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仪式传播观视域下阅兵仪式中的军队形象传播
——以9·3大阅兵为例

2016-02-28李艺轩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0期

李艺轩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



仪式传播观视域下阅兵仪式中的军队形象传播
——以9·3大阅兵为例

李艺轩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江苏南京210003)

摘要:军队仪式是军事集团或军人群体通过参与一系列经过专门设计的程序化活动,以达到某种意义或效果的社会活动形式。本文梳理军队阅兵仪式的发展脉络,并以中国军队9·3大阅兵为例,试从仪式传播观视角谈谈阅兵仪式对军队形象的传播作用。

关键词:阅兵仪式;军队形象传播;仪式传播观

军队仪式是军事集团或军人群体通过参与一系列经过专门设计的程序化活动,以达到某种意义或效果的社会活动形式,是军事领域中文化观念的象征载体,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1]军队仪式是军队形象塑造和传播的重要途径,是激发情感、深化认同、提升士气的重要手段。9·3阅兵中,中国军队以严整的军容和高昂的精神状态赢得了全世界极高的关注,完成了一次极佳的军队形象塑造与传播。

一、军队阅兵仪式的作用

军队仪式通过特定的程序和活动,赋予仪式强烈的象征意义和诠释功能,将集体教化、确认、凝聚、展示、宣告等功能作用于军人个体,并从国家“礼制”层面,对外展示统治者的正统权力、仁德威武,对内则鼓舞军心士气、激发官兵斗志、明确尊卑纪律、坚定必胜信心。阅兵仪式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凝聚军心

阅兵仪式强调威武雄壮、整齐划一,这种强调高度一致性的集体行为为军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共同情感的培养提供了平台,使个体在参与中产生强烈的集体归属感,并提升自身对集体的认同感,促进军人集体的团结一致。

(二)强化纪律

高度集中统一是军队纪律性的集中体现,阅兵仪式具有高度的程式性、统一性和整齐性,这些统一整齐性通过仪式作用于军人心理,放大军人的从众心理,无形中增强了受阅人员的纪律观念。

(三)对敌威慑

《孙子兵法·谋攻篇》说:“勿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阅兵式通过展示军队的士气、训练、装备等要素,用各种符号象征构拟出一个具有意义的情景,在对受阅者精神激励的同时,对敌人造成强大的心理威慑。

(四)形象展示

阅兵仪式是军队精神面貌、训练情况、装备实力等的综合展示,其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从内而外地塑造和展示着一支军队的形象,是集中展示军队综合形象的平台。

二、仪式传播观视域下解读阅兵庆典中的军队形象传播

传播学家詹姆斯·凯瑞认为,传播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种“仪式”,是一种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的符号过程,是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是共同信仰的表征。这种打破传统传播思维的全新视角为我们解释许多现象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借此理论分析和解释阅兵庆典中的军队形象传播,会有守得云开见月明之感。

(一)信仰与认同:阅兵仪式中军队形象传播的中介和黏合剂

在仪式传播观下,共通的象征符号和共同的信仰是传播作为仪式作用于参与成员的基础,仪式是对信仰表达和强化的手段;认同则是仪式得以组织进行的前提和终极目标。庆典将人们聚集在一起,用各种仪式手段唤醒人们对历史、传说、人物和事件的纪念之情,在这种信仰纪念与认同中,组织成员对组织的情感和认同得到了凝聚和强化,这就是庆典仪式的本质意义所在。

9·3阅兵作为纪念抗战70周年的核心内容,作为一个特定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仪式展演,对于中国军队而言,是一种信仰升华和情感认同。在这种仪式中,中国军队形象伴随阅兵仪式中的共同信仰得到扩展,也在阅兵仪式的情感激发中得到国际的认同。受阅部队传达出的意义不仅是今天中国军队的形象,更是抗日战争记忆的传承和载体,是传播仪式参与者信仰和情感认同的寄托。在这种“神圣”的仪式活动下,中国军队的性质、宗旨、理念等关键内涵在抗战胜利之核心信仰的共通共享中得到认同,中国军队的形象借助阅兵仪式得到广泛传播,传播效果倍增。

(二)整合与维系:阅兵仪式中军队形象传播的具体功能和作用

整合与维系功能是仪式传播观的重要内容,是仪式传播的核心功能之一。英国学者布朗认为,仪式之所以在人类文明中存在和发展,是因为它们是使有秩序社会的存在得以维持的机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确立了某种基本社会价值,仪式赋予感情神圣统一的表现形式,从而修正、补充和加强了社会稳固所依赖的情感体系。[2]阅兵作为军队形象传播的特殊“仪式”,同样具有这样的功能。

阅兵式以军队为主体,但其广义上的参与者却远远超出了军人的范畴,演化为全民性的庆典仪式,原因在于作为仪式传播的整合与维系作用。作为全民族纪念抗战胜利的重大庆典,9·3阅兵背后的共同情感因素是仪式顺利组织的前提。在此之下,阅兵中军队的角色由“组织者”向“代表者”转化,而仪式本身则承担着“场”和“催化剂”的作用,为全国各族人民群众表达爱国感情提供平台和空间,将为国家独立自由而奉献牺牲的人民群众具象整合为受阅的军队形象。这样借助仪式整合维系的功能,将军队形象借由相互联系的信仰、认同之间加以传播,使受众之间的共同情感基础得以维系和深化,从而取得更好更深入的传播效果。

(三)表达与强化:阅兵仪式中军队形象传播的方法和手段

表达是仪式共享情感与信仰,塑造群体认同的手段和方法,是仪式功能的外在表现。在仪式的宗教起源中,仪式的展演对宗教功能的发挥起着配合和强化的作用。涂尔干认为,仪式是社会关系的扮演者或者是戏剧性的表现。[3]在仪式各种程序化行为的展演下,特定时空聚集起来的参与者在仪式中表达和强化信仰情感,再现共同记忆、传统,从而回应当下的社会现实。

阅兵仪式是典型的表达性仪式。从阅兵式的参与者,到阅兵现场各类带有象征意义的布景、物品,无不是具有共享情感信仰的表达方式。9·3大阅兵中,阅兵仪式的展演表达功能得到充分发挥,针对阅兵设计的各类饰品强化了仪式的神圣性;阅兵方阵中的一面面军旗诉说着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辉煌历史;千人合唱的抗战歌曲烘托了阅兵仪式的氛围;飞行梯队悬挂国旗、军旗,以及“70”字样的队形同样也是仪式表达的重要内容。在这种立体化的表达中,军队的形象得到了全方位的展示和传播,更强化了仪式参与者、观看者对于军队的认同。

三、仪式传播观视域下阅兵仪式对军队形象宣传的有益借鉴

(一)拓宽形象输出渠道,构建军队象征符号的信仰认同

作为军队形象全方位展示的重要活动,阅兵仪式以其宏大的规模、多样化的象征符号、强大的感官冲击力,有力地作用于参与者和观看者,使得军队形象的内涵和外延在充满象征符号的仪式展演中得到传播,使受众对军队的情感、信仰和认同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借助仪式的大众传播所建构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两种仪式相互交织协调,使得阅兵仪式的军队形象传播功能借助媒介仪式得到更广泛深入的传播。由此可见,拓宽形象输出渠道,构建军队象征符号的信仰认同,是新时期军队形象宣传可以借助的有效途径。

(二)发挥仪式情感作用,加强军队认同心理的整合与维系

仪式传播的一大优势就是强调仪式的情感作用。人类学者莫妮卡·威尔逊认为,“仪式能够最深层次地揭示价值之所在……人们在仪式中所表达出来的,是他们最为之感动的东西,而正因为表达式囿于传统和形式,所以仪式所揭示的实际上是一个群体的价值”。[4]在阅兵仪式中,特定的具有特殊含义的行为和象征符号,如整齐划一的正步行进、高亢的口号、现场演奏的音乐、参阅人员的各种配饰等,使得参与者和观看者都能够在仪式情境中感受到“神圣感”,在仪式过程中实现情感的激发,从而形成价值理念的认同。同时,由于这种情感和认同产生于共同的仪式和共通的象征意义符号,所以其本身就具有高度的共同性和相似性,可以在适当的引导下得以整合维系,使得军队形象在这种整合维系中得到网状、多节点式的传播,形成良好的传播效果。发挥军队仪式的情感作用,是阅兵仪式中实现军队形象传播的内核性要素。

(三)强化受众感官参与,增强军队形象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仪式的一大特点就是立体化构建了需要多种感官参与的仪式情景。仪式的运作布满象征性符号,或者说仪式就是一个象征性系统。构成仪式的时间、地点、物品、人物、声响、结构和情景等诸要素都布满和附着了特定的意义内涵。[5]在参与仪式活动时,受众需要调动各种感官参与仪式情景的构建,理解仪式所表达的意义。在这种多元感官的参与中,仪式的信仰共享、情感维系、认同建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阅兵仪式中,整齐的队列行进作用于视觉感官、高亢的口号和铿锵的步伐,作用于听觉感官、现场的解说词,作用于思维感官,同时大众媒介构建的媒介仪式催化了这些象征符号要素的作用力,使得阅兵仪式对于参与者和观看者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大幅提高。相较于传统平面式宣传,阅兵仪式因其立体式的感官参与和全景式的仪式情景,传播效果明显提升。这启示我们,在新媒体不断发展、军队开放透明程度不断提高的当下,应创新军队宣传手段,尽可能在传播中调动受众的多元感官,有效增强军队形象传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参考文献:

[1] 徐军.兵礼——中外军队仪式漫谈[M].解放军出版社,2010:17.

[2] 拉德克里夫·布朗(英).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57.

[3] 闫伊墨.仪式传播与认同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34.

[4] 维克多·特纳(英).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97.

[5] 闫伊墨.仪式传播与认同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40.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0-0084-01

作者简介:李艺轩,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硕士研究生。