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白居易《秦中吟》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

2016-03-01王文丹

新乡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讽刺

王文丹

(广西师范学院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299)



简论白居易《秦中吟》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

王文丹

(广西师范学院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299)

摘要:《秦中吟》十首是我国中唐时期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这一组诗是反映中唐时期社会史实的现实主义作品,创作于元和五年左右。诗人把在长安的所见所闻一一记录下来,将那一时期人民生活的困苦与富豪权贵、贪官污吏们生活的豪奢加以对比,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作者对当政者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同时也表达了对百姓生活困苦的深切同情与深沉的忧国之情。

关键词:秦中吟;讽刺;爱国忧民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与他仕宦生活的坎坷经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尤其是贬谪江州,是他生活和思想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的诗歌创作从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青少年时期的白居易虽然有过一段困苦经历,但生活目标明确,并在27岁之后接连“三登科举”,表现出高昂的政治热情。他经常针对现实中的不良现象提出一些意见,并积极主张用诗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写下了大量的针砭时弊、关注民生的诗歌,这就是诗人自己所称的讽喻诗。其中《秦中吟》十首就是他讽喻诗中的著名篇章。下面将从这组诗的创作背景、讽刺对象与诗人的爱国忧民思想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秦中吟》组诗的创作背景

从元和二年(807年)担任谏官供职翰林院,至元和六年(811年)丁忧出院这四五年,是白居易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秦中吟》这组诗作于元和五年左右的长安。诗人敢于直面当时的社会弊端,对种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抨击,这组诗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生活的疾苦,体现了作者“为时”“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风貌。关于这组诗歌的创作背景,诗前边的小序说:“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中吟》。”[1]此外,他在《伤唐衢》这首诗中还有这样的记述:“忆昨元和初,忝备谏官位。是时兵革后,生民正憔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正如他在《与元九书》中所说的:“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色变矣。”可见这组讽喻诗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这些讽喻诗,都是以一题一事反映现实生活的。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一再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又说:“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递进闻于上。”这些都是针对某些制度上的弊端而有所阐发[2],强调作品反映生活、批判现实的必要性。

白居易早年经历过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对于当时人民的苦难是熟悉的。他痛恨豪门贵族的荒淫无耻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但是他也深知自己力量单薄,无力挽大厦于既倒,他只能把唯一的希望和幻想寄托在皇帝身上,想通过诗歌“使下人之病苦闻于上”。所以他说,他写这些诗的目的,便是“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3]。白居易在《秦中吟》中十分痛恨权贵的横行,但对那些默默无闻、有一善可取的人物,都是予以肯定和褒扬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的爱憎标准是从人民的利害出发的,体现了他的爱国忧民情怀。

二、《秦中吟》对统治阶级和不良社会风俗的讽刺

白居易的《秦中吟》这组讽喻诗,无情地揭露了统治阶级对于劳动人民无休止的剥削和压迫,具有高度的现实性和人民性。根据讽刺对象的不同,我们可以将诗歌分为四大类:讽刺横征暴敛的、讽刺豪门贵族的、讽刺执政将吏的、痛鞭社会习俗的。

(一)讽刺横征暴敛的

《秦中吟》十首中讽刺横征暴敛的是《重赋》这首诗。《重赋》是这十篇诗歌里面情节最完整、思想最激烈的一篇。这首诗以议论税法开篇,说两税法的设立本意在规范税制,避免重赋害民,但实施的结果却适得其反。究其原因,是贪官污吏的敛索求宠,“至尊”也乐得“羡余”。这是历代税制的通病,最后受害的只有老百姓。作者以贫民“我”的口吻对各级官吏和税法的悖谬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尤其是“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这句话,说出了郁积在人民心里的愤怒,增强了批判的力度。

(二)抨击豪门贵族的

《秦中吟》十首中抨击豪门贵族的是《轻肥》《歌舞》和《伤宅》。《轻肥》这首诗矛头直指中唐时期专横腐败的宦官集团,选取其中几个头面人物,描写他们的派头和吃相,最后又以衢州人吃人的旱灾进行对比。诗人运用了对话的方式,表现出作者和旁观者对那些飞扬跋扈的宦官们的痛恨与轻蔑——正是那班家伙的奢侈浪费、荒淫无耻才导致了社会惨象的发生。《歌舞》也是一首直指权势集团的讽刺诗。该诗描写了一群司法高官在雪天夜以继日地狂欢暴饮、赏雪作乐,而正在此时的东京洛阳附近却有“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这样的惨剧发生,这是多么鲜明的对照!作者对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对沦为“囚犯”的劳动人民表达了深切的同情[4]。这首诗与《轻肥》恰似呼应,揭露统治集团内廷、外廷的腐朽都是普遍存在的。《伤宅》这首诗主要是针对中唐时期达官贵人们大兴土木、营造私宅现象而作的。诗人对权贵们的为富不仁、不体恤穷贱的行径充满了愤慨。由“不见马家宅,今作奉诚园”可以看出诗人对宅院主人的讽刺。宅子固然坚固,但主人却是会改变的,有时候大宅易主就在须臾之间。这三首诗都写出了豪门贵族的豪奢生活,这些与江南大旱人食人、阌乡农民欠赋被囚禁冻死的情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表现出白居易对豪门贵族的不满与对下层百姓生活艰辛的同情。

(三)讽刺执政将吏的

《秦中吟》十首中讽刺执政将吏的是《不致仕》与《立碑》。《不致仕》这首诗就是针对官场中官员年龄已老但为了个人的利禄不肯退休这种现象而作的。诗中描绘了年老眼花的官员勉强上朝的丑态,并以汉代疏广、疏受叔侄同时告退作楷模,感叹如今的社会已经很少有人能够像他们那样有高风亮节了。《立碑》主要是写谀墓者对死者过分地赞美、夸大地歌颂,讽刺立碑中产生的谀墓之风。作者意在说明真正的功德不需要树碑立传,那些被树碑立传的人并不一定有什么功德。德政在民,口碑比石碑更持久、更有价值。讽刺了那些朱门甲第之人生前贪婪无耻、死后却要文人写“谀墓文”的无耻行为。

(四)痛贬社会习俗的

《秦中吟》十首中痛贬社会习俗的篇章是《议婚》《伤友》《五弦》和《买花》。这四首诗都是着眼于不同的社会习俗进行讽刺批判的。其中《议婚》写的是当时社会存在的一种陋习:富家女易嫁,贫家女难嫁[5]。诗作将富家女与贫家女进行了对比,“贫为时所弃,富为时所趋”。 处于不同阶层的女子容貌相差并不悬殊,相差悬殊的是贫穷与富贵经济条件,表现出诗人对这种重财而轻人的风俗的批判。《伤友》这首诗写同门好友在数年后相遇,各自已是不同身份地位之人,当年的感情早已淡化。对友情生死不变者,只有任公叔与黎逢而已。表达了作者对朋友之道的今不如古的一种感伤凄凉之情。《五弦》这首诗通过“坐客”的身心不能自主与“行客”的止步不前,间接地表现出赵叟古琴演奏技术的高超;同时又叹息当时人们的“好今不好古”,对比写出绿窗琴“日日出尘土”的结局。这首诗以音乐喻人,实为作者对自况的感叹。《买花》这首诗借长安上层社会竞赏牡丹的风习,对社会的贫富不均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作者借一个老翁之叹——“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写出了统治阶级生活的奢侈,揭示出长安城里权贵们那种纸迷金醉的豪华生活是建立在对劳动人民穷凶极恶的剥削之上的。

三、白居易的爱国忧民思想和诗歌的表现手法

白居易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秦中吟》这组诗饱含了诗人对当时广大人民悲惨生活的无限同情,也表现了伟大的爱国忧民情怀。为了使诗作能够打动读者,作者运用了高超的表现手法。

(一)爱国忧民思想

《秦中吟》是作者围绕在长安的见闻来写的。作为一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真实地描写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对唐代的统治阶级进行了无情的批判。通过对将吏的横征暴敛、豪门贵族的荒淫无耻、当政者的腐朽与社会习俗的堕落的讽刺,对饱受饥寒困苦的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白居易同时又是一名爱国主义诗人。在国家危难之时,他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他将这些史实写成诗歌,希望有朝一日传到皇帝的耳中[6]。在这组诗中,诗人还塑造了一些默默无闻、能够给社会带来正义力量的人物形象,像对友情生死不变的任公叔与黎逢、“在官有仁政”的望江县令等人。诗人这种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使《秦中吟》这组诗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白居易紧紧围绕“爱国忧民”这一中心思想,在诗中既有控诉又有维护,既有哀悯又有赞颂,爱憎、褒贬分明。

(二)诗作的表现手法

在表现手法上,这十首诗是一致的,即通过直陈与对比、正面与侧面描写进行创作。在诗中,作者对统治阶级的控诉与揭露直截了当,以此将自己的情感抒发出来,将社会现实呈现出来。而对广大人民生活困苦的描写则采用了对比手法。《秦中吟》里的大多数诗用对比形式,往往是前大半篇写的是一方,最后两句或四句写另一方[7]。通过对比,表现出人民与统治者生活的巨大差异。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化在对客观事实的描写里,让事实来感染读者,唤起读者的爱憎。比如“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是一般的叙述,但同时又是对统治者的讽刺与揭露,简单地对社会现实的描述,就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四、结语

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位现实主义爱国诗人。中唐这个盛衰交替、动荡多变的时代,成就了白居易的创作,他是唐代留下作品最多的诗人[8]。《秦中吟》这组诗全面地反映了白居易所生活时代的历史面貌:统治阶级的残酷腐朽、豪门贵族的荒淫无耻、下层百姓的痛苦辛酸……他的这些诗篇在感时伤怀中将爱国忧民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将历史通过诗作的方式记录下来,让后人在了解那段历史时,多了一份可资借鉴的资料。

参考文献:

[1]白居易集:第一册[M].顾学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79:30.

[2]蹇长春.白居易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116.

[3]万曼.白居易传[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28.

[4]杨虹.白居易讽喻诗的忧民情结[J].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08(1):24-26.

[5]白居易诗[M].孙明君,评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03.

[6]花房,英树.白居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3.

[7]刘地生.“对比”的平衡:《秦中吟》对比手法申论[J].教学与进修(语言文学版),1984(2):7-9.

[8]曲敏佳.白居易新乐府诗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1.

【责任编辑郭庆林】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726(2016)01-0027-03

作者简介:王文丹(1992—),女,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收稿日期:2015-11-06

猜你喜欢

讽刺
从《笑府》中关于士人的讽刺笑话看晚明士风
《范进中举》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新世纪以来国产歌舞电影典型案例分析
华盛顿?欧文短篇小说中的艺术赏析
赛博批评视角下对英剧《黑镜3:白色圣诞节》的解读
《一小时的故事》
《哥儿》作品赏读分析
浅析鲁迅《我的第一个师傅》艺术特色
《格列佛游记》中讽刺手法的运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