文化和学校教育的双向互动,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20世纪60年代美国面临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促使人类学家觉得应该为解决国家的教育问题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教育问题作出贡献,鉴于一些教育心理学家把少数民族的学业失败归因于社会的“文化剥夺”,而他们通过研究,则提出“文化的非连续性”来进行解释:少数民族具有不同却充满活力的文化,他们的孩子在学校里失利,可能是因为学校没有采取他们的文化去教、去学和进行测验[15]。除了文化剥夺之外,还有文化隔离、文化冲突等理论来解释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失败的原因,其中文化冲突理论即学生自身文化背景同以学校为主要代表的主体文化之间的冲突造成学生学业失败也是对于学校所传承文化多样性的一个理论观点。这些理论对于我们民族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开展是有启示的。

四、需要厘清的问题

基于上述文献分析,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厘清和进一步研究。

1.民族教育价值的界定

我们认为,从价值论、教育价值论推及民族教育价值的观点,忽视了民族教育的特殊性。民族教育有自身特定的对象——少数民族,有自己特有的教育方法——如双语教育,有自己特有的文化背景——少数民族文化。所以价值论,特别是教育价值论是否能够简单地推而广之到民族教育价值论,还值得商榷。

另外,对于民族教育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区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民族教育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合理区分是民族教育价值研究的重要问题,内在价值是不易改变的,而外在价值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及不同教育发展阶段中有不同的表现,坚持民族教育的内在价值才能合理把握民族教育的外在价值,才能保证民族教育不偏向。民族教育的内在价值应该把握民族的本质。斯大林对民族定义中有四个共同性:即共同地域、共同血缘、共同心理特征、共同的经济生活方式。但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是以当初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规律来对民族进行定义的,无法对于多民族国家诸如中国的民族进行完美阐释,更无法对于中国的民族现实进行有效阐释。因此,笔者认为我国民族教育的内在价值取向应强调民族的共同文化特征,各民族应传承本民族的“母体文化”,以每个民族成员作为社会的“文化细胞”,在与其他民族和异质文化的交流中培养多元文化素养,以促进民族成员的身心发展和民族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

2.民族教育在人和社会二者之间的价值取向问题

人的需求和社会需求本身并不是矛盾的两极,教育对人和社会都具有促进功能,而世间一切的发展归根结底都是促进人类生活更加幸福。民族教育价值在于交给民族成员个体选择的权力和能力,从民族成员的需求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出发,将自身的需求和国家目标相结合,求同存异,达到人的需要和社会需求的和谐,促进民族成员个体的发展。而民族教育如何进行才能实现上述目标,民族教育中的社会价值与人的价值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则有待进一步研究。

3.民族教育在民族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价值体现问题

民族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是传承还是同化?对于此问题,我们首先要认清现实:一是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处于相对弱势。有学者基于这个现实,认为少数民族文化必须走一体化的道路,并作为边缘的文化形态存在,可以以多元化的民间风俗习惯和个性生活情趣形态长期存在,并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产生参考性影响[16]。二是民族文化在传承过程中逐渐形式化、经济化和脱离生活。所以民族教育在二者之间应该起到使民族文化和现代化之间更加和谐的作用。首先,应分学段考虑,民族义务教育必须坚持现代化、国家化的倾向,辅之以校本课程等形式进行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在其他学段则可以按实际情况增加相关民族文化传承的课程、讲座或户外实践活动。其次,重视发挥非学校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积淀下来,在当地环境中长期生产生活而逐步形成和创造出来的文化,其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浸润于民族的日常生产生活当中。因此,除了学校教育以外,非学校教育也是实现民族教育价值的重要途径,例如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社区学习中心、大众传媒和新媒体等途径均可以作为民族教育的途径。再者,尽可能地在学校教育中加入民族文化元素,特别是要将多元文化的思想精髓贯穿于整个课程和教学体系中。在我国多元文化环境中培养受教育者的多元文化素养,尤其具有现实的必要性。最后,在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应摒弃形式化的文化传承趋向,采用内涵化的文化传承方式,使民族核心文化融入到民族成员的现实生产和生活中。

现代化和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程度和表现有一定的区别。首先,现代化作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带来的是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更多的是促进作用,促进民族地区物质生活的现代化,物质生活的现代化又促进精神文化的改良。不过,在改良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同质的倾向,这是被学者所诟病的地方。其次,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更多的是文化安全问题。全球化将世界各国、各民族置于共同的全球化大市场中,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全球化,即他民族或他文化将对自己民族以主流价值为核心形成的各种既有文化事项、文化体制和秩序等造成破坏。各民族文化的融合既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也是经济全球化得以顺利推进的必要条件。鉴于文化全球化趋势不可避免,对于民族教育在民族文化与全球化之间的价值取向应从文化安全和民族安全的角度继续深化研究。

4.民族教育价值的研究形式问题

现有的民族教育价值研究从实证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不多,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范式是对民族教育的途径和组织形式、教育的内容、教育的目的三个方面的实证研究,揭示出不同社会形态下的民族教育状况以及它跟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的教育的共同之处和不同点。这些研究对教育史和教育学的建设是有意义的[17]。但还需要更多用实证方法去证明民族教育的价值。

[1]马克思.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C]//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6.

[2]黄济.价值论和教育价值的几个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5):12.

[3]王景英.论教育价值的构成[J].社会科学战线,1998(6):76.

[4]王坤庆.论价值、教育价值与价值教育[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4):128.

[5]胡玉萍.对民族教育价值的再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6):52.

[6]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70-72.

[7]《教育规划纲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教育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30.

[8]王野.民族教育的新价值观[J].民族教育研究,1991(3):46.

[9]王锡宏.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理论与实践探索[J].贵州民族研究,2003(4):158.

[10]金志远.论多元文化视域下的民族教育价值取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18.

[11]田夏彪,张超.从“事物”到“人”:民族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思—兼论潘光旦先生教育思想之启示[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 (8):118.

[12]张诗亚.多元文化与民族教育价值取向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6.

[13]钱民辉.民族教育三疑三议[J].西北民族研究,2004(3):25.

[14]王君,董艳.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82.

[15]奥格勃.教育人类学[C]//瞿葆奎.教育与教育学.李复新,邹静,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826.

[16]杨志明.全球化、现代化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前景[J].思想战线,2009(6):19.

[17]冯春林,崔兴盛,等.基诺族原始社会形态教育初探[J].昆明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80(5):25.

(责任编辑:胡金频)

The Research Orientation of the Value in China's Ethnic Education

SHI Xiao-yua,b,YANG Yic
(a.Higher Educ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b.Key Laboratory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for Nationality;c.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092,China)

The values of ethnic education in China is mainly viewed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the concept of ethnic education value;the value of ethnic education from individual and social standard a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ethnic culture,modernization and ethnic education value.In this paper,som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rom the definition of ethnic education value,ethnic education orientation between people and society,and ethnic education value between ethnic culture and modernization.

ethnic education;value;ethnic culture;inheritance

G750

A

1673-1883(2016)04-0133-04

10.16104/j.issn.1673-1883.2016.04.031

2016-10-19

史晓宇(1971—),男,云南普洱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学与民族文化。

猜你喜欢

民族价值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谁远谁近?
多元民族
一粒米的价值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给”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