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B案对比评析

2016-03-01特级教师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6年5期
关键词:小艇威尼斯比喻

□刘 晶(特级教师)

《威尼斯的小艇》是一篇精读课文,它的教学价值在于——既要感受文本传递的异国风情,更要体验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异国风情的。小艇是威尼斯流动的景,是威尼斯人生活的一部分,在文本开篇,就以“主要的交通工具”点化了小艇的独特和魅力,作者开门见山直击小艇,避免了桥多、岛多等异域“特色”的介入,凸显了小艇的地位和价值;从小艇的核心地位开始,作者层层铺开,解答读者心中的疑惑。

文本的内容“写了什么”,不是五年级学生理解的难点,因此,立足学生的认知和文本初体验,探究“如何写的”,才能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表达有新的突破,并对异域风情产生更加真切的体会。吴林妹、祝贵耀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都没有停留在理解的层面,而是用思辨的眼光去解读,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如何把大家陌生的事物,不熟悉的风情,介绍得如此清楚得体,从紧扣学生“看似明白实则不明”的认知开始,带领学生从表达的角度看文本,让学生对文本表达的脉络、文风都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A案的设计亮点颇多,主要体现为以下三处:

1.以课题为切入口,异文比较中拓视野。教师从读题《威尼斯的小艇》入手,辅以观看威尼斯地图,继而顺水推舟,引领学生阅读朱自清笔下《威尼斯》的开篇。如此,学生阅读视野一下子就被拓宽了。当学生经历了“图与文”的比照阅读和同样作为开篇的“文与文”的对比之后,感受到了题目和文章相映成趣的表达意义,也自然领会了开门见山的表达方法。尤为值得欣喜的是在整个设计中,探寻“课题秘密”一直贯穿全课,直至课后延伸。在课末的“推荐阅读”环节,教师又向学生推荐了乔治·桑的《威尼斯之夜》和朱自清的《威尼斯》。这样一来,立足一文——《威尼斯的小艇》,走向一组的“同题组文”阅读之路呈现在学生的阅读视野下。

2.以仿写为梦工场,读写互动中悟表达。仿写的秘妙在于发现其语言范式和迁移内容。要获得这样的发现,首先是读。在本课的设计中,学生先通过“读示意图后标注”说清楚小艇的样子;再通过“删除”“换序”等变化阅读,体味比喻之精妙,最后借助视频赏读,想象身临小艇的情趣。三番品读之后,学生渐渐发现这两个段落的表达特色,然后才是写。以生活中最为熟悉的景物为对象,先描摹其样子,再抒写人在其中的感受。在此过程中,读与写能融合共生,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3.以激问为触发器,角色体验中育思维。“如果你坐在小艇上游览威尼斯,会有怎样的感受?”等一次次激问,诱发学生以“游客”“作家”“学习者”的角色积极思辨,进而悟言、得法、发展语文思维。可以说,教师恰如其分的“问”,必然可以触发学生恰到好处的“学”。

B案设计的最大特色是在比较中领悟表达。本案设计的比较策略,借助认知储备和文本自身的资源进行合理使用,建构课堂的矛盾冲突,引导学生学习力的提升。

1.通过课题比较,在学生容易忽视处探究。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但是学生往往会忽视它。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题,在读中体会题之眼,文之本,那就是主角“小艇”。在看似不经意的发现中,教师进而引导学生比较“如果用《小艇》取代《威尼斯的小艇》为题可以吗?”开设讨论的平台,拉动学生预习的“先知”,自然进入威尼斯这座独特的水城。正因为威尼斯的独特性,才会有小艇的重要性。这种相融互存,在课题比较中无声挑动了全文,学生既明白了看似平淡的课题却又不一样的作用,又对全文学习铺就了特定情境。

2.在认知盲区中比较,体会选材的典型性。在研读小艇的样子时,通过课文原句与缺少比喻的句子比较,让学生经历过程,体会作者在表达上借助比喻的表达效果;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课文原句与运用相同比喻词句子比较,体会作者在比喻修辞上用词的精妙性;最后,通过图片补充,聚焦小艇的装饰物,让学生模仿课文比喻的写法进行仿写,通过交流反馈,再与文本进行比较,建构思维之平台:为什么作者不写这些?在学生看似明白却不明的情况下引发争辩,通过一咏三叹式比较,体会作者选材的独特和典型。

3.在想象补白中比较,深化“一得”促内化。研读课文第4自然段中,依据“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这样总起句的特点。在学生立足语言文字深入体会的基础上,让学生畅谈船夫还会遇到哪些情景,又会如何操纵自如地驾驶?这样的想象补白,既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创生。老师就在课堂中巧妙运用学生创生的资源,引领学生探究:为什么作者不写这些场景?通过比较,学生就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在选材中的独到之处。而这样的所得,紧紧围绕年段的特点,立足文本布局谋篇的全局观,贴合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学生的真正学习创造了条件。

猜你喜欢

小艇威尼斯比喻
池上
十个比喻 说透人生
寻常威尼斯(节选)
比喻
威尼斯小艇的“秘密”
买椟dú还珠
威尼斯: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母船带航速收放小艇实施方法研究
威尼斯狂欢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