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真休闲使人“成为人”的价值审视

2016-03-02刚祥云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情趣境界万物

刚祥云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本真休闲使人“成为人”的价值审视

刚祥云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近些年休闲问题引起了社会乃至学界的高度关注。然而自著名休闲学者约翰·凯利提出:“休闲是一种使人‘成为人’的过程”以来,这一命题表现出了持久的生命力。但如今,究竟如何阐释和深化这一命题却成为当务之急。通过休闲活动中的“认识自我”“解放自我”“创造自我”,从而使人成为“求真”“向善”“寻美”全面自由的人,已成为必要。这一探究对于深入休闲本质与构建和谐社会均有重要启发意义。

休闲学;认识自我;解放自我;创造自我;求真;向善;寻美

马尔库塞指出:“在一个真正自由的文明中,‘整体的意志’也只有‘借个体的本性’才能实现。”[1]140人的存在必须落实到现实生活中每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之上,对“具体的人”和“人的具体”的关注才是对人的解放和自由的关注,而休闲关涉人的自由、解放以及自我创造。

著名休闲学者约翰·凯利在《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一书中指出:“从本质上讲,休闲应当被理解为一种‘成为状态’(state of coming)。”[2]118我国休闲学者马惠娣亦进一步深化认为:“休闲是人的生命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成为人’(becoming)的过程,是一个人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存在空间。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3]休闲被理解为一种使人“成为人”的过程。同样,人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领悟到了存在意义。然而,纵观以往研究,对此问题虽有涉及,但大都集中于休闲使人“成为人”的价值和意义的某些方面,以及休闲教育和生命意义的伦理建构等视角上①。甚少有立足于个体自我完善这一视角深入剖析的,因而仍有深耕的必要。我们基于个体生存维度与本真休闲②(非“俗闲”与“恶闲”)的深入思考,通过对休闲活动中的“认识自我”“解放自我”“创造自我”的深入挖掘,来探究本真休闲何以使人成为“求真”“向善”“寻美”之人的真谛。其实,“认识自我”实为休闲活动的“求真”性;“解放自我”则为休闲活动的“向善”性;“创造自我”乃为休闲活动的“寻美”性。通过休闲使人始于“认识自我”、乐于“解放自我”、终于“创造自我”,同时也使人成为具有求真、向善、寻美的“全面自由人”,从而真正“成为人”。

一、“认识自我”与“求真”之欲

“认识自我”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也是一个很美的“迷”。从苏格拉底将哲学拉入人间起,世代人都在不同的维度下,寻求答案,终无结果。在现代性的语境中,尼采哀叹“人死了”;海德格尔追问“存在的意义”;贝尔质问“我是谁?”;弗洛姆认为在“逃避自由”。也许,正是没有结果,才刺激着人“求真”的欲望,继续前行。那么休闲能否提供另一种“认识自我”的可能性呢?我们从“万物本自闲”,“真人”是“闲人”,以及闲中悟“真人”三个方面来剖析这一命题。得出“闲”既是自我个体的本真的存在状态,也是自我意识的觉醒,“真人”是“闲人”的最理想状态,人要成为“真人”,必先成为“闲人”,但并非无所事事之人,而是有所创造之人。

(一)“万物本自闲”

闲,是万物的本然状态,万物因“闲”而具有蓬勃的生机。我国古代诗人元好问曾言:“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颍亭留别》)一语道破万物赋闲的机密。万物自闲,在我国文人先哲智慧中有众多笔墨。例如:“世人久疏旷,万物皆自闲。白鹭寒更浴,孤云晴未还。”(崔曙《颖阳东溪怀古》);“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王安石《游锺山》);又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白居易《白云泉》);更有“诗仙”李白的“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山中问答》);更有甚者言道:“片云将雨又轻还,物外光阴本自闲。”(易群峰《游洞霄》),不仅自然界万物是“闲”的,光阴也是“闲”的。

万物赋闲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自在状态,古往今来,始终依旧。自然万物在闲暇中自在生长,风吹雨淋皆为自然。人亦是自然万物中的一员,人的存在状态又何尝不是呢?

(二)“真人”是“闲人”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在追问人“存在意义”时指出:“日常共在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全面异化的领域,一种非本真的存在状态。在这种存在方式中,自我的本然状态通常被遮蔽了。”[4]213是的,日常繁忙的生活遮蔽了个体应拥有的“闲暇”,使“闲”的价值,淹没在功利俗务之中,不仅身心疲惫不堪,精神亦是恍恍惚惚。

“真人”应该是“闲人”,他不仅是自我认识的实践者,更是自我生命意义的拓荒者。席勒曾说“当人游戏(play)的时候,他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5]78美国著名休闲学者杰弗瑞·戈比也认为“从根本上说,休闲是对生命意义和快乐的探索。”[6]同样可以说,追求本真的休闲者,是对生命意义和快乐的探索者。“真人”就是能够在社会中追求自在自为的人,追求本真的休闲者。在我国历代文人诗词中不乏“真人”的涌现,他们在“闲适”中抒写人生的情怀,和对生命的独到体悟。例如:“幽谷元非隐,高人自喜闲。”(何中《雨后晚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又如大文豪苏轼的“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苏轼《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再如清代冷士嵋的“片云孤鹤寄人间,心自禅空梦自闲。”(冷士眉《梦里青山图为桐上人题》)等等,他们都是在“闲适”中,呈现自我的“本真”之人。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应该是“真人”,所以有“童真”“赤子”的说法,由于他们的本真,天真,才无忧无虑。当世俗之人在蝇营狗苟,争权夺利的斗争中碰得头破血流的时候,就会羡慕孩子的真人生活。

(三)闲中悟“真人”

休闲能够给予个体生发自我意识的一个良好契机,使之具有成为自己主人的可能性。从休闲中悟得自我,从而自由地完美地呈现一个本真的我,即是所谓的“真人”。本质上讲,休闲使一个人在自我认识中获得自由,在自在体验中发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其中自我指引、调节与控制是帮助其实现的手段。亚里士多德认为:“闲暇自有内在的愉悦、幸福和快乐的人生境界;这些内在的快乐只有闲暇的人才能够体会;倘若人们一生勤劳,永远不能领会内在的快乐。”[7]416-417休闲是人的理想存在状态:“人们在休闲的状态中,肌肉处于休息状态,血液循环也更趋有规则,呼吸平和而有节律。……在这种状态中,人才能精神集中、思想敏捷,头脑才是自由的,因之我们才能感知生命的美好、自然的美好、万物的美好。……可以驱逐精神的劳顿、安抚疲惫的心、促进精神的一次解脱与升华。”[8]79

赵瑞华也在《现代休闲的异化及其表现》一文中也明确指出:“在休闲中,生命个体可以扔掉种种心灵的枷锁,找到一个宁静和谐从容欢乐的世界,从而安顿自己疲惫浮躁和盲目的心灵。”[9]诗人白居易晚年隐居香山,诗云“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白居易《香山寺二绝》其一)。苏轼也叹道“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苏轼《临皋闲题》)。更有宋代大儒朱熹言:“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奉酬九日东峰人溥公见赠之作》)。由此可见,“闲”是提供了认识自我的一个很好的契机。

总之,从认识万物的“闲”,到认识自我的“闲”,再到闲中悟得“真人”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了自我,开始追求本真的自我,体现为人在生命历程中“求真”的本性。而在这种“求真”中更能体悟人生的意义所在。然而,休闲不仅能够提供认识自我的视角,它对个体生命的发展及其意义的捕捉还有其他内在价值。

二、“解放自我”与“向善”之缘

生命需要休闲,休闲健旺生命。“认识自我”只是休闲过程中一个方面,休闲不仅仅是“认识自我”,更是“解放自我”。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认识自我”只是“解放自我”的一个前提,只有充分认识自我,才能更好地“解放自我”。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是一种社会关系性的存在,单独的个人解放是不可能的,每个人的自我解放必须与他人的解放联系在一起,“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所以自我解放与他人解放、与整个人类解放是一致的。从这个层面上看,“自我解放”是一种“向善”。另外,自由本身就是一种真善美的真正统一。而休闲一个最基本的内核就是自由,所以休闲使我们在“自由”中“向善”,这种“善”主要表现在休闲过程中身心放松的自由、个性舒扬的自由以及情趣升华的自由。

(一)身心放松

身心放松是休闲的一个最基本的价值维度。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消除体力过度支出而造就的身心疲劳,恢复生理的平衡;二是获得精神层面的蕴藉,成为心灵的驿站。本真休闲要比一般的休息更为全面,价值更为饱满,其真谛是善待生命。现实中,人人都会有闲暇时光,人人都可以休息,但并非人人都懂得休闲。闲暇时间只是计算时间的一种方式,可以说是休闲的“物质”基础,休息功能也只是为了恢复生理的平衡,以便更好地工作,它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的身心调节。而休闲则是一种主动的自由选择,是全身心的放松,是为了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使埋藏在心底之丰富情感得到释放,使长期积压的痛苦和焦躁情绪得到消解,它更体现为人的一种存在状态和理想。

如今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步履匆匆,长期奔波在体力和心力的过度投资上。以致休闲无所依附,甚至是奢侈的行为。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竞争压力,使人倍感疲惫,而渴望休闲的欲望在滋长。放松和恢复身心是休闲对个体最基本的价值,是得到身心健康的保证。在休闲中,人可以自由自在地从事自己所喜爱富有趣味的活动,使身心暂时脱离环境,摆脱劳役,玩味生活的意义和乐趣之所在。在休闲的状态中,人们才有把时间花在接近神性的沉思中,能够认识和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幸福生活的指向。在今天,休闲理应是一种使人成为人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个性舒扬

休闲的益处,不仅在于身心获得解放,也在于使身心在自由状态下,满足自我个性舒扬的欲望。所谓个性,是个别性、个体性、独特性,它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外呈现于他的言语、行为以及情感方式之中,任何人都是有个性的,个性化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没有个性,单向度屈从,意味着自我的丧失。舒扬个性,已是时代所需,是生活之所以丰富,之所以为生活的一个因子。如今,在以追逐物质和名利为时尚的时代,人的异化已是在所难免,个人淹没在芸芸众生的脚步中,逐渐遗忘了存在,甚至遗忘了自己还有个性。

另一方面,休闲能够提供个性舒扬的空间。它能使个人在自由自在的状态下,以自己独特的言语、行为及情感表达方式,参与活动,享受闲暇,使自己能够独立于他人的束缚,最终获得独特的人生体验。通过体验中的亲历性、个体性、情感性等特点,使贫瘠的生活变得富裕。另外,体验也是自由与个性的表现形式,一个人只有在民主、自由的环境下才可能去体验,而只有在体验中,人的个性才能得以舒扬。

(三)情趣升华

情趣高雅是个人独特的魅力所在,在休闲中升华情趣已是常态。有人曾感叹,古希腊是一个“婴儿”的时代,是一个诗意的民族,更是一个富有情趣的群体。然而,这个民族正是在休闲中获得了高雅的情趣,成为了历史上一个永远年轻的民族。丹纳的《艺术哲学》中有一段对古希腊人闲适生活极为生动的描述:“他们,晚上在园中散步,听着蝉鸣,坐在月下吹笛;或者白天上山喝泉水,随身只带一份小面包,一瓶酒,一条鱼,边喝酒边唱歌;每逢家中有喜事的日子,他们喜欢门上挂起由树叶编成的花环,头戴精美的花冠;每遇到大型的节日,他们像孩子一样,乐于拿着藤萝和树枝编成的棍子整天跳舞,跟驯服的山羊玩。”[10]265可见,希腊人自我情趣的升华枢机在于此。

个体情趣的升华,在更高的层面来讲,它也是万物得以彰显的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人不仅看到了万物本来的状态,反过来又激发了自己更高的情趣。柳鸣九主编的《萨特研究》一书中记载道“人是万物借以展示自己的‘窗口’,只有意识到人的存在‘起揭示作用的’,才‘有’(万物)存在,……多亏我们,这颗灭寂了几千年的星,那一弯新月和这条阴沉的河流,才得以在一个统一的风景中显示出来。”[11]2-3从中可以看出,情理的双向交流互动,需要高雅情趣的参与,而休闲为之可以提供一个舒适而又自由的环境。

总之,“解放自我”是在“自由”中解放自我的身心,舒扬自我的个性,升华自我的情趣,使人回到存在的本然状态,回到自然的境域,生活在一个充满诗意、自由、富有情趣的社会之中,而自我的解放与回归就是一种“自由”中的“向善”。更进一步,这种“向善”又在整个人类的解放、社会的解放中,得到应有的升华与体现。那么,“解放自我”,是否就是休闲活动的终点呢?当然不是,还有“创造自我”踏上“寻美”之旅。

三、“创造自我”与“寻美”之旅

休闲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认识自我”、“解放自我”,更在于“创造自我”,有所创造的人生才是审美的人生,才是值得期待的人生。“成为人”也不仅仅是“认识自我”、“解放自我”,更需要的是“创造自我”。基于个体生存维度,这里的“创造自我”,主要是指休闲过程中所体现的诗意人生的创造,也即是美的人生的创造。叶朗认为“审美的人生就是诗意的人生,创造的人生。诗意的人生就是要回到人的生活世界。”[12]444那么,究竟何谓诗意的人生?以及休闲过程如何创造这种富有诗意的人生呢?简而言之,所谓诗意的人生,就是要回到生活世界,以审美的眼光对待生活,以文化创造的方式参与生活,以人生境界的自觉追求来提升生命的质量。正如杰弗瑞·戈比认为的那样:“当人们能够轻松地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们更愿意去尝试那些未曾接触过的东西,当人们始终拘泥于生活的必需时,十分怀疑他们是否有能力做出真正有创造性的反应。”[13]184而休闲所体现的“自我创造的价值”也就集中在精神生活的丰富和精神素养的提高,使人成为“完整的人”。

(一)“闲”出文化之美

休闲是一种文化,个体在休闲活动中的“自我创造”,也体现为一种文化的创造。“休闲文化正是人类在对自然和自身的‘人文化成’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特殊的文化现象,它通过艰苦的劳动换取人类的休闲和文化娱乐活动。”[14]1它是一种在享受中创造,在创造中完成享受的一种文化样态。

同样,也因为处在休闲中的人,能够自觉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这为创造出具有文化意味的精神和物质产品提供了一种可能。例如张潮《幽梦影》言:“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著书、饮酒、交友、郊游也同样是文化创造的一个来源,甚至有些就是文化的体现。当然,休闲活动所创造的文化远不止这些,它同样也创造了具有生活情趣的物质产品以及游戏活动,而恰恰正是这些活动使人类迈向更加成熟与文明。

(二)“玩”出生活之味

于光远说:“人之初,性本玩。玩是人生的根本需要之一。”[15]但是,现实中,人们容易陷入“玩物丧志”的尴尬境地,“沉湎于他所经验所利用的物之时,除了对象,他一无所有,而对象滞留于已逝的时光。”[16]28这就启示我们要“玩”出生活之味,首先需要超脱功利的束缚。功利往往容易湮没生活的韵味儿,使人奔波在“物”的战线,最终沦为单向度的人。刘一达在《京城玩家》一书中,介绍了生活中各种有趣的“玩”法,例如,有玩虫儿的、玩陶罐的、玩瓷器的、玩盆景的、玩风筝的、玩脸谱的……。并指出:“所谓的玩是一种文化,不见得是指玩本身,而是在玩味其中的情趣,在把玩之间,所体现的那种超然与物外的情致。”[17]2这些都离不开休闲活动主体的自觉参与。

同样,欣赏自然万物,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种“玩”,但这种是“玩”在其中,感悟生命的真谛。例如日本画家东山魁夷说:“花开花落,方显出生命的灿烂光华,爱花赏花,更说明人对花木的无限珍惜。地球上瞬息即逝的事物,一旦有缘相遇,定会在人们的心理激起无限的喜悦。”[18]265这种“玩”更具有深刻的人生体验与领悟意义。

(三)“悟”出人生之境

“境界”一词原为佛教用语,是指心之所对、所知,后在唐代成为中国美学特有的范畴。“中国哲学不是实体论哲学,而是境界形态的哲学。”[19]蒙培元也说“境界必然与人的心灵相关,是精神状态或心灵的存在方式,是心灵‘存在’经过自我提升所达到的一种境地和界域。”[20]455休闲与审美,终将归结于境界的追求。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体系,是追求人生境界的哲学。休闲中所追求的人生境界,在古人先哲那里已经为我们做了很好的论述。例如儒家的“曾点之乐”的境界,孔子言“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道家的“逍遥游”的境界,庄子一生追求的“游心于物之初”获得“至美至善”的境界,畅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时刻追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大境界。有魏晋士人的“林下风流”、佛家的“生活禅”、更有宋代理学家的“浑然天成”与“无入而不自得”,这些均表达了休闲的理想与境界,也蕴涵着审美的神韵与旨趣。从以上这些智慧中,我们得到启示就是,享受休闲,追求自由,不只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大知”者的境界。

休闲所达到的人生境界,不仅体现在中国古代先哲的生存智慧中,同样也体现在西方学者关于“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和“畅(flow)”的论述中,具有相通之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提出的“高峰体验”,即人在进入自我实现状态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极度兴奋的喜悦之情,以及奇克森特米哈伊所提出的“畅”,即在休闲中产生的一种最佳体验,也即“陶醉”,这些同样也体现为休闲的一种境界。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立足于休闲活动中的“认识自我”与“求真”之欲,“解放自我”与“向善”之缘,“创造自我”与“寻美”之旅等方面的论述,阐述了休闲能够使人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成为那种人”等问题。立足于个体生存维度,我们得出人是追求“自我认识”“自我解放”“自我创造”的高级动物,是一个生命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存在体。休闲就是要使个体从“认识自我”“解放自我”“创造自我”的过程中,成为一个“自由”的人,“创造”的人,懂得“真、善、美”的人。诚如皮普尔所说:“休闲是一种理智的态度,是灵魂的一种状态。……休闲是上帝给予人类的‘礼物’。”[21]是的,休闲就是上帝对忙碌人群的一种“恩惠”,一种终身受益的“礼物”。

注释:

①金雪芬的《论休闲之“成为人”的价值意蕴》;耿奖研的《休闲价值与“成为人”》;吴文新的《试论休闲的人性意蕴和境界》;叶设玲的《休闲教育:一个审视“成为人”的新视角》;郝玉明的《休闲:生命意义的伦理审思与构建》等等。

②本真休闲,是一种区别于仅仅吃喝玩乐的“俗闲”与“恶闲”,是追求生命境界与文化创造的生活方式。

[1]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约翰·凯利.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M].赵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3]马惠娣.人类文化思想史中的休闲——历史·文化·哲学的视角[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

[4]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87.

[5]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6]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康筝,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7]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彭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8]章海荣,方起东.休闲学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9]赵瑞华.现代休闲的异化及其表现[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5).

[10]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11]柳鸣九.萨特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12]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3]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成素梅,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14]章海荣,方起东.休闲学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15]于光远.论普遍有闲的社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16]马丁·布伯.我与你[M].北京:三联书店,1986.

[17]刘一达.京城玩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

[18]东山魁夷.一片树叶[C]//东山魁夷散文选.天津:百花文艺,1989.

[19]潘立勇,陆庆祥.中国传统休闲审美哲学的现代解读[J].社会科学辑刊,2011(4).

[20]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1]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成素梅,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董应龙)

The Value of Authentic Leisure on Becoming of Human Being

GANG Xiang-yu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Anhui 241000,China)

"Leisure"has got wide public concern in recent years.It is a process for people to"become human being".Leisure activities of"self-understanding","self-liberation"and"creating myself"make a person become a free man who"pursues truth","turns towards good"and"seeks beauty".This study has a great significance on studying the essence of leisure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leisure;the study of self-understanding;self-liberation;creating myself;pursuing truth;turning towards good;seeking beauty;

B834

A

1673-1883(2016)04-0043-05

10.16104/j.issn.1673-1883.2016.04.010

2016-07-21

刚祥云(1990─),男,甘肃陇南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美学。

猜你喜欢

情趣境界万物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爱情趣数字
夏虫情趣
品“境界”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诗词要有情趣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慎独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