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大众审丑”潮流现象研究

2016-02-28徐文洁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多元化

徐文洁

(郑州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新媒体时代“大众审丑”潮流现象研究

徐文洁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当前社会,价值观念越来越多元化,“审丑”越来越成为人们追捧的热点,接踵而来的是各种丑的形式冲击着传统,解构着崇高。戏谑、恶搞、大话、水煮、偷拍、装土、扮傻、情色、荒诞、灵异、暴力、隐私,不同的主题在表征着同一种“泛娱乐化”潮流——审丑。2016开年,从《太子妃升职记》的爆火到奇葩组合“sunshine”的出名,再次以强有力的证据证明了这是一个网络“审丑时代”。本文将简单分析大众审丑的表现,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特定语境,以及如何树立正确的“审丑观”。

关键词:审丑时代;恶搞;多元化

一、“全民审丑”时代

香港著名演员周星驰有句台词:“在这个时代,人们只看两种人:英雄和小丑。”这是一个审美疲劳的时代,娱乐化下,大众口味越来越趋向于低俗、恶俗、媚俗,言行举止越是不合常理,反倒越受到人们的追捧。

网络审丑文化是指经由网络传播,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注意力资源的、颠覆传统的、怪异的、不合常规的,以非理性的人或事物为代表的文化。网络审丑文化作为网络文化中最活跃的一部分,是网络时代下社会的重要表现形式。[1]

(一)恶俗炒作

这类炒作以“审丑”为诉求,以非主流价值观为卖点,在迎合人们世俗心理的同时,牟取经济利益。近几年,网络上出现各种网络典型,最早的“木子美”通过网络发布自己的性爱日记引来众人围观,到后来的芙蓉姐姐、凤姐、甘露露母女等,以出位的语言、行为以及价值观来吸引注意力,进而炒作自己。

网络名人以丑为美,博取出位,以获得网民的追捧。他们大多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有意颠覆公众的常规审美观;二是颠覆公众的传统道德观。①

(二)网络恶搞文化

恶搞是人们以调侃、幽默或讽刺的心态,运用游戏、flash电影短片等形式,对事物进行具有幽默、讽喻意味的颠覆性解构行为及其创作风格。网络恶搞则是指以网络为载体对图片、文字、影视作品等进行的颠覆性解构行为。

其主要特点是用极不严肃的态度调侃政治经济大事以及突发性事件;语言低俗、表演媚俗、动作搞怪;戏谑、恶搞、丑化经典形象;当红的网络剧《太子妃升职记》《万万没想到》一定程度上都属于恶搞,以荒诞的创意和逻辑来创作。

这一类恶搞行为的目的,有的为颠覆传统、解构权威;有的为发泄不满;有的则是以搞怪来缓解审美疲劳。

(三)影视审丑

一方面,当代的很多电影突破了中国传统的审美定式,影片开始强化“审丑”,通过审丑来审视人生。以不经过修饰、美化和充满毛边感的真实影像来诠释导演对真实、质朴的理解。丑陋的、阴暗的、压抑的人和物开始成为描述的中心。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影视剧、电视节目开始通过寻求“审丑”来刺激收视率。用暴力、血腥、暴露、低俗、隐私来吸引观众的眼球。一些综艺节目以刻意的出洋相、尖酸刻薄的评论而出位。

二、大众审丑趋势的成因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在他的后现代文化理论中指出,晚期资本主义商品化不仅表现于一切物质产品,而且渗透到各个精神领域,甚至理论本身也成为一种商品。后现代主义文艺四个基本审美特征:主体消失、深度消失、历史感消失、距离消失。这同样适用于我国的现状。在去中心化、反权威、反主流、反传统价值观影响下,大众审丑成为必然趋势。

(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015年7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传播真正进入大众化时代。网络媒体开创了信息传播的新秩序,同时也促进了网民表达自我、获取认同、追求娱乐的心理需求及实现。网络传播以其特有的媒介功能和叙事手段为网络审丑狂欢的实现提供前提条件。

媒介即讯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降低了网络的准入门槛,为大众营造了一个平等、自由的环境;多元化的海量信息得以迅速传播;受众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传播,每个人都可以进行自我议程设定。同时,由于电脑技术的迅速传播,普通网民也可以便捷地进行创作。这些都为“审丑”潮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注意力经济时代下利益的驱使

当下社会是一个注意力经济时代,抓住大众的眼球就会产生收益。正所谓“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大众的选择造就了媒体、丑角对于利益的满足。商家媒体需要注意力来获得收益、点击,普通人需要注意力来获取关注。

平民、草根通过赤裸裸地展示“丑”可以一夜之间成为网络红人,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加上传媒这一权威性媒体的扩散,网络红人可以走进现实生活,获取以前不可能得到的经济资源。而幕后推手以及媒体在其中可以获得点击率、注意力。正如拟态环境化原理,传媒的大力推广给普通大众营造了一种“审丑”趋势,展示“丑”可以成红人的氛围,继而引发越来越多网友的效仿和传播。

(三)社会文化大环境为网络审丑提供了沃土

社会环境的宽松,文化多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都为“丑”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德顺认为,就我国具体情况而言,伴随着整个社会向市场经济转型,在文化领域也出现了“重心下移”的趋势,普通大众的文化需求日渐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一些人称之为“文化世俗化”或“俗文化泛滥”。[3]

随着主流政治文化的强势地位下落,精英文化的边缘化,大众文化迅速崛起和蔓延,消费主义观念渗透到文化的创造和传播过程中。大众文化和亚文化更加迎合多数人的需求,在一定意义上解构权威,颠覆传统,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迎合后现代文化特点的网络审丑在这样的背景下自然而然地迅速流行起来。

(四)受众看客猎奇心理

戈夫曼在他的“拟剧理论”中提出,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是自己角色的表演者,在不同的场合、领域中按照角色要求表演,在舞台的前后台每个人的表演是不同的,前台的表演是给别人看的,后台更多地展现真实的自己。相对于前台预设好的完美形象,观众往往对隐藏在后台的不为人所知的信息更为好奇。

从心理学角度看,大众在“审丑”时参与的心理状态有很多,如休闲娱乐心理、围观式的从众心理、窥探心理、逃避和叛逆心理、猎奇和刺激心理、涉及“性”的心理、羡慕与盲从的认同心理、非理性谩骂的伪优越心态等。[4]

三、树立正确的“审丑”观

(一)存在即是合理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来看,“审丑时代”满足了用户对高雅文化之外的通俗文化的需求,对调节审美疲劳的需求,对放松娱乐的需求。

一些网络恶搞和影视作品反其道而行之的创意手法为影视创作提供了借鉴经验,同时以“丑”来揭示真实,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象。让人们在轻松的环境下得到教育,收获领悟。例如,《万万没想到》以及之前大火的网剧《太子妃升职记》,虽仍有一些不足,但以荒诞的手法和创意为网剧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参考思路。一些网络恶搞立足于社会热点现象以恶搞的形式批判现实,引发人的思考。

另一方面,理性对待“丑”,也有利于促进社会文化多元化,提高文化包容度。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相互包容,求同存异,才能在共存中丰富中国文化内涵。

(二)过度的“审丑”会对社会带来危害

过度宣传“审丑”会对大众价值观产生影响。一些人认为这样可以不劳而获,做着一夜成名、不切实际的美梦;对“丑”的过度宣传引发跟风,损害主流价值观;大众对这种“丑的”现象过多围观易产生审丑疲劳,认为这种现象很正常,降低了社会道德底线;有些恶搞炒作毫无底线、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篡改史实,腐蚀了优秀的传统道德观念。

(三)坚持审丑适度原则

“丑”意味着不和谐、不完满,审丑就是使人看到这种否定和不完满。人们也会在“审丑”所产生的否定性力量中认识现实,反观自身,实现主体的自我超越,这是我们进行审丑的现实意义。[5]对于当前的审丑现象,大部分网民并不是带着批判的目的来的,而是单纯地以围观丑、取笑丑、传播丑来发泄自己的情绪、获得优越感。

坚持审丑适度原则,需要社会、媒体、受众的共同努力。首先,增强媒体道德约束。媒体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舍弃社会效益,应该宣扬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舆论导向,担负起媒体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其次,加强法律规范。政府相关部门应完善网络管理相关条例、法规,对网上言论、网络剧以及相关电视节目加强监管,避免对某些不良现象的过度传播。最后,受众要提升自身媒介素养。学会正确使用媒体,增强自身辨别真伪的能力,学会理性看待网络上的各种现象,不盲目跟风。

注释:①中国网-观点中国-事件库-审丑时代。

参考文献:

[1] 朱晓宇.网络审丑文化的传播学审视[D].浙江工业大学,2012.

[2][DB/OL]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5/201507/ t20150723_52626.htm,2015-07-23.

[3] 侯金亮.网络“审丑”现象的传播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1(2):10-12.

[4] 郭芙蓉.当代青年网络审丑的心态透视及引导[J].当代青年研究,2015(1):62-65.

[5] 胡静.娱乐审丑成为一种时尚——从影、视、网看大众娱乐的审丑趋势[J].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8,4(3):29-32.

[6] 张九海,邢少花.大众“审互”现象的罗维度评析[J].理论导刊,2013(12):103-104.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0-0079-02

作者简介:徐文洁,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多元化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山西大同:多元化养老服务 托起幸福“夕阳红”
数字影像艺术创作多元化研究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永荣锦江瞄准差异化多元化
新时代多元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
多元化——写作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原则」
对外并购:数量下降,结构日益多元化
多元化多层次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