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方辨治汗证验案举隅

2016-03-01陈卫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6年2期
关键词:经方临床应用

陈卫

【摘要】汗出异常是临床中遇到的常见症状,如自汗、盗汗、局部汗出、无汗等,《伤寒杂病论》中对出汗异常的症状有着诸多描述,不同的汗出症状,常常提示出不同的病机、病位、病性,通过抓主症,辨六经,选用经方,常可获良效。

【关键词】经方;临床应用;出汗异常;临床验案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3-0041-02

《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因其组方严谨,疗效确切,为后世所尊崇,被称为经方。汗出异常是在临床中所遇到的常见病,患者或以其为主诉,或以其为伴随症状,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常运用经方辨治汗出异常,并多获良效,举验案如下。

1 大柴胡汤治疗盗汗案

陈某,男,34岁,2013年9月就诊。主诉:体检发现血脂异常,要求中药冶疗。因平时常喜饮酒嗜肉,体检查血脂,总胆固醇6.1mmol/L,甘油三酯8.2mmol/L,平素常有头昏头重,晨起口干口苦,多食易饥,食后易腹胀,大便偏干,尿黄,夜间盗汗,常因汗出床单潮湿明显,平时活动后易出汗,自服六味地黄丸数月无效,舌苔薄黄腻,质黯红,脉弦滑。腹部膨隆,右上腹部、剑下按压后不适。证属:少阳不和,阳明内热,湿阻中焦。治宜:和解少阳,泻下阳明。方选大柴胡汤加味,处方如下:柴胡15g,黄芩15g,半夏15g,枳实15g,生白芍15g,大黄5g,厚朴20g,苍术15g,陈皮15g,甘草6g。嘱其节制饮食。服药一周后复诊,喜形与色,诉夜间盗汗已消,头昏重口干苦均已明显好转,仍用大柴胡汤为主加减治疗血脂异常,3月余后复查血脂已正常,盗汗一直未作。

按:此患者虽未以汗出异常为主诉,却深受其困扰,曾自服六味地黄丸数月无效。大柴胡汤在《伤寒论》103条、136条、165条都有论述,其所主治病机为少阳枢机不利,阳明热结在里,是少阳阳明合病,在临床中患者所表现的症状常有上腹部胀满疼痛,剑下压痛明显,口干口苦,尿黄便干,此患者的盗汗亦为阳明内热所致,同时有少阳不和,故以大柴胡汤和解少阳,清阳明里热,达到了既调节血脂,又治疗了所困之疾的目的。

2 五苓散治疗半身盗汗案

患者张某某,男,78岁,就诊日期:2012年03月16日,因“盗汗一年余”就诊。患者诉近一年来夜间盗汗,且只是双下肢出汗较多,而上半身无汗,曾服用谷维素、六味地黄丸等药而无效。现仍盗汗,平时微感口渴,饮水不多,畏寒,夜间小便2~3次,大便自调,夜寐尚安,舌苔薄白水滑,舌质黯,脉弦细。方以五苓散加味:猪苓12g,泽泻12g,白术15g,茯苓15g,桂枝10g,牡蛎30g,巴戟天15g,3剂,水煎服,1剂/日,3剂药后夜间汗出明显减少,小便夜间1~2次,口不渴,上方再服3剂后,来告知盗汗已无。

按:此患者为老年男性,出汗特点以下半身汗出为主,平时有畏寒,夜间小便次数较多,舌苔薄白水滑,舌质黯,辨证为肾阳不足,水气内停。《伤寒论》73条云: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五苓散为通阳化气行水之方,古今临床应用恒多。《伤寒论》中治疗以口渴、小便不利为主症的蓄水证和寒湿霍乱偏表之证,《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用以治疗下焦水逆引起脐下悸,吐涎沫而癫眩之症。现改散为汤,方中猪苓、泽泻渗湿利水,茯苓、白术健脾利水,桂枝通阳化气使当藏者得藏,当泄者得泄,终使阳气通,盗汗止。陈瑞春[1]亦用此方治疗前列腺增生和漏汗,获得很好疗效。

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生石膏治疗潮热出汗案

喻某,女,47岁,2010年3月初诊,主诉:潮热、出汗半年。现病史:患者自半年前起,常潮热出汗,不分昼夜,夜间更甚,甚则汗自胸口往下流淌,严冬时节也需脱衣或掀被,平时常头昏,心烦易怒,夜寐不安,纳可,夜尿频,大便可。月经不规则,近半年来常2~3月一行,舌苔黄白腻,质黯红,脉弦滑。证属:少阳枢机不利。治宜:和解少阳。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处方如下:柴胡15g,黄芩15g,半夏15g,桂枝15g,茯苓15g,牡蛎15g,龙骨15g,大黄5g,5剂,水煎服,1剂/日。复诊:诉效来不明显,仍时潮热出汗。上方加生石膏30g,再服5剂。三诊时诉潮热出汗明显减轻,遂以此方调理月余,诸症渐消。

按:此病例西医诊断为围绝经期综合征。此类患者为中医科常见病人,笔者常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即可获良效。此患者一诊后症状无明显好转,虑其汗出特点为大汗,且脉滑,是属阳明气分热盛,故加重石膏以清气分热,终获良效。此病例与案1相比较,均为少阳阳明合病,例1有阳明腑实证,此例为阳明气分热证,故选方有差别,只有方证对应,方能获得好的治疗效果。

4 麻黄汤治疗无汗案

张某,女,26岁,2013年07月就诊,以“无汗两年”为主诉。患者诉近两年来无汗,即使三伏天亦无汗出迹象,平时无明显不适,无畏寒,无头痛,无心烦,纳可,二便自调,舌苔薄白,质淡红,脉细弦。辨证当属:表实之证,治宜:解表发汗。方选麻黄汤,处方如下:麻黄6g,桂枝10g,甘草6g,杏仁10g,大枣15g,生姜10g。3剂药后复诊,诉已有轻微汗出,调方为桂枝麻黄各半汤:麻黄5g,桂枝9g,甘草6g,杏仁10g,白芍10g,大枣15g,生姜10g。再服3剂,诉在劳动中已有明显出汗。

按:此患者病例特点为无汗,却并无其他伴随症状,辨为表实证,选取了麻黄汤,以发汗解表,在有了轻微汗出后,改方为桂枝麻黄汤,患者病情介于表实表虚之间,若仅用桂枝汤冶疗,则碍于无汗,仅用麻黄汤,又恐汗出过多,故合方,既调和营卫,又开表发汗。《伤寒论》中对无汗的治疗有麻黄汤证,大青龙汤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三者注意区别应用。

5 讨论

《素问·阴阳别论》中“阳加于阴谓之汗”。汗是阳气蒸化津液,自腠理排出体表的代谢产物。汗出是机体功能活动的一种生理现象。汗出异常在临床上的表现也多种多样,如自汗、盗汗、局部汗出、无汗等。在《伤寒杂病论》中有关汗出的内容极为丰富,如自汗出,汗出濈濈然,漐漐汗出,大汗出,但头汗出,无汗,额上微汗出,黄汗等,其既有对是否出汗的论述,又有对汗出病因、部位、程度、颜色等的鉴别,和方剂的区别应用。其在诸多方证中皆有表现,如麻黄汤证、大青龙汤证、桂枝汤证、五苓散、白虎汤证、大承气汤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茵陈蒿汤证、防己黄芪汤证、葛根芩连汤证、甘草附子汤证等,分布于各篇,可资选择应用。不同的汗出症状,常常提示出不同的病机、病位;在治疗的过程中,既要抓住汗出的特点,又要着眼全部,方能正确的辨病机、抓主症、选对方,而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赛美,黄仰模,蔡文就.经方临床运用[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194-200.

(收稿日期:2015.11.19)

猜你喜欢

经方临床应用
对经方薯蓣丸的认识及临床思考
张仲景:经方善用姜
渭南地区道地药材沙苑子应用研究
经方治疗急症3例
经方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
经方教学体会
经方半夏药对临床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