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文学课堂上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考

2016-03-02郭华敏

新乡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价值观文学核心

郭华敏

(新乡学院 文学院,河南 新乡453003)



在文学课堂上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考

郭华敏

(新乡学院 文学院,河南 新乡453003)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当前,各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教育效果总体不佳。教师可以尝试在文学课堂上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寓教于乐。在文学课堂上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建构一种能够把专业知识的讲授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的全新的教学模式。

文学课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美学:寓教于乐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青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青年学生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1]。

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克服种种困难。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对思想教育有抵触情绪,对于政治问题,他们不愿听,更不愿深入了解。一些学者指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任重而道远[2]。当前,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笔者认为,可以在文学课堂上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对他们的人格进行塑造。

一、研究背景

目前,各高校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第一种途径是由学校团委以及各院系组织学生参加学习、讨论、实践活动。此类活动由学校牵头,定期开展,通过组织此类活动,学校能够及时地将中央的精神传达给每个学生。第二种途径是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授课者多为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他们的系统讲授可以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但是,上述两种教育方式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组织学生集中学习容易使他们产生“被强制学习”的想法,学生称这种学习活动为“开会”。学生原本不愿意去,最后又不得不去,对他们而言,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种“差事”。强制学习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将接受核心价值观教育当作老师布置任务,敷衍应付。又如,以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式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会使学生感到在专业课学习之外又多了一项任务,因而也容易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

目前,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任重而道远。在互联网时代,媒体上充斥着各种信息,其中,各类负面信息对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认同的,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已趋于功利化。有些学生崇拜权力,有些学生崇拜金钱,他们漠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处事极端自我。还有些学生对党和国家不信任,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信心。针对高校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改革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被学生接受,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教育领域的许多专家学者开展了深入探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进行研究,二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研究,三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进行研究,四是对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况进行研究。

对青年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是关系国家发展的大事,很多学者将该问题放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去研究,他们的研究涉及不同的学科,有些成果富有独创性。冷红林在《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一文中指出,网络媒体与手机媒体的普及使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信息传播去中心化弱化了学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作用,网络话语差异削弱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同感,负面报道泛滥增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难度。新的形势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这一现实[3]。另外,寇译文的《多元文化视阈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也对如何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针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了探讨[4]。

二、在文学课堂上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可行性

(一)文学具有传达、交流的功能

人们认为,传达与交流是文学的重要功能。在创作作品时,作者都是先有某种动机,然后赋予所描述对象一定的情感,借助人物和情节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即使是看似毫无章法的后现代作品,也是作者某种思想的反映。“就这一根本点而言,‘文学’绝不是非功利的”[5]。

聂珍钊在《文学伦理学批评:论文学的基本功能与核心价值》一文中批评了那种仅仅强调文学的审美价值而忽视了文学的伦理价值的做法。他指出,教诲是“文学的基本功能,教诲的实现过程就是文学的审美过程。教诲也是文学审美的结果”[6]。他进而断言:“文学的核心价值……在于以娱乐的形式为人类提供教诲,即为人类提供正确认识生活和社会的各种有益知识,为人类的自我完善提供丰富的生活经验,为人类从伦理角度认识社会和生活提供不同的生活范例,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供道德启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提供道德指引。”[6]因为文学具有教诲功能,所以人们往往用文学作品来描写不同社会体制下的芸芸众生,表达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马基雅维里认为,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既要依靠强制手段,又要依靠意识形态的教化,而意识形态教化的作用相对更大一些[7]。文学在意识形态教化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优秀的作品可以使人们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接受教谕,可以使人们于不知不觉间认同某种政治理论。“文学在发挥意识形态作用和稳定社会秩序方面,潜移默化地发挥着‘社会大气层’或‘社会黏合剂’的特殊作用”[8]。因此,在文学课堂上充分挖掘优秀作品所蕴含的先进思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净化学生的心灵,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是可行的。

(二)在文学欣赏过程中,读者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分析,艺术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消费活动,而是显示赞同与拒绝的审美活动。在文学课堂上,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并非只是被动接受,他们要对获得的信息作出理性分析,进而决定取舍。

作为有思想、有文化的年轻人,大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有着自己的“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一些人希望借助这一概念说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受到文化背景、知识结构、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读者会无意识地对文本信息进行筛选、阐释,从而形成对文本独特的理解,并在这一过程中重新认识自我。正如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所说,理解的过程就是“打开自己的视域以吸收别人的视域,通过新的经验来纠正自己的期待,以便最后在承认别人的同时重新认识自己”[9]的过程。

大学生一般都走过了十多年的求学之路,对思想政治教育都不陌生。如果大学教师采用灌输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会使学生认为是空洞的说教,教育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在文学课堂上比较适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文学课的学习对象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佳作,学生一般都对这些优秀作品比较感兴趣,教师在对作品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加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关的内容是比较容易的。例如,在分析南宋文学家辛弃疾的作品时就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分析诺贝尔奖获得者略萨的小说时就可以向学生介绍民主精神的重要性。这样一来,既能够加深大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又能够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接受美学重视读者的能动作用,倡导“读者中心论”。德国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姚斯指出,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关系十分密切,作品被创作出来之后,只能称作“文本”,它作为一种静态的存在为阅读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可能性。只有当读者阅读作品并有了自己的理解之后,文本的价值才能实现。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文本作出阐释,这既是填补“空白”的过程,也是对文本再加工的过程。重视读者的中心地位,重视读者的审美经验,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主要特征。

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比较重视知识传授和理念灌输,对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个问题关注不够,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被充分激发出来。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思维方式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习惯于独立判断,能够迅速对信息进行筛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目前,广大教育工作者亟须转变工作思路,在施教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以接受者为中心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研究如何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他们进行教育。笔者认为,在文学课堂上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一定的优势。在讲授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能脱离文学直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从研究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入手,结合课程特点对他们进行引导,做到寓教于乐。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采取灵活、隐蔽、渗透性强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有效消除学生的接受障碍,进而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使其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其政治素质。

三、结语

美国教育家埃根等人指出:“教学中不存在一种适应于一切教材和一切教学情境的万能的教学模式或结构,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有不同的教学模式来达成。”[10]在文学课堂上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教育者建构一种能够把专业知识的讲授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发掘经典作品的思想价值,对学生潜移默化进行思想教育,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高校应当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教育功能,使大学生全方位接受核心价值观教育,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爱国、诚信等不是宣传口号,而是做人、做事的原则,是自身道德修养和政治素质的体现,是自己毕生都要修习的功课。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4-05-05)[2016-04-09].http://www.gov.cn/xinwen/2014-05/05/content_2671258.htm.

[2]梁军,沈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有效途径[J].高教论坛,2016(3):3-5.

[3]冷红林.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4:2-5.

[4]寇译文.多元文化视阈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13:7.

[5]程水金.“文学是什么”与“什么是文学”[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1-73.

[6]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论文学的基本功能与核心价值[J].外国文学研究,2014(4): 8-13.

[7]周光辉.论公共权力的合法性[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37.

[8]胡铁生.政治文化与文学意识形态功能的意蕴交映:以文学意识形态功能在政治社会化进程中的作用为分析视角[D].长春:吉林大学,2012:Ⅱ.

[9]汉斯·罗伯特·耀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M].顾建光,顾静宇,张乐天,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2.

[10]王坦.教学模式的有效选择与运用[J].中国教育学刊,1997(3):45-47.

【责任编辑 王 素】

2016-09-01

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文学教学之探索”(2015BKS009)

郭华敏(1981—),女,河南商丘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外国文学。

G412

A

2095-7726(2016)11-0071-03

猜你喜欢

价值观文学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我们需要文学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