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大学生思想素质

2016-03-01彭海燕

新乡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大学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精神

彭海燕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高州师范学院,广东 高州 525200)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大学生思想素质

彭海燕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高州师范学院,广东 高州 525200)

摘要: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各民族自强不息,创造出光辉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大学课堂上,教师应当主动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结合起来,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视人格修养、注重道德教化的精神,着力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重点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培养学生的大爱情怀,二是培养学生的自强精神,三是培养学生的崇高追求。

关键词:大学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理想信念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不仅仅有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我们的先人在哲学、文学、艺术、教育等领域,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那些铭刻在人们心底的优秀传统文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自强不息、奋发图强。到今天,那些点滴的文化元素已经汇聚成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愈加注重文化软实力在推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1]。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文化软实力”这个概念。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2013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也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大学阶段,要特别注意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使他们成为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2]。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含义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含义的理解,随着时代不同而有所不同。

最初,人们在谈论中国传统文化时,关注的基本上就是文化本身。研究者看重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完整性,他们热衷于在构建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研究。例如,章太炎在界定“国学”这一概念时就提出,我们的传统文化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这五个部分分别是“小学”“经学”“文学”“史学”“诸子学”。

20世纪初期,人们在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研究的对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儒家文化了。研究者先是将文、史、哲等领域的内容全部纳入研究范围,后来又将科学技术领域的内容也纳入研究的范围,最后,经济学、政治学、宗教学、文学、艺术学、天文学、地理学等领域都成为他们的研究对象。也就是说,所有能够代表中华民族生存智慧的知识都被纳入传统文化体系当中。

相比较而言,从广义层面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显然更为科学。笔者认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它广泛存在于各个领域,以法律制度、道德情操、文化意识、价值判断等形式存在着,它影响着人们的言行,塑造着人们的精神,具有鲜明的传承性。

有学者指出,传统文化是在国家发展进程中,民族文化通过不断创新而形成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3]。也有学者直接将传统文化界定为一种稳定的文化形态,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几千年发展的成果,是历史的积淀,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两千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我们的先贤广泛探讨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真谛,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止于至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无论是看待世界、看待社会,还是看待人生,中国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判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巨大影响,为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而且也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中国独特而悠久的传统文化,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二、大学教育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以及对人类遗留下来的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受到专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我国大学过度强化专业教育,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这种现象在理工科院校表现尤为突出[4]。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大学校园,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有助于增强他们的精神力量,这对于推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大学阶段,要将人文精神培养工作融入各项教育活动。首先,要将课堂充分利用起来,使之成为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主阵地。要深入挖掘各类教学资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将学科知识的学习与人文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其次,要充分发挥各类大学生文化社团的作用,结合日常活动的开展,向大学生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培养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2013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80年校庆时发表讲话指出:“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5]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经历了几千年的积淀和传承,它吸收了我们民族发展中一切有益的成果。同时,在“和而不同”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对于外来先进文化也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开放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才得以不断丰富。

目前在很多高校中,考研、考托福、考公务员是热门话题,理想信念教育是被边缘化的。大学生是祖国建设事业的后备军,理应学好文化知识,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贡献。但是,一个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能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人,是难以做出什么成就的。受到社会大环境和学科专业的限制,目前很多高校比较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但在培养学生理想信念这方面不甚热心。其实,理想和信念并不是抽象的话题,在大学生中讨论这些问题也并不空洞,大学生只有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获得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邓小平指出:“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6]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强调团结统一、崇尚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针对高校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切入点。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要注意突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除了向学生介绍观念文化之外,还应当适当介绍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使相关理论不再抽象。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指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独立思考,引导他们体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入研究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而树立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而献身的理想。当前,我们正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引导祖国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尤为重要。

三、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大爱情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者爱人”这一观念影响最为深广。古人强调“仁爱”“厚德载物”“屈己待人”,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思想,向世人传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先进理念。古人提出这些理念,源自对人类的关怀,他们希望通过制定这些行为准则,引导人们走文明之路。当今社会,人们的生存压力不断增大,对于物质的追求导致道德沦丧,人们在与人相处时更加关注个人的得失,这又进一步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用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就是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一工作在今天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是具有先进性的。《论语·子路》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应当求同存异、相互包容。“和而不同”的理念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即使在今天,仍然是处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通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大学生以海纳百川的襟怀和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各种不同的观念,有助于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心态[7]。

(二)培养学生的自强精神

孔子提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中称赞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周易》中也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说法。民国时期,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曾给当时的清华学子作了《论君子》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引用了《易经》中的“自强不息”一词来激励清华学子,意为力求进步、发愤图强、永不停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全方位和多层次的变迁。目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利益调整期、矛盾凸显期,改革正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向纵深推进,因此,培养求真务实、敢于碰硬、勇于创新的人才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使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塑造学生正直独立的人格、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精神方面具有优势。古人的格言和事迹作为活生生的例子,激励着大学生直面现实中的困难、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三)培养学生的崇高追求

《大学》开篇便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含义为,人们必须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不断提升个人境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美好的理想。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同志到北京大学参加师生座谈会时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当前,社会急剧变革、竞争不断加剧,很多大学生还没有走上社会就已经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生存的压力。受到浮躁社会风气的影响,一些大学生更为关心的是学习什么样的技能才有利于就业,才有利于在职场获得成功。很多人不再重视修身,有些人甚至认为,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过于看重道德和人格便会成为失败者。“止于至善”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强调的是对于理想人格的孜孜以求。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让他们明白,生活的富足固然很重要,但精神的充盈更能让人获得内心的安宁。这将有利于他们摆脱浮躁的心态[8]。

四、结语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社会思想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实基础,在历史长河中曾经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奋发图强。在大学课堂上,教师应当主动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结合起来,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视人格修养、注重道德教化的精神,批判当前日益突出的道德滑坡和精神颓废倾向,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素质。

参考文献:

[1]刘莲香,王正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1):112-126.

[2]徐贞同.大爱育人,育大爱之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中大爱育人的探索[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50-53.

[3]陈泽环.共同理想·儒家伦理·传统话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点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12(6):25-30.

[4]霍文琦, 张杰.时代呼唤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回归[EB/OL].(2014-02-17)[2015-09-01].http://www.cssn.cn/index/index_focus/201402/t20140217_964690.shtml.

[5]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时指出: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N].中华楹联报,2013-03-25(1).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1.

[7]方克立.“和而不同”:作为一种文化观的意义和价值[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3(1):26-33.

[8]李晓愚.儒家仁爱思想的当代诠释[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31-33.

【责任编辑王素】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726(2016)01-0065-03

作者简介:彭海燕(1975—),女,广东信宜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文学与高校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广东省茂名市201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GJ201508)

收稿日期:2015-10-12

猜你喜欢

大学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生本教育理念在应用心理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农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自主学习理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调查与分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