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中的思考

2016-03-02卢丽娟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心理学对象政治

卢丽娟

(四川民族学院党委宣传部,四川康定626001)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中的思考

卢丽娟

(四川民族学院党委宣传部,四川康定626001)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的积极品质;追求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预防大学生思想意识淡薄;激发个体积极力量等方面有着契合点。这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和批判性吸收积极心理学成果提供了可能,但应寻求科学合理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将其研究成果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积极心理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心理学界最耀眼的一颗新星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旨在让每个人有积极的生活取向,其转变了心理学以往的研究视角,为心理学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心理学的研究视角重点在有着诸如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等心理问题的群体身上,心理学更多地关注“病理性”的消极心理研究,而忽略了绝大多数正常群体的积极心理研究。如,研究人的潜力和美德,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快乐与幸福,如何使人过上美好生活等等,积极心理学提供了这种方法与技术支持。研究视角从“消极”到“积极”的全新转变,极大地促进了心理学的发展。

1998年1月上旬,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艾库玛尔会议的召开,预示着积极心理学的诞生。2000年,马丁·塞利格曼(Martin.E.P Seligman)与西卡森特米哈伊(M.Csikszentmihalyi)共同发表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1],标志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积极心理学从美国本土走向全世界,引起了心理学界的关注。期间,也出版了相关积极心理学的著作,如C.R.Snyder和Shane J.Lopez主编的《积极心理学手册》;Alan Carr的《积极心理学——关于幸福和人类积极心理力量的科学》等。并有多次积极心理学学术研讨会召开。每两年一届的世界积极心理学大会,聚集了来自全世界的心理学家,讨论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交流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国内有关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迅猛,如清华大学的彭凯平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华南师范大学的郑雪教授及其研究团队,都致力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界最引人注目、最具发展前景的新生儿,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逐渐被人们广泛关注。

何为积极心理学?谢尔顿(Kennon M.Sheldon)和劳拉·金(Laura King)给出了学界普遍认同的定义,即“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2]。这一定义道出了人的积极品质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

积极心理学主要的研究内容是“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人的“主观幸福感”。三个基本点,即:积极情绪(包括满意的过去、快乐的现在、有希望的未来);积极人格(主要指人的力量和美德);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分为大、中、小三个层次,涉及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单位)。其中,塞利格曼与人格心理学专家克里斯托弗·彼得森(Christopher Peterson)就积极心理学应该培养的个体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具体有哪些方面,做了为期三年的研究,最终提出了积极人格的6大美德和24项品质。6大美德分别是:智慧、勇气、仁爱、公正、节制、卓越。24项品质则分别隶属于这6大美德之中,包括智慧中的“好奇、热爱学习、心灵手巧”等;勇气中的“英勇、勤奋、正直”等;仁爱中的“亲切、慷慨、爱”等;公正中的“忠诚、公平、领导力”等;节制中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远见”等;卓越中的“欣赏美、感激、希望、宽恕”等[3]。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积极心理学已然构建起本学科的理论框架体系,成为心理学领域最耀眼的一颗新星,吸引着世人的目光。积极心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不仅致力于让所有人都过上快乐、幸福、美好的生活,更致力于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不得不说,积极心理学有着更广阔美好的未来。

二、契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借鉴积极心理学成果的可能

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不同的学科范畴,前者属于心理学学科,后者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但是,二者有联系和相通之处。

第一,重视“人”及人的更好发展。积极心理学是一种以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为研究核心,并致力于使个体和社会走向繁荣的科学研究①。其中个体是脱离原本生物意义上的“社会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代表国家希望和民族未来的大学生,通过对这类群体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符合国家、社会的发展要求。二者的契合之处就在于,都是重视“人”。“从理论上说,积极心理学以尊重人、尊重价值、着力开发人的积极心理潜能为己任”[4]。通过培养“人”的积极品质,激发“人”的积极力量,促进人的更好发展,让“人”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同时,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为社会发展贡献个人的力量。

第二,重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个人价值表现为个体需求的满足和个体存在意义的展现,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表现为对整个社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即社会需求的满足和对社会进步的促进”[5]。每个人是自然和社会的统一,每个人的身上既有自然属性的一面,又有社会属性的一面,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既要为个人的发展和幸福生活而努力,又要为社会的发展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体现出个人对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保证教育对象个人价值的实现,又要保证其社会价值的实现,追求的是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对于积极心理学而言,其首先要致力于使每个人都过上幸福生活,使每个生命都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使每个人的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在个人幸福得到保障时,积极心理学又致力于实现整个社会最大的、普遍的幸福,致力于将发展成果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诸如积极的生理健康、积极神经科学、积极社会科学、积极教育等。

第三,侧重于预防,而非“病理学”的范式对待对象。积极心理学诞生以前,心理学更多地承担“治病救人”的角色(即治疗心理疾病,如抑郁、焦虑、恐惧、痛苦等),积极心理学的出现打破了这个惯例,其认为心理学不仅需要关注心理有问题的群体,更多地应将目光聚焦在正常人的“积极面”,挖掘并激发人的正能量。对于有心理问题的群体,也主张以“积极”对抗“消极”,即通过培养并激发问题群体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用“积极”力量消除其心理阴暗面。同时,借助对象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让对象追求幸福和美好,以此预防心理疾病的出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教育对象主要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的大学生,通过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教育方式,首要的目的在于防止大学生出现思想意识淡薄、宗旨意识不强、道德行为失范等,为大学生走正确发展道路,树立正确的“三观”指明方向。

第四,力求达到积极的结果。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积极品质,通过对人身上积极力量的激发,使人养成诸如乐观、善良、同情、责任、担当等。积极心理学同时为个体获得积极力量、养成积极品质提供技术支持,它始终致力于如何通过有效手段和方式激发个体的积极力量,如何使个体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如何培养个体的积极人格,如何构建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如何使个体获得幸福等。追求个体最大的幸福,不断增加个体幸福指数,在此基础上,集聚起社会的整体积极力量,提高整个社会的幸福指数,实现普遍的“善”,是积极心理学力求达到的结果。而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其本质属性而言,其本身就是对人积极品质和力量的激发,换言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道德规范、民主法制、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生命价值、诚信友善”等为内容,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形成积极、正确的引导,目的和结果都在于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为实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社会的发展、人民的幸福”聚集积极力量,从这个层面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始终致力于积极的结果。

三、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中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人的学问、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侧重于预防、追求积极的结果”方面有契合点,这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借鉴、批判性吸收利用积极心理学成果提供了可能,但借鉴、运用需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舶来品的本土化问题——注重自身,为我所用。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实践主要在塞利格曼于1998年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后,发起、倡导的一场变革以往心理学研究视角的运动,可以说,积极心理学是在北美文化背景下兴起的,其主要的文化根基还是以美国为主的西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随着积极心理学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人们迷恋于它散发出的积极魅力,尤其在当前社会飞速发展,人们面临更大生活压力时,积极心理学对人们的吸引力尤其明显。在教育领域,有关积极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的关系研究,正越来越多地被学界关注。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积极心理学是西方的舶来品,在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时,需处理好“舶来品本土化”这一关键问题,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舍本逐末,而需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始终坚持引用的目的在于“为我所用,充实、丰富、完善自我”,始终不能不顾自身实际的全盘吸收,始终以各地区、各高校的实际为准,在这个前提下,寻求科学合理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将其研究成果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其次,需缩小精神熵,突破抵触,利用需要,避免厌恶。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足,绝大多数大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简单地理解为“空洞、乏味的政治说教”,由此出现一种“被抵触、不受欢迎、有没有它都无所谓”的现象,尽管相关学者早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绝不是空洞的政治说教,它对教育对象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乃至社会发展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绝大多数教育对象,乃至于教育者自身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同普遍较低,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仅是一种“形式”、一项“任务”、一个“过场”,殊不知,普遍存在的这种观念,面临的这一现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极其不利。如何纠正这一错误认识,改变这一现状,积极心理学中的“精神熵”或许可以给予思想政治教育者一些启发。

外界信息体与自我目标梯度出现相矛盾的状态,称之为“精神熵”。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为外界信息体,教育对象的内在需要视为自我目标梯度,在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时,不可不顾教育对象的自我目标梯度。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想把自己的信息体传递给目标体,使信息体被接受、认可、欣赏,再逐步践行,则需明确:对象需要什么?对象想要达成什么目标?对象能否拥有理想、满意、积极的体验?在这一过程中,需使精神熵尽量变小,而不是增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足,与教育对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积极体验”少,甚或是有较差的体验有关。在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时,是否先了解了教育对象自身的需求?是否帮助教育对象实现了自身所预设的目标?如:教育对象有关如何提高自身修养,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合群、受欢迎的人,如何让自己过得阳光充实快乐,如何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组织协调、语言表达等能力,如何过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等等。只有在重视并努力达到教育对象自我目标梯度的基础上,将更高层面的(国家、社会、民族发展相关)信息体,传递给教育对象,努力促使教育对象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和贡献,让教育对象感觉为自身内在目的做事,而不是外在目标强加驱使,实现由“强制、被迫”到“自发、自觉”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则需善于突破教育对象的心理自我防御区(抵触),充分利用心理外力援助区(需要),避免出现心理崩溃区(厌恶)。通过缩小精神熵,借鉴积极心理学有关“消解抵触、利用需要、避免厌恶”的策略和方法,逐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最后,积极体验途径的构建,积极人格目标的实现,积极社会环境的外在保障,任重而道远。积极心理学虽是一门新兴学科,但经过学者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其基本构建起了自身的理论框架体系,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丰富,将其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探索积极有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需在实践中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不能简单照搬照抄。除了寻求解决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足的有效方法,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讨论、研究、论证,提出借鉴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成果后,能够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实效的具体措施。如:怎样将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怎样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发现、挖掘、培养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怎样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教育对象而言,是从接受、认可,逐步到欣赏,再到离不开,最后达到努力践行的状态。那么需以增进教育对象的积极体验为途径,以培养教育对象的积极人格为目标,以创造一个积极社会环境作为外在保障。而这一探索、研究、运用过程,任重而道远。

总之,积极心理学在理念设计、方法创新、环境优化等方面散发着积极的魅力,寻求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点,科学合理借鉴吸收其研究成果,以提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和措施,是研究的意义和今后的研究方向所在。

注释:

①参见国际积极心理学网站,网址:http://www.ippanetwork.org/IPPANETWORK/IPPANETWORK/Home/.

[1]任俊,李倩.积极心理学:当前的困扰与未来的走向[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40.

[2]黄静茹.中国积极心理学研究发展现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9.

[3]任俊.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29.

[4]刘凤影,袁立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127.

[5]吴云,李春光.论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矛盾及其调适[J].理论探讨,2008(2):67.

[6]卢丽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6):16-18.

(责任编辑:胡金频)

The Reflect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U Li-juan
(Publicity Department of Party Committee,Sichuan Minzu College,Kangding,Sichuan 626001,China)

Positive psychology is applied to research people's positive qualities and power.It shares some similarities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human's positive characters,the pursuit of one's self-values and social-values,the prevention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weak ideology and the motivation of individual's positive power.This makes it possible to learn and assimilate the fruits of positive psychology critically.However,it is hoped that a more effective and scientific method can be applied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ositive psychology;university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641

A

1673-1883(2016)04-0024-04

10.16104/j.issn.1673-1883.2016.04.005

2016-09-26

卢丽娟(1987─),女,甘肃陇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猜你喜欢

心理学对象政治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